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笔记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555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笔记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笔记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笔记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笔记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笔记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笔记材料.docx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笔记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笔记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笔记材料.docx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笔记材料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

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的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

 

 一、信息技术与创设教学情境的整合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

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引入,用多媒体出示三只小动物,分别拿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并配合动画播放三只小动物的争吵声:

“用我的三角形内角和最大。

”“ 我的三角形内角和才是最大。

”“ 胡说,我的三角形内角和比你们的都大。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成了他们内心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二、信息技术与知识的生成过程整合  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到上面展示动手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三种方法——“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这样,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动手量一量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动手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成了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动手折一折,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同一条边上也成了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接着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各种方法,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创造大量在普通教学中难以应用的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中充分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三、信息技术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整合  提高解题能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已体验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出示题目“学校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接着用课件出示插图,学生很快求出篮球场的面积。

对于“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这个问题个别学生难以解答,都又进一步利用网络的优势,把半场涂上颜色,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半场面积指的是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半场也是一个长方形,可以用“全场的面积÷2”来解答,也可以先求出半场的宽,再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解答。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在形象的图示中学生能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四、信息技术与反馈信息的整合    提高参与度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反映要立刻有反馈——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

强化是塑造个体行为与增强行为定型的重要手段,注意信息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方面。

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时、准确、真实把握反馈信息的这一优势,就可以合理调控教学进程,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用黑板演示参与人数少,局限性大;如果用练习本做,不利于及时纠正。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行间巡视指导,收集正误典型,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业及时公布于众,集体参与评析。

实践证明,这种练习形式不仅有益于及时纠正错误,而且还培养了竞争意识。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练习环节中,学生可以任意打开课件中的表格,自己出题——记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再由他指名一同学来回答问题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每次问题和答案是不惟一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均得到训练,这一点光靠教师是很难做到的。

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不断进步。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信息技术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走进课堂,它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突出强调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部也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因此,要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将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学科具有三大特点:

严谨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

它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贫乏、形式单一的教学问题,拓宽了教学的空间,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三)学校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必将引发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到实施方式、实施策略的一系列的变革,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互动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一直在积极推动和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

在我校,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已深入广大教师的心中,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我校选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期能进一步深化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分析、运用信息的学科,在这种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应该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并增加新的教学形式。

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有意识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2、我校是2015年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设施比较先进。

,教师多数比较年轻,在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很好的人力资源。

我们之所以选这个题目进行研究,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资和人力资源,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全面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作用的认识;;就是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根据不同的学生、教材,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提高不同层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力和利用率,为学生进入新世纪接受挑战创造锻炼的机会,而使学生终生受益。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正确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有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理解,以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判断,从而建构新知识。

可见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因此,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最适宜的。

2、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

本课题所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数字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是指小数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集中学习有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有效整合:

既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以至信息加工理论的整合,又是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的整合;既是活动过程、结构形式的整合,又是教学环境、信息资源的整合。

本课题中所说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引进数学课堂教学,将数学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赋予数学的内涵,做到资源共享,以达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改变原有整合仅仅限于一般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能运用计算机查找、处理和交流相关信息,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具体达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优化数学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促使学习能力的提高,具体内容包括:

1、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意识,要更新观念,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改革整齐划一、单一渠道的教学观,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2、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受教育面广,直观、减少教学难度,便于及时巩固,加大教学密度,扩大知识量”等方面。

本课题准备从课堂教学的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3)运用信息技术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优化,寻求教师和学生消耗最小的时间和精力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以达到课堂教学“高速度、大面积”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

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规律。

文献研究法:

广泛查阅、分析整理学科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等理论,利用相关的综述、剪报等形式引导课题组成员学习借鉴。

  

行动研究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不断从研究案例中反思、探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根据我校现有电教媒体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教材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法、电化教育手段对学生因材施教,最终达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全面发展,这是贯穿整个实验过程的主渠道。

  

(一)准备阶段      2011年5月-----2011年6月

1、制订、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实验计划,申报课题,组建课题组;

2、培训实验教师,搜集资料。

重点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与课题有关的内容,对研究人员进行教育研究方法的培训,使研究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

(二)实施阶段:

  2011年7月------2012年3月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组织课题实验,有序展开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总结、边收集成果,开展实验研究课教学设计和课堂交流评比,开展信息制作展评活动,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课题研究的主战场,进行教改研究。

