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股票市场改革与社会发展2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1377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股票市场改革与社会发展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的股票市场改革与社会发展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的股票市场改革与社会发展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的股票市场改革与社会发展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的股票市场改革与社会发展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股票市场改革与社会发展20.docx

《中国的股票市场改革与社会发展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股票市场改革与社会发展20.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股票市场改革与社会发展20.docx

中国的股票市场改革与社会发展20

中国的股票市场、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

林义相,社保基金,昆明,2008-12-16

对于中国的股票市场,既有经济的决定因素,又涉及到多种利益格局的影响,因此又是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问题。

在本报告中,我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阐述中国的股票市场、经济改革与社会改革等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能够从全方位对我国的股市进行认识和理解。

第一部分:

如何认识中国的股票市场

从总体上看,中国股市是一个政策市,从股市历史的走势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股市的重大转折基本都来自于政策的影响。

对此,可以从股市的基本决定机制上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股市的基本决定机制

中国股市的基本决定机制就是中国的股票市场是按什么样的机制来运行的。

在这个机制里,股票市场的需求和股票市场的供给矛盾实际上是股市波动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那么股市供需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

同时,在股市的矛盾和股市危机的运动、解决过程中,它会推动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甚至推动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从这个基本决定机制中得出的推论。

1、中国股市是政策市

从股市来看,是供求决定价格,股市怎么波动是由供需双方决定的,这一点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股市都是一样的,因此供给需求决定价格不是我们的特点,中国股市的特点是政策市。

对此市场是有严重分歧的,一方面很多人认为是政策市,当股市不好的时候政府应该救市,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不少人认为股市应该由市场解决,股市的问题不应该由政府来干预。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国股市是政策市。

第一是从逻辑上来看,第二是从事实上来看。

从逻辑上来看,中国股市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产物,都是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相联系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主导并且控制的,无论是它的方向,它的节奏,它的内容都是由政策来调整的。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国的股票市场是政府政策主导和控制的。

举例来讲,中国的企业发行股票和上市完全由政策主导,股市主要的资金来源也完全由政策主导。

因此股票的供给和资金的来源都是政策主导的,所以说中国的股市是一个政策市,这是从逻辑上来证明的。

另一方面,我们从历史的事实来看,从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的18年的历史来看,股市每一次大起大落都有政策背景。

1992年股市从一百多点涨到一千五百多点,当时是因为邓小平的南巡讲话。

1993年股市大跌,从一千五百多点跌到1994年的三百多点,是因为当时的反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

1994年7月底8月初,证监会的三大救市政策启动上涨。

1996年底1997年初,人民日报发了一篇社论,并且人民银行查违规资金,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1999年是一个逐步下降的过程。

1999年的5月19日,就是519行情,是政府的政策在后面主导。

519行情一直到2001年6月份,政府出台了国有股减持政策,股市启动了从2001年到2005年的持续下跌。

2005年开始的上涨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近期的宏观调控使股市从高点下跌。

2008年9月19日的股市政策正在发挥一定的效果。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9月19日的政策跟1994年的三大政策和519行情的力度差不多,但从现在看来效果还没有显露出来。

总的来说中国股市的重大波动都是有政策背景的,这也从事实上证明中国的股市是一个政策市。

图表1:

中国股市的重大波动都有政策背景

资料来源:

天相投资分析系统

2、股票市场的需求

政策是如何调节股市的,从中国股市的供求分析角度来看,中国的股市有什么特点呢?

