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综合检测题3.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综合检测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综合检测题3.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课时综合检测题3
第一单元走近经济
2规则和信用:
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
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部默默支撑;凌云高楼气势非凡,靠的是厚重坚硬的基石有力支撑;市场经济活动正常运转,靠的是规则和信用这两块基石稳固托举。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这些至理名言也说明了规则和信用的重要性。
规则,让人们的行为得到束缚,让人们的思想得到规范;信用,可以让世界充满真诚,可以让天空变得更清朗。
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但它更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自由驰骋,更需要在信用的天空中翱翔。
因为,规则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
离开了规则,潮水将会冲垮法律的堤岸;离开了信用,市场就失去了道德的光芒……
美字体
信
用
既
是
无
形
的
力
量
,
也
是
无
形
的
财
富
。
赏美文
规则与道德
什么是规则?
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规定?
应该不是这些。
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中有这样一个规则:
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
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
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天衣无缝”。
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
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
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
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闭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
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的要求。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
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
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
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
我们将道德放在心里,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阅读感悟】 文章围绕“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这个观点,从“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和“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一段又加以总结,思路清晰,说理透彻。
【课内挖掘】
诚信与规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规则和信用:
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谈得更多的虽然是经济问题,但其所论述的诚信与规则的关系却可以延伸到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去。
诚如作者所言,“规则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但其又何尝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两大基石”呢?
“人无信不立”,只有具备诚信精神,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才可能建立起一个诚信、和谐的网络,人们生活在其中,才能更加和谐和幸福。
而反过来,如果只讲诚信,而无规则,那么,整个社会也将变得混乱不堪。
所以,只有诚信与规则并存,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和谐之美。
[应用角度] “诚信”“诚信与规则”“规则之美”等。
【课外应用】
(1)著名学者林其屏先生曾经专门撰文指出:
“规则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
”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缺失了对规则的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久而久之,“毒大米”“瘦肉精”“地沟油”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挑战着人们的底线。
而更可怕的是,规则的缺失,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透支。
人们可以为利益而任意透支人们对自己的信任,当信任没有了,人与人之间便充满了猜忌,在猜忌中,其乐融融的温暖便成为一种奢侈……
(2)用心灵呼唤诚信,渴望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吟咏,崇尚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质朴而纯洁的革命友谊与情怀。
用心灵呼唤诚信,让诚信成为你人生的准则,让自己对诚信的履践萌生出对心灵的感动,让生命因诚信而获得一次畅快的呼吸。
呼唤诚信,拥抱诚信,为你的人格涂上一层亮色!
呼唤诚信,拥抱诚信,让世界因诚信而春意盎然,五彩缤纷!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契约(qì) 履行(lǚ) 猖獗(jué)
B.牟利(mù)紊乱(wěn)吞噬(shì)
C.亟待(jí)剑戟(jǐ)伫立(zhù)
D.针砭(biān)炽热(chì)安谧(mì)
解析:
“牟”应读móu。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如果你只强调自己的私利要得到保护,而不去想别人的私利也需要得到保护,那么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B.科学的方法,意味着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
求实严谨,以事实为根据,不主观臆断,不众口一词。
C.在这二十多年中,我国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大变化,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D.恰恰在知识这个生产要素上,发达国家占据着无可争辩的优势。
解析:
B项,应用“人云亦云”;C项,应用“翻天覆地”;D项,应用“毋庸置疑”。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中,应该强化市场规则,并逐步建立起信用制度。
B.规则是外在的约束,信用是内在的自律,二者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缺一不可。
C.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已经不缺少成文的法律,而是缺少尊重法律的意识和态度。
D.目前,由于缺乏信用所引发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避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欠税、产品质量低劣等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流行病”。
