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1442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docx

《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docx

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操作规程

4内容

4.1简述

4.1.1滴定液系指在容量分析中用于滴定被测物质含量的标准溶液,具有准确的浓度(取

4位有效数字)。

4.1.2滴定液的浓度以“mol/L”表示,其基本单元应符合药典规定。

4.1.3滴定液的浓度值与其名义值之比,称为“F”值,常用于容量分析中的计算。

4.1.4本操作规范适用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VF“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4.2仪器与用具

4.2.1分析天平其分度值(感量)应为0.1mg或小于0.1mg;毫克组砝码需经校正,并列有校正表备用。

4.2.210、25和50ml滴定管应附有该滴定管的校正曲线或校正值。

4.2.310、15、20和25ml移液管其真实容量应经校准,并附有校正值。

4.2.4250ml和1000ml量瓶应符合国家A级标准,或附有校正值。

4.3试药与试液

4.3.1均应4.7项下各种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方法的规定取用。

4.3.2基准试剂应有专人负责保管与领用。

4.4配制滴定液的配制方法有间接配制法与直接配制法两种,应根据规定选用,并应遵循下列

有关规定。

4.4.1所用溶剂“水”,系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在未注明有其他要求时,应符合《中国药典》“纯化水”项下的规定。

4.4.2采用间接配制法时,溶质与溶剂的取用量均应根据规定量进行称取或量取,并且

制成后滴定液的浓度值应为其名义值的0.95〜1.05;如在标定中发现其浓度值超出其名义值的0.95〜1.05范围时,应加入适量的溶质或溶剂予以调整。

当配制量大于1000ml时,其溶质与溶剂的取用量均应按比例增加。

4.4.3采用直接配制法时,其溶质应采用“基准试剂”,并按规定条件干燥至恒重后称取,取用量应为精密称定(精确至4〜5位有效数字),并置l000ml量瓶中,加溶剂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配制过程中应有核对人,并在记录中签名以示负责。

4.4.4配制浓度等于或低于0.02mol/L的滴定液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于临用前精密量取浓度等于或大于0.1mol/L的滴定液适量,加新沸过的冷水或规定的溶剂定量稀释制成。

4.4.5配制成的滴定液必须澄清,必要时可滤过;并按药典中各该滴定液项下的[贮藏]

条件贮存,经下述标定其浓度后方可使用

4.5标定

“标定”系指根据规定的方法,用基准物质或已标定的滴定液准确测定滴定液浓度

(mol/L)的操作过程;应严格遵照药典中各该滴定液项下的方法进行标定,并应遵循下列有关规定。

4.5.1工作中所用分析天平及其砝码、滴定管、量瓶和移液管等.均应经过检定合格;其校正值与原标示值之比的绝对值大于0.05%时,应在计算中采用校正值予以补偿。

4.5.2标定工作宜在室温(10〜30°C)下进行,并应在记录中注明标定时的室内温度。

4.5.3所用基准物质应采用“基准试剂”,取用时应先用玛瑙乳钵研细,并按规定条件

干燥。

置干燥器中放冷至室温后,精密称取(精确至4〜5位数);有引湿性的基准物质宜

采用“减量法”进行称重。

如系以另一已标定的滴定液作为标准溶液,通过“比较”进行标定,则该另一已标定的滴定液的取用应为精密量取(精确至0.01ml),用量除另有规定

外应等于或大于20ml,其浓度亦应按药典规定准确标定。

4.5.4根据滴定液的消耗量选用适宜容量的滴定管;滴定管应洁净,玻璃活塞应密合、旋转自如,盛装滴定液前,应先用少量滴定液淋洗3次,盛装滴定液后,宜用小烧杯覆盖管口。

4.5.5标定中,滴定液宜从滴定管的起始刻度开始;滴定液的消耗量,除另有特殊规定

外,应大于20ml,读数应估计到0.01ml。

4.5.6标定中的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和滴定所得的结果。

4.5.7标定工作应由初标者(一般为配制者)和复标者在相同条件下各作平行试验3份;

各项原始数据经校正后,根据计算公式分别进行计算:

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除另有规定外,不得大于0.1%;初标平均值和复标平均值的相对偏差也不得大于0.1%;

标定结果按初、复标的平均值计算,取4位有效数字。

4.5.8直接法配制的滴定液,其浓度应按配制时基准物质的取用量(准确至4〜5位数)与量瓶的容量(加校正值)以及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终取4位有效数字。

