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426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3届高三第三次(最后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王志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新文人画”的概念首先在新,新旧文人划分的主要标准是时间分段。

在中国文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开端的依据。

因此,当时那些新文化的倡导者、建设者,都应列为新文化人。

此后凡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也都应属于新文化人之列。

这些人当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

如果把古代的文人之画称为文人画,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黄宾虹、潘天寿、石鲁、李昔禅、钱松岩、李可染、陆俨少等都应被看作新文人画的代表。

  新文人的产生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

新文人中最早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是康有为,1917年他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开门见山地提出:

“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急矣”,并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以《美术革命》为题,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

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

”显然,康、陈的主张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的。

1919年,蔡元培曾特别指出:

“彼西方美术家能采用我人之长,我人独不能采用西人之长乎?

故甚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

”较之康、陈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之必要,蔡元培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画革新的途径。

此后的徐悲鸿、林风眠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

如“愚公移山”这一来自《列子》的寓言所凸显的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与中国文人画含蓄幽婉的隐逸境界大相径庭,却与西方人文精神旁通。

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这一题材本身,即已表明他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在表现形式也借鉴西洋画解剖和明暗法,通过塑造人物健康体魄恰当地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

林风眠长期被其反对者和极左势力贬斥为形式主义者,其实他在自身苦心经营的艺术语言中,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尤其他早年积极响应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召唤,创作了《摸索》《痛苦》《人道》《十字街头》等颂扬人文先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

在暮年寓居香江时期,他又重拾早年油画主题,创作了彩墨画《痛苦》《噩梦》《耶酥》等具有鲜明反思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作品。

 

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师的理想仍然停留在理想之中。

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和文人的摧残使得中国画面临一次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使中国画又面临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两个方面的冲击,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和绘画市场的诱惑进一步加深了绘画界的浮躁、急功近利等混乱状态。

中国画未来该如何发展,值得深思。

 

                                 (选自《文艺评论》2012第8期)

1.下列对“新文人画”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

B.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的画就是新文人画。

C.新文人的产生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一些新文人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传统绘画进行了反思。

D.“新文人画”的作者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主张“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康有为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的。

B.陈独秀主张的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自己的画,同时他也认为要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的必要。

C. 蔡元培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林风眠积极响应,创作了颂扬人文先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

D. 徐悲鸿、林风眠不仅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绘画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人画开端的依据。

其后的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等等是新文人画的代表。

B.和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含蓄幽婉的隐逸理念相比,新文人画作者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和变革、创新的意识。

C.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表明,这幅画作不仅借鉴了西洋画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

D.林风眠创作的彩墨画《痛苦》《噩梦》《耶酥》等,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王浑,字玄冲,太原晋阳人也。

浑沈雅有器量。

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

爽诛,随例免。

起为怀令,参文帝安东军事,累迁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咸熙中为越骑校尉。

武帝受禅,加扬烈将军,迁徐州刺史。

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

泰始初,增封邑千八百户。

久之,迁东中郎将,监淮北诸军事,镇许昌。

数陈损益,多见纳用。

 

转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

浑与吴接境,宣布威信,前后降附甚多。

吴将薛莹、鲁淑众号十万,淑向弋阳,莹向新息。

时州兵并放休息,众裁一旅,浮淮潜济,出其不意,莹等不虞晋师之至。

浑击破之,以功封次子尚为关内侯。

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

吴人大佃皖城,图为边害。

浑遣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攻破之,并破诸别屯,焚其积谷百八十余万斛、稻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

浑遂陈兵东疆,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势。

 

及大举伐吴,浑率师出横江,遣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寻阳濑乡,又击吴牙门将孔忠,皆破之,获吴将周兴等五人。

又遣殄吴护军李纯据高望城,讨吴将俞恭,破之,多所斩获。

吴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惧而来降。

吴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等率众数万指城阳,浑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击破之,临阵斩二将,及首虏七千八百级,吴人大震。

 