解析:
缺主语,去掉“在……中”,让“经济秩序”做主语;同时有语序不当,应调整为“整顿和规范”。
答案:
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修正失误的探索过程。
________。
对我们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来说,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难题。
①就像是在一条公路上拥挤着无数满载货物的车辆
②市场经济秩序与高增长的国民经济的关系
③因而导致了整条公路行驶不畅
④市场秩序被称为是巩固和繁荣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
⑤在这一过程中
⑥即使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⑦由于有一部分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
⑧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也是一百多年来从未停止过的苦苦探求的目标
A.⑤②①⑦③④⑥⑧ B.④⑤②⑥⑧①⑦③
C.④⑥⑧⑤②①⑦③D.⑥⑧⑤②①⑦③④
解析:
先打比方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经历了修正失误、积累经验,然后结合经济发达国家的经历说明市场经济框架构建的艰难。
答案:
A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
范正伟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而这种信仰能否生成,则取决于法律是否真正被认真对待。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强调,要坚守司法的人民性,“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在利益诉求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这样的观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王胜俊院长所言,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后的最后选择。
人们之所以愿意在法院门口等几天、几十天,愿意到法院跑几趟、十几趟,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对法院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仰。
对法律信仰的呵护,不仅关乎个案公平,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态。
可以想象,如果当事人满怀希望寻求救济,却被“法律”冰冷的面孔拒之门外;如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就此失守,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无所附着,那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本可在法律框架下化解的矛盾纠纷,会因渠道不畅,救济不力,被耽搁、被累积、被激化,最终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
在这个意义上,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倡导的价值理念,更是一种重在躬行的社会实践。
它不仅要求司法部门,同时也要求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
不要把企图通过法律反映诉求的百姓,当成“法闹”“刁民”,把维护法律渠道的律师当成对手、敌人。
对依法寻求帮助、“为权利而斗争”的人,给予合法救济;对输送法律、寻求公平正义的人,给予宽阔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相信通过法律能够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使人们愿意在法律的框架下理性有序地解决问题;才能如人民法官宋鱼水所言,“让当事人感受到一种法律的觉悟,让社会流传一种法律的文化,最终形成一种法律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大变革和矛盾凸显期,这种信仰尤为重要。
一个相信法律能输送正义的人,一定会本分地维护社会稳定。
反之,当法律的大门由于种种原因被关闭,人们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时,非法的手段就会被选择。
现实中,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些非理性方式的表达,往往与当事人没有合法的救济途径有关。
当举报、控告、申诉、起诉、上诉等法律渠道屡屡失灵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信法不如信访,信访不如信网”,“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甚至滥用私刑成为一些人解决问题的最后选择,这值得深思。
“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绝望了;倘若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
”而法律的这种力量来自司法的善良和公正,来自权力的谦抑和自律,来自由此生成的社会理性和法律信仰。
只有当法律成为人们寻求救济的不二选择,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时,社会的稳定和谐才能指日可待,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坚实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
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坚守司法的人民性,就要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B.政府各部门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C.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对法律信仰加以呵护,就是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
D.到法院打官司应当成为人们寻求救济的唯一选择,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解析:
D项,偷换概念,向法律寻求救济的方式包括举报、控告、申诉、起诉、上诉等等。
答案:
D
6.下列对“法律信仰”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法律信仰生成于司法的善良和公正,来自权力的谦抑和自律。
B.百姓通过法律反映诉求,律师维护法律渠道,是“法律信仰”的体现。
C.法律信仰能否生成,取决于当事人和律师是否认真对待法律。
D.法律信仰的维护,关乎整个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解析:
“当事人和律师”不对,应该是“司法部门”和“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法部门和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是躬行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B.现实中,群体性事件的频发,非理性方式的表达增多是法律信仰消亡的灾害之一,但这些人的行为也是令人同情的。
C.政府建立高效、及时的法律救济途径并保障其畅通,能促使法律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D.法律关乎社会的和谐安定。
法律没有了力量,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会实现。
解析:
“这些人的行为也是令人同情的”错误。
原文意思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