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724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docx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教学目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docx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

  这是项脊轩志教学目标,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供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项脊轩志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学习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

  1.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教学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学习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地写作风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所蕴藉的情感。

  朗读完了以后,老师提问学生,看读懂了多少。

  问:

课文题目为“项脊轩志”,“志”是记的意思,“项脊轩志”就是记述项脊轩的意思。

那课文都记述了些什么?

记述项脊轩的什么?

主要涉及了那些人?

  明确:

记述了归有光的家事、有关项脊轩的人和事。

主要涉及了祖母、母亲、妻子,还有自己。

(初步感知下,学生的回答是很浅很泛的,但可以通过接下来的解读,使认识变得明晰起来。

  问:

作者通过记述,仅仅想告诉我们他家有个项脊轩以及在这里发生的一些事吗?

  明确:

不完全是,还为了把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感表达出来,项脊轩只不过是作者用来流淌情感的一个河床。

  问:

那大家能说说本文流淌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吗?

  明确:

对家人的思念,对项脊轩的喜爱。

(学生这样回答是很粗糙的,也很片面。

“思念”太泛,“对项脊轩的喜爱”不够准确——是处处着意写轩,但处处意在怀人,因而,在接下来的课文解读中应重在分析作者怎么由轩而人,表面上看是写轩,怎么从写轩的语句中看出对人的情感。

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就应当就着课文的句子来纠正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有可能学生能回答到“有忧亦有喜”,这说明学生能把握住的中心句)

  二、老师介绍归有光的仕途及项脊轩的来历。

(可以有幻灯)

  要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就要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生活遭遇,以及这间书斋——项脊轩的来历,因为项脊轩的来历不凡,使得身处其间的归有光时时都能感受来自家族与亲人的关爱与期盼。

  项脊轩:

  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

  归有光和他的仕途: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

世称震川先生。

他的散文集叫《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是昆山人,明代昆山就是现在的江苏昆山县。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举业,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14岁开始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

这以后直到35岁才乡试中举,以后连续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授县令职。

后因抗拒上司命令,转通判,管理马政。

后为南京太仆寺丞(管理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66岁病死于任上。

一生郁郁不得志。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

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项脊轩是作者发奋读书的地方,也是作者通家人朝夕相处的地方。

作者在写第一部分的时候,是他迈向功名的开始;续写的时候,他已经在考举人的路上走了十二年而未果。

虽然前后两部分看起来浑然一体但抒情的基础不太一样,因此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太一样。

  三、赏析课文:

  字词的解释可以放在赏析的过程中,边赏析边通过联系上下文解释。

  1.给分个大致的层次,理清大致的脉络(关键要找出标志性的词语或语句)。

  可以有两种:

  一种按写作时间来划分为两个部分,标志性的句子是“余既为此志”。

  一种是按照感情的不同来划分。

标志性的句子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上一部分写的是“喜”,接下来写的是“可悲”之事。

  后一种的划分比较符合文学欣赏的规律。

虽然续写的部分是在若干年以后,但与前文浑然一体,格调好无二致。

  2.“多可喜”:

集中在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看一遍课文,给这个自然段做一个大致的划分:

  这一段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这是一间破陋不堪的老屋;第二、“我”对它进行了修缮;第三、修缮后的老屋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

  那作者对它的感情是不是由厌恶到喜爱呢?

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一开始,作者就介绍了“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在交代项脊轩来历的同时,一下子就显示出恋旧的质朴的情感。

接着从几个方面勾勒出项脊轩的旧貌: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说房间窄小,一丈见方,仅能供一个人居住。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这房子很古老,已有百年历史,陈旧破漏。

“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下”,向下。

“案”,书桌。

这里上接前文,从晴天到雨天,从泥灰的渗漏到雨水下流。

环顾四周,竟然无处放桌案。

可见,这间陋室太小了,难以住人。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前面写了房子的破、漏、小,这里又写房间昏暗。

“北向”,朝向北。

过了中午,室内就昏暗了。

  这样一间破、漏、小且暗的房间,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

这很值得玩味。

  这间小房子只稍加修缮,面貌就大不一样了。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这是解决屋顶不漏雨的问题。

