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哲学导论复习.docx
《科技哲学导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哲学导论复习.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技哲学导论复习
科技哲学导论复习2012
科技哲学导论
问题和简要答案
从哲学的角度看,产生复杂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科学?
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现实世界中的科学家的行为常常偏离默顿规范(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你认为默顿规范还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人主张以人为中心,有人主张以生态为中心。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科技对人际环境的负面作用完全是人类自身的责任,评论并说说你的看法。
论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
什么是自然科学?
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什么是技术?
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什么是系统?
系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什么是系统的开放性、稳定性?
什么是系统的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有哪些?
自然界的主要运动形式有哪些?
试述系统进化的一般根据。
什么是天然自然、人工自然?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前提有哪些要点?
什么是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实验方法?
其特点及作用有哪些?
什么是科学抽象?
什么是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是分析?
什么是综合?
什么是归纳、什么是演绎?
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如何?
什么是类比方法?
什么是黑箱方法?
什么是形象思维?
什么是直觉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的特征有哪些?
创造性思维的必备品质有哪些?
什么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的作用有哪些?
科
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
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
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
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
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什么叫观察,理论对观察的作用和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什么是技术创新?
什么是自主创新?
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
自然界以什么方式存在?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
如何描述一个系统?
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多种相关关系?
层次结构的含义?
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
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规律?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
如何理解熵?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如何理解科学?
科学是自然科学吗?
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
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科学理论的评价有哪些标准?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理解技术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技术问题如何进行情景分析?
常规技术设计中哪些方面的知识使之可以区别于科学知识?
技术规则有什么特点?
其评价的核心是什么?
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吗?
是否只有科学有了新突破,才带来技术的发展?
你如何看待技术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吗?
为什么?
什么是科学共同体?
简述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的内容。
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内分层等级结构中位置的因素。
运用科学奖励系统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
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
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
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
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
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
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技术价值定义,其是否来源于技术本身属性?
技术创新的机制。
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及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能动性
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
技术创新的特征和规律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
论技术目标的来源、内涵、构成和作用
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
点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对象性关系”四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两个原因
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
古代的自然观
近代自然观
现代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核心思想: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科学观
科学的基本特点:
技术观的基本定义
技术的双重属性
价值、技术价值定义
技术价值的二重属性
技术价值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与技术的整合
科学本质属性
科学技术一体化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STS(科学、技术与社会)
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科学问题的意义
科学实验的特点
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关系
科学假说特征与作用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
科学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
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
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技术的高度发展引发技术工程
简要答案
从哲学的角度看,产生复杂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复杂性植根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事物之间广泛的相互作用是复杂性现象的一个普遍特征。
复杂性是事物现象层次上多维时空的复杂关系的总称。
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随着相互作用的单元的增加而增加,它们是正相关的。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机制是产生复杂性现象的表象特征。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探索事物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或活动;它以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奥秘和规律为目的。
科学是以一系列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命题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称之为物理,即宇宙万物之理。
由这些命题所表述和解释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识;依照事物之理做人,我们称之为人情法理;依此方式做事,我们称之为事理——即技术。
合乎天、地、人之理,老子称之为道。
(或答曰:
科学具有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探索自然、社会现象的方法,称之为科学方法;追求真理、坚持和守望真理,称之为科学精神。
)
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其他三个现代化的牵引力、火车头。
科技立国、教育兴邦、实业富民、自由安民、多元文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政治制度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是采纳这些手段的制度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近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
(1)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在劳动的推动下,产生了有理性、能劳动的人。
人与自然二者互为对象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因人的活动而发生着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以及人工自然的转化。
这种对象性关系正是通过人有意识的生产劳动而建立起来的。
(2)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在整个自然界中,人是唯一有意识、有目的、具有创造性活动能力的主体。
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需注意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自然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其关注的中心问题或整个理论的逻辑结论。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既有利于人类,同时有利于自然的合理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
能否达到这种状态,取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程度。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社会制度的状况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不同。
只有以全人类的共同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关系,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无论天然物或人工物,都不是以孤立个体的形式单独存在的,它们均与周围事物发生着相互作用,并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种联系的系统。
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
系统科学的范围很广泛,已形成一个学科群,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博弈论、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等,都属于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以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为背景,不同的系统理论侧重于以上述不同领域的系统为研究对象。
系统方法主要包括信息方法、控制方法、反馈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模型方法、系统决策方法等多种具体形式。
运用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有:
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模型化原则。
其中,前两个是基础,第三个是目标,第四个是手段。
系统方法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技术、医学、环境科学的新进展同时也带来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系统方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1)系统方法是认识、调控、改造、创造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
(2)系统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制定系统最佳方案,以实行优化组合和优化管理的手段。
(3)系统科学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
默顿规范还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要实现科学扩展知识的终极目标,就要求科学共同体在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遵循相应的行为规范。
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关于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四条原则。
第一,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原则强调料学标准的一致性。
只要是科学真理,不管它来源如何,都服从于不以个人为转移的普遍标准。
普遍主义这种强制性规范深深地植根于科学的非个人性的特征。
第二,公有主义。
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的公有性,即科学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任何科学发现都是社会合作的产物,是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的。
