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0081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杜甫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杜甫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杜甫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杜甫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歌鉴赏.docx

《杜甫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歌鉴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诗歌鉴赏.docx

杜甫诗歌鉴赏

杜甫诗歌鉴赏

杜甫作品赏析

前期:

1-1《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后期:

2-1

春水①杜甫

三月桃花浪②,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③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注:

①此诗系杜甫安史之乱客居成都时作。

②桃花浪:

桃花汛。

③连筒:

用竹筒汲水的水车。

2-1-1.此诗写景状物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赏析。

(5分)

2-1-2.首句“三月桃花浪”中“浪”能不能用“汛”替换?

请简要概括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2-1-1(5分)动静结合,互相衬托(用典)。

(2分)汛期水位抵达江岸边旧痕迹,水线吞没江岸边沙滩,水色青碧得可撼动江岸边人家,都是静景描写;(1分)人在岸上接线抛饵垂钓,水车转动着灌溉小园,野鸟在江面上争浴喧闹,都是动景描写;(1分)动静互为映衬,画面显得灵动。

(1分)(用典:

碧色二字,化用江淹《别赋》“春草绿波”,表现了草色碧绿的景象,更为典雅蕴藉)。

2-1-2(6分)不能。

理由:

①“浪”能让人联想到阳春三月桃花烂熳;②“浪”能表现江水的浩大气势;③“浪”能隐指春水色调的浪漫;④“浪”能寄托诗人赏景时情怀的闲适。

“汛”没有这些效果。

(任答一点理由给2分,给满6分为止)

2-2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⑷,夷歌数处起渔樵⑸。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⑷野哭: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战伐:

崔旰(gàn)之乱。

⑸夷歌:

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背景:

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

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

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2]

2-2-1首联写景有何作用?

2-2-2试赏析颔联的写景手法。

2-2-3后人评价此诗:

结语愈缓而意愈切。

试从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赏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

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

颈联写拂晓所闻。

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诗歌首先点明时间。

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

“阴阳”指日月。

“景”同“影”。

“短景”指冬天日短。

“天涯”即天边,指夔州。

“霁”即天放晴。

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

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

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

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诗能见到如此景象,可以说,真是彻夜难眠,感慨万千。

颔联写道: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

“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

“星河”指天河。

“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夔州在瞿塘峡西口,为三峡的起点。

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

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

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写道: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

“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

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

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

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

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

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指公孙述。

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

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

“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

“漫”即随他,不管他。

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

“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

”也就是说,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

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

这与《茅屋为秋风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一贯的人格与品质的最好表现。

2-3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释:

司徒急为破幽燕:

检校司徒李光弼击败史思明叛军,并且准备率兵北进,收复幽燕。

2-3-1首联中的数量词历来为人欣赏,试分析首联中数词、量词的作用。

2-3-2颈联表达情感含蓄蕴藉,试赏析之。

2-3-3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简要概括并分析。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四千里”,恨离家之远。

“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

“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

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

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

“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

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

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

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上元元年(760)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

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2-4九日五首其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2-4-1首联写景有何作用

2-4-2颔联历来为人传诵,其中“竹叶”和“菊花”的“真假对”是杜甫独创的诗格。

试赏析颔联。

2-4-3试分析颈联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

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

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

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

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

“菊花从此不须开”!

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

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

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

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

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

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

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

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

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

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

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

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附:

其二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其三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

(苏司业、郑广文:

均为杜甫友人)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

野树歌还倚,秋砧醒却闻。

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其四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

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

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

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尊。

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

2-5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2-5-1本诗前三联未提到“倦”,这样写对题目“倦夜”的表达是否有影响

2-5-2本诗写景富有特色,富于变化,试赏析之。

2-5-3全诗构思精巧,试分析。

起句云: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

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

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上句扣竹,下句扣月。

时间已经是深夜了。

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

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

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

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

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

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

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

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

“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

故诗的结语云:

“空悲清夜徂!

”“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

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

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

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

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

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

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

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

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2-6宿江边阁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2-6-1本诗颔联写景手法历来为人欣赏,试赏析之。

2-6-2颈联寓情于景,体现了杜甫诗什么样的特点?

简单赏析。

2-6-3试比较尾联与初唐诗“若个书生万户侯”及“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异同。

首联“瞑色”句点明时间。

一条登山小径,蜿蜒直抵阁前。

“延”有接引意,联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

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

“高斋”指西阁,有居高临下之势。

这句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雄据长江边的瞿塘关。

颔联写当时所见。

诗人欣赏绝境的物色,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态所吸引,写下了“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

这两句仇兆鳌解释说:

“云过山头,停岩似宿。

月浮水面,浪动若翻。

”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

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儿在不停翻滚。

这两句是改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句而成,诗人从眼前生动景色出发,只换了四个字,就把前人现成诗句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异彩。

仇兆鳌把它比作张僧繇画龙,有“点睛欲飞”之妙。

何逊的诗写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云起月出的向晚景色;杜甫的诗写的是夔州附近瞿塘关上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致。

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绝。

飞云在峰壑中缓慢飘流,夜间光线暗淡,就像停留在那里一样。

诗人用一个“宿”字,显得极为稳贴。

夔州一带江流向以波腾浪涌著称。

此诗用“浪中翻”三字表现江上月色,就飞动自然。

诗人如果没有实感,是写不出来的。

读者从这里可以悟出艺术表现上“青胜于蓝”的道理。

颈联写诗人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

这时传入耳中的,但有水禽山兽的声息。

鹳,形似鹤的水鸟。

鹳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

这两句所表现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丛山的自然环境。

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

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

尾联对结。

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

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

765年(永泰元年)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第二年春末来到夔州。

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郭英乂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

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伐崔旰,于是蜀中大乱。

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

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

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

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诗人简介: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天宝六年(747年)杜甫参加考试落选。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

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杜甫在天宝九年冬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等候分配,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乾元二年(759年)立秋后,杜甫西去秦州(甘肃),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帮助下