4.5.9临用前按稀释法配制浓度等于或低于0.02mol/L的滴定液,除另有规定外,其浓度可按原滴定液(浓度等于或大于0.1mol/L)的标定浓度与取用量(加校正值),以及最终稀释成的容量(加校正值),计算而得。

4.6贮藏与使用

4.6.1滴定液在配制后应按药典规定的[贮藏]条件贮存,一般宜采用质量较好的具玻璃塞的玻瓶。

4.6.2应在滴定液贮瓶外的醒目处贴上标签,写明滴定液名称及其标示浓度。

463滴定液经标定所得的浓度或其“F”值,除另有规定外,可在3个月内应用;过期

应重新标定。

当标定与使用时的室温相差未超过10C时,除另有规定外,其浓度值可不加

温度补正值;但当室温之差超过10C,应加温度补正值,或按本操作规程5.7的要求进行重新标定。

4.6.4当滴定液用于测定原料药的含量时,为避免操作者个体对判断滴定终点的差异而引入的误差,必要时可由使用者按本操作规程5.7的要求重新进行标定;其平均值与原标定值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0.1%,并以使用者复标的结果为准。

4.6.5取用滴定液时,一般应事先轻摇贮存有大量滴定液的容器,使与黏附于瓶壁的液滴混合均匀,而后分取略多于需用量的滴定液置于洁净干燥的具塞玻瓶中,用以直接转移至滴定管内,或用移液管量取,避免因多次取用而反复开启贮存滴定液的大容器;取出后的滴定液不得倒回原贮存容器中,以避免污染。

4.6.6当滴定液出现浑浊或其他异常情况时,该滴定液应即弃去,不得再用。

4.7各种滴定液配制与标定方法

4.7.1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附录XVF所载方法及本操作规范4.1〜4.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7.1.1配制过程中,乙二胺四醋酸二钠不易即时完全溶解,可采用加热促使其完全溶解,或在配制放置数日后再行标定。

4.7.1.2氧化锌在空气中能缓缓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对标定中的基准氧化锌,要强调经

800C灼烧至恒重。

具体操作为:

取基准氧化锌约1g,用玛瑙研钵研细,置具盖磁坩埚中,

于800C灼烧至恒重;移置称量瓶中,密盖,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4.7.1.3滴定时溶液的pH值要较严控制,因此在基准氧化锌加稀盐酸3ml(不宜过多)

溶解并加水25ml稀释后,应以甲基红为指示剂,滴加氨试液以中和多余的稀盐酸,而后再加水25ml与氨-氯化铵缓冲液(pH10.0)10ml,才能控制溶液的pH值为10左右。

4.7.1.4铬黑T在水或醇溶液中不稳定,故规定采用固体粉末状的铬黑T指标剂,而不

采用指示液。

4.7.1.5滴定至终点时,滴定液要逐滴加入,并充分摇匀,以防终点滴过。

4.7.1.6由于在加入的试剂中可能混杂有金属离子而消耗滴定液,因此需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4.7.1.7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的“F”值按下式计算:

m

F=

(VI-V2)X4.069

式中m为基准氧化锌的称取量(mg);

Vi为滴定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V2为空白试验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4.069为与每1ml的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I/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氧化锌的质量。

上式中如将F改以浓度C(mol/L)计,则式中的“4.069”应改为“81.38”。

4.7.1.8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应贮于具玻璃塞的玻瓶中保存,避免与橡皮塞、橡皮管等接触。

4.7.2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

录XVF所载方法及本操作规范4.1〜4.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7.2.1氢氧化钾(KOH)的分子量为56.11,配制本滴定液1000ml应取KOH28.06g,但

因分析纯氢氧化钾的含量约为82%故取氢氧化钾35g相当于KOH勺28.7g)。

4.722乙醇中的醛类在氢氧化钾溶液中受光线作用聚合而呈黄色,故需强调用无醛乙

醇作溶剂。

无醛乙醇的制备参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VA项下的“无醛乙醇”。

4.7.2.3碱液会腐蚀玻塞使瓶塞不易开启,并为防止吸收二氧化碳和乙醇的挥发,以及避免光线的作用,本滴定液应贮于具橡皮塞的棕色玻瓶中,密闭保存。

4.7.2.4本滴定液应在临用前标定,其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GX25.00

C(mol/L)=

V

式中C1为盐酸滴定液(0.5mol/L)的标定浓度(mol/L);

