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49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docx

《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docx

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导学案

诗歌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编写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发现美的外部条件

2、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3、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4、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学习重点

1、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三、相关链接

1、《贺新郎》写作背景  

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

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

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

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

会后复回上海。

9月经武汉返长沙。

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

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 1978年9月9日 《人民日报》

2、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三友,号友山,家族排行家骅。

后改名多,笔名一多。

湖北浠水人。

1912年进北京清华学校,为清华文学社成员。

“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此期常在《清华周刊》发表诗歌。

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罗拉大学学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

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与徐志摩等在《晨报》主办《诗镌》。

1927年任武汉北伐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

同年秋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人编《新月》月刊和《诗》月刊。

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2年秋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开始和朱自清同事论学。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日本投降后任中国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云南支部宣传委员,《民主周刊》社社长,1946年7月15日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及《闻一多选集》等。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主要诗学论著有《冬夜评论》《〈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时代的鼓手》《诗人的蛮横》《诗的格律》《律诗的研究》等,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

3、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

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

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

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

《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

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

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

1934年7月14日在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

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茶花女》、高尔基小说《二十六人》,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

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

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并亲自进行实践。

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背景解读

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为它“很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

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

《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四、学法指导

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真挚的亲情。

它们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分别,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农家劳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诗在表达现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风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艾青说:

“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

“挚情的呼唤”这一诗歌追求首先表现为构筑的情感世界。

新诗80年来,诗人们追求情感审美有相当成绩。

由于“五四”民主启蒙在一代觉醒者心中普遍具有对人性意识的尊重与凡人情感的珍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一种追求由于救亡图存和社会大动荡内容而被冷落了一段时间,到新时期的创作中才获得复苏。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也恰好体现了这一追求。

《贺新郎》《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20世纪20年代,《秋歌──给暖暖》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发展时期,《妈妈》的作者江非则是朦胧诗后的第三代诗人。

1、体会诗歌的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对事物存在的感悟,不仅有情感的投入,而且包含着对事物本质的理智觉察。

《秋歌──给暖暖》表达了对美好、温暖人生的信心和怀恋。

有一批诗人还有意识地把庸常人情作了净化,使之具有一定的社会审美价值。

于是,这种看似平常的感情,不仅有健康向上的一面,更有生命投入社会的趋势。

《贺新郎》抒写了为国家大业而舍儿女私情的奉献精神,《一个小农家的暮》以一个小农家的日暮生活场景抒发了对祖国深情的眷恋。

诗人们不但强调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同时比较重视审美情感的社会化价值。

《也许──葬歌》在表达了痛失爱女的悲情的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控诉。

《妈妈》则是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来关照中国贫苦地区的母亲们的生命状态。

2、体会抒情诗歌的抒情风格和语言方式

诗歌虽然是抒情文体,但是任何情感抒发都有一个出发点,也就是“缘起”。

尤其是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抒情诗歌情感的丰富性、表达的技巧性,也体现了诗人通过对亲人的情感态度折射出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认定方式。

学习这种类型的诗歌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具体准确地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二是看清诗人表达情感的切入角度;三是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情感的丰富性。

老师应了解和掌握新诗文体知识、鉴赏要领,运用新诗的解读方法进行教学。

这五首诗的语言风格都很有特点,《贺新郎》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词语,既深情婉转又豪气干云,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一个小农家的暮》运用了散文式的语言风格,并有民歌的语言特点,重视动词的精确使用、颜色形容词的对比,以白描和叙述的语言抒写了对故国田园的思念和热爱。

《也许──葬歌》《秋歌──给暖暖》《妈妈》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复沓的手法。

对心境作情调表现的诗十分需要一唱三叹的回味,音节、节奏和体式的复沓回环──这是外在律所起的作用,但这只有和情绪的荡漾流转──内在律结合起来,才能使一唱三叹的情调传达出来。

如果排除了情绪的摇曳流荡,只求外在律产生的一唱三叹,就会失去诗歌世界的深层真实。

需要指出的是,诗人由激情冲动引起的感觉印象,采用日常交际语言未必能表现得恰如其分。

感觉印象的跳跃性、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决定着诗人在创作中要破坏日常交际语言约定俗成的逻辑程序,但诗人写出诗来是要让大家欣赏的,破坏了交际语言约定俗成的逻辑程序,有时在读者看来是语无伦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领会“诗家语”的“无理而妙”

五、课前预习:

1、阅读讲解讨论《诗的发现》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3、说说你所感受到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写什么)

六、课中探究

第一课时精读《贺新郎》(毛泽东)

1、整体感知:

1923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杨开慧的。

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毛泽东当年才三十岁,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两个幼子,因革命需要又远行,更何况当年那种环境,谁能预料“挥手从兹去”是生离还是死别呢?