科学的公开性原则正好与技术的保密性、功利性原则相对立。
第三,无私利性。
要求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不应该因为对个人私利的追求影响科学事业。
无私利性是一种基本的制度性要素,科学家应当具有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利他主义思想。
第四,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研究者有责任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批评,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怀疑,只要这种怀疑和批评是采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手段和严格的实验验证方法的。
默顿把四条规范原则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从不同的侧面规定了科学共同体的行为方式。
这四条原则塑造了这一社会亚文化群的整体形象,构成了科学的独特精神气质。
为了保证科学的体制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家在生产科学知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尽可能地防止和减少任何社会的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侵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人主张以人为中心,有人主张以生态为中心。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地球上自从有了人以后,也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影响着人,而人的活动无不影响着自然界。
正是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及其变化又不断地引起人类的反思。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以人为中心”和“以生态为中心”两种主张。
(1)“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即是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主张以人为核心的观点。
无论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在日益恶化的环境迫使下对自己观点有所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都主张以人为本。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其道德地位优于其他物种,其他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仅有工具价值。
(2)“以生态为中心”即是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说。
生态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
生态自然观认为人虽然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存在物,但并不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
在现当代人们应该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文明方式,而非上述两种中的任一种。
也就是生态文明的新发展模式。
2、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
只有充分的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以此为依据,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我们要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建立人——社会——自然的有序和良性循环系统。
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科技对人际环境的负面作用完全是人类自身的责任,评论并说说你的看法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人们注意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作用进行了深刻反思。
其中,中性主义或现实主义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尽管科技成果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于不同的目的,科学技术本身则是中性的或价值中立的。
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本身只有是非、真伪、效率高低之分,而不能从好坏、善恶、损益来衡量。
这实际上是从现实出发持谨慎态度的乐观主义。
与中性主义对立的观点还包括“唯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
要客观地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必须建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负效应往往与以下几个情况有关:
其一,对立的社会集团中某个集团如果以利己的目的而对科学技术加以损人利己地利用,则会为其他人带来灾害。
马克思所说的技术对劳动的异化以及当代的核讹诈和网上犯罪等,均带有这种性质。
其二,如果对科学技术的长远后果和间接影响未加详细地审视而盲目地加以利用,则会祸及未来、祸及自身。
其三,如果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未加正确估量,而对科学技术加以无节制地利用,则会造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二)、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其一,科学技求社会效应的双重性是—种客观现实,科学技术在造福于人的同时,也会带来某种灾祸。
不存在既造福于人而又对所有人的所有需要毫无触犯的“理想”技术。
其二,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
不仅科学技术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推动,而且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受社会条件的调节。
其三,在各种条件中,利益冲突的社会集团的存在,是左右科学技术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
其四,认识水平和观念条件也是影响科学技求社会价值如何实现的重要因素。
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大小和正负,既与科技本身的发展水平有关,更与社会条件有关。
要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既要靠科学技术本身的继续发展,更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的改革。
对科学技术进行社会控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论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
特点:
1、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2、多有直觉思维出现;3、创造想象参与;4、多有灵感出现。
提高: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方向和范围的,可以“标新立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
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发散思维的这三个特点有助于人消除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等消极影响,顺利地解决创造性问题。
集中思维在创造活动中发挥着集大成的作用。
当通过发散思维,提出种种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时,并不意味着创造活动的完成,还需从这些方案、方法中挑选出最合理、最接近客观现实的设想,这一任务的完成是靠集中思维来承担的,集中思维具有批判地选择的功能。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步地分析,而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直觉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活动,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而不是拘泥于细枝末节;二是对问题的实质的一种洞察,而不是停留于问题的表面现象;三是一种跳跃式思维,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展开思维过程。
直觉思维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有助于人们形成深邃的直觉。
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
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个体在进行思维时借助于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来进行探索。
创造性思维只有创造想象参与,才能从最高水平上对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组合,构筑出最完整、最理想的新形象。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的产生往往带有突然性,这种突然产生新思路、新方案的状态,称为灵感。
灵感是思考者长期积累知识经验、勤于思考的结果。
首先,灵感出现的基本条件是,个体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长时间的思考,要反复考虑所要解决问题的一切方面、一切角度及一切可能。
这种苦思冥想是灵感产生的前提。
其次,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
第三,灵感出现的最佳时机是在长期紧张思考之后的短暂松弛状态下出现的,可能是在散步、洗澡、钓鱼、交谈、舒适地躺在床上的时候或其他比较轻松的时刻。
因为紧张后的轻松之时,大脑灵活,感受力强,最易产生联想、触发新意。
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论,是对科学技术的历史成果和科学技术活动的哲学反思。
什么是自然科学?
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自然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和体系。
其主要特征有:
1)客观性和实证性;2)理性和逻辑性3)探索性和创造性;4)通用性和共享性;5)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什么是技术?
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
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技术的主要特征有:
1)技术是目的化的自然物质运动规律;2)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3)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4)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他自然肌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现代技术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
这决定了技术具有自然属性。
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这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在技术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
任何正确可行的技术目的都是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合理和相互协调的。
2)物质性与精神性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而且还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怎样生产”的“特殊的方式方法”或“操作手段的知识”,即实践的知识体系。
马克思指出,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是二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
3)中立性与价值性。
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
4)主体性与客观性。
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5)跃迁性与积累性。
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
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中又具有积累性。
什么是系统?
系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系统是指由多个要素经过特定联系方式而生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突出特征:
系统的突出特征是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所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
即作为物质系统的整体,出现了它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
什么是系统的开放性、稳定性?
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性质。
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某种状态的特性。
什么是系统的层次结构?
所谓层次结构,是指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类物质都包含着与自身有质的区别的另一类物质系统,如此下去,层层深入,“无限可分”,直至无穷;向上每一类物质系统又与其他系统通过相干性关系组成性质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上层系统,如此类推,“无穷组合”,层层突破新质,由此决定了自然界的垂直有序的结构。
层次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有哪些?
1)系统层次结构的纵向构成关系提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分出多级结构、多级功能和多级环境,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综合,即进行跨层次的思维。
2)在科学地研究任一物质系统时,有必要对低层系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黑箱化”地处理。
3)充分注意多层次系统质的区别。
4)向上因果链关系告诉我们的,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