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693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 第十二单元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十二单元第3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案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

1.四大发明

项目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促进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数学、天文和历法

(1)数学

①《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计算工具:

早期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

(2)天文

①天文观测:

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③仪器制作:

创制了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3)历法

①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②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了三百年。

3.农学和医学

(1)农学著作: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医学著作

①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③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教材补缺

1.《农政全书》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七十余万言,系统总结了历代经验,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博采古今农学大成,达到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

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天工开物》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

1.《诗经》

(1)地位: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三百多首诗歌。

(3)特点:

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4)影响: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

(1)特点: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代表作: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

3.汉赋

含义

以楚辞为基础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特点

内容丰富,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成就:

唐代诗歌成就非凡,分边塞诗、山水诗、讽喻诗等形式。

(3)代表人物:

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宋词和元曲

宋词

繁荣原因: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

派别:

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元曲

形成:

元代的散曲和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特点:

题材广泛,可雅可俗。

6.明清小说

(1)背景

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③思想上,质疑和批判传统儒学的反封建思想的出现。

(2)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3)作品:

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图解历史

 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三、古代中国的艺术

1.汉字的演变

(1)起源:

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脉络: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3)趋势:

由繁到简。

2.书法

(1)阶段:

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概况

类别

特征

代表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①魏晋:

钟繇、王羲之

②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①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

②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

、文征明等

图示总结

 书法艺术

3.绘画

(1)起源:

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成熟: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3)特点: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4)发展

时期

特征

代表

魏晋

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两宋

画学兴起,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王冕《墨梅图》、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墨兰图》

4.戏曲

(1)发展演变:

由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艺术

①形成: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②发展:

“同光十三绝”。

③传播:

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

考点一 世界科技史上的璀璨明珠——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

阳历、阴历与阴阳历

阳历(太阳历):

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约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

根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合理指导农业等事。

公历(学名格里高利历)就是阳历的一种。

阴历(太阴历):

我国农历不属于此类,但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农历称之为阴历。

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

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

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

我国的农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1.李约瑟难题

由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年)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

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

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很发达,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

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科技使用:

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应用领域:

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5)成就:

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3.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政治:

国家统一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

封建经济水平较高且持续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3)政策:

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4)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5)对外交往:

频繁的中外交流,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智慧。

(6)科学家本身: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练1

 (2018·合肥三模)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祐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

这反映了宋朝(  )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

B.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C.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研制新浑天仪时,既召集从事天文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又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参与,最终将仪器研制成功,这反映了宋朝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故选A项。

4.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项目

中国

西方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

思想文化

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以充分重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思想,推动科技发展

对外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先进科技的发展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

考点二 多姿多彩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学与艺术

1.风俗画

以市井风情为题材,不带政治、宗教和伦理的价值判断。

2.文人画

又称士大夫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以写意为原则,以自娱为目的;时代特点明显。

3.山水画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在题材上,讲究布局构图,采用散点透视法,突破时空限制,广摄景物,有高远、深远、平远等多种取景方法,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观的逼真描写,追求主观情致和神韵。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以形写意”乃至“得意忘形”)。

4.写意画

国画的一种画法,俗称“粗笔”,跟“工笔”相对。

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绘画风格。

5.市民文学

封建社会后期,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

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针对练2

 (2018·石家庄一模)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

可见宋代话本(  )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 D

解析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日益壮大,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兴起。

材料中的两则爱情故事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选D项。

材料信息未体现教化思想,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中的“真实再现”表述不当。

1.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特点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这说明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

 

2.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的关系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先秦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汉

恢弘大度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

隋唐

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

宋元

平民化、世俗化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

承古萌新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家国情怀——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

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近期汉语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充分展示出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理想、情怀和能力。

古典诗歌热潮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材料 勒鲁瓦·古尔亨说:

“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

”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手推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

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要求:

古代中西科技交流的历史由来已久,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

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流传播片段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

 

材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

《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摘编自蓝翎《聊斋志异》序

附后:

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

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

《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

发现问题: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史学的反映,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

思考: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利用文学与史学的关系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蒲松龄的“孤愤”之情一方面源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吏治腐败、文化专制、民族压迫、经济残破、民生疾苦等恶劣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

