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7篇.docx
《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7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7篇
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7篇
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7篇
第一篇
一、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
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
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
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
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
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
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
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
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属于动作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所构成,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合乎法则的随意行动。
要掌握这种技能,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在头脑中建立操作表象和操作要领;二是把头脑中的操作表象和要领要付诸实践;三是学会至熟练,即经过一定次数的练习后,能够从靠意识控制到独立正确地完成操作,进而靠动作控制,自如地正确地完成操作。
这种技能只有靠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规范地操作各种仪器,而且要说明这样操作的意义,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操作时能规范地进行。
操作时教师要亲自指导学生,纠正不对的操作步聚,讲授错误操作的后果。
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为什么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停止加热了为什么还要通氢气?
通过学生积极思维后,再渗透到实验全过程中,有利于实验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另外,实验中不仅要强化中学教材中规定实验操作训练,还应注意一些基本的、带普遍性的实验练习,特别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操作技能后,教师要设计一些要代表性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技能。
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实验用品,让他们来证明氯酸钾中既有氧元素,又有氯元素。
究法,学会物质的初步检验、分离和提纯以及溶液的配制等实验的技能,让学生树立安全的意识,学会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的识别,让学生形成较好的实验习惯,还要初步认识实验的方案设计,条件的控制,数据的处理等在化学研究中的运用。
在化学实验复习阶段,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的操作技能,将常见仪器的使用以及基本实验的过程操作掌握,首先,要熟悉并了解常用的仪器,掌握实验中这些常用仪器的结构以及用途,这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
让学生去感触仪器并掌握它们的名称和规格、结构、用途以及用法。
然后就是基本操作的掌握。
化学实验大致包含实验的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物质鉴别与检验、制备、净化以及分离、提纯,像重要的定量实验,例如: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以及配制一定物质量浓度的溶液等。
对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进行复习,必须让学生亲自来动手做,教师要设置各种实验情境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大胆的动手,仔细的观察并多向思考,认真做好记录,只有做好这些实验中最基本的操作,学生基本实验的能力才能有效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思路拓宽
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的命题热点是重视其应用性与开放性,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创新的能力。
其中化学实验设计是综合测试学生各项能力的较好办法,因此也是常出现的题型。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人员在做实验之前,根据实验的要求与目的,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装置、方法以及步骤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
在复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让学生认清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即实验的原理、目的、步骤、方案以及方案的评价等,让学生熟悉并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与拓展,加强实验的探索性以及综合性,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敏捷性、创新性以及整体性,使实验能够贴近实际从而去解决问题,最终还要对实验的方案进行评价与优化,以助于学生实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将化学实验的专题复习进行强化,提高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
高考的化学实验题逐年更新,不过,万变不离其中,题型看似非常陌生,但只要学生掌握解题原题与关键,认真解题,仔细分析,冷静思考,肯定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通过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的强化,掌握实验原理的科学性,过程的安全性,实施的可行性,装置、步骤以及药品的简约性,实验现象的可观性等,使学生化学实验解题的综合能力提高。
由于化学实验题的兼容性以及包容性,主要考核此学科的综合知识,首先要将高中化学实验分散零乱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到一起,让学生重温高一、高二印象极小的实验,可以把实验光盘给学生回放,以便加深印象,对于重要的典型实验题目,还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重新动手操作做实验,强化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技巧与步骤以及注意的事项,以便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掌握并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4、进行规范化训练,避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化学实验题丢分
近年来,高考化学评卷分析显示,由于考生不规范的答题导致的丢分现象非常严重,属于非智力因素的丢分。
第一,未按要求答题造成的丢分:
例如让写化学名称的给写成了元素符号,让写结构简式的给写成了结构式等。
第二,较关键的文字错误导致的丢分:
例如:
硝化写成了消化,坩埚写成了钳锅,容量瓶写成了溶量瓶等。
第三,化学名词书写不规范导致的丢分:
例如:
把烧杯写成玻璃杯,将分液漏斗写成漏斗等。
因此,在化学实验复习的过程当中,必须加强规范化答题的训练,让学生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作风,提高高考化学实验题的得分率。
第三篇
1、分析化学实际应用能力的内涵和构成
分析化学实际应用能力可以概括为三项基本应用能力:
实验基本操作实施能力、实验设计规划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处理能力。
三项基本应用能力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实验基本操作实施能力是应用能力的关键基础,它主要包括科学选择、使用化学实验仪器和试剂的能力,准确组织完成实验操作,恰当控制实验条件,实现化学过程的能力等;实验设计规划能力是分析化学应用能力的核心部分,也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区别于一般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所在,它主要包括选择运用化学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等;实验结果分析处理能力是分析化学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分析研究和处理实验事实、数据,进行判断推理、总结发现规律,概括形成化学知识经验,表达实验结果和最终解决问题等方面。
2、当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备受关注,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体制机制,使其在培养职业岗位需求一致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改革进展缓慢、成效甚微。
一是教育教学观念固守传统,教育教学基本沿袭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术教育方法。
而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术性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大量从事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二是课程教学目标过于宏观,课程设置局限于学科范围内,形成一定教学壁垒;三是教学内容多而全,与实际工作需要关联度比较低;四是教学模式改革重表面轻实质,分析化学实验的大多数教育教学改革,重在形式,实质性改革步伐进展缓慢。
大多数实验照菜谱做菜,以传统的验证实验为主,学生流水式实验,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严重脱节,从而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教学效果较差;五是具备企业行业实际岗位经历的分析化学双师型教师极少。
大多数教师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实际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了解,一本实验教材教了很多年,教材不变、模式没换。
3、基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
3.1面向职业能力形成,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引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建立一套科学而又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基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就要以就业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为本位,加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以应用为目的,以职业需求为引领、实现教学与时俱进,构建职业实际应用需要的课程体系[5]。
