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空白卷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1888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空白卷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空白卷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空白卷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空白卷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空白卷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空白卷及答案.docx

《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空白卷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空白卷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空白卷及答案.docx

八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空白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题

一,《桃花源记》

1.本文作者为(朝代),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2.本文以为线索,按照顺序,把、、、的曲折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读音为,通“”,(解释)。

4.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缘溪行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甚异之

林尽水源

仿佛若有光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乃大惊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后遂无问津者

5.古今异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课文语句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俨然

6.语句翻译

(1)复前行,欲穷其林。

(2)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理解探究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3)“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4)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6)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10)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9.迁移拓展

(1)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2)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3)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二,《陋室铭》

1.本文作者为(朝代)著名诗人,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进步思想家。

2.作者以的写法,通过对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为了表达作者。

3.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4.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5.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三,《爱莲说》1.本文作者为(朝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

2.作者以“”自喻,借,表达自己。

3.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直

不可亵玩焉

4.语句翻译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2)“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态度。

(3)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6.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

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

谈谈看法。

(2)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四,《核舟记》1.本文作者是(朝代)著名散文家。

本文选自(朝代)(人名)编辑的。

2.本文的体裁是,说明结构是,它以为说明顺序,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对“核舟”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和说明,热情地赞扬了。

3.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解释

例句

4.古今异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5.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

视端容寂

勾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本文有关的成语:

7.语句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4)嘻,技亦灵怪矣哉!

五,《大道之行也》1.本文选自儒家经典之一的。

2.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解释

例句

3.古今异义

孤独:

古义为。

今为。

4.本文出现的成语:

5.翻译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回答下列问题

(1)“大道”指的是。

“大同”指的是。

(2)大同社会有什么特征呢?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照应此句的是:

七,《三峡》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的,他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2.本文是一篇描写的游记散文,作者通过对和的描绘,显示了,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假字略无阙处:

4.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重岩叠嶂

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乘奔御风

回清倒影

飞漱其间

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

5.句子解释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理解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3)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

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4)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

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

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5)“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6)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

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7)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试作简析。

八,《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被人称为“”。

2.语句翻译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3.理解探究

(1)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6)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

1.本文作者是(朝代)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人名)。

他的号为。

本文体裁为,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2.语句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理解探究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

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4)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目的是什么?

 

(5)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

九,《观潮》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有名的词人(人名)。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全文着眼点在“”上,立足点在“”上,分别写了、、和四个内容。

2.字词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天下之伟观

方其远出海门

既而渐近

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倏而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随波而逝

披发文身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倍穹常时

虽席地不容间也

3.语句解释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4)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步沾湿,以此夸能。

十,《湖心亭看雪》

1.本文是(朝代)浙江人的代表作,出自其回忆录。

2.本文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

在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的是。

3.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是日更定

余挐一小船

雾淞沆砀

上下一白

与余舟一芥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强饮三大白

客此

4.语句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题(答案)

一,《桃花源记》

1.本文作者为东晋(朝代)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2.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源、小住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曲折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己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读音为yāo,通“邀”,邀请(解释)。

4.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缘溪行

沿着

落英缤纷

落花

欲穷其林

(走)尽,形容词作动词

甚异之

奇怪

林尽水源

尽头

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豁然开朗

开阔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怡然自乐

和悦、愉快的样子

乃大惊

非常

皆叹惋

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

寻向所志

标记

欣然规往

计划

后遂无问津者

问路,此处为访求、探求的意思。

5.古今异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课文语句

鲜美

鲜艳美丽

味道新鲜

芳草鲜美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阡陌交通

妻子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来此绝境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条件连词,不管

无论魏晋

延长,延伸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不足

不值得

不满足或数量不够

不足为外人道也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形容很像

屋舍俨然

6.语句翻译

(1)复前行,欲穷其林。

再往前划行,(渔人)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刚进时,(洞口)很狭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行。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也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8.理解探究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3)“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4)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

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

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6)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9.迁移拓展

(1)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3)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二,《陋室铭》

1.本文作者为唐朝(朝代)著名诗人,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进步思想家刘禹锡。

2.作者以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为了表达作者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有仙则名

著名、闻名。

惟吾德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

使……侵扰。

无案牍之劳形

使身体劳累。

4.语句翻译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长上了台阶,芳草青葱映入帘里。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5.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三,《爱莲说》

1.本文作者为宋朝(朝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周敦颐。

2.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地恶浊世风。

3.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净直

耸立的样子

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4.语句翻译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从淤积的污泥中长出,却不受到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

5.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态度。

(3)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6.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

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

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如:

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

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

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

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四,《核舟记》

1.本文作者是明朝末年(朝代)著名散文家魏学洢。

本文选自清代(朝代)张潮(人名)编辑的《虞初新志》。

2.本文的体裁是说明文,说明结构是总-分-总,它以“核舟”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对“核舟”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和说明,热情地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3.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解释

例句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八分有奇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横放

左手倚一衡木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虞山王毅叔远甫

4.古今异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jī,零数

qí罕见,jī不成对的

八分有奇

大约

可以

高可二黍许

靠近

比较,对比

其两膝相比者

还,尚

曾经

曾不盈寸

矫正

矫首昂视

5.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就着

尝贻余核舟一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绝类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

相似

视端容寂

神色平静

勾画了了

清楚明白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6.本文有关的成语:

历历可数、水落石出

7.语句翻译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5)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赤壁(的情景)。

(6)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却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5)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五,《大道之行也》

1.本文选自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

2.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解释

例句

选拔

选贤与能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3.古今异义

孤独:

古义——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4.本文出现的成语:

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5.翻译句子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举出有贤德、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财物、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6.回答下列问题

(1)“大道”指的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指的是理想社会。

(2)大同社会有什么特征呢?

根本特征: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七,《三峡》

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北魏(朝代)的郦道元,他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2.本文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通假字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缺。

4.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

上,冲上,漫上。

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或王命急宣

有时

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

飞漱其间

急流冲荡

林寒涧肃

寂静

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5.句子解释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御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9)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无限趣味。

(10)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