注意本文“余、予、吾”三种第一人称的不同用法。

“上”,从上面。

“前壁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这是解决昏暗问题。

“前”,在前面。

“周”,围绕着。

“当”,正对着。

“反”,同返。

“然”,词尾。

这几句说,在庭院的四周砌上短墙,并在北墙开了四扇窗户,窗户面对着墙壁能让阳光反射进来,使室内显得开畅明亮。

  接着美化房间。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杂”,错杂,交错之意。

然后在院子里交错着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花木,为旧时的栏杆也增添了光彩。

“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房间修好了,环境美化了,作者不由自得其乐。

“积书”,在《四部备要》里,是籍书,即书籍的倒写,书籍的意思。

“满架”,看出作者好学不倦,书籍摆满了书架。

“偃仰”,安居之样。

“啸歌”,长啸高歌。

看出主人十分得意。

这是从动态入笔。

“冥然”,安然无声、静而无声。

“兀坐”,端坐。

“万籁有声”,“籁”,窍孔。

是说从许多小孔里传来的声音都能听得到,说明安静极了。

这是从静态入笔。

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写庭院安静。

啄食的小鸟竟然看见人来了也不飞走。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写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墙的半边,在月光的笼罩下,桂树的影子显得浓淡疏密参差、色彩相杂,树叶因风吹而动,摇曳的样子实在可爱。

  这几句在全文最具文采,写项脊轩经过修缮已成为优雅舒适的读书好地方,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

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后文说到“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

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

“能以足音辨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

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谐和就是美!

  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

但作者着意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3.“亦多可悲”:

  接下来的,才是的主体。

  第二部分峰回路转,仍以项脊轩为中心,记述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

  这部分落笔便写“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意思是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过渡句。

“多可喜”指第一部分悠然自得的读书生活,以及家庭乐事,如后面的吾妻“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等快乐事,这是承上。

“亦多可悲”指下文回忆家庭生活中可悲之事,属启下。

用“然”字(然而)转折,使气氛从读书、三五之夜的欢乐,一下子转到分家、丧母、亡妻上来,给全文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首先是封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分崩离析的衰败和混乱。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两个“是”字,第一个“是”,在此以前。

第二个“是”,这样。

“异爨”,分灶。

“爨”,灶。

这几句说,原先南北庭院是相通的,是一个整体,等到叔父、伯父们分家各起炉灶,里里外外就设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这样。

“东犬西吠”,省略了“西犬东吠”,是说东边的狗,西边的狗叫来叫去。

  “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庁。

”是说客人要穿过厨房去赴宴,而鸡居然栖在大庭里。

这三句,作者把犬、客、鸡穿插在一起,就突出了这个大院里的嘈杂、混乱不堪。

与那“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形成鲜明对照。

“庭中始为篙,已为墙,凡再变矣。

”由于分家,庭院中先是用篱笆分开,继而改为竹墙。

“凡”,总共。

“再”,两次。

这里说总共变化了两次。

我们说在这吩吩嚷嚷之中,那美好的人或事就更显得清纯可贵,令人思念不已。

于是归有光回忆起已故的母亲、祖母。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老妪”,是已故祖母的婢女。

有抚育两代人的功劳,所以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

“先”,已死。

“先妣”,已死的母亲。

“厚”,深厚,指待遇好。

  归有光八岁丧母,幼年丧母是人生一大不幸。

他通过一位曾经住过项脊轩的老婆婆的口,从侧面追述了母亲生前对子女们的关怀和疼爱。

“室西连于中阁”,是说项脊轩的西部与内室相通,母亲曾到过此陋室。

“妪每谓余曰:

某所币母立于兹。

”“每”,时常。

“而”,同“尔”,都指人称代词“你”。

“兹”,指这、这里的意思。

这两句说,老婆婆常常深情地告诉我,这个地方就是你母亲站过的地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扣门扉曰:

‘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老婆婆又说:

我抱着你姐姐,她一呱呱啼哭,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打着门板问:

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

我就隔着门板和她应答……老婆婆话还未说完,作者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

我们看他们的伤心之状历历在目。

  然后写对祖母的怀念,忆追了这样一件事: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束发”,男孩从十五岁开始要把头发挽起来,盘在头顶,表示已长大成人。

“经”,经过。

“若”,你。

“若影”,你的影子。

“竟日”,终日、整天。

这是一段祖母对作者说的话。

这几句的意思是,我自从成年后,就一直在轩中读书。

一天,祖母到项脊轩来看他时说:

“孩子,好久没见到你的影子,怎么不声不响整天呆在这里,像个大姑娘似的。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这又是祖母的话。

“去”,离开。

“比去”,临走时。

“成”,成功,成名之意。

“象笏”,象牙制的手板。

古时大臣上朝时手执此物,笏上记载事情以备忘。

两个“此”字都指这象笏,看出祖母对这东西的重视。

“执此以朝”,拿着它上朝。

这里“朝”是动词,上朝的意思。

“他日汝当用之”的“之”,代指象笏。

看出祖母对孙儿登科成名寄予让着厚望。

这几句是说,临走,她一边用手轻轻地关上门,还自言自语的说:

“我们归家读书人已经好久没有取得功名、做官了,你这孩子总该有希望了吧!

