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0611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docx

《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docx

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

废墟在召唤的阅读答案

【篇一:

《废墟的召唤》原文阅读、赏析、练习】

class=txt>废墟的召唤

宗璞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

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

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

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

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

凝固了的历史么?

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

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

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

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

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

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

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

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

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

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

我忽然醒悟了。

它是在召唤!

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

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

那时的我,是何等慨慷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

但是走的只管走了。

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

而我们呢?

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

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

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

那娇红口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4]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

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

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

“留下来吧!

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

”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

”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

“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迤逦行来,已到水边。

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树旁乱草中惠宰有声,原来有人作画。

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

”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

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

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

”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

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为了什么呢!

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导读赏析】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

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做编辑。

著作有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集《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等。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

本文写对历史废墟――圆明园的凭吊与思考,内涵丰富,主题深刻。

阅读本文,心情是沉重的。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

本文的主旨意在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凭吊,聆听,而思考,表达作者呼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愿望,并号召人们在改造历史上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逐渐明朗的。

理解时应紧紧围绕文章的思路。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景物描写具体而细致,且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作品一开头“冬日的斜阳无力”一词与作者沉重的心情十分吻合。

第1段中还写到“干皱的田地”,点缀着的断石残碑,冬日的凄冷,突出凄清、寂静的氛围。

倒数第3段的景物描写,写落照、远山,使作者联想到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此时的意境是浓重而情感激动的。

整篇文章的写景笔墨,作者就像是一个画家,在一笔一笔地细致雕刻,一个色块一个色块地精心挑选,从而为作者的思考和抒情营造了一个鲜明的整体氛围。

[4]

【阅读训练】

1.“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

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4分)

答:

2.“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3分)

答:

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请你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分)

答:

4.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

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答:

5.作者听到了“废墟的召唤”,但是年轻人却尚有疑惑,作者说“留下来吧!

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认识?

(4分)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

这段话一共有四个比喻:

第一个本体是荒野,喻体是海洋;第二个本体是荒草,喻体是海藻;第三个本体是乱石,喻体是泡沫;第四个本体是建筑遗迹,喻体是船只。

出题意图:

考查对形象化语句的理解。

答题思路:

这句话里面有明显的比喻词,抓住比喻词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本体和喻体了。

答题误区:

有的同学可能会把荒野比喻成海洋的一点丢掉,主要是由于思路不够细密导致的。

2.答案:

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出题意图: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

答题思路:

回答这个题目与仔细阅读上下文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前文的语句,后文对“我并没有凝固”的描写,都可以起到提示作用。

3.答案:

作者在这里等于是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相对价值和作用,意思是说,自己也要追求在历史上的贡献,希望能够为之奉献些什么。

出题意图:

理解文章中选用的材料的作用,理解含蓄语句的寓意。

答题思路:

文章说到了:

“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

而我们呢?

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

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

”然后举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例子,这就说明作者希望像他那样为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

4.答案:

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出题意图:

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答题思路:

这个题目也要联系前后文来回答,并且要明确作者有最后的认识是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的,看清作者认识的变化,就会知道他的前后表述并不矛盾了。

5.答案:

作者认为废墟召唤的含义是召唤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

年轻人却认为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环境,作者说“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意思是说探索方法、改造环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出题意图:

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含蓄语句的理解能力。

答题思路:

作者在文章中应该是有意识设计出了年轻人的,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为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在做努力。

这道题的难度可能在对“怎么样”的理解上,只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就可以看透了。

[4]

【篇二:

《废墟的召唤》同步习题1】

>一、基础题(6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2分)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

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

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2分)

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

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

二、整体感悟(4分)

1.“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

(2分)

2.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

(2分)

三、课文阅读题(19分)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11~19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词语。

(2分)

嗫嚅:

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

理直气壮:

2.选文第2段中“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什么?

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

(4分)

3.选文第4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2分)

4.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4分)

5.你如何看待青年人的话语,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3分)

6.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

(4分)

四、类文阅读题(17分)

紫藤萝瀑布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

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a(溅落、迸溅、溅起)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b(映衬、逗乐、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

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

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⑤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

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

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

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⑦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

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⑧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

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⑨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②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两处。

(2分)

a处应填b处应填

2“‘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是从原文抽出的一个段落,将其放回原处,应放在段与段之间。

(1分)

3.这篇散文是围绕对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

(1分)

4.文中写了不同时期的紫藤萝,不同的景色引发了作者不同的感慨。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回答:

(4分)

(1)十多年前,曾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作者感觉

到。

(2)如今,重见紫藤萝,盛开的紫藤萝一派生机勃勃:

,作者的心情是。

5.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4分)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6.如果说开始“我”是因紫藤萝的茂盛辉煌而“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么后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

为。

(1分)

7.追求积极又含蓄的主题是宗璞写景散文的一贯风格。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4分)

赏析:

《紫藤萝瀑布》从花的颜色、数量、形状和芳香几个方面生动描写了紫藤萝花,突出了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抒发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

《废墟的召唤》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发出了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这两篇文章都是女作家宗璞的散文,两篇文章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但《紫藤萝瀑布》侧重于对生命力的顽强的赞美和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

《废墟的召唤》侧重于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号召人们,特别是青年担负起改革的重任。

五、中考题(2004,模拟题,14分)

碣石山草

调石山草是我登碣石山时从山上采来的,因为没有人知道它叫什么,因而取名碣石山草。

山里人几乎家家养花、卖花,但清一色是外地花卉,南方的柠檬在这里养得又肥又大。

“没有山上的花草吗?