25.00为精密量取盐酸滴定液(0.5mol/L)的容量(ml);

V为本滴定液的用量(ml)。

上式中如将C1改用盐酸滴定液(0.5mol/L)的F值表示,则式中的C即为本滴定液(0.5mol/L)的F值

4.7.3四苯硼钠滴定液(0.02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VF

所载方法及本操作规范4.1〜4.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7.3.1配制过程中“加入新配制的氢氧化铝凝胶”的目的为使滤液澄清;其后的“振

摇15min”要强力振摇,否则制成后滴定液的浓度将偏低;“滤过”时要先倾取上清液滤过,尽可能不要把氢氧化铝凝胶倒入滤器,以免堵塞滤纸或滤器,影响滤过速度:

4.7.3.2滴定至近终点时,滴定速度要慢.并不断振摇;蓝色滴定终点的出现.系由微过量的烃铵盐滴定液与指示剂溴酚蓝所形成,故应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后计算浓度。

4.7.3.3本滴定液在贮存过程中如出现浑浊或沉淀,应重新滤过,或重新配制。

4.7.3.4本滴定液应在临用前标定,其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C(mol/L)-CiX(V-V2)/10.00

式中Cl为烃铵盐滴定液(0.0lmol/L)的标定浓度(mol/L);

Vi为滴定中烃铵盐滴定液(0.0lmol/L)的用量(ml);

V2为空白试验中烃铵盐滴定液(0.0lmol/L)的用量(ml);

10.00为精密量取本滴定液的容量(ml)。

4.7.3.5标定中,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不得大于0.2%。

4.7.3.6如需制备四苯硼钠滴定液(0.0lmol/L)时,可取四苯硼钠滴定液(0.02mol/L)在临用前加水稀释制成,并按同法标定其浓度。

4.7.4甲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1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VF所载方法进行配制。

其配制、标定和贮藏,以及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均可参考本操作规范“4.7.2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项下。

4.7.5甲醇钠滴定液(0.1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VF所

载方法及本操作规范4.1〜4.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7.5.1本滴定液用于在非水介质中滴定弱酸类药物,因此要求滴定液中不含水分或含水量在0.05%以下,以免影响结果。

4.7.5.2甲醇钠系在配制中以金属钠与无水甲醇作用生成,因同时释放热量、反应剧烈,故应将无水甲醇置于用冰水冷却的容器中,分次加入新切的金属钠。

金属钠应在煤油中切成片状,取其银白色具有光泽的部分,用滤纸片吸去附着的煤油;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要尽可能短,并注意安全;多余的少量金属钠应放回原容器中,不得任意丢弃,更不能与水接触。

4.7.5.3苯的毒性和挥发性都比甲苯大,因此英国和美国药典在配制本滴定液时,已用无水甲苯取代无水苯。

苯或甲苯中的水分可用金属钠处理除去,再经蒸馏,收集沸程(苯为79.5〜81C,甲苯为109〜111C)内的馏出液,即得无水苯或无水甲苯。

4.7.5.4本滴定液极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溶剂也易挥发,因此在标定中应

加防范,并应在临用时标定,其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1-V2)x122.1

式中m为基准苯甲酸的称取量(mg);

V1为滴定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V2为空白试验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122.1为与每1ml的甲醇钠滴定液(1.000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苯甲酸的质量。

上式中如将浓度C(mol/L)改用F值表示,则式中的“122.1”应改为“12.21”。

4.7.5.5标定中,基准苯甲酸的取用量也可改用“约0.25g”。

并用25ml的滴定管进行标

^定。

4.7.5.6本滴定液应贮于密闭的硬质玻璃或聚乙烯容器内,以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接触,并防止溶剂的挥发。

4.7.6甲醇锂滴定液(0.1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VF所

载方法进行配制,即以“新切的金属锂0.694g”取代“新切的金属钠2.0g”外,其配制、

标定和贮藏,以及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均照本操作规范“4.7.5甲醇钠滴定液

(0.1mol/L)”项下。

4.7.7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VF

所载方法及本操作规范1-7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7.7.1配制中加入无水碳酸钠作为稳定剂。

实验证明:

