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 北京语典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810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 北京语典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 北京语典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 北京语典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 北京语典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 北京语典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 北京语典教育.docx

《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 北京语典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 北京语典教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 北京语典教育.docx

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北京语典教育

成功教育缘起的背景

   关键词:

教育趋势教育困惑产生背景

   成功教育并非凭空而起的,它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以及中国受经济崛起的刺激而广泛开展的教育改革的总趋势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教育思想和体系。

   虽然成功教育的研究最早是从基层的教育改革中酝酿并诞生的,但如果我们不把它放在宏观的背景下思考,也便无法深入理解这一观念的内涵,也无法把握它的操作规程。

   所以本章的内容似乎离成功教育远了一些,但是如同在云端遥望长城并理解长城在世界文化中所处的位置一样,我们从广阔的背景中,遥望成功教育,也许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它在当前国际国内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更透彻地把握它的本质力量。

第一节成功教育缘起的国际教育背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使人们对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

虽然各个国家、民族有着自己不同的抱负、倾向和问题,但是应该看到他们在教育上确实存在共同的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说:

“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

   我们把勒内·马厄的话与成功教育相比较,便会发现,成功教育与它的思想是多么相似!

成功教育的缘起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向是一致的。

   一、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之风日盛,各国对教育都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反思,并且酿成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为目标的改革大势。

这种教育发展的当代态势,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首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受教育的人数在迅速增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

1960年全世界人口为29.82亿,5~24岁的学龄期人口为12.08亿,各级教育就学总人数为3.24亿,分别占总人口数的10.89%和学龄人口的26.82%;到1968年,世界人口总数34.93亿,学龄期人口为14.38亿,就学总人数为4.6亿,分别占总人口13.17%和学龄人口的31.99%,各上升了2.28和5.17个百分点。

这种就学人数的增长非但在发达国家存在,更有意义的是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中也有着令人鼓舞的增长。

以教育相对落后的非洲为例,与1960年相比,1968年就学总人数也增加了62.1%,为3442万,占总人口的10.40%,占学龄人口的23.13%,分别比1960年提高了2.62和5.6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速度。

   但是,受教育人数的增长与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是不成比例的。

尤其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背离。

它意味着:

在受教育人数急剧增长的同时,教育并未给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而有效的动力。

其中不可否认有着诸如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与方法陈旧的内在原因。

因此,如何促使教育进一步融入人类发展的总体进程,并为之改善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发挥作用,就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关注的世界性焦点。

   教育的发展还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均等化。

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义务教育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机会均等化,正因为这样,义务教育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公民必须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国家日益增多,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义务教育的年限扩展至12年。

   义务教育的普遍推行,大大推进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但并不是关于教育民主化的最终结论。

不仅在作为义务教育的后面形成的提高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的不平等,而且就在义务教育本身,也有着进一步民主化的需要。

这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的实施尚未确立一个进一步发展的目的论的导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形式与体制,享受义务教育的均等事实上还不是真正的教育均等,进一步的精英式的学历教育,在实际上又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均等。

因此,教育的进一步实现民主化,就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关注的世界性焦点。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教育的发展有着一些共同的趋向:

   1.追求教育民主的趋势

   在地球上,虽然人们常常宣称:

学校有助于使人人得到平等的机会,然而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仍然以不同方式存在。

比如教育设备集中在城市,集中在城市中心,而不在农村或贫困地区。

此外教育似乎不可避免地偏向那些家长受过教育的子女一边。

也就是说,那些最没有社会地位的人们往往享受不到普遍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不仅在中小学是如此,在大学也是如此。

   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复杂的,教育不公平的表现也是形形色色的。

这些问题与现象,已经引起许多教育专家的重视,埃德加·富尔宣称:

“这种民主不是由于官僚主义者或专家统治论者的鼓吹而建立起来的,也不是由某一统治阶级所批准的……它将是生气勃勃的,富有创造性的和继续演进的。

   成功教育是顺应追求教育民主化的趋势而产生的。

它立足于过去的教育改革的经验,演进为转变“差生”,并且认为学习困难学生事实上受教育处于不公平的地步。

它立足于“差生”、“差校”和相对落后地区,富有创造性地改变教育不平等情况,而向教育民主化演进。

   2.追求终身教育的趋势

   教育如果要成为真正民主的教育,就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使个人准备好自己将来能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他们的才能经过考验之后仍有受教育的机会。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发现了教育往往只意味着基础教育的弊病。

从某种角度说,国际经济日趋剧烈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人的素质上。

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在呼唤人们的终身教育,另一方面人的自身发展也在呼唤终身教育。

人们不应成为工业发达与繁荣的牺牲品,人们需借助教育求得自身的发展并趋向于“完人”。

   成功教育重视对学生成功心理的培养,不仅是为了完成基础教育的任务,更是为了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将来的发展;成功教育重视自我教育,也不只是为了求得学业上的成功,更是为了学生在将来就职之后仍能靠事实上的终身教育来谋得自身的发展和趋向于自身的完善。

   3.追求重新改造教育结构的趋势

   正因为国际教育追求民主化、终身教育的趋向,改造旧的教育结构也成为必然的演绎。

所以,这种结构必须大大地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并且沿着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的模式前进。

   这种结构的改造还包括:

教材内容必须个人化;小学生和大中学生必须意识到他们的地位、权利和愿望;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训练必须使人了解和尊重个性的各个方面;指导必须代替选拔,那些使用教育机构的人们必须参加管理和制订政策;教育活动中的官僚主义习气必须消灭,而教育的管理必须实行分权制。

   成功教育是从教育的现实弊病出发,在实施改革的同时,由下而上地思考了这些问题,并且作了富有创造性的卓有成效的改革。

真是无独有偶,埃德加·富尔对教育结构改造的思考内容,几乎与本书的框架一样,这更说明成功教育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的一个结果。

虽然二者之间的对应是间接的,但人类共同的教育目的却是二者之间本源的联接。

   国际教育发展的这三个趋势,事实上整合为教育改革的一股时代大潮。

这就是以教育民主化为基本内涵与目标,以教育的终身化为实现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形式,以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方法和途径,展示了国际范围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国际范围教育的共同困惑

   虽然世界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教育均等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学业困难学生的大量存在,使得教育的均等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过程均等上,没有达到教育的结果均等,没有做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业的成功,无法消除社会的不平等!

从而成为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大障碍。

   1960年到1976年,从有统计资料的100个国家分析,教育经费的总增长量从l150亿美元上升到3650亿美元,从平均占国民生活总值的3.7%增加到了5.7%。

其中日本在这期间教育经费增加10倍,1978年的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8.4%,美国也达6.6%。

但是学习困难学生仍大量出现,影响了教育投入的效益。

   据资料反映,1983年11月在对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瑞典和瑞士等8个发达国家的600名11~12岁学生调查发现,自然科学的测验答对率最高是瑞典55.4%,地理的答对率也是瑞典54.1%,数学的答对率最高的是日本50.2%。

简言之,在这些发达国家的调查中,学生的学业上是存在众多困难的。

存在着相当一批的学习困难学生。

   美国已经实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义务教育,实施的年限是12年,教育经费相对比较充裕。

但是,流生率(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高达29%(联邦国际教育中心统计为25%);中学生不合格率为25~50%,每年有150~200万的半文盲拿着中学毕业文凭离开学校,使美国半文盲人数达2300万,17岁的半文盲占同龄组人数的13%,在有色人种中达到40%。

按照最保守的统计,有2900万美国成年人看不懂报纸的大标题、包装盒上的说明、武器使用说明书等。

大量的美国公民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据美国国情普查局宣布“30%的美国人是文盲!