要求每位课题组教师每学期至少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研究实践,做到做前有计划、行动有依据、做后有反思。

研究课要求寻找到学生已有经验的相关切入点,设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课堂,开展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活动,给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和实践体验的机会,合理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还让教师在这种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以不断满足自己内在的学习需求,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

  

3、做好课题的过程性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

总结调整实验方案。

(三)总结阶段:

2012年4月-----2012年5月

1、根据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材料,写出课题研究的课题报告,整理课题研究的研究档案资料,进行课题结题。

  

2、做好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本课题的研究策略是:

整体设计、有序实施;抓住重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专题突破;主体(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参与、实践示范(上研究课、公开课,开发课件,撰写论文等)。

  

本课题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四个一”。

  “四个一”指的是备课、说课、上课、反思一条龙。

要求课题组中的每位成员每期上一节质量较高的“四个一”汇报课或研究课。

每上完一节公开课,课题组都要进行评议,以有的放矢,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为了使课题组的教师能上好、上精每一节课,按主课题的要求本课题组教师每星期听课不得少于两节,并认真做好记录、评议工作。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⑴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生动的、形象的、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比如,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段录像、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次游戏、一个实验等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生从内心产生“我要学”的冲动时,创设的情景才能称得上成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心理愉快、积极探求知识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能力等因素,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实验教师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开场音乐,然后让学生猜这是我们经常看的什么节目,当学生猜到这个节目后,就问学生你知道这个节目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吗?

(生:

下午六点半),最后,实验教师打开网络视频,让学生此时屏幕当中正出现的时刻,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接着再显示银行的营业时间表,火车站的营运时间表,广播电视上播报的时刻等,使学生了解到“24时计时法”的广泛运用,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⑵自主探究适时评价

本环节,学生根据创设的数学学习情景,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对师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小组内所有成员参与解答辩论之中,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见解的机会,让学生探索、体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在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切磋、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进行评价,根据学习内容,主要采取学生自我评价、伙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的方式,“学生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以“说说我自己”为主题。

“伙伴互评”评价内容以“大家评评我”为主题。

“教师评价”评价内容以“老师眼中的我”为主题。

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课题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开发想象力和开放的思考方面下功夫,既要培养学生能按部就班地进行逻辑思维,又要提倡一题多解,尽可能地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例如,在计算中,既能迅速地掌握一般方法,又能自觉灵活地采用简便算法。

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尊重教材,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

例如在教学数学网络课《圆的认识》这一单元时,实验教师用flash制作几个学件,然后又做了几个有关本单元概念知识的超文本链接,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具体如下:

教学“圆的认识”:

内容是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如钟面、车轮、呼啦圈等,从而建立圆的表象;教学“圆规画圆”:

电脑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转动一整圈,就画出一个圆;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电脑动态展示圆心、直径、半径,使抽像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教学“圆的面积”:

屏幕展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然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动态演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最后使得学生自然推出面的面积公式。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直观的动画学习新知,辅导学习,学生也可以在自主探究时根据个人需要自主选择要了解的部分,将学习的形式更加自主化。

⑶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作为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提高部分,在设计时除了要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作科学安排外,还要考虑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

教师适时、适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安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如“找朋友”“给小马虎治病”“看谁的鲜花先开放”等形式的练习,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智能。

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各种具体问题情景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强对新知识的巩固应用,有时还可以课堂达标的形式,检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对从中暴露出的缺陷和错误及时矫正。

还可以引导学生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及其它学科的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此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对合作、交流、探索、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比如,探索发现的是否充分、问题解决得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方法和结果又何应用价值等,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中得到巩固提高。

⑷归纳总结 提高升华

教师在此环节依然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有针对性地分层指导学生小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首先从心态方面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态度和主动精神。

其次,是对认知结构的归纳引导。

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理顺思维,强化认识。

对讨论中的某些争论不必做出结论,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继续思考的余地。

再次结合讨论的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再归纳总结的同时,适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肯定学生课堂中善于动脑、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品质,更好发挥媒体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课题研究的成效体现在学生身上: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形象直观,激发意向,寓教于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数学抽象概念形象化、情境化。

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录像、动画创设教学情境,以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参与,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求、发现、创造。

教学活动静中有动,动中有变,变中激趣,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