0.7%亚硝酸钠溶液的pH值约为

6,呈弱酸性,导致亚硝酸钠的水解而不稳定,贮存后的浓度将随时间有明显的下降;如

在每1000ml溶液中添加无水碳酸钠0.10g,pH值可保持在10左右,而使滴定液的浓度趋于稳定。

4.7.7.2标定中采用永停法指示终点,因此供试液宜在150〜200ml的烧杯中进行滴定;滴定前应在试样中加入溴化钾2g,以促进重氮化反应的速率;所用铂铂电极也应于事前活

化。

4.7.7.3为防止HNO的分解与逸失,滴定须在300C以下进行,并将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约2/3处。

常用滴定管尖端的长度不够•因此可在滴定管的下端用乳胶管连接一滴管进行滴定。

灌装滴定液时,必须注意将乳胶管与滴管内的气泡排空,以免影响读数。

4.7.7.4滴定至近终点时,滴定速度要慢,要缓缓逐滴加入,并继续搅拌,直至达到终点。

4.7.7.5本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X173.2

式中m为基准对氨基苯磺酸的取用量(mg);

V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173.2为与每1ml的亚硝酸钠滴定液(1.000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对氨基苯磺酸的质量。

4.7.8草酸滴定液(0.05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VF所

载方法及本操作规范4.1〜4.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7.8.1本液的标定系在硫酸酸性条件下,直接用已标定的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

进行氧化一还原滴定。

5H2C2Q+2KMn4+3HSQ—KSQ+2MnS310CO+8H0

被滴定溶液的酸性必须用硫酸调节,不能用硝酸或盐酸替代,因硝酸具有氧化性,而

盐酸则能被高锰酸钾所氧化。

被滴定溶液中硫酸的浓度应维持在0.5〜lmol/L,故在约

250ml的被滴定溶液中宜加硫酸10ml。

4.7.8.2滴定至近终点时,为加速反应,宜将被滴定溶液加温至65C;但温度过高,将

导致草酸分解。

滴定终点的显示,系微过量的高锰酸钾所显的微红色。

4.7.8.3本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5CV

C(mol/L)=

2X25.00

式中Ci为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_)的标定浓度(mol/L);

V为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的用量(ml/);

25.00为精密量取本滴定液的容量(ml);

5与2分别为在标定过程中草酸与高锰酸钾参与化学反应的摩尔比。

4.7.9氢氧化四丁基铵滴定液(0.1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

录XVF所载方法及本操作规范4.1〜4.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7.9.1本滴定液亦用于在非水介质中滴定弱酸类药物,因此要求在配制过程中的用具应干燥,溶剂应不含水分,并避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湿气接触。

4.7.9.2氢氧化丁四基铵系由碘化四丁基铵与氧化银反应制得,为使反应安全,氧化银应研细并稍过量(直至取上清液2滴加硝酸银试液1滴不显浑浊。

4.7.9.3本滴定液为强碱性非水溶剂的滴定液,应在临用时标定。

浓度C(mol/L)的计算公式同4.7.5.4。

4.7.9.4标定中,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不得大于0.2%。

4.7.10氢氧化钠滴定液(1、0.5或0.1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

部附录XVF所载方法及本操作规范4.1〜4.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标定和贮藏。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7.10.1配制本滴定液,采用量取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和新沸过的冷水制成,其目的在于排除碳酸钠和二氧化碳的干扰。

4.7.10.2制备氢氧化钠饱和溶液时,可取氢氧化钠500g,分次加入盛有水450〜500ml的1000ml容器中,边加边搅拌使溶解成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将溶液连同过量的氢氧化钠转移至聚乙烯塑料瓶中,密塞,静置数日后使碳酸钠结晶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沉于瓶底,而得到上部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

4.7.10.3氢氧化钠饱和溶液在贮存过程中,液面上因吸收二氧化碳面生成少量的碳酸钠膜状物;在取用澄清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时。

宜用刻度吸管插入溶液的澄清部分吸取(注意避免吸管内的溶液倒流而冲浑),以免因混入碳酸钠而影响浓度。

4.7.10.4在配制大量的本滴定液采用新沸过的冷水有困难时,可用新鲜馏出的热蒸馏水取代,亦可避免二氧化碳的混入。

4.7.10.5因邻苯二甲酸氢钾在水中溶解缓慢,故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在干燥前应尽可能研细,以利于标定时的溶解。