但是,杨开慧毕竟不是一个平常女子,而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受过锻炼和考验的坚强女性。

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在革命事业与个人爱情、家庭幸福发生矛盾时,强忍住巨大的悲痛“热泪欲零还住”;而面对深明大义的妻子,毛泽东深感欣慰,从内心抒发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到车站了,要分手了,一声汽笛可谓是催人断肠,从此之后两人将要“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

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

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

从词的尾句“重比翼,和云翥”还可以看出诗人热切期望着不久将来夫妻重新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作贡献。

短短六个字,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美好的愿望。

  

2、文本解读  

(1)如何理解上阕结尾“人有病,天知否”?

  

(2)怎样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

  

(3)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结: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仅见的一首,弥足珍贵。

仅只一首,也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像一般论客所指说的铁石心肠。

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

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

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第二课时略读后四课

1、基础积累:

默写下列字词:

咳嗽荫庇嫣红砧声荻花

2文本解读:

《也许》

(1)诗的题目是一个副词“也许”,为什么不直接用副标题“葬歌”?

(2)诗人以怎样的想象表达对亡女的感情?

《一个小农家的暮》

问题设计:

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三个画面,请你给这三个画面分别起个名字,另外说一说这个小农家有着什么特点?

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的妻子和丈夫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秋歌》

(1)、怎样理解诗歌中的“暖暖”这个意象?

(2)、富有意味的意象组成了怎样的境界?

 

《妈妈》

(1)、怎样理解“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

(2)、诗人怎样表达对妈妈的感情?

4、小结:

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真挚的亲情。

它们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分别,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农家劳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诗在表达现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风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艾青说:

“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

“挚情的呼唤”这一诗歌追求首先表现为构筑的情感世界。

新诗80年来,诗人们追求情感审美有相当成绩。

由于“五四”民主启蒙在一代觉醒者心中普遍具有对人性意识的尊重与凡人情感的珍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一种追求由于救亡图存和社会大动荡内容而被冷落了一段时间,到新时期的创作中才获得复苏。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也恰好体现了这一追求。

 

七、学后感悟

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写道:

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

闻一多又说:

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

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细读本单元各首诗歌,谈谈他们是用什么、怎么样表达对独特对象的爱。

八、课后复习(选作两道)

(一)对比阅读《妈妈》与《生日》,从写作角度的选择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二)诗歌虽然简短,但却有许多诗句写得可感可触、可视可听,它们化无形为有形,化平淡为神奇。

从第一、二单元中任选一个例子,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样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

(三)为你的亲人写一首诗歌。

九、拓展阅读

 

老师推荐的诗及一句荐评

刘半农有一首小诗,比《一个小农家的暮》更为著名,从1920年创作出来至今一直广为流传,倍受赞誉,这就是刘半农到伦敦后不久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有人说这是一首写给女友的情歌,但更多的人认为,“她”字在这里代表的是中国,这首诗应该是刘半农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家乡的心声。

请大家伴着诗歌优美的韵律,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吧。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日伦敦

迁移训练

同是抒发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你能试着比较分析一下吗?

参考答案:

首先,抒情方式不同。

《一个小农家的暮》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全诗没有出现任何想念、眷恋的字眼儿,但是通过对一种典型中国农村的日常生活画面的描写,通过这种充满温情的回忆、想象与描述,却完美而意蕴深长的传达出对祖国的讴歌与思恋,因而具有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教我如何不想她》则更多的是直抒胸臆,而且利用主题句的反复来加强这种感情,也有一唱三叹、浓烈感人的效果。

其次,写景的方法不同。

《一个小农家的暮》在写景的时候是精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画面,来刻画农村生活的场景,画面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作者感情含而不露;《教我如何不想她》也刻画了许多典型画面,但这些都是为了抒情需要的,本身优美,不过没有时序性或空间感,没有《一个小农家的暮》中写景的那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第二单元答案

《贺新郎》答案:

1、此问所关涉的,一是诗人对社会的焦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思,二是诗人表达对爱妻的愧疚。

“人”和“天”承应上句的“吾”和“汝”,以求得到杨开慧的进一步理解。

为天下人谋幸福必须舍弃个人小家庭的儿女私情。

  

2、《贺新郎》一词未标题目,一看内容和时间,便知道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

因此,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肠,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

这首词好就好在这两者的结合,有了儿女柔情的缠绵,更显得革命激情的昂扬;反之,有了革命激情的昂扬,也更显得儿女柔情的缠绵。

而在这昂扬和缠绵里,形象地衬托出一对胸怀大志的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

  

3、a化用古诗典故和诗意

b对比与衬托(异常)

把儿女私情与革命激情相对比,又相映衬,突出了青年革命者的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又表现了真实的儿女情长。

c以景衬情

凄清的秋天初晨之景,衬托别情离绪之沉重;此沉重又反衬出青年革命者离家投身革命、实现伟大抱负的可敬可佩。

d、细节描写

“眼角”两句,写离愁别绪,是常理;“住”字又突出了异常,表现对方(妻子杨开慧)的深明大义。

《也许》答案:

