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134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最新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最新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形色协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

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

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

教学准备:

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教材、图画本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音乐导入:

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

2、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

二、形式初探

1、欣赏画家作品:

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结:

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

画家抓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

三、提炼元素

1、感受发觉:

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

2、尝试训练:

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

请一位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

3、欣赏提升:

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

4、提炼元素:

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

板书:

提炼元素:

线、点、面?

?

四、形式探讨

1、作品参照对比:

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

相似的有整个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

2、小结:

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根据上节课同学们提炼出的造型元素,同学们知道了实景与画的相似之处,这节课我们进行创作。

1、老师示范:

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埂,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埂和田地简单、概括。

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浓淡。

描绘一幅形与色的协奏曲。

2、作品欣赏:

看看不同画家是如何处理形色,谱写出一幅幅“形色协奏曲”。

二、欣赏提升

1、感受色彩:

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

2、赏析画作:

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如何?

吴冠中先生把房子的墙主观地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画面色彩能够和谐响亮,正是形色的协奏。

三、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

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运用形色描绘一幅风景,注意把握色块的变化和物体主要特征。

2、教师巡行指导。

四、拓展评价

1、典型展评:

把学生绘画作品和照片进行对比欣赏,分析绘画是不是抽取了照片中的形与色,主观概括地表现了主要特征。

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拓展延伸:

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

抽象是相对的,由这三幅画你觉得抽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抽象艺术吗?

第2课、俯仰之间

教学目标:

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2、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表现手段。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教学难点:

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教学准备:

课件、俯视的照片

学具准备:

图画本、铅笔、彩笔、照片等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3月12日是植树节,这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黑糜峰山吗?

谁来说一说黑糜峰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出示一组相片,大家边欣赏边思考:

这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

平视、仰视、俯视。

课件展示各自定义。

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

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受

(一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

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

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2、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a.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b.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二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

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

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

(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三示范引导

1.今天我们用俯视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

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教师示范创作。

边创作边讲解。

2.谁能把老师刚才绘画的步骤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

a.构图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3.欣赏线描风景作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绘画的步骤,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再说一下绘画步骤呢?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二、欣赏线描风景作品,同时思考如何创作。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

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学具准备:

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师:

如果将它们竖着像站队列一样排列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

师:

这组杯子除了有大小的变化外,它们还有前后的?

师:

这一组杯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你们发现了吗?

师(小结:

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同样大小物体的后面,就会有前后遮挡和近大远小的视觉变化!

2、(课件出示不同位置拍摄的杯子。

师提问:

我这里还有三组杯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组杯子分别是站在什么位置拍摄的?

师:

它们的遮挡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

如果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3、学生尝试练习。

(1请生上来画(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时间为2分钟

师:

同学们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绘画中来吗?

下面我们来动手试一试,请你们用近大远小和遮挡方法来表现出苹果的前后空间感。

谁愿意上来尝试画一画,其它同学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

(2作业讲评。

师:

你们更喜欢那一幅画?

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师:

真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同学师:

同学们真不错,这么快就掌握了近大远小的画法,你们觉得这张作业是一幅完整的画吗?

师:

怎么样才能创作出一幅表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呢?

(四教师示范拓展思维:

师:

接下来请同学欣赏一张画,你们发现这张画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境?

师:

这张作业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奶牛的前后空间感?

师:

你们认为画面中的主体物是什么?

师:

为什么?

师:

可是牛奶桶也重复出现在了画面中

师:

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也要把握主次的关系,将主要的物体用近大远小的方法重复排列在画面中,而次要的物体简单画出2-3个。

师:

看到这么有趣的画面,我也忍不住想来画一画。

2、示范、拓展学生思维。

(1教师示范:

师:

我以小兔子为主题!

首先从最近的物体画起,画一只最大的兔子,(提示:

我将最大的画在右边,同学们也可以将最大的画在左边或右边再将兔子用近大远小和遮挡的方法重复排列在画面中。

主体物画好了,要添加什么样的情境呢?

师:

(启发除了这种情境,你还想到了哪些更简洁有趣的情境?

师:

同学们可以添加任意简单有创意的情境,老师就添加一些红萝卜的情境。

师:

画完了主体物,添加出相关的情境,最后还要干什么?

师:

(出示一幅完整的已经涂好颜色的作品同学们在上颜色的时候,近处的颜色可以鲜明一些,远处的颜色可以灰暗一些。

师:

同学们瞧瞧,一幅有趣的完整画面就出来了。

师:

谁能概括一下整个的绘画步骤。

(2思维拓展:

师: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整个绘画步骤,想自己动手来创作一幅有趣的画面吗?

