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015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表

附表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表

附表2项目建设内容投资一览表

附表3项目选址表

附图

附图1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附图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3农田建设管网布局图

附图4田间道路及平田整地布局图

附图5农田林网布局图

附图6农艺措施布局图

附件

附件1组织机构代码证

附件2配套资金承诺函

附件3建设项目招标方案和不招标申请表

一、项目摘要

1.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名称:

******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

***区农业委员会

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2.建设性质

新建

3.项目建设地点

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①《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通知》(农办计[2012]24号);

②《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③《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

④《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规划(2007—2020年)》;

⑤《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

⑥农业部制定的《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格式和要求》;

⑦农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内容与方法(NY/T1716-2009);

⑧《***省建设工程其他费用标准》;

⑨农业部关于其它费用的有关规定;

⑩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5.项目建设规模

本项目实施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为10424.1亩,其中北相镇西古村为2625.9亩、东古村4951.35亩、古南庄646.8亩、李村2197.05亩。

6.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由田间工程和田间定位监测点两部分组成,其中:

(1)田间工程

针对项目区地块灌溉设施不完善,水肥利用率低等问题,拟采取平田整地、灌溉设施配套、田间道路及林网等工程措施及增施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对其进行治理。

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①工程措施

A、平田整地面积为823.5亩,每亩动土方量58.5立方米,总动土方量48.17万立方米;

B、灌溉设施及水源:

维修机井15眼及配套机井泵15台、更换敷设110㎜的PE管道20000米;

C、田间道路:

维修6米的机耕路8200米,合计49200平方米;4米宽的生产路6800米,合计27200平方米;共计76400平方米;

D、田间防护林网:

在维修的田间道路两旁双排栽植杨树1300株,株距为3米;

E、制作标志牌1座。

②农艺措施

A、增施商品有机肥4951.35亩,亩均增施量100公斤,共增施49.51万公斤;

B、加厚耕作层5469.75亩;

C、小麦秸秆还田5469.75亩,亩均还田量为506千克,总还田量为2767.7吨。

(2)田间定位监测点

主要包括土壤肥力监测点和墒情监测点,具体内容如下:

①新建土壤肥力监测点2个。

包括检测小区隔离、小区设置和农田整治、标志牌、土壤容重测试仪(环刀法)、GPS面积测试仪等;

②在原有的墒情监测点补充完善设施设备

设施包括:

固定式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点1个、标志牌1个、防护栏1个;

设备包括:

全自动土壤水分速测仪2套,数据接收服务器及配套设备1套。

7.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其中田间工程投资514.53万元,占总投资的85.76%;田间定位监测点20.3万元,占总投资的3.38%;其他费用35.39万元,占总投资的6.10%;预备费28.57万元,占总投资的4.76%。

8.项目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资金由3个渠道筹措,其中拟申请中央投资400万元,省级配套100万元,县级配套100万元。

中央投资主要用于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期1年,使用全部投资600万元。

9.投资建设年限

1年。

10.项目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小麦平均亩增产50公斤以上,玉米平均亩增产60公斤以上,新增小麦52.1万公斤,玉米62.5万公斤,粮食总增产114.6万公斤以上,总增收229.2万元(小麦、玉米每公斤均按2元计算);实施节水灌溉后,亩节约用水70方(按0.4元/方计算),亩节本28元,总节约投资29.2万元,项目区两项合计总增收节支258.4万元。

项目区平均亩均增收节支248元以上,户均增收节支1830元以上,人均年增加纯收入在463元以上。

(2)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一是使项目区地下水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灌溉工程的配套措施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二是全面改善了田间道路,大中型机械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三是农业科技技术的综合应用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使农业科技含量得到提高;四是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使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土肥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水供肥和抗逆能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增施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培肥措施的应用,可解决就地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等危害,避免盲目施肥造成的肥料流失和浪费,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提出的背景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我国现有旱作耕地面积10.1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5%。

要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就必须大力开展建设旱作节水农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在缺水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旱作节水示范区”、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2012年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现代农业规划(2011-2015年)》各种文件都从不同层面一致提出必须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位于全国旱作四大干旱区华北干旱区域内,自然降水量偏低,且季节分布不均。

全省耕地面积5840.8万亩,其中70%以上的耕地为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

干旱缺水、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为此***省制定了《旱作节水示范工程建设规划》,规划提出:

在东部低山丘陵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区,北部丘陵边山区四大旱作区域建设37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形成核心示范面积180万亩。