”我问。

“没有。

”山里人诧异地回答。

于是,我从一块巨石下挖起这株很不起眼的碣石山草。

回家栽在花盆里。

从此,它的生命线系上了我的感情线。

开始时,由于路上的蹂躏,它仅有的几片嫩叶全蔫了,在花盆里东倒西歪,抬不起头来。

但我仍抱有极大的希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是会让人吃惊的。

可连续几天,它不但没有生出新芽,反而叶子渐渐变黑变干,一派死气。

我不禁悲伤起来,为无意间摧折了一个好端端的生命追悔莫及。

于是,我把它从花盆里撤出来,埋在庭院里。

每天,我都在埋有碣石山草的空地前默默伫立一会,一是祭奠它,二是幻想绝处逢生,出现奇迹。

终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地上冒出一个新芽,毛茸茸娇嫩的一团,活像一个新生婴儿。

我惊喜地叫出声来,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随即雀跃着告诉了认识的每一个人。

这之后,我对它进行了精心的培育:

浇水、施肥、松土、舒茎?

?

慢慢地,碣石山草长势喜人了,芽展成叶,叶抽出茎,葱茏成丛,一个月后,它长成一片独特的风景:

葱茏、鲜润的青草,舒展、开放的翠叶;一簇像孔雀开屏时魅力四射的尾翎,又像崇尚率真的靓女的冲天美发;一片像苍翠欲滴的淡绿春山,阵阵风儿吹过,又像绿的海洋,漾起层层追逐的波浪。

既带有野草的狂放,又带有青草的清新;既有大山的清幽,又有大山的质朴。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观赏它不禁让人想起革命前辈李大钊赞美碣石美景的名句。

因此,它引来人人赞美。

一位友人观看到碣石山草,称赞一番,对我说:

“你建一个苗圃吧,专门培养自然花草。

我听了心一动,作为教师,我从事的工作与这多么相似啊!

原来如同碣石山草的学生,被老师移植在教室的花盆中,用美德的光辉映照,用真情的细雨浇灌,用知识的土壤培育,用智慧的气息熏陶,他们成为一盆盆亮丽的风景,去奉献社会,美化社会;甚至被人遗弃的很不起眼的差生,多施些感情的雨露,也会长成

【篇三:

2017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习题(含答案)】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覆没()充塞()远瀛观()嗫嚅()迤逦().....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3.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绮辉:

美丽的光辉如泣如诉: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怒骂。

b.迤逦:

曲折连绵匹夫:

一个人,泛指平常人。

c.凭吊:

对着遗体怀念旧事。

怅然凝望:

若有所失地凝神观望。

d.充塞:

充满;填满。

奇耻大辱:

极大的耻辱。

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

(4)为了什么呢?

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

5.学习《废墟的召唤》一文后,九年级某班同学进行了以“是否重建圆明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员,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

(1)下面是王林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日前,北京大学6位专家指出,圆明园存在着比防渗工程更大的破坏活动。

专家认为,对近万

米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经典园林驳岸进行彻底翻建,是对历经沧桑后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破坏;而对圆明园自然植被以近乎“三光”方式肆意伐掉,并连根铲除,再用挖掘机造山、大面积种植人工草和“观赏花木”的做法,不仅是对具有北京平原上少见的生态多样性的圆明园陆面植被的毁灭性破坏,而且也将带来对圆明园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景观体验的毁灭性破坏。

(2)针对圆明园有没有必要重建,班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重建派认为,圆明园是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假如你是保留派的同学,请你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一下你方的观点。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他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同他打交道,他....

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b.从太空回眸我们这颗生存的星球,在变幻莫测的白云的飘忽中,它总是散发着一种浅蓝色的....

绚丽,谁也说不清那究竟是大海还是气晕的颜色。

c.林昭曾说:

“我们的血是再鲜艳不过,而且是再灿烂不过的墨水,人世间其他一切墨水在这样的墨水面前统统都不免黯然失色。

....

d.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一片神奇的土地;凭着巨大的潜力,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令人刮目相看。

....

7.将下列标序号的句子按一定的顺序接续在横线处(只填序号),使语意连贯。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眼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①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水,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感情,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附:

参考答案

2.廓诧墟胄滞凝

3.a

4.

(1)比喻

(2)排比(3)反问(4)设问

5.示例:

(1)圆明园文物遭受更严重的破坏。

(2)坚决反对重建圆明园,废墟悲凉的沧桑本身就是对侵略者行径的无声控诉,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真理的铁证,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这种震撼是重建一座辉煌的园林所无法相比的。

6.a

7.④②③①二、类文阅读

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

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

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

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了这种凝固的姿势。

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

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

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在乎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

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

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下,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

孩子都还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离我们而去。

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瞬,尽管不能以影像的形式流传,却足以在人们心间永久驻留。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