 

图表2:

中国股票市场的基本决定机制

我们来看图2,图的正中间是股票价格,是供给需求决定的;图的左边是股票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是股票市场的供给;图右边是资金、银行体系,是股市资金的供给,也就是股票市场的需求。

实际上股票的供与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股票的价格。

图上方是市场监管,中间空白部分我认为是应该遵循的一些市场基本原则,例如国际惯例,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监管都有相关规定。

“市场监管”的“市”靠到了公司这一块,市场监管要受中国的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的影响,它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

“管”字涉及到金融这一块,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还要考虑中国金融的情况,也就是说市场的监管除了有监管本身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到企业的因素和金融的因素。

图下面的中介机构的中间这一部分是中国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特有的。

“中”字涉及到企业,中介机构比如说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带有很强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国有企业的特点。

中国的证券公司也是金融机构,也受金融体制的影响。

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市场的监管与市场的中介机构,它们的关系可以用这个图来表示。

虽然是供求双方决定股票价格,但中国股市的最大特点是政策市,表明这种性质之外,真正的特点是中国股市的供给和需求。

中国股市供需整个链条体现了中国股票的特点。

 

图表3:

中国股票市场的需求

现在来看中国股市需求的内容。

需求指的是资金以及资金怎么来的。

股市的资金有数量和质量之分。

从数量上来看,一部分是政府的资金,一部分是民间的资金。

投资在股票市场中要看投资的期限和长短,以及资金在股市里的稳定性,实际上资金是有质量的,并不是投入股市中的每一块钱的作用和影响都一样。

那么什么决定进入中国股市的资金的数量和质量呢?

我个人认为这和投融资体制有关。

最初国有企业的资金是不能入市的,只有民间的资金入市,后来逐步放开。

多少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这和我们投融资体制有关。

中国的股市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不大。

因为直接融资在整个经济的融资中只占百分之几,百分之十都不到。

这么小的规模不能在国民经济中起很大的作用。

大部分的融资是间接融资,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的,这部分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这和我们的投融资体制有关,我们的投融资很大程度是取决我们银行的体制。

银行在金融机制中占绝对优势。

那么我们的银行体制又由什么决定的呢?

我个人认为是金融体制决定的,就是谁可以开银行,银行怎么运作,有什么业务,银行和企业的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是由银监会监管的,跟银行的体制有很大的关系,银行的体制是由我们的金融体制决定的。

资金的融通怎么监督管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金融体制,决定我们金融体制的是我们的经济体制。

民营企业贷款不好贷,中小企业贷款不好贷,有些项目拿到钱,有些项目拿不到钱等等这些问题的背后深层次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在起作用。

比如说在宏观调控收紧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小企业拿不到钱,除了中小企业本身的风险比较大,规模小,业务小,实力差之外,还与我们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有关。

在从紧的宏观背景下,一个银行把钱贷给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如果钱收不会来,除了财务上的损失之外,政治上的责任也非常大。

所以很多银行在这个时候考虑不给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

对于国有企业贷款,如果收不回来,银行的责任也要小很多。

这不是靠一个简单的金融行为可以解释的,这是和金融体制和经济体制相关系的。

大家知道我们的经济体制在改革。

改革到底怎么改,在这个过程中谁得到更多的好处,谁得到更多的权力,包括这些企业的股权要不要卖,卖给谁,要不要上市,由谁控制,由谁决定,由谁管理,这些都是政治体制的问题。

从逻辑上来说中国股市关于需求这一部分,股市资金的数量和质量由我们的融资体制决定。

决定融资体制的是,银行体制、金融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提到的一些关于资金入市,给股市提供资金的很多政策和措施及建议,其实那些措施及建议,在链条上我们可以找到是属于哪个范围。

这些措施能不能出台,涉及到哪些部门、哪些方面,它的政治决策整个决策过程会有多少困难、有怎么样的责任。

我们从链条上看能够理解这个措施的性质,它能不能出台以及最后对股市有什么样的影响。

数量方面,我们知道一部分是国有,一部分是非国有的。

中国股市最初的资金来源只有非国有的。

在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初期,国有企业是禁止股票投资的,因为中国股市就是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的,就是为国有经济筹集资金的。

为什么不争论姓社姓资,因为当时我们国有企业需要资金。

这是个政治上的决定,经济体制上的因素决定了我们的资金来源。

国有资金是逐步介入的。

我们知道几个大的事情,90年代初期国有资金禁止入市,到三大救市政策之后,实际上证监会希望各种资金入市。

结果股市涨上去以后,97年查违规资金,处理了一些证券公司的老板和银行的行长。

再到后来国有企业入市是99年的519行情那一阶段的一系列政策。

国有企业的入市可以反映出中国股市的反复,07年1月国资委发文严控央企资金进入股市,现在国资委开始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