***区位于***省南部,是全省主要的小麦种植基地。

总耕地面积87.2万亩,其中旱地33.4万亩,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38.3%。

春旱、伏旱、秋旱在该县每年交替出现,干旱已成为制约该县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实施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提高***区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增强该县农业抗旱节水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此提出建设本项目。

2.项目县基本情况

⑴地理位置

***区位于***省西南部,厄居运城盆地中心,地处北纬34°48′45″~35°22′30″,东经110°42′53″~111°11′15″之间。

北依稷王山,与闻喜、稷山、万荣相隔,南屏中条山,和平陆、芮城毗邻,东同夏县交界,西接永济、临猗。

(2)地形地貌

***区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倾斜度在千分之四左右,除南北两山鸣条岗、四十里岗和七离岗多为台地和一部分湖滩洼地外,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70米左右。

(3)气候条件

***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温低于秋温,秋雨多于春雨,光照充足,自然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13.96℃,无霜期21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26.5毫米,年蒸发量2120.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39.6小时,≥10℃有效积温4500℃。

(4)水资源情况

***区地下水分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两个类型。

地下水量:

静贮量为58.29亿立方米/年,动贮量为0.5322亿立方米/年,调节贮量为0.6311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1633亿立方米/年。

自然降水的年份季节分布和地面、地下水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平衡。

(5)土壤属性

***区境内有山地、平原、岗岭及不同高度的阶地,地形复杂,海拔高差较大,生物气候不尽一致,自然植被和侵蚀程度也有差异,土壤受垂直性、地带性和地域性生物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作用,行成土壤的多样化,有褐土、潮土、粗骨土、沼泽土、盐土5个土类、10个亚类、17个土属、74个土种。

全区耕作的土壤类型主要有褐土、潮土。

全区土壤养分平均含量:

有机质11.3克/千克,全氮0.98克/千克,有效磷10.3毫克/千克,速效钾198毫克/千克,属中下等肥力水平。

干旱缺水、地力不足是制约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6)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状况

***区辖8个街道,13个乡镇,57个居委会,314个村民居委会。

总人口65.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8万人,人均耕地2.09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区)。

农业生产以粮棉为主,种植制度旱地为一年一熟、水浇地为一年两熟。

常年种植小麦40万亩、玉米25万亩、棉花20万亩。

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外出务工和种植业收入。

2010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42万亩,玉米播种面积38万亩,粮食总产2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5115元。

(7)土地利用现状

***区土地总面积159.96万亩,其中耕地87.2万亩。

耕地按照水旱地分:

水浇地53.8万亩,占到耕地总面积的61.7%;按照高中产田分:

高产田31.1万亩,中产田23.3万亩,低产田32.8万亩。

中低产田面积合计56.1万亩,占现有耕地总面积的64.3%。

(8)农业机械现状

***区农机总动力566019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4088台,耕作机械保有量9159台,种植机械保有量4748台,收获机械保有量558台;平均综合机械化水平64.23%,其中耕地机械化水平66.84%、播种机械化水平63.83%、收获机械化水平61.15%。

3.项目县田间定位监测点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区土壤肥力定位监测情况

***区有省级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87个,平均约每1万亩耕地设置一个土壤肥力定位监测,每隔1年采集一次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样品的有机质、大量元素含量和ph值,并将测试结果汇总,分析***区土壤肥力变化趋势。

存在的问题:

①土壤容重是常用的土壤基本参数之一,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用途很广,目前采用的方法为传统的环刀法,用时长,无配套仪器;

②每采集一次土壤样品工作周期长。

(2)***区墒情监测点情况

***区墒情监测点:

国家级土壤墒情监测主点1个,附点4个,省级土壤墒情10个,每年运作25次以上,采集土壤墒情数据700个以上,在每次监测结果出来后两日内以电子邮件报送市农委、农业厅土肥站节水处。

主点(设在龙居镇南花村,距离项目区20公里,为旱地监测点)配套小型气象站一座,固定式土壤墒情监测仪1台,附点配套有土壤墒情速测仪2台。

存在的问题:

①目前小型气象站和固定式墒情监测仪器经过多次维修后,仍无法正常工作;特别是小型气象站在断电情况下,需重新启动才能继续工作;

②由于以上设备落后、多人采集数据后误差大等原因,造成监测结果不能及时准确指导当地农业生产。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农田,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迫切需要加大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投入,通过连片、规模开发、维修机井、管灌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提高工程建设标准与配套率,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效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已解除制约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因素,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农田,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