师:

今天我们的作业就以小兔子和小猫为主题,虽然都是画小兔子和小猫,但你们能跟老师或者同学画得一模一样吗?

师(启发:

接下来我们有个创意点子大比拼,如果让你来画,你会选择其中的哪种动物作为主体,你会添加什么情境?

师:

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请说说(点2-3个同学回答。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比比,谁最有想法,能画出不一样的简单有趣的外形和情境来。

(五学生创作:

1、画一幅风景画草图,要求表现出地平线、消失点。

2、选择一处室内景物,找准它的视平线和消失点,把透视画准确。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注意:

1、构图要合适,要完整。

2、注意透视规律运用要正确。

师: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近大远小或遮挡方法运用得很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展示。

(六展评拓展:

1、展示作品:

师:

你最喜欢那些作品,并说说你的看法!

师:

你们建议这幅画怎样画,画面的前后空间效果会更好呢?

2、小结:

师:

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多,学会了运用近大远小或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

第二课时

一、课学习复习旧知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基本透视概念:

地平线、消失点。

2、提供新的透视知识作为本课预备学习内容。

视平线:

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视点:

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线:

视点与物体任何部位的假想连续。

心点:

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消失点:

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二、直观感受

1、出示三幅本班教室内一张课桌的平行透视图,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辨析,实施估测分别是站在哪个角度描画的。

a、图为平视,课桌只能看见两个面(顶面、正侧面。

b、图为俯视,课桌只能看见三个面(顶面、正侧面、右面。

c、图为俯视,课桌只能看见三个面(顶面、正侧面、左侧面。

2、师生共同寻找这三幅平行透视图的视平线。

教师先在a图中标出视平线、心点,再请学生在b图和c图中分别标出视平线和心点思考:

视平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关系;怎样确定室内景物的视平线。

3、运用透视概念,分析平行透视图中的视平线、视点、视线、心点。

4、将课桌扭转一点,学生站在原地观察,思考透视图该怎样画。

5、教师示范画这张课桌的成角透视图,分别标出视平线和左、右消失点。

三、作品分析分析教材中画家作品图例,比较床铺和远处餐桌的透视变化:

1、分别标出两者的视平线、消失点。

2、两者相同之处:

垂直于地平线的线永远垂直。

3、两者不同之处:

床铺的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远处餐桌的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四、纠错训练出示三幅错误的透视图,学生辨识并改错

1、冰箱基底线没有透视变化,侧面底座线没有画出透视效果。

2、书本透视线没有集聚到消失点。

3、凳子是较复杂的立体形,物体同向的成角不集中,形成多个消失点问题。

五、知识巩固

1、知识小结:

强调透视规律,思考视点与消失点的关系。

2、画平行透视图步骤小结:

a、画出视平线、心点、视点、距点。

b、画出物体的平行面。

c、从平行面的四个顶角向心点引连线。

d、从一个顶角向相应的距点引连线,求出透视深度。

E连线成立体图形。

3、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适时考虑成角透视图步小结(略(CAI课件出示作业要求平行透视图步骤

六、自主表现作业要求:

选择室内1——2个物体,找准它们的视平线和消失点,画出简单的透视图(建议画课桌椅、文具盒、书本、粉笔盒、粉笔刷、书包、立式空调、冰箱

七、评价交流

1、作业讲评。

2、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教师总结:

根据科学的法则,理性地研究透视的变化规律,我们就能在平面的画纸上准确地表现出富有立体感、空间感的艺术作品。

第4课壶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

2、教师使学生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

学习用盘泥条的方式制作壶。

教学难点:

壶的造型和连接地方的粘合。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壶向学生展示。

二、分析结构掌握壶形

1、课件展示多张壶的实物图片。

2、学生讨论:

茶壶有哪几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

3、教师归纳总结:

一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形也可以是生活

中的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是高度位置持平的,都具备“雅”、“朴”、“简”的特点。

三、尝试体验探讨研究

1、参观了解制壶的各种方法和各道工序。

(课件展示

2、师生合作总结制作方法和步骤:

(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

(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

(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

(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需牢固;