4.7.10.6标定时,如照药典的规定量称取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则消耗本滴定液约为

30ml,须用50ml的滴定管;如拟以常用的25ml滴定管进行标定,则基准物质的称取量应为药典规定量的80%。

4.7.10.7标定过程中所用的水均应为新沸过的冷水,以避免二氧化碳的干扰。

在滴定接近终点之前,必须使邻苯二甲酸氢钾完全溶解;否则,在滴定至酚酞指示剂显粉红色后,将因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继续溶解而迅速褪色。

4.7.10.8氢氧化钠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X204.2

式中m为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称取量(mg);

V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204.2为与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

4.7.10.9本滴定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在药典附录本滴定液的[贮藏-项下

订有明确的特殊要求,应按规定执行。

若贮存于不附有钠石灰管的聚乙烯塑料瓶中,则在

贮存后的使用时,应注意其浓度值的改变,必要时应重薪标定。

4.7.11重铬酸钾滴定液(0.01067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VF所载方法及本操作规范4.1〜4.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必须取用经120C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重铬酸钾;其浓度不再标定,可直接按配制量进行计算。

4.7.12烃铵盐滴定液(0.0l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VF

所载方法及本操作规范4.1〜4.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和标定。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7.12.1氯化二甲基苄基烃铵(苯扎氯铵)为一混合物,分子中的烃基为GsHl7〜CsH37

的混合烃,其平均分子量约为354,药典正文中按ChHwClN计算其无水物的含量。

4.7.12.2氯化二甲基苄基烃铵易溶于水,配制中如因其为质松的粉末漂浮于水面而不易搅拌溶解时,可用超声处理助其溶解(有时仍微显乳光)。

4.7.12.3标定中取用的“分析纯氯化钾”宜改用“基准氯化钾”。

4.7.12.4标定中的空白试验,应取醋酸一醋酸钠缓冲液(pH3.7)20ml置50ml量瓶中,再

依法自“精密加入四苯硼钠滴定液(0.02mol/L)25ml”起,至“……用本液滴定至蓝色”

止。

平行试验3份,取其平均值作为空白试验值。

4.7.12.5本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nX20.00

C(mol/L)=

2(V1-V2)X74.55X250.0

式中m为基准氯化钾的称取量(mg);

Vi为空白试验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V2为滴定中本滴定液的用量(ml);

74.55为与每1ml的烃铵盐滴定液(I.OOOmol/L)相当以毫克表示的氯化钾的质量;

20.00和250.O分别为精密量取氯化钾溶液时所用移液管和量瓶的容量(ml);

2为50ml量瓶与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的比值。

4.7.12.6标定中,3份平行试验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不得大于0.2%。

4.7.13盐酸滴定液(1、0.5、0.2或0.1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

二部附录XVF所载方法及本操作规范4.1〜4.6中有关要求进行配制和标定。

其他有关注释及注意事项如下。

4.7.13.1配制中,盐酸的取用量如按药典的规定量取,则配制成的滴定液的F值常为1.05〜1.10;因此,在加水稀释并摇匀后,宜先与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滴定液作比较试验,

求得其粗略浓度,再加水适量稀释,以调节其浓度使其F值为0.95〜1.05,而后再进行标

^定。

4.7.13.2基准无水碳酸钠应在270〜300C干燥至恒重,以除去水分和碳酸氢钠。

具体操

作为:

取基准无水碳酸钠适量,在玛瑙乳钵中研细后,置具盖磁坩埚内,在270〜300C干

燥至恒重;移置称量瓶中,密盖,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4.7.13.3干燥至恒重的无水碳酸钠有引湿性,因此在标定中精密称取基准无水碳酸钠时,宜采用“减量法”称取,并应迅速将称量瓶加盖密闭。

4.7.13.4甲基红-溴酚绿混合指示剂的变色阈为pH5.1,碳酸对其有干扰,因此在滴定至近终点时,必须煮沸2min以除去被滴定液中的二氧化碳,待冷却至室温后,再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暗紫色。

4.7.13.5盐酸滴定液的浓度C(mol/L)按下式计算:

m

C(mol/L)=

VX53.00

式中m为基准无水碳酸钠的称取量(mg);

V为本滴定液的消耗量(ml);

53.00为与每1ml的盐酸滴定液(1.000mol/L)相当的以毫克表示的无水碳酸钠的质量。

4.7.14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本滴定液应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VF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