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4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7166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4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4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4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4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4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4含答案解析.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4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4含答案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4含答案解析.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24含答案解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分层达标·训练

【基础达标】

(2012·温州模拟)下图是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粗线)与5000年来中国气温(细线)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中国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

A.1470~1520年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D.1910~1950年

2.中国与挪威相比()

A.气候的冷暖变化呈正相关

B.气候的冷暖变化呈负相关

C.公元1000年前是正相关,之后是负相关

D.两地气候变化有关联,但不同步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旨在防止全球变暖而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条约。

据此回答3~5题。

3.温室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包括()

①甲烷②氮氧化合物③氧气④惰性气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当今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是()

A.日本B.俄罗斯C.美国D.中国

5.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①温带向高纬度地区移动

②农作物向较高纬度地区移动

③干旱区面积扩大

④动植物资源减少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读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2)据图分析温室效应对下列地区农业生产将会产生的影响:

①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西部严重缺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温室效应是否会进一步加剧那里的缺粮问题?

为什么?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2012·揭阳模拟)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

读图,完成1、2题。

1.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和纬度分别是()

A.温带35°N~45°N

B.热带5°N~15°N

C.寒带35°N~55°N

D.亚热带25°N~35°N

2.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

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

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

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

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

气温的变化过程证实着全球变暖的残酷事实。

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

科学家对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推测,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图中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大量使用煤、石油

B.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大量被砍伐

C.家庭广泛使用含磷洗涤剂

D.大量草场被破坏,草场沙化

4.导致上述现象的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B.海平面下降

C.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D.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伸

5.(2009·山东文综)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

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

读下面漫画,回答6、7题。

6.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速,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全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7.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

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减少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减缓工业化进程

D.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控制生物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

8.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

读下列文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升高了0.4℃~0.8℃,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

1℃~6℃。

材料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哥本哈根会议揭开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

许多国家公布了其碳减排目标。

我国政府庄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

(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为什么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2)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我国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措施?

9.(探究性学习)结合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些专家通过区域气候情况,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显示未来10~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将升高

2.7℃,年均降水量将增加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

材料二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及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图。

材料三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

1986~2000年的水位变化

1986~2000年的面积变化

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

上升了4米多(超过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由880平方千米扩大到1000多平方千米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上述变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3)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解析

【基础达标】

1、2.【解析】1选D,2选D。

第1题,可从统计图上直接读出。

公元1500年以后,中国气温(细线)在0℃以上的是从1910~1950年。

第2题,从总体上看两地气温趋高与趋低的趋势有关联,但气候变化并不同步。

图上两条曲线有交叉情况。

【知识拓展】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

大气环境改变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1)气候上的气温与降水都与之有关系。

①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

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2)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在海拔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阴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3)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3~5.【解析】3选A,4选C,5选D。

第3题,温室气体不仅包括CO2,还包括甲烷、氮氧化合物等。

第4题,美国工业发达,人均消耗的矿物燃料多,CO2排放的总量居世界之首。

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平面上升,全球的水热平衡被打破,自然灾害的频率加剧等方面。

【素材链接】温室气体

地球的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下列数种:

水蒸气(H2O)、臭氧(O3)、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6.【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地球的温室效应对农业产生的巨大影响。

有些作物因缺水而不能再生长收获,有些向北移动,总体上说温带地区的降水减少,内陆地区会变得更干旱,土地会退化,荒漠地区会增加。

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温度上升,作物产量会增加。

答案:

(1)CO2甲烷CO2强烈吸收红外线辐射,使大气增温。

(2)气候更加干旱退化成草场将会适宜某些温带作物的生长

(3)气候干旱会。

它会加剧干旱,影响农业生产。

【能力提升】

1、2.【解析】1选D,2选D。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我国西北地区有红色碎屑岩系的分布,说明它当时所处的纬度是亚热带。

第2题,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气候影响突出,使塔里木盆地变干、变冷,故选D项。

3、4.【解析】3选C,4选D。

第3题,全球变暖主要是由燃烧矿物燃料和破坏植被引起的。

第4题,由于温度升高,北温带耕作区会向高纬延伸。

5.【解析】选D。

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湖区萎缩,湖面缩小。

如此变迁有人为原因,但主要还是自然原因所致,气候变干是主要的自然原因,故选D项。

6、7.【解析】6选C,7选B。

第6题,图中反映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南移;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

第7题,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以及大量森林被砍伐。

8.【解析】第

(1)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2)题,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低纬度地区蒸发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业减产。

第(3)题,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措施有: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答案:

(1)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有利影响:

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

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3)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素材链接】联合国气候大会热词点击

(1)热词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为国际社会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进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制定了一个总体框架。

《公约》于1994年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

(2)热词二: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3)热词三: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是《公约》的补充,它与《公约》的最主要区别是,《公约》鼓励发达国家减排,而《议定书》强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具有法律约束力。

《议定书》于2005年2月生效,美国是目前唯一游离于《议定书》之外的发达国家。

(4)热词四:

巴厘路线图及双轨制。

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