我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对分析人才能力需求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坚持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原则,把提高人才技术应用能力放在关键位置,强调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标,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和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运用,加强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3.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形成系统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认真调研分析了分析化学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总结了分析化学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特征。
课程教学改革以分析化学职业岗位群围绕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这条主线,打破了原有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独立性,基于分析化学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对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等实验课程原有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理顺不同阶段、不同课程实验教学的关系、任务、内容和目标要求,建立了一套科学而又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形成了基本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综合训练两大模块构成的系统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
基础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分析实验技能训练、仪器分析技能训练三个层次;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包括校内理化检验、工业分析检验和校内外企业实验室专题分析检测训练。
其中,根据专业就业去向,应用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有所不同。
3.3突出工学结合,构建分析化学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实现工学结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将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内化于课程教学过程。
在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教学中引入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做到与实际岗位紧密相连。
例如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中,引入GB/T601-2019《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在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实验中,引入《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硬度的测定》(GB/T6909-2019),并在实验中引导学生逐条解读国家标准;二是按照适量够用的原则,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实验室开展实际项目分析检测。
根据专业需要,每个专业都会进行1~2个企业专题实践训练。
训练按照企业分析检测流程,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体化,实现实验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统一化。
例如,应用化学学生在秀山水泥公司参与企业实验室水泥中Fe2O3、Al2O3、CaO和MgO含量的测定实验;三是充分利用学生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企业实践,增强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和了解。
例如,每年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立项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
3.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方法
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录像资源库、构建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教学课件、虚拟实验室、教学录像、在线测试、职业资格考试等教学资源,满足了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证考试训练的需要。
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等仪器可以实现网上学习和演示,学生可以提前进行网上学习,为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分析化学实验将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及检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3.5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建设具有高水平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重视构建校企结合的双师结构队伍。
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并吸收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到校兼职教学,指导实验教学。
我校分析化学教研室与本地天方药业、骏马化工、秀山水泥、南方钢铁、驻马店市质量监督检验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一是教研室定期到相关企业、检测机构等开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调研,从应用型分析化学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适时调整模块,适应用人单位岗位需求。
同时,把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吸纳到教学中,改进教学内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二是教研室每学期都会有一名教师到企业参加为期3个月的挂职实践锻炼,有效提升了教师对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认知,增强了应用能力教学水平;三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分析化学实验尤其是大型分析检测仪器的教学,个别大型分析仪器,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教学直接安排在检测机构进行。
3.6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引领学生主动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考核评价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
考核评价既要解决考什么,又要解决如何考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与引领功能。
经过改革后的分析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模式,突出以职业实际应用能力为本位,重在考核学生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评价融合基本技能考核、综合实验考核、企业评价和平时表现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分别占40%、30%、20%、10%的考核比重。
这种融合学生表现、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效提升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也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主动加强自身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4、基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成效
近年来,我们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不断革新,多项教改内容被学校列为重点教改项目。
在改革探索中,我们明确提出了以就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理念,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又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普遍高涨,问卷调查显示,93%的学生喜欢这种融技能训练、综合实践、企业体验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非常喜欢这样真刀真枪练本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培养将来就业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近三年,我校应用化学专业85.7%的在校生考取了中高级分析检验职业资格证书,100多人在各类化学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
用人单位反馈表明,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一般在工作三个月后都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并具有过硬的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到两年后会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5、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改革趋势
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日趋明显,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
经济社会发展对分析检测专业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呈快速提升趋势,对分析检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对于分析化学专业及其实验教学的发展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因此,不断地探索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做到与时俱进,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增强人才与职业岗位的匹配性,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将是今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第四篇
一、摒弃传统课堂的缺陷,强调过程体验
首先,可以利用课前预习,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在讲授新课前,可以先要求学生预习,将预习中的问题记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提问题的机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如在学习铁的性质前,有学生问:
铁和水反应为什么强调水为气态?
为什么要用石棉绒?