(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

(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

四、设计构思创作表现

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协调,装饰简洁美观。

2、两人为一组,分工有合作制作一把茶壶。

教师巡回指导。

五、观摩交流互相评析

1、学生互评

2、教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作业布置

1、倾听专家分析紫砂壶的历史、工艺、造型、材质、功能。

2、将作品上釉烧制,教师统一收藏、展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老师展示上节课同学们制作的壶展示。

二、讨论:

对同学们制作的壶进行讲评,同学们互评。

三、给壶上画上图案:

以山水风景为主,个别造型独特的壶可以画上装饰效果的图案。

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展示作品

第5课、瓶花与水果

教学目标:

1.运用色彩塑造形体的基础知识。

2.掌握油画棒画瓶花与水果的方法和步骤。

3.感受瓶花与水果的形、色之美,领悟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

瓶花与水果的组合造型。

教学难点:

运用色彩塑造形体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油画棒、铅笔、橡皮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尝试涂色、比较问题

1、教师出示两幅线描苹果画,分别请两位同学到台上添画相同的色彩。

作品一仅仅画出了一个苹果的外轮廓线。

作品二画出了一个苹果的大体明暗关系。

2、比较两个同学的涂色作业,说说有什么不同。

生:

作品二中的苹果立体感更明显,体现了光感。

(板书:

立体感、光感

学生上台添画色彩观察比较,谈添画效果,总结感受。

二:

教学示范、解决问题

三、作品欣赏、巩固方法

四、自主选择、临习名作

1、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修改以上尝试作业。

教师重新画一个苹果,运用油画棒渐变涂色的方法,提醒高光处要留白。

2、与学生作业再次比较添画后的效果,说说有什么不同(色彩明快、形体结实

3、呈现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瓶花与水果

五、评价交流

1、学生互评

(评价要点:

(1形体塑造;(2整幅临摹要体现画面色调

2、学生选居室,说说自己的画会挂在那个房间,体现感情升华。

了解评价的方向,互评同学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上节课中同学们临摹了《瓶花与水果》这幅作品,请哪位同学说说你的作画步骤。

(生回答步骤

二、开展新课:

尝试用干画法或湿画法画一幅画。

1.运用厚涂法能起到覆盖的效果。

2.用不同的笔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三、尝试创作:

师巡视指导,生用不同方法创作。

四、谈谈自己的收获

1.了解绘画材料特性。

2.区分画面各部分色彩的深浅明暗度。

3.能辨别采用了哪种画法。

(干、湿

4.借助色彩块面简单造型。

五、作品点评

第6课、唱大戏

教学目标:

1、感情热爱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2、能力能感受戏剧脸谱的魅力。

能画一幅具有戏剧韵味的脸谱。

3、知识掌握画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

画脸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从纹样和色彩这两方面来分析脸谱。

教学难点:

脸谱富有戏剧的韵味和个性。

教学准备:

CIA课件、

学具准备:

线描笔,彩笔,作业纸。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师生共看一段视频。

今天我们来学《唱大戏》一课的脸谱。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脸谱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

脸谱就是京剧演员脸上所化的一种妆面。

它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

2、脸谱的特别之处在哪?

板书:

纹样、着色。

3、要画好脸谱,先要了解人的脸形和五官。

老师教学生用对称的方法画五管。

把纸对折,画一半,另一半就描过去。

4、请你从这几个部分观察脸谱形状的适用。

(脑门眉形眼窝鼻窝嘴形

A脸谱上的纹样一般画在什么部位?

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多,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少?

老师放多个脸谱图案给学生比较。

学生观察脸谱,并思考问题。

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多,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少?

脸谱上最常用的纹样是什么形?

老师放多个脸谱图案给学生比较。

(请学生上台画小结:

祥云纹样。

5、脸谱着色有什么规律呢?

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欣赏脸谱图案找出规律。

A、为什么要把眼窝部位涂黑呢?

黑色突出了演员的眼睛。

B、脸谱上最常用的色彩有哪些?

在黑、白的基色上,再添(1-2种色,脸谱的着色种类不要太多。

一般有一种为主的色调。

以红色为主叫红脸,以白色为主叫白脸。

6、比较两张作业。

三、作业要求

7、标签与品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传统包装的概念、功能和包装的几种主要形式。

2、掌握包装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提高学生对装潢美术的设计能力和欣赏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树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包装盒设计的构造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包装盒形式多样的表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外优秀包装作品。

学具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形状的包装盒。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教学:

(1教师用图片展示商场、超市整齐美观的货架和具体产品美观的包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讲解包装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并提示学生思考:

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有特点的包装?