通过项目建设,一方面将中产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实现增产增收。

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特别是农田交通道路建设和灌溉设施建设,减轻了劳动负担,提高了劳动效率,方便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

(3)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利于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有利于实现连片、集约规模开发、建立稳定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生产化经营;有利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农田,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需要

项目区土地较为平整,耕地集中连片,是***区主要粮食产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能为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带动示范作用。

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区现有基础条件较好

项目的建设条件优势明显。

一是项目区为纯农业乡村,农民对农业生产比较重视,所处位置土层深厚,质地适中,矿质营养比较丰富,为实施土地平整创造了条件;二是项目区防洪、排涝、除渍等水利工程建设具备丰富的经验;三是项目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网络已经形成,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交通便利;四是项目区电力设施配套、灌溉水源及农机具配套都能满足项目建设所需;五是项目承担单位对土壤肥力监测和墒情监测经验丰富;项目实施后,旱涝保收保准农田示范和辐射效果及经济效益良好。

(2)项目建成后粮食增产潜力较大

项目区耕地集中连片、土地较为平整、自然条件较好、光热资源及水资源丰富,农民生产经验丰富,开发潜力显著,十分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

(3)领导重视、农户积极性高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指挥、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精兵强将,周密制定项目区建设计划,决心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各项支资金综合到位。

同时建设项目领导组,为项目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项目区所在镇及行政村工作班子能力强,群众的开发热情十分高涨,为本项目规模开发及土地平整、连片开发创造了比较有力的条件。

三、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1.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承担单位为***区农业委员会,是***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区委、区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

主要职能是组织全区农业生产和改善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承担着全区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技术指导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生态能源、农业科技教育、种子良繁、农资执法、植保防控及生产信息等职能。

下设“六站、一队、一校、一场”,现有79名农技人员,其中高级农艺师7名,农艺师45名。

并与20个乡镇农科站基本形成一条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综合服务体系。

区农委建有土肥、植保、技术等化验室400平方米,拥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凯氏定氮仪、显微镜等设备仪器98台套,固定资产243万元,目前仪器运转正常。

技术力量雄厚,是具有一支农业专业技术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技术优势。

2.历年承担类似项目的情况

“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小麦科技入户工程、小麦高产创建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巩固退耕还林设施蔬菜建设项目、耕地地理调查和质量评价、果园耕地养分普查、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多次受到省农业厅、市农业委员会的肯定与表彰,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施重大农业项目的经验,具备了承担本项目的能力。

四、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1.选址原则

①首先考虑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②优先选择代表性突出、示范带动力强的地区;选择现有基本农田,建成后保持耕地30年不被转为非农田用地;

③选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耕地相对集中连片,连片规模不小于5000亩,增产潜力大的耕地;

④选择交通便利,具备10kv农业电网及其他动力配备的区域;

⑤选择农机具的配套满足项目区耕地所需;

2.项目选址

依据选址原则,结合***区耕地资源的立地条件和环境条件,经实地勘察分析和比选,本项目建设地点拟选择在***区粮食种植面积集中,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李村。

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

3.建设条件

(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区北5公里的北相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4′~57′,北纬35°8′~12′,海拔400米,东与冯村乡西阳村交接、西紧邻运稷一级公路、北临泓芝驿北古、东翟底村、南至北相镇李村、陈邵村。

(2)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涑水河流域一二级阶地,土壤类型为粘脱潮土、耕脱潮土,质地为中壤~重壤,耕层厚度22~25cm,土壤保水保肥性较好。

最大冻土层为0.5米。

(3)气候条件

项目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温低于秋温,秋雨多于春雨,光照充足,自然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13.56℃,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25.5毫米,年蒸发量2119.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29.6小时,≥10℃有效积温4500℃。

(4)肥料利用情况

项目区冬小麦一般施氮10-15公斤/亩,P2O55-10公斤/亩,K2O1-2公斤/亩;夏玉米一般施纯氮10-15公斤/亩,纯磷2.5-5公斤/亩。

2010年土壤养分测试结果为:

ph值8.3,有机质15.9克/千克,碱解氮73.6克/千克,有效磷18.2毫克/千克,速效钾230毫克/千克,属于中肥力水平。

(5)水资源情况

项目区主要水源为地下水,属于涑水盆地地下水,灌区名称为尊村电灌站。

(6)农业生产情况

项目区是***区主要的粮食主产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主要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小麦亩均产410公斤,玉米亩均产460公斤,项目区内共涉及1412户,5586口人,86块耕地,10421.1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业、运输、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5000元。