等等。
其次,通过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其他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指导评讲。
举个例子,江苏高中化学教材苏教版教材中讲到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知识,一般而言,是从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顺序开始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初步教学,让两位学生在讲台上充当小老师,台下同学进行观察实验并要求他们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提出问题,这样在生动实验面前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并应用所学基本技能。
二、在课堂实验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提问、及时提问,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提问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具体来讲,即在讲解新知识时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进行知识的总结工作时要反问和追问,等等。
我们以江苏高中化学教材苏教版教材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在江苏高中化学教材苏教版教材的必修模块中,实验内容有20项,如胶体实验;离子的鉴别;物质的分离、提纯,等等。
这些实验不仅要求学生从中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培养化学实验素养的必经体验。
所以,教师可以从这些基本的化学实验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授化学实验时,要注意积极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适时开展交流讨论。
如在教授各类电解实验时,可以将这些实验总结归类。
电解实验的类型较多,每个学生在关注每类电解实验时,都会不自觉地相互比较,这时是最容易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情景。
对此,可以主动提出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电解实验进行讨论,最好让对同类电解实验的学生组成一组,相互发问。
如果有可能,在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更多问题。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不同情境的创设,要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得到充分挖掘,及时整合书本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好能兼顾考试。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很多,学生一定会有感兴趣的问题,然而可能学生自己并没有察觉,或许学生的好奇心不是那么强。
首先,需要教师在适当的场合进行提醒和启发,帮助他们找到发现问题的突破口。
如上图,这是这江苏高中化学教材苏教版教材中关于从铝土矿制备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图。
要指出的是,该幅工艺流程图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线索,它既将知识点连成体系,又体现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际,服务于生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粗略地浏览流程图,如果在初步阅读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就简单记录下自己的问题,然后开始学习关于氧化铝、氢氧化铝具有两性的知识,再回到工艺流程图,尝试用日常生活实际知识解决部分问题;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不断反复进行再学习、再运用,教师结合分层讲解的内容,不断探究,不断巩固,完成教学。
其次,学生应该以实验为线索,通过参与化学实验,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通过过程体验,感受一系列科学探究的进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方法,较深刻地体会并形成科学精神。
例如:
在探究区分磷肥、钾肥、常用氮肥的方法实验时,可根据现象向学生提出类似如下问题:
能否明显地嗅到某种气味?
嗅到刺激性气味可能的问题会是什么?
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根据上述实验,如何区分磷肥、氮肥、钾肥呢?
同时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不能急于求成。
应该逐渐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千万不能过分要求其速成。
一开始,教师可以直接示范怎样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先从教师直接提问过渡到引导学生在合理设计的情境下发现问题,如果顺利,则学生自然而然可以做到直接提出问题。
(2)如果通过教学后没有得到学生良好的反应时,就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明确提出要改变观念,改教为主为学为主。
所以务必时刻牢记:
学生最好的老师是爱好,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通过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按照理论方法,按部就班,必须根据实际改变。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学生会提问题,首先要明确,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可以促进个体认知发展,也是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中的重要部分。
孝王刘开有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享誉盛名的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说:
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非凡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论的精神是当下教育无法回避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知道如何问、怎样提问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要让学生首先能够把握相关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只要有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才能提出疑问,透过现象找寻本质,从而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
第五篇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良好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保障实验成功的另一个必备条件。
要想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师平时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①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
②若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一定要注意观察教师的每一步操作;若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那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册的操作步骤,认真实验。
③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当然,不同的学生由于操作技能的差异或受到器材的影响,实验现象也许不尽相同,此时正是培养他们探究能力的好时机。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列举了化学实验的四种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是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之一,科学实验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通过关于钠、镁、铝单质金属性强弱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设计如下:
【实验一】切取绿豆粒般大小的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已用砂纸打磨出去表面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然后加热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三】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加入2mol/L盐酸2mL,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钠与冷水剧烈反应,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与热水反应较快,铝与盐酸反应比镁缓慢。
【探究结论】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越来越难,即钠、镁、铝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再如,上文提到的乙醇与钠反应,反应现象跟钠与水反应一样,产生了气体,但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乙醇与钠反应时断的什么化学键?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石油及钠的保存的知识,就会探究出结论:
乙醇与钠反应时,断的是羟基中的氢氧键。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这两部分中都分别提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化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化学实验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会成为创新的源头,例如,在学习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传统的方法是将铜片放在试管里,让后加浓硫酸加热,检验生成的气体,最后有尾气吸收的装置,这个实验的缺陷就是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产物二氧化硫验证结束时,试管里热的浓硫酸仍与铜片反应产生有害的二氧化硫气体。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进这个实验,进行创新:
既然铜与浓硫酸接触才反应,那能否让铜与浓硫酸适时地分开从而阻止反应的进行?
学生一定会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理论。
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这个问题。
之后,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提出了启普发生器简易装置,有的同学提出了用长长的铜丝代替铜片。
此时我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辩论,选取其中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经过讨论后意见逐渐趋于一致。
最后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将铜丝插在橡皮塞上,周围涂上凡士林,可以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