”不一会儿,她拿来一块象牙做的笏板对我说:

“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将来你会用得着它。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祖母将珍藏多年老祖宗的东西给了他,可见这位老人对孙儿的爱惜之切,依重之深,希冀之大。

可作者自己在科场上屡次失利,非常痛苦。

看看这一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但祖母终于没能等到自己使用象笏的那一天就与世张辞了。

想到祖母的疼爱和期待,也想到自己还没有成就功名,情不自禁地痛哭不止。

  这部分还写了两件事: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这是说作者在轩中呆久了,听到脚步声就能判别出是谁。

“扃牖”,关闭窗户的意思。

这是说,小阁子的东边,先前曾做过厨房。

来往行人从窗前经过,时间长了他竟然能凭脚步声,分辨出是谁从房前经过。

我们看,作者对这间小轩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多么有感情。

  另一件事是: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这是说,项脊轩曾四次遭火灾,却没被烧毁,大概是神灵在保护着吧!

他产生这种感情,不能说是迷信,因他对这房子的感情太深之故。

以上两件事可看作是对项脊轩的一段插叙。

这是的第二部分,是回忆与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

  《项脊轩志》的原文本来到此就结束了,是归有光在19岁时写的`。

  过了十多年,作者又为《项脊轩志》续写了一段“补记”,记述了他与妻子共同生活及他对早夭妻子的眷恋。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把“补记”与前文连在了一起。

  归有光二十岁考中秀才,二十三岁与魏氏结婚。

魏氏也出生于中下层仕宦家庭,两人感情极好。

写到: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就是对幸福生活的描写。

功名初就,恩爱新婚。

但他们只共同生活了六年,妻子就去世了。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生活的甜果似乎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归有光的悲痛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但此时的归有光已到了中年,虽悲痛,但不能像青年时说到母亲便哭泣,想起祖母便长号,在这里作者之用“室坏不修”四个字。

这看似伤感,读起来却十分的沉重。

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深沉、含蓄、内在、委婉地。

它不像山洪那样奔流直下,一泻千里,而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

小小的阁子里,曾有祖母的期望,母亲的怜爱,更有妻子的柔情密语。

祖母死了,母亲沒了,仅仅共处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一切都如梦如烟,去而不返。

人心碎,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损坏了,随它自去吧!

“室坏不修”没有说悲,而悲得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

写妻死后自己的寂寞悲凉,亦可见出悲。

先喜后悲,越发令人惆怅伤痛,而悲喜之意与全文意脉是完全一致的。

“补记”在形式上也承接全文,扣着项脊轩回忆伉俪生活。

诸小妹语中提及“阁子”,又直接与篇首“项脊轩,旧南阁子也”相呼应。

因此,这一段“补记”虽写于十多年以后,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上文相统一,并不显得割裂。

“其后二年,余久病无聊,乃使人复茸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补记”部分到此本来可以结束,作者却忽然添上了一笔、移情于物,将痛摧肝肠的哀思,借景物传出: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作者从“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翻出了新意,以静物显示动态,人亡物在,触木思人。

借枇杷树的亭亭如盖妻亡至今岁月流逝的无情,而无情岁月足以映衬出作者通过回忆流露出的深情。

不断逝去的岁月,无论如何也不会冲淡作者对昔日甜蜜的伉俪生活的记忆;相反,只能加深他的怀念。

这里只写景,未著半句情语,而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是情意缠绵,余韵悠然不尽。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离前一部分写作的时间已经十三年了,前一部分虽然有一些悲痛,但还属于归有光最有自信的时期,第二年他就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但十三年过去了,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依恋的人一个个地不在了,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言的痛,上对不住祖母和母亲(祖母赠笏表达对归有光的期待,而归有光在另一篇散文《先妣事略》里曾记“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

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乃喜”母亲望子成龙可见一斑。

)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同时又面对上面十三年前的踌躇满志的文字,自然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平添了几多痛苦。

  四、一篇作品的成功往往有它独到的显示而形成它特有的魅力。

  “文学艺术是以个性为生命的”。

归有光的散文特点就是形式上素朴清淳,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归有光作品的整体风格。

让我们来一起归纳一下他是怎样做到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的。

  1.细节“撩”情。

  在刚才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细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

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的一段,“妪每谓予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这是一个声情并茂、沁人肺腑的鏡头。

项脊轩中老保姆怀中的大姐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一边叩门引逗,一边问饥问寒,老保母随声应答着,尤其是“娘以指扣门扉曰:

儿寒乎,欲食乎?