(7)农田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区内现有井位82眼,其中西古22眼,东古45眼,古南庄4眼,李村11眼。

82眼井中15眼因机井泵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已不能正常使用,井壁管断裂、出水含砂等原因不能正常出水,其中西古5眼、东古5眼、古南庄3眼、李村2眼。

主要输水方式为地埋管,地埋管多为上世纪90年代埋设,近年来虽更换了部分地埋管,但目前仍有20000米需要维修和更换。

在作物灌溉关键时期和发生旱情时,不能满足项目区灌溉需要。

项目区内井位统计表

表4-1

村名

井深(米)

出水量

m3/h

扬程

m

合计

80-100

100-120

130-150

150-180

200以上

西古

22

11

0

0

0

11

40-50

91-143

东古

45

31

2

2

0

10

40-45

91-104

古南庄

4

0

0

0

3

1

41-44

91-104

李村

11

1

5

2

1

2

40-43

78-104

合计

82

43

7

4

4

24

40-50

78-143

项目区其中的5496.75亩的耕地,耕作层只有15-20厘,相对较浅。

项目区内田间道路基本为土路,路长约15公里,其中6800米路宽为3.5~4米、8200米路宽为5~6米均有路基,但路面不平整,雨天路泥泞不堪,不利于机械化正常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

近年来农民将自家地头道路边缘占为耕地,致使部分路面逐渐变窄。

田间道路两旁栽植有少量的毛白杨树。

电力设施:

电力系统为北相变电站,高压线为翟古598线路,张村591线路,变电站距离项目区4公里,年输电量80万度,目前生活用电35万度/年,动力用电为45万度/年。

(8)农业机械现状

项目区农机总动力2205千瓦,拖拉机保有量43台,耕作机械保有量50台,种植机械保有量28台,收获机械保有量10台;平均综合机械化水平90%,其中耕地机械化水平80%、播种机械化水平90%、收获机械化水平90%。

分村农业机械化水平见表4-2。

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表4-2

农机总动力

拖拉机保有量

耕作机械保有量

种植机械保有量

收获机械保有量

综合机械化水平

耕地机械化水平

播种机械化水平

收获机械化水平

千瓦

西古

550

10

14

7

2

90

80

90

90

东古

720

20

16

11

4

90

80

90

90

古南庄

235

4

5

3

1

90

80

90

90

李村

700

9

15

7

3

90

80

90

90

合计

2205

43

50

28

10

90

80

90

90

4.建设规模与分布

本项目对***区北相镇10424.1亩耕地实施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

该区域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且分布集中连片,各项目村建设规模及分布见表4-3。

实施规模及分布表

表4-3单位:

建设地点

实施面积

备注

北相镇

西古村

2625.9

东古村

4951.35

古南庄

646.8

李村

3197.05

合计

10185

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图见附图2。

五、工艺技术方案分析

1.技术路线

本项目采用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综合治理模式,是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耕地综合治理技术。

通过灌溉水源修复工程进行节水灌溉,减少水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平田整地使田面的坡度小于1度,确保合理灌溉,适应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要求。

通过完善田间道路改善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农田林网改善农田环境、调节田间小气候的作用,进而为农田营造出良好的小生态环境;通过将秸秆还田、良种应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配套技术融于一体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通过田面平整和整修田间道路等措施改善耕地基础设施;通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通过实施增施商品有机肥优化土壤理化性状,协调土壤保水保肥、供水供肥能力,提高地力水平;通过配套技术保障旱地玉米丰产增收。

技术路线详见图5-1:

 

旱涝保收技术

旱涝保收农田高产配套技术术

加厚耕作层

秸秆还田

增施商品有机肥

整修田间道路

防护林网

灌溉水源修复

平田整地

优良品种应用技术

农业机械化配套技术

田间综合管理技术

标准化栽培技术

标准化技术

 

试验示范总结分析

技术完善集成

图5-1项目技术路线图

2.技术模式

(1)工程措施

①平田整地

平田整地是通过平整土地,削高填低,达到满足进行耕作和灌溉的要求、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目的。

平田整地的原则是就地填挖平衡,土方不进不出,通过熟土剥离、底土平整、熟土回填等措施,平整后无相对坡度,从而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数量,适应机械化作业,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基本改善。

②灌溉水源

根据项目区降水量及降雨规律,制定适宜的灌溉制度,确定合理灌溉定额,灌溉时间及灌溉次数,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并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和减少灌溉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