因此国有资金进入股市有几次反复与中国股市的发展状况是相关的,总的来看,国有资金入市是有条件的、是有限制的。

因此,股票市场的资金不仅仅是银行给多少钱,保险进多少钱,基金给多少钱,老百姓给多少钱的问题,背后还有一系列的环节。

3、股票市场的供给

接下来看中国股市的供给的问题。

股票的供给也是从股票的数量和质量来考虑。

股票供给的数量由几个方面决定。

第一,IPO,就是股票的初始发行;第二再融资;第三,大小非。

最主要的就是这三个方面。

图表4:

中国股票市场的需求

上市公司的质量指企业的盈利状况,盈利的稳定性。

股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根本不是上市公司自身能决定的。

决定上市公司供给的是国有企业,因为股票市场百分之七十的是国有企业,按市值来说比例更大。

这里的国有企业指国有绝对控股的和国有实际控股,以及有些企业有国有的成分,它的经营机制是按国有企业来运行的,所以国有企业决定上市公司整体的情况。

而国有企业是被我们的企业制度所决定的。

企业制度决定了我们经济中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地位,以及他们的经营状况。

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中,机制不仅仅影响了国有企业,更影响了其他类型企业。

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企业制度,是公有制和国有制,这和我们的经济制度以及政治制度都是相关的。

中国的股票发行,再融资,大小非流通与否以及上市公司业绩好坏,盈利状况来决定股票的价格,实际上背后是由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

这一系列的因素体现了中国股票市场供给方面的特点。

要了解中国股市,讨论救市计划是否出台,应该了解这些措施在链条上面的位置,比如上市公司回购,现在提到央企回购,是由国资委决定的,国资委允许的央企回购股份,回购股份这个具体的决策是由上市公司做的。

上市公司为什么要服从国资委,因为它是国有企业。

再说大股东增持,只有国有企业,央企,国资委说了才有用,否则没用。

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或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是否要增持,是不是有钱,是不是符合我们的产业政策是由企业制度决定的。

企业制度是由经济制度决定的等等。

所以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把这些中国特色的措施在链条中都定位好了,就能够理解这些措施能否出台,它涉及到哪些方面,有哪些后果。

股票供给的数量包括首发、增发、配股和大小非几个方面。

股票供给的质量是上市公司业绩。

这个链条决定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上市公司。

股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的波动是供求双方决定的。

中国股市的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因素有中国特色。

股市的供求矛盾表现为股价的波动,极端的情况下表现为股市的危机。

假如股票市场波动的话,首先引起最接近股票价格的这些因素。

最接近的是股票与资金。

因此股票价格的波动时,各方面讨论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不是要停止发行,是不是要限制再融资,是不是大小非不要流通,这些是供给方面的问题。

在需求方面就是是否需要资金的供给,比如基金是不是要多发行一些,比如保险基金是不是要更多的入市。

股市最直接的矛盾是股票和资金问题。

越往后越不一样,比如说股市的发行,能不能限制它的数量,上市公司质量,盈利状况好坏,假如从这些方面解决不了问题,就可以考虑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股东权益的问题,上市公司是否规范运作。

资金方面可以考虑是否还有其他途径的资金入市,比如现在的汇金。

股价的波动表面上看是股票的数量和资金的数量决定的,实际上背后的因素非常多。

股市波动如果小的话是直接的被供求关系所决定,如果大的话是国家政策所决定的。

从逻辑的过程和现实的过程去解决问题。

逻辑的过程是从外到里,政治上做的决策,经济体制,利益归谁,由谁配置,投到什么企业中去,资金怎么进去,再进一步,哪些企业增加股份投资,哪些应该把股份卖掉。

先解决制度前提,再解决具体问题。

在现实中,是股票市场的波动导致了矛盾的激化,矛盾的激化引起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