转征东大将军,复镇寿阳。

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

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

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

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太熙初,迁司徒。

惠帝即位,加侍中,又京陵置士官,如睢陵比。

及诛杨骏,崇重旧臣,乃加浑兵。

浑以司徒文官,主史不持兵,持兵乃吏属绛衣,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

论者美其谦而识体。

 

浑所历之职,前后著称,元康七年薨,时年七十五。

                                                         ( 节选自《晋书•王浑传》)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州兵并放休息,众裁一旅        裁:

通“才”,仅仅

B.监淮北诸军事                    诸:

兼词,相当于“之于”

C.吴人大佃皖城                    佃:

耕作,引申“屯田”

D.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          绥:

安抚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王浑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

①浑沈雅有器量   ②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

   ③宣布威信,前后降附甚多。

 ④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势。

   ⑤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

 ⑥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承袭了父亲爵位。

武帝即位后加封他为扬烈将军,迁任徐州刺史,当时遇上灾荒饥饿,他开仓赈济百姓。

B.王浑的辖区与吴边境相连,他宣布威信,使得吴人纷纷来降。

他善于作战,曾以一旅军队偷袭吴军,打败了数量众多的吴军。

C.王浑转任征东大将军,镇守寿阳。

他不崇尚刑法,处事公正,客客气气对待刚刚归附他的吴国人,江东人士心悦诚服地依附他。

D.太熙初年,王浑为文官主掌国史,受惠帝重视,惠帝加授他军职统率军队。

他认为皇上因一时的宠幸让文官统军,非常不妥。

7.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

爽诛,随例免。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二首(其一)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①米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米”。

7.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5分)

8.这首诗歌作者为什么说“往来泛宅浮家”?

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

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

“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

”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

她问:

“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

他幽幽地说道:

“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

”妻子问:

 “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

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

’“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

“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

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

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

母亲笑笑说:

 “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

”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

“她对你好吧!

”他使劲地点点头。

母亲说:

“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

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

他问母亲:

“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

”母亲迟疑了一下,说:

 “结,还是很厚的一层。

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

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

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

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

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

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

“快进去,快进去!

冻着!

”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

“去南方吧,南方不冷。

”母亲摇摇头说:

“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

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

“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

“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

”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

“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

“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

“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间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

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

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

“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

“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

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

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

“像什么?

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B.电视里是飘飞的雪花,窗外是一片绿色,鲜明的景色对比勾起了他的思乡思亲之情,成为他回家的诱因。

 C.妻子不跟他回老家,他向母亲撒谎说是自己不让妻子回来,体现了他对妻子的爱和包容。

 D.他为看窗花回家,结果并未看到窗花,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巧妙构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E.小说多次写到他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他对窗花的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

(2)小说塑造母亲这一形象采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边疆教育先驱寸树声

陆 安

民国教育界出过一些知名人士,像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

然而在最为偏远、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也有这样一个热心教育的人士。

他就是边疆教育的先驱寸树声。

寸树声(1896—1978),字雨洲,云南腾冲县和顺乡人。

1911年,寸树声考入大理中学,1915年毕业回乡执教小学堂,1918年赴日本留学,一待就是10多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寸树声回国,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执教。

他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分析研究时局,力主抗日。

后来,又与马叙伦、张友渔、齐燕铭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

关心地处边疆的家乡文化建设,一直是他始终不渝的情怀。

他的家乡有建于1928年、占地1392平方米、藏书7万余册、被誉为“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由胡适题写牌匾的和顺图书馆。

这座气势非凡的乡村图书馆,是寸树声心仪之地,也是他心中的灯塔。

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这座图书馆:

“我心焦的是图书馆所有的书籍虽然增加,而阅者不增加,……图书馆决不可成为一种‘独善其身’的建筑物,应当利用种种方法引诱乡人来阅览,养成乡人一种进图书馆犹如进茶馆、上烟馆一般踊跃的习惯,只要进图书馆的人增多,那么我们的目的在无形中就算达到增加了。

”这些话,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振聋发聩之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先后在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任教。

  1940年,寸树声回到家乡,创办了云南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同时兼任和顺中心小学校长及和顺图书馆馆长。