”这一扣一问,把母亲生前对儿女难以言状的关怀、疼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催人肝肠。

  又如写祖母一段,“一日,大母过余曰:

……他日汝当用之!

”这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过程和动人的场面。

先写祖母的话,在赞许中含着牵挂,责备中含有疼爱,颇具老人风趣。

然后以手阖门、喃喃自语、送象笏等三个情节,把老祖母对孙子的爱惜、期待具体化了。

通过三两句话、三两个动作,老祖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心理状态,慈爱之情,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作者因仕途蹭蹬而深感有负祖母厚望的愧疚之情,也充分表现出来。

  写妻子一段也有三个细节:

问古事、学书法、转述小妹妹的问话。

极普通的生活小事,在作者笔下却变得有情有味。

写出了妻子的温良好学,表现出夫妻间的和乐美满,以及相亲相爱的情景。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话虽短,也很通俗,而且连一个字也没说对妻子的怀念,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深阔的想象空间:

那棵亭亭玉立的枇杷树,那种树的身影,那到此搁笔眼含双泪,无声长叹的作者,让人隐隐约约似有所见。

此时无声胜无声。

一个细节,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万般深情,尽在其中。

无疑,在细节的刻画中渗入浓挚的情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也是本文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原因所在。

  2.质朴“增”情。

  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

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

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

  为什么呢?

因为情感是蕴藉于心的,它依托于心灵而不是依附于语言而存在,语言不过是情感的外衣。

如果用以表达情感的语言过于华美,那么读者容易被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语言所吸引,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正在传达出的情感;而如果用以表达情感的语言不事雕琢,就自然会使读者把注意力投放到去挖掘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上。

所以,真正能打动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那些不动声色、款款叙来的淡雅之文。

这也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淡而远。

  在这篇散文中,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

此外,妻子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实如话中显露真情。

正所谓“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3.叠字“助”情。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

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

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

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

显然难于令人信服。

“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

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

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

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其实,对于叠字的“助”情作用,我们并不陌生。

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密密”和“迟迟”既表达了针线的细密与孩子此行路途之远、时间之长,又深切地让人感受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对于孩子的远行,母亲不能阻拦,但把千万的嘱咐都缝到衣衫里,对孩子的担忧、祝福、叮咛就如这密密的针脚,“迟迟”也让人感受到母亲从孩子出发的那一刻起就寄希望孩子此行能有所获又盼着孩子早日归家的复杂心情。

  4.结构“关”情。

  从全文布局看,先介绍项脊轩及其整修情况,继而追述与轩有关的人和事,再就项脊轩阐发感慨,末尾补记也是记述妻子来轩中及此轩后来的变化。

很明显,作者始终扣住项脊轩来行文。

而文中那些不相连贯的生活琐事,看上去颇为平淡无奇,作者就是用项脊轩这根线把它们串起来了而深挚情感也借此一以贯之。

  五、作业:

  1.阅读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进一步感受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2.模仿作者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运用景物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来状、叙事抒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抒发你对故居或亲友的眷恋、怀念之情。

  一、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文知识点

  2.寻找的“动情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姚鼐)

  ⑴研读细节描写,注意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内敛的感情;

  ⑵研读景物描写,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二、教学步骤

  1.读课文,纠正字音,感知内容与情感。

  2.检查预习:

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

你最喜欢哪句话?

  3.在预习字词意义的基础上,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把握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目标实现方法:

  以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为例,列出两个模仿的句子:

  假醉翁之亭(景)欧阳(作者)绘山水相映(内容)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感慨及基调)

  托鄙陋之室(景)禹锡(作者)寄仙龙之说(内容)议淡泊修业之洁志(感慨及基调)

  参考答案:

  借项脊之轩有光写三世变迁抒物是人非之悲情

  借项脊之轩有光忆家庭琐事言时世变迁之感慨

  4.疏通词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第一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⑴词类活用:

下上前垣墙

  ⑵实词:

顾胜

  ⑶古今异义:

方丈三五

  ⑷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分析内容:

  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是什么?

用几个形容词表达。

  寥寥数笔,却已经渗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