所以在现实过程中是矛盾的产生、演变和解决是从里往外的。

是从股票市场开始,把矛盾激化了,然后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股票市场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中国的体制改革。

从图2可以看到,就离这个图的中心,就是离股票市场如果越近的话,措施就会越具体,比如暂停发行,再融资,大小非现在不能流通。

越靠近股票市场,措施就越具体,见效越快,当时就会有效果,也越容易想的到,越容易受大家的关注。

大部分股民考虑的都是跟股市最近的是什么。

大家会出很多的主意,要政府出措施。

但是离股市越近的话,他发挥效果的期限也可能越短,像印花税,就一天的效果。

措施出台后,市场上涨,又迅速跌回,没有长效。

反之,离股票市场越远的,无论是从资金方面,还是从股市的供给方面来看,措施的制度性越强。

越是外围的,制度性越强,直接见效越慢,并且出台的难度越大。

我们可以看得到很多措施离股市远,但是它发挥的效力从长期来看会越大,改革越彻底,层次越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股市的危机推动了体制改革。

从内部矛盾爆发,冲击波一步步往外延伸,越伸到外面就是越深层次的改革。

整个矛盾产生,发展,演变和解决的过程,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掌控范围之内的。

回到我们最初说的,中国的股市是一个政策市。

政府从来不敢承认它是政策市,为什么?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政府承认股市是政策市,那么老百姓买股票,赔钱了肯定找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政府是绝对不会承认中国的股市是政策市的。

但是,刚才这个分析,无论从逻辑上,从历史上,还是从整个股市的运作的过程来看,中国的股市是由政策决定的。

4、股市矛盾及其解决

股市危机推动改革,改革到底能不能实现,措施能不能出台,涉及到股市的一些大的问题,要从三个层面上来考虑:

第一个层面是理念这个层面,所谓的理念就是一个最高层次的考虑。

哲学层面,价值取向,通常会表现为意识形态之争。

就政策而言,人们会讨论是不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前还讨论姓社姓资的问题,可能还会涉及到所有制,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还有是否影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否影响政府对这些国有企业的控制。

然后这些国有企业在行业里头还能不能占有主导地位,这些产业是不是具有战略的意义,等等。

因此,最重大、最高层面的很多措施,实际上是来自理念。

这里涉及到哲学、价值取向,还有信仰的问题,包括有些措施,例如救市不救市,是由市场来调节还是政府干预。

这些都是理念上的问题,观念上的问题。

看起来很虚,但它是一切措施的前提。

第二个层面是政治的问题。

如果理念得到了解决,比如说这些措施可以实行,这些事情是允许的,大家认为救市是政府可以做的事情,接下来涉及的就是政治的问题。

政治问题主要是涉及到利益和权利的问题。

这些措施由谁来做,涉及到哪些利益集团,哪些部门的权利,等等。

如果政治上得不到解决,那么很多问题就会扯皮。

例如前段时间对股票市场的措施,证监会是最积极的。

其实从它的政策上,做法上可以看到,证监会希望对股市利好的措施尽快出台。

但证监会自身能做的事情很少,他们自身能做的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

那么剩下的问题,整个上市公司这部分是国资委的事情,整个税收这部分是财政部的问题,整个资金这部分是央行的问题,是金融体制的问题。

所以我说,很多措施能不能真正出台,涉及到很多不同的部门,他们的利益和权利的问题。

矛盾比较小的时候,措施比较小,他们之间协调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有些措施比较大,涉及到的权利和利益比较大的时候,这几个部门之间就很难协调。

因此,中国说要救市,要大的政策出台,一定是在这几个部门之上的一个决策。

在这几个部门之内是不可能出台重大的救市政策的。

这几个部分之上无非就是国务院,或者更高层面的。

所以我说政治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股市的涨跌,股市上涨对大家都有好处,其实在中国股市几次大起大落里头,导致了很重大的财富再分配。

