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题要点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0302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题要点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最新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题要点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最新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题要点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最新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题要点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最新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题要点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题要点资料.docx

《最新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题要点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题要点资料.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题要点资料.docx

最新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题要点资料

The鍒Duo€?

Bi勬簮Cong″?

The鐩CuoclenchesMa愯緭

The鐗╄祫鏄庣粏Qianspoils

闀Piecethe灜鏁堝簲

The鑱斿悎Ma愯緭

The鐗╄祫Zhu涢攢Cong″垝

The閰嶉€?

闇€?

眰Cong″?

Doesthe鍥coaxthe畾鍌ㄤ綅Ping?

The鍖呰Ning?

TheKe撳啿Ying樿Chuai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题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三、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意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3、经济规律有哪些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

4、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性的活动。

2、劳动资料: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3、劳动对象: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4、生产力: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5、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6、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二、简答题

1、答: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首先要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只有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的存在,物质产品生产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基础。

2、答: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反作用:

表现在一是适应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二是不适应就阻碍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有两种情况,即落后于生产力或“超前”于生产力。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答: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的、决定性要素。

(3)科学技术本身是潜在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成为人化的科学和物化的科学,即提高主体要素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提高客体要素生产资料的质量水平。

4、答:

(1)经济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和创造经济规律。

(2)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3)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5、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建设主改革的理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造世界观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论述题

1、答: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等理论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

(1)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2)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3)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4)解释了资本主义发展了历史趋势,并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2、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下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答:

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1)经济规律总是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而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

(2)多数经济规律具有历史性。

因为经济规律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一旦这些经济条件消失,经济规律也随着消失。

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

这是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总会直接涉及到某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同的。

而自然规律则不具有阶级性。

4、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讲就是唯物辩证法。

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又形成一系列具体的方法。

(2)科学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研究方法是叙述方法的基础,它是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

叙述方法是研究方法的倒置,它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用本质说明复杂现象的逻辑方法。

(3)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范畴时,通常是将范畴的矛盾双方加以分解,首先假定一方保持不变,抽象地分析另一方;在对矛盾双方分别作了分析后,再将矛盾的两方面综合起来,具体考察矛盾双方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所具有的特征。

这就是分析与综合方法的统一。

 逻辑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

(4)除上述方法以外,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上还经常运用归纳和演绎法、中介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这些具体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第2章商品与货币(习题及答题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货币

5、价格标准

6、货币流通规律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货币的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关系?

3、简述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简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5、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2、如何理解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

3、试述通货膨胀及其后果?

4、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价值:

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货币: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5、价格标准:

包含一定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就是价格标准。

6、货币流通规律:

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种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取决于

(1)待流通的商品的数量。

(2)商品的价格商品。

(3)货币的流通速度。

二、简答题

1、答:

(1)统一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任何商品必须首先能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其次是必须凝结为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并体现于价值以供交换。

(2)矛盾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直接动机是实现价值,而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市场交换以两者的分离为条件的。

2、答:

(1)货币的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在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货币的价格标准是指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

(2)联系: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为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做出的技术规定。

(3)区别:

第一,价值尺度用来衡量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则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

第二,作为价值尺度,货币金属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作为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

第三,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自发产生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3、答: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或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商品的价值量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

(3)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4、答: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世界货币职能。

前两种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5、答: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种,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三、论述题

1、答:

(1)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存在条件,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有性质,是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依赖的,私人劳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

(2)私有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交换。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答: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是长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

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简单的价值形式,这种形式的缺点是在质上还不能表现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在量上也体现不出价值在量上的比例。

随着交换的发展,必然要进步到更高的阶段。

(2)扩大的价值形式,这种形式,使价值从质上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量上也是第一次真正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它的缺点是价值的表现不完全、不简单、不统一,造成了交换的困难。

(3)一般的价值形式,这种形式使价值表现完全、充分、统一了。

但一般等价物还未固定,商品交换仍存在一定的障碍。

(4)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态发展的最后形式。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必要结果。

3、答:

(1)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价值符号过度发行而引起的通货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

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物资供应作保证,因此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

(3)在私有制社会,通货膨胀是剥削阶级及其国家掠夺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财政发生大量赤字,银行贷款失控,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4)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危及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4、答:

(1)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2)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4)劳动两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题要点)

一、名词解释

1、资本

2、不变资本

3、劳动力

4、剩余价值

5、相对剩余价值

6、工资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什么?

3、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4、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5、简述工资存在国民差异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意义是什么?

2、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3、试述当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

4、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资本: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3、劳动力:

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4、剩余价值:

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

5、相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6、工资: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二、简答题

1、答:

(1)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不等价物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接触,他们只是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

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之外增加价值量。

(3)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2、答: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它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必需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特殊性,就是它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答:

(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2)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因此,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马克思在将劳动和劳动力加以区分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的工资理论。

4、答: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和划时代的巨大贡献,从而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5、答:

(1)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存在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各国的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存在差异;

(3)各国构成劳动力价值的物质要素的范围和数量不同;

(4)劳动生产率不同,商品的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不同。

四、论述题

1、答: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以生产资料形成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价值发生了增值,所以叫可变资本。

(3)意义:

第一,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就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科学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答:

(1)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各种不同形式的特殊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表面上与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没有区别,因为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从表面上看,无非都是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但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的结合方式——间接结合方式,就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了不同于其它社会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一是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保存和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就是增殖了的价值,既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只有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才能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3、答: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依然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

(1)机器再先进依然是生产工具,它不能创造新价值。

(2)自动化体系的出现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3)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范围扩大了。

(4)个别企业使用了自动化装置,获得了更多的超额利润;同时由于整个社会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劳动力价值,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答: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其它资本家为此目的开展竞争,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4章资本积累(习题及答题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再生产

2、资本积累

3、资本有机构成

4、资本集中

5、相对人口过剩

6、资本原始积累

二、简答题

1、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有哪些?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及其实质的概述?

4、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5、怎么样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三、论述题

1、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特点?

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有何意义?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试述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影响?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再生产:

是指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用 c:

v表示。

4、资本集中:

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的大资本。

5、相对人口过剩:

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其实质是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6、资本原始积累:

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原始资本的形成过程。

二、简答题

1、答:

(1)区别:

第一,由于资本积累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因此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的资本的重新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

第三,对于增大个别资本来说,资本集中快于资本积聚。

(2)联系:

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2、答: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包括:

流动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结构性”失业。

3、答: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即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

(2)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实质是通过暴力剥夺的手段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创造经济条件。

剥削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4、答:

(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由两个方面决定:

第一,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第二,资本主义竞争的外在压力。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第二,社会生产率水平;第三,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第四,预付资本的多少。

5、答:

(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

(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

一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准备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掘墓人。

三、论述题

1、答: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些重要特点。

(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因为资本家现在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

资本家的全部原有资本,不管它最初是怎样来的。

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统统都会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全部被消费掉,因而他手中仍然掌握的资本,显然是在这个时期内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都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得到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工人进行个人消费,不过是为了恢复被消耗掉的劳动力,也就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以便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下去。

 这些特点表明,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商品和剩余价值,还要再生产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即把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存在的条件也重新生产出来。

所以,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答: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和剥削实质。

主要是:

(1)资本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