蒲松龄重振文言小说的抱负与使命意识。

蒲松龄个人不得志使他作品更具忧民情怀,表面看怪诞不经的作品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

史料一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中有布衣毕昇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史料二 雕版印书,“所费其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近世(本朝之前)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元]王祯《造活字印书法》

史料三 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金煕宗1141年),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活字排集成之,乃活字版传世之最先者。

——罗振玉(1866~1940年)《金泥石屑》

史料四 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字形反,识者曰:

此名书范,宋太宗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清]蔡澄《鸡窗丛话》

史料辨析:

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通过史料一北宋沈括的记述可确认泥活字出现在北宋;通过史料二元朝王祯的记述可知锡活字出现在元朝之前;通过史料三罗振玉的研究可知金代曾经用活字印刷佛经;通过史料四清朝蔡澄的记述可推测宋初出现了铜活字。

应用:

(1)以上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史料一表明当时泥活字印刷术盛行

B.史料二表明金属活字印刷至迟出现于元朝

C.史料三表明佛经大多采用活字印刷

D.史料四表明铜活字印刷一定发明于宋初

答案 B

(2)以上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并行,泥活字与金属活字并行。

1.(2018·课标全国Ⅲ,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 B

解析 B对:

材料中强调《唐本草》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多部官修本草,明代由朝廷颁行《本草纲目》,这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

2.(2018·课标全国Ⅱ,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答案 D

解析 D对: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官腔”“雅乐”,这意味着欣赏昆曲代表着高雅的品位,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3.(2017·课标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使用更频繁,因此促进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A项正确。

4.(2016·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 B

解析 统一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体现了汉字从先秦到秦朝及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石经运用的是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并未体现出当时字体的流行状况,故C项错误;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形成相对完整的汉字体系,故D项错误。

5.(2016·课标全国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解析 从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到唐朝连西州幼童习字都模仿王羲之的书帖可知书法艺术受到时代的影响;从“无丈夫之气”到“尽善尽美”,体现了个人艺术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书法家历史地位的重要原因,故选择C项。

1.(2019·潍坊模拟)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年、265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

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的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

由此推知(  )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

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

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答案 A

解析 根据“新疆罗布泊汉烽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和“公元前49年”可判断西汉时期纸已传到西域,故A项正确。

2.(2018·齐鲁名校冲刺模拟五,27)元明之际的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描绘了一个现象:

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但二人均自居于军师之位,要得到一个“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而作为主子的宋江和刘备又必须具备一种特性,那就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而又勇于承担一切责任。

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

B.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的表现

C.反映了文人限制君权的政治诉求

D.纯粹是两部小说里出现的偶然巧合

答案 A

解析 小说体现了和谐的君臣关系,是文士追求的,故A项正确;小说内容不能代表主流价值观,故B项错误;文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为君主服务,故C项错误;明清小说的内容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文学上的反映,故D项错误。

3.(2018·德阳市诊断)宋代书画家大量订制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的也很多,这种现象(  )

A.加速艺术品的商业化B.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

C.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D.推动重商观念的兴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大部分属于画家专业用品,不完全属于艺术品,故A项错误;材料“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的也很多”,这种现象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书画家大量订制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这种现象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关,但与促进市民阶层壮大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商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抑制,没有形成重商观念,故D项错误。

4.(2019·新疆模拟)文同是北宋著名画家,其诗、文、字、画俱佳,尤其墨竹画成就空前,开创了新的画派。

这种画派被后世称为(  )

A.人物画B.风俗画

C.文人画D.宫廷画

答案 C

解析 人物画着重突出人物的描绘,故A项错误;风俗画着重描绘社会风俗,故B项错误;文人画将诗书画印集于一体,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综合文化素质,故C项正确;宫廷画具备高雅庄重的特点,故D项错误。

5.(2018·菏泽模拟)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

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

这充分说明(  )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答案 D

解析 戏剧是一种艺术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曲,开始走向成熟在元曲之前,故B项错误;题干中“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推知反映的是维护君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包公戏反映了民众的清官情结和君权的卫道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