有很多重大的政策出台之前,我们不说是内幕消息,哪怕是对形势的判断,对这些政策的出台一个性质的分析,也能获利较多。

比如去年股市高涨的时候,我们不说一个重大政策出台之前的内幕消息,即便是与高层有一个沟通,知道决策取向的话,不说5100,6000出来,哪怕5000点出来,到今天也赚了很多钱。

如果知道下一步还有好的支持政策要出台,然后现在再回去,可以想象能赚多少钱。

股市下跌的时候也是赚的。

所以很多社会的财富,通过股市的一个波动,通过这些措施的出台与不出台等等,实际上是导致了财富的一个大洗牌。

很多股民在网上骂得比较厉害,其实他们不一定都很有道理,但其实是这么一个结果。

就像有人说,现在吃一斤猪肉可以买好几股工商行的股票,实际上意思就是高位的时候出来,现在低位再进去,就能赚很多钱了,这相当于社会财富的一个再分配。

此外,国有企业在07年境内境外一共募集了8000多亿元资金。

境内募集资金大概是7200多亿元,有将近7000亿是国有企业募集的,例如中石油是600亿元,中国神华是660亿元,那时募集的资金跟今天的资金完全不一样了。

今天拿这么多钱干的事情比那时要多很多。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政治问题,很多的利益集团,不同的权力部门会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个层面是技术问题。

理念的问题解决了,政治的问题解决了,大家协调好了,达成共识了,最后面的问题,最低端的才是技术问题。

就像股票市场的一些操作、技术问题,我们实际上是属于工匠,是属于做技术方案的。

技术方案是把一些理念,把政治上的一些安排落实好,使它得到体现,最后把方案做出来。

因此说股市一个演变,一个运作的过程,可能需要考虑这些措施,首先有没有理念上的问题,有没有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有没有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到它涉及到哪些部门,哪些人,这些人怎么想的,他的利益怎么样,他背后体现的代表的利益集团怎么样,最后才能决定这个事情该怎么做。

事情到该怎么做了,就好办多了。

前面的前提都解决了,找个办法解决就可以。

方案也是一样,计算如果做不好,有的措施出来可能会事与愿违。

有的措施的出台有一个目的,但是出台后市场的反应完全不一样,这属于技术层面的失误。

5、上市公司的治理

我们说中国股市最重要的特点,是刚才说到的股市里买卖的对象是上市公司股票,我们的上市公司里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我们上市公司的主体。

这里说的是一个通常的情况下,并不是每个国有企业都这样。

关于国有企业,第一是所有者的缺位问题,从公司的管理层,一直到国务院国资委,也就是从第一线的控制人,到最后最高的控制人,全部都是代理人,没有一个是股东。

与此相关的,就是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不管怎么改,只是在不同的代理人之间进行利益和权利的再分配,因为不管怎么改,都是利益和权利重新划分。

它不可能解决代理人这个问题本身,因为它所有的人都是代理人。

管理上市公司的,是代表大股东利益的代理人。

但我们要知道,他是代表大股东利益,他本身不是大股东。

因为他本身就不是股东。

另外一方面就是,小股东也无法参与管理。

小股东甚至连代理人都没有。

我们说的独立董事,也不是小股东推荐的,也是要由持股1%以上的股东来推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市公司是由这些大股东的代理人来管理。

小股东得不到发言权,利益也得不到体现,没有人代表他的利益。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这些上市公司,他的管理人是代理人,不是股东,因此存在股东和代理人之间的冲突。

第二,这些代理人代表的也是大股东的利益,也不代表小股东的利益。

那么结论就是,小股东作为投资者,在这个企业里投钱,想办法把钱赚回来就行,别的什么都不用想。

这样就有两个矛盾,代理人自己相对股东有矛盾,其次小股东和大股东之间又有矛盾。

所以说,国有上市公司的目标是代理人利益,不是股东利益,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这两个矛盾,最后在公司运作过程当中体现为,代理人跟股东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上市公司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企业,如果它要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首先因为利润最大化,它对外就要为自己的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