   日本的教育是好的,但是据日本学者松厚达哉调查,日本学业不良学生存在率约为20%。

   1986年12月,在达卡传来的信息是:

孟加拉国、泰国等七个发展中国家小学生辍学率在20%~80%之间,留级率为15%~25%不等。

   大量的调查说明,大批的学习困难学生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之中,严重地困扰着各国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效益,甚至带来了众多的类似青少年犯罪、吸毒等社会问题,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发展。

   虽然教育投入的效益并不能以学习困难学生这单一指标衡量,虽然各个国家因“差生”问题的存在而衍生出相应的一系列问题有很大差别,但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国际教育中一个共同的困惑——难以消灭的“差生”,并且产生一个共同的教育课题——如何消灭(改变)“差生”?

   这虽然是教育的一个似乎不重要的问题,事实上也不曾被人们重视过,但到了20世纪末期,几乎所有国家都对之不敢掉以轻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对现行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有人把这一现象的原因归之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在总体上的差异,因而在现行的课堂授课制的模式下很难满足每一学生的个体的发展,也就是说较难做到因材施教!

   不少国家,曾经把学龄儿童进行分类,把那些因为听力、视力、躯体、智力等存在着某种病理现象的孩子筛选出来,分别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的做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使那些需要特殊帮助、特殊需要的孩子,受到了合理的教育。

   但是,在正常儿童的教育中“好、中、差”的差异是绝对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个体发展也是不均等的,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产生了按能力或智力分班的教育对策。

这样的做法虽然部分地解决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事实上这种个别差异又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的,但由此带来的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又是一个很难加以解决的新问题,因为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人,同时也担负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

   个别矫治应运而生了,它是学生在正常学校学习以外的一种措施,运用个别传授的方法来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以期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这无疑是可取的。

但是,它的效益似乎是与义务教育的需要有距离的,更况且,在学校教育以外,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较弱,又能收到多大的效益?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近年世界范围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又重新把视线集中到了正常课堂教学之中,把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新理论新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呈现了学派林立、成果不断的新局面。

   虽然各国对“差生”问题的热衷并认真加以研究、探索,也有不少建设性的结果,我们在此不必妄加评论,但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差生”问题最终会在全人类的重视之下圆满地解决。

   成功教育既然是从研究“差生”问题开头的,就其本身已经卷入了国际的“差生”问题的旋涡之中。

它既不是采用增加投入的办法,也不是采用单纯个别矫治的办法,它采用的是激发学生的自信力、内驱力的综合矫治办法,并且把它放在整个教育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环境下进行探索。

   成功教育试验的成功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经过一个“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路途,然而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虽然我们不能说明(至少暂时如此)成功教育是解决“差生”问题的最好方法,但是它被我国许多地区(城市的、乡村的、发达的、贫穷落后的)竞相移植,便可见它的作用了。

更何况,以解决“差生”问题为开端,肇启着一个新的教育观念、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这必将对“差生”问题根本解决作出可以想见的巨大贡献!

第二节成功教育缘起的国内教育背景

   说起成功教育的国内教育背景,我们不必从我国教育的纵向演变开始。

从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同中国百业俱兴一样,教育也在顺应社会的深刻变化而变化。

如果说一开始因为经济的发展在呼唤教育,那么教育是否顺应这种召唤呢?

一方面教育确实在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大批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固有的滞后性又不可避免地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起着不如人意的消极作用。

   教育改革势在必然,全国各地林林总总的教育改革起先零零碎碎,渐而轰轰烈烈,至今已成气候。

   教育改革并不总是向正确方面演进的,然而成气候时有着明确指向的教育改革总能在曲折中冒出“桅杆”,并且终能驶向“海岸”。

成功教育就是这股教育改革大潮中产生的一支“桅杆”。

如果没有这股大潮,它不仅不会成功,也许根本不会产生。

   一、国内教育发展的趋势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经过4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逐步展开;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和在校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比例,均已超过50%,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达到376万人,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取得了明显效果,教育同科技、农业的统筹结合开始显示出生命力;涌现出一批尊师重教并取得较大成绩的地区、部门和单位。