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并委托好友吴晗、曹靖华从昆明等地延聘来一大批学有专长、教书育人的名家,深入这座边陲学校,执掌教鞭,培育人才。

  

在他的心目中,“乡村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乡村学校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有优秀知识的学习者,而出了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一种新型的人才”。

今天人们一再倡导的“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藩篱”的理念,当时的益群中学已经身体力行了。

他十分欣赏斯巴达式的严格训练,认为,“以斯巴达的严格训练对背负着几千年因袭的中国青年是必要的,有益的。

”这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就在日军铁蹄声声,逼近腾冲之际,寸树声在他一手缔造的学校里,上了那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

学校中依然高扬着中国的国旗,飘逸出琅琅读书之声。

一袭素色西装的先生,站在学校礼堂的台子上,神色凝重地给全校同学上了“最后一课”。

那永远定格在史册上的“最后一课”,对于寸树声来说,更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他在《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中这样描述:

“……讲完后,我呆站在讲台上,只觉得鼻酸喉哽,不能再继续下去。

台下的女生们已经欷歔地在哭泣着,男生都低垂着头,直立不动。

似乎经过了很长时间后,我鼓着勇气说了一声:

‘同学们,再见吧!

’就踉跄地走下台来了。

然而,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

腾冲沦陷后,寸树声先后流亡到昆明和重庆。

即使在颠沛流离、极为困厄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学生,在昆明组织成立了“益群校友会”,想方设法关心和帮助学生。

1943年5月,他撰写出版了《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一书,总结了乡村建设尤其是创办益群中学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其挚友徐家瑞评价此书,“情至文生,哀感顽艳,教育理论,以文艺之笔写出,更为动人。

  抗战胜利后,寸树声返回故乡,重新竖起益群中学的金字招牌,益群中学红红火火坚持办了下来。

“文革”中,未能幸免,惨遭迫害。

1978年因病在昆明溘然长逝。

一代教育家寸树声的名字和业绩与故乡的山河同在,永远载入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册之中。

 

(选自《文史春秋》2012年11期,有删改)

(1)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5分)

A.寸树声在求学期间,力主抗日。

他先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后来,又与马叙伦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

B.寸树声留日归来后,先执教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执教于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等高校。

C.寸树声关心家乡文化的建设,支持边区教育。

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捐款并提笔给家乡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观点。

D.抗日战争时期,寸树声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

E.这篇文章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寸树声求学、教学、办学的经历,真切的体现了作为边疆教育先驱者的风采。

(2)1934年寸树声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图书馆,简要分析这个举动的作用?

(6分)

(3)文中对“最后一课”的描述,用了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这些细节描写的好处?

(6分)

(4)作为边疆教育先驱,“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体现在全文很多方面,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II卷(80分)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和钢琴家李云迪合作表演了魔术《魔琴》。

他们表演得珠联璧合,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B.最近的两场热身赛,加盟青岛队的美国篮球巨星麦蒂展现出的实力不容分说,这让球迷对他在中国的职业前景充满期待。

C.这部小说刚刚在网上连载,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网友赞不绝口,好评如潮。

接着,出版人、制片人、编剧,纷至沓来。

一夜之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

D.“作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的这段获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和讨论。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巨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文字书写时代即将结束,预示着人与字之间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已经终结。

与此同时,屏幕文化造就了另一种关系的可能性——我们将不再书写文字,而是选择字体。

C.据媒体报道,中国将在2014年左右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自动巡视勘查,这为中国深空探测的发展奠定进一步的技术基础。

D.面对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局面,要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其实,网络文化并非与经典格格不入

②可以预见,网络文化的发展壮大,必定需要经典来滋养和提升文化品格

③目前呈现“浅文化”或“轻文化”状态只是其尚未成熟和健全的阶段特征

④届时,经典将借助网络手段而大放光彩

⑤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长时间、有意识的努力

⑥人类离不开经典,网络时代亦如此。

A.⑥①③②④⑤                 B.⑥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⑤④⑥

16.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

(5分)

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

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    ①        ,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

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    ②        ;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

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    ③        ,有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