那在对外,就一定会跟它的同行发生矛盾,一定会跟竞争企业发生矛盾。

但是这些竞争性的企业往往也是国有的。

而他们的领导人,不是以企业运作作为终身职业的。

他们实际上只是技术官僚,经济官僚,实际上还是一个政治体制。

也就是说,对外的话,这些同僚可能有一天会成为你的同事或者上下级,会跟他们产生冲突。

所以要把公司利润最大化,就会跟他们有冲突,这是对外的。

对内的话,一定是要严格控制成本,增加收入,减少员工的懒散,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内对外都有很多矛盾。

大家钱挣的不多,还干的很累,这样的化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定会变得内外矛盾,四面楚歌。

所以作为国有上市公司,第一很难利润最大化。

第二,如果真的哪一天公司有钱了,向公司要钱的人会很多。

各个方面的人,各个单位,各个公司会觉得这个是国家的公司,这个公司的钱谁都可以要。

权力部门就会让你做这做那。

面对这种问题,如果做了,就不是利润最大化,如果不做,权力部门就会换一个听话的人去做这些事。

那么从企业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目标函数,要在约束条件下进行。

我们知道,我们西方经济学里假设的约束条件大部分是属于技术型的约束。

比如资源型的约束,计算型的约束,这些约束是硬性约束。

有这么多钱,办这么多事,有这样的生产技术,就有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和关系。

对于国有企业,除了技术约束以外,刚才提到的内部控制人的问题,大小股东的问题,我们加上一系列的规则型约束,包括什么是能做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必须这么做,什么东西要报国资委,什么东西要报地方政府,什么东西要报党委,等等一系列约束。

它的约束条件和在西方经济,或者在市场经济里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们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因为第一它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另外它的规则有很大的灵活性。

因此我们的企业运作里头面临的约束条件或者目标都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就是很难做一个长期的统一的企业的追求和一个规划。

另外有些是明示的,在这个项目上追求这个目标,在那个项目上追求另一个目标。

有的项目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有的项目是为了实现一些政治的要求,还有某些项目是为了讨好某些人。

这些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不仅是不确定的,而且是不明示的。

所以办事的时候要自己去琢磨,领导是怎么想的,要把这件事办成怎样才是好的。

因此这就带有很强的投机性。

做一件事情,就比较投机,因为标准是不确定的。

在整个的过程里,有个代理人利益最大化的话,我把它叫做企业的漏出行为,就是企业内部很多利益和资源落到了非生产人员去。

这个漏出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再分配的受益者,大部分都是社会的精英,真正在这个过程里,能得到好处,能发展壮大的都是精英。

从一定的意义上,实际上是把社会的资源从低效的主体转到了高效的主体。

另外一方面的代价是出现贫富分化,权力的腐败,和所谓的失衡。

那么在这个过程里,由于有这些问题,它不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堂而皇之的,完全合法合规的一个财富的创造和财富的再分配的过程,因此它一定有副作用,比如说,资金外逃,还包括一些外资投资,实际上是出口转内销的,这是国家利益的损失。

另外,漏出的过程,要实现这些资源的再分配,很多的项目是不合理的,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很多项目的环节的设计,不是为了项目本身,它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这些浪费实际上相当于是整个资源的损失,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

在这个过程中,还增加很多中间的成分,比如一个项目,可能要转报三次四次,其实就是一个利润的损失。

一个项目有20%的利润率应该算不错了,但是转报了两手三手以后,中间的人把利润全拿走了。

而真正干这个活的人,反而没有利润了。

那它没利润了怎么办,总得还要赚钱吧,所以只要偷工减料,弄虚作假。

最后的结果,一定就是产品的质量有问题,工程的质量有问题。

这跟我们的一个经济的运作过程是有关的。

例如说有的产品质量有问题,有的产品政府要限价,但是成本涨的很高,那么如果厂商不弄虚作假,就无法生存。

如果一个行业都出这个问题,那就不能说是某一个企业的问题。

我们看到有的产品有问题,但是个别的企业产品没有问题,但是再一看,这个个别企业,利润是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