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我国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国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这里不必过多地阐述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成绩。

我们必须从这些成绩中发现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成功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并且有助于理解成功教育的精髓。

   1.由普及走向提高的趋势

   我们可以这样说,建国40多年来,教育事业的一个辉煌成果,是教育获得最大程度的普及。

建国初期,学龄儿童入学率为20%,到1988年即上升到97.2%;建国初期文盲率(12岁及以上人口)是80%,到1988年下降为26.8%。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初等教育的普及已经远远不能与之相适应,对人才的素质需要在逐年提高,这样,教育由普及走向提高已经是大势所趋的事了。

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变化便是这种提高的一种表现。

原先6年小学的义务教育,变为9年义务教育,到了90年代,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有改为12年的趋向。

   此外,大专、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的学历追求,也正顺应我国改革开放的蒸蒸日上而成气候。

   成功教育是这种由普及走向提高趋势的产物。

在成功教育试验的上海市闸北八中所在的地区的家长,基本上都是低学历的。

从本质上说这些家长有希望子女获得较高学历的要求。

上海闸北区的经济发展也迫切需求有较高素养的劳动者(尽管学历与素质不完全成正比)。

因此在这种属于基础教育的普及教育中也存在着提高的因素。

我们还可以这样考虑,对这些学习困难学生实施成功教育,实质上也为本地区的居民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仅以这样的分析,我们也可以说,成功教育是顺应由普及走向提高的趋势的产物。

   2.由划一人才的培养走向多规格人才培养的趋势

   不庸讳言,传统的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划一规格的人才。

然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却需要与各行业相适应的多规格的人才。

正因为如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这些年发展特别迅速。

我国中专、大专,乃至本科的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向。

因为我国原先的职业教育的匮乏,以及原先的专业设置老化,为了使这种局面能适应目前迅猛的改革开放势头,培养多规格人才的趋向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采,生气勃勃。

   成功教育就其开始试验的动机而言,就已经为培养对象的将来就业作出了考虑,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非考试的内容以及课外的活动,其目的也是出于培养多规格人才的初衷。

在基础教育中引进职业教育的因素,事实上也成为我国目前各地进行的教育改革的一种潮流,成功教育多方面开发学生潜能的思考,从这一点上又是与这种潮流一致的。

   3.由忽视个性发展走向完善自我发展的趋势

   划一的教育内容、方式、模式虽然有其合理的存在必要,但往往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不能不意味着个性的解放,并获得充分的发展。

我国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从比较宏观的角度考虑,几乎无不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自主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创造教育强调的是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潜能;愉快教育更是着意改变学生视单一、枯燥的学习为苦事的现象,让学生在宽松的有利个性发展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

对这些改革该如何评价,我们不必赘言,然而这些改革毕竟体现着教育要重视个性发展,教育要让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这种趋向。

   成功教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且把这种能力的形成看作是成功教育的某种终极目标。

成功教育的因材施教有着自己的特点,那便是绝对摈弃外压式的教育,着力于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素质的和谐发展。

在成功教育看来,培养学生成功者心态比什么都重要,这种心态已经不是抽象的个性发展,而具有十分明确的操作要求,因而不仅与我国教育由忽视个性走向自我发展的趋势相吻合,而且可以说走在这种趋势的前列。

   综上所述,成功教育是顺应国内教育改革的总趋势而涌现的富有活力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一种教育改革。

   我们把国内的教育发展趋势与国际的教育发展趋势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是处于一种十分默契的关系之中。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往往与国际教育的总趋势有着或多或少,有时甚至相背的倾向,那么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则已经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了。