1、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但他不原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

作为父亲,他有着育儿常识,小孩生病哭闹,常常哭着昏睡过去,所以,前两个“也许”,他宁愿假想孩子,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

整首诗的构思也就建立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关键词,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女儿的离去对诗人来说是永远地睡着了,用“也许”真切地表达父母对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

2、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睡眠”环境。

表达了诗人对亡女深切的安慰和爱抚。

诗人从两个方面写“睡眠”环境。

一是要去除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

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因为“夜鹰”“蛙”“蝙蝠”这些恐怖的叫声和形象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诗人是以制止的口气让它们安静。

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口气更加重了,不许阳光照射、清风吹拂,强光和风吹都会影响睡眠,最后干脆用一句警告语“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孩子的安睡在父亲心里是最重要的事情。

二是创造有利的睡眠环境,所以“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而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

取小孩睡觉需要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翻泥”“草根吸水”。

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同时他用一句诗也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世上的生活是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

真切地表现身为人父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

《一个小农家的暮》

1\参考答案:

三幅图画:

农妇夜炊土、农夫收工图和孩子观月图。

(意思对即可)特点:

这里的屋舍自然简单、拙朴温馨,这里的人际关系和谐美好、其乐融融,这里的生活闲适自足、温暖安康,这里的自然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妙。

妻子: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

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朴实、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贤淑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丈夫:

透过“他从田里走回来”可以看到他是简朴、勤劳的,“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

”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我们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

《秋歌》

1\我们知道诗歌中出现的人名作为特指词已经被虚化了,超出了其原来有的确指意义,而具有了词语的审美意义。

从题目《秋歌──给暖暖》看,暖暖是谁?

芳龄几何?

我们都不知道,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诗歌的理解,重要是“暖暖”这个名字带来的女孩子气息,给人温暖备至的暗示信息。

“暖暖”在此成了诗人的抒情对象──“情人”的一个表象符号,跟“给XY”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XY”作为名字的代码太抽象,远不如具体的名字给人们以真实感和暗示性。

《秋歌──给暖暖》一诗中,“秋天”跟“暖暖”不断形成对照和反差,“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一个暖暖便够了,可以敌过一切秋风的肃杀,抵挡一切寒意的侵袭。

“一个”对应着“一切”,这“一个”就足以覆盖诗人全部的心灵诉求和愿望。

诗歌通过对“消失”与“留下”的情感反差的生动刻写,艺术地表现了暖暖在主人公心目中无法替代的“神圣”地位。

无疑,留下的“暖暖”是一份向往、一份情怀。

2中国传统诗歌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留下了一批具有意象定位的词语,它们具有约定俗成的审美语感,并渗透于诗人与读者共同建构的诗歌审美意识内,这一类词语具有意象定位的作用,意象定位化了的词语,是长期文化心理特别是审美文化心理在它们身上积淀的结果。

新诗以口语为核心的语言系统中,吸纳意象定位的一批旧诗词语,是新诗语言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策略。

这首诗中的意象“落叶”“荻花”“砧声”“辽夐”“雁子”等都是能见物起兴,显示秋天的荒芜伤感情绪的。

比如最明显的“砧声”,在秋暮的江边传来的“砧声”,因为历代名诗的借用和名诗中所寓的游子漂泊之哀,使这个词有了非常明显的意象定位。

痖弦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是戏剧,戏剧文学修养、舞台经验与艾略特等人影响的三位一体,使他的抒情诗体现着强烈的戏剧性倾向,借用古典诗词中的密集意象,运用现代诗歌意象反复、重叠句式、旋律讲究、时空交错等手法,延宕情绪的弥漫时间,使痖弦的这首诗尺短意丰,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里寄寓着无限的诗意。

这毕竟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表现的是现代人的情感,充满了对爱和青春似水流年式的咏

《妈妈》

1\同样是女人,玛丽莲·梦露作为都市女性的代表,可以尽情享受青春,展示生命的美丽,有自己的事业,过着舒适而尊贵的生活。

这是都市文明的受益者。

妈妈是一个偏僻山村长大的中年女性,忍受生活的磨难而默默操劳,妈妈的视野只局限于眼前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她的乡村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她虽然生活在21世纪,但是外边的世界对她来说依旧是隔绝的,她属于农耕时代。

妈妈是广大偏远农村贫穷、劳作的母亲形象的代表。

2\通过对妈妈背柴的细节描写“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诗人对妈妈表达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爱。

妈妈操持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食即柴、米、油、盐,也就是说拾柴是家庭生活重要的部分。

而在现代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当城市里的人们面对各种炊具眼花缭乱的时候,妈妈还用着最原始的方法,以柴为炊。

作为接受过现代文明的诗人,通过两种文明方式的对比,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慨和辛酸。

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到妈妈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