二、深入教学:

(1教师演示教科书中形式多样的包装盒,提示思考:

这些商品

的包装有什么作用?

(2教师再展示一组中外优秀包装盒设计的作品,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包装盒的形式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演示边讲解包装盒的形式与特点。

(3重点演示包装盒的设计制作过程。

教师出示已制作好的包装盒,并把包装盒展开,使学生了解包装盒的设计结构,并进一步讲解包装盒的制作过程。

(4教师演示色彩鲜艳、装饰美观的包装盒设计作品。

请学生讨论:

包装盒装饰有哪些特点?

(包括装饰的文字、图形、色彩、商标等。

三、布置作业:

请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盒设计示意图,要求体现作品形式的创新,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课堂延伸:

请学生到超市做一个调查报告,介绍某一类专题包装,如绿色食品、陶瓷产品等。

第二课时

一、实物欣赏、比较、了解包装的重要性:

展示两个易拉罐:

一个白皮纸面,一个画有对比色块和任意图形。

提问:

哪一个更吸引入?

为什么?

二、设计的方法:

①、教师示范用对比色块和任意图形构成装饰画。

②、学生欣赏教材中的范图,强化理解。

三、制作:

(1、按小包装盒或瓶罐的大小进行裁剪。

(2、运刚卷压、折叠、粘贴等方法进行包装。

四、学生作业,教师个别辅导:

按照教材提示的作业步骤,给准备的包装盒或瓶罐设计、制作一个包装。

通过形的组合和色彩的搭配,突出包装的特点,同时尽可能做到美观、精致、有新意。

五、作业展评,课堂小结:

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第8课、发现美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抽象画,欣赏其艺术作品,并能从中感知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方法,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内涵,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抽象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体验活动,了解抽象艺术形式语言,学会欣赏抽象画,能运用丰富的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进行抽象画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包容理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抽象画的艺术形式,理解抽象艺术形式语言,能用点、线、色彩组织画面,结合多种表现方法创作一幅抽象画作品。

教学难点:

能用抽象画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创作一幅有形式美感的抽象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画家作品、学生优秀作品、各种颜料、绘画工具等。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抽象的绘画世界:

游戏抽象,在纸盒中放一张A4大小的纸,请学生们随意将颜色泼、滴、洒、甩在纸面上。

理解抽象,小组观察讨论:

滴流的红色有爆炸和恐怖的感觉;黑色的点有紧张的感觉,流动的蓝色线条看上去很优美。

为什么有的同学拿着盒子晃动或者转动?

小结:

颜色在瓶子里时,他只是颜色而没有意味,颜色离开了瓶子,变换个样子出现在画面上,就有了意味,这就是抽象带给我们的感受。

当你们试图晃动盒子的时候,是为了好看,这是,你就已经产生了创造抽象美的意识。

二、品读抽象:

1、从质疑走近抽象画,课件出示作品。

提问:

这样的巨作在你面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他这样创作容易么?

2、在观察中发现。

播放抽象画的创作视频除了滴、甩、洒,那你还发现了什么?

答:

没有接触画布问:

如果没有接触画布,它是如何改变画面图案的?

小结:

一些画家可以靠自己的肢体的动作和速度影响画面,因此,有人称他为“行为画家”。

研究抽象画。

三、学画抽象画:

1、对比与改变。

提问:

你的作品与画家的作品相比少了什么?

画家的线条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对比视频画家的作品与自己尝试创作的作品。

小组思考、讨论。

提问:

怎样才能让色彩有层次?

总结:

视频画家的抽象绘画作品色彩层次丰富,相互呼应,线条繁杂。

他在创作时也是边滴洒边思考边改进,不断完善作品,知道满意为止。

2、给色彩加点料。

请同学们观察抽象画布局,看看这些颜色有什么。

答:

颜色里看上去有沙子。

小结:

动作的轻、重、缓、急会影响线条的视觉效果。

第二课时

一、艺术实践表现抽象:

实践提示:

创作一幅点、线、面有对比有变化的抽象画。

强烈推荐利用橡皮泥制作半立体的抽象画。

抽象之美秘籍:

1、多样的面。

2、运动中的线。

小结:

动作的轻、重、缓、急会影响线条的视觉效果。

二、展示评价:

展示作品,组织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评、互评:

1、那个画面带给你美感,为什么?

2、你是怎样表现这些点线面的?

3、说一说,你运用了那些抽象语言?

4、说的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