走出错误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黑暗狭弄之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世界毕竟是全球人民的世界,全球人民毕竟有着共同的目标与关系,中国的教育趋势既然本来就是汇成世界教育总趋势的一个部分,那么中国的教育趋势也自然会受世界教育总趋势的影响和制约。

   成功教育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露出“桅杆”,离开了这样的背景的本质谐合,成功教育即使存在,也不过是小改小打小闹的具有局部意义不完善的甚至偏离正路的一种改革而已。

   二、国内教育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能够发现困惑之所在,就其本身而言已经是认识的超越性突破了。

离开了上面所述的国内教育大背景,离开了不断进取的精神,离开了对教育本质上是变革的理解,也便无法“解惑”。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教育看成一片光明与一片黑暗都是幼稚的,片面的。

   必须看到,对教育发展的主要困惑表现于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具体地说:

既看到教育对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又事实上没有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既承认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经济也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但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迟迟不能跟上;既看到我国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因为种种原因陷入“恶性循环”的处境,但总是没有采用有力的举措使之转变;既看到应试教育的许多弊病,但又因为实际的种种不便,缺乏采取毅然的改革举措;既看到我国教育现状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如流生的逐年增加、文盲有增加的趋势,但又没有全面性的有效举措加以扭转……

   困惑很多,解决困惑的困惑也许更多。

我们不得不说解决这些困惑确实需要不少条件,需要各地各方的协力,我们也不得不说解决这些困惑本不是三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次会议一项决策便能成事的。

时间不能不说是个很必要的条件,一方面要抓住机遇,时不我待,一方面疏导也需要时间,特别对像我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前几十年“欠债”太多的国家。

教育改革是一场革命,但是这场革命只能是演进,而不是破坏。

   在比较充分考虑上述情况之后,作为具有职业良心的教育科研人员,只能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仔细科学地对诸多困惑加以分析,既考虑困惑中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方方面面,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进取精神,作出恰如其分的,并且富有实效的教育改革决策。

   我们以为,在诸多困惑之中,最根本的最切实的是解决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的问题。

   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劳动者的素质还很低。

1988年全国公布的文盲人数为2.2亿,发达国家每4人中有1个大学生,我们却每4人中有1个文盲!

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文盲‘后备军’队伍庞大,每年以200万的速度递增。

”①提高全民族素质、消除文盲的一条必由之路是普及义务教育。

   在我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法》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上,从而以法的形式明确地将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虽得到法律的保障,但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义务教育的实施遇到了不少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并不高,而且地区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经费虽逐年有所增加,但仍被新增学龄人数所抵消。

因此,教育的普及相当缓慢,特别在经济落后的内地和边远地区,这一点更为突出,其中文盲、半文盲率高达35%,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盲率在80%左右。

可见,贫困地区的教育普及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难点。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表明,到1990年为止,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仍有1.8亿,占总人口的15.88%。

除了经费不足以外,地区和个人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师资数量和水平,以及传统观念等都会影响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普及程度。

   ——即使教育已基本普及的某些地区和学校,巩固率仍不高,流生情况很严重。

   “据1987-1988学年度统计,全国城乡小学在校学生流失了428万多名,平均流失率为3.3%,初中在校学生流失287万多名,平均流失率为6.9%,均比1986-1987学年度有所上升。

经过各地的大力工作,到1989年秋季开学时,小学在校学生的流失已初步得到控制。

1988一1989学年度全国城乡小学在校生平均流失率为3.2%,比上学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

但初中在校学生平均流失率仍居高未下,为7.3%,比上学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在新的‘读书无用论’冲击下,流生现象愈加严重,据统计,全国先后有大约3000万左右的中小学生流失,其中不少人成为童工、童农、童商。

”辍学的主要外部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主要内部原因是学生学业不佳。

流生现象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教育效益低下,而且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辍学后很可能成为新的文盲或半文盲。

   ——与失学情况相对应的另一个严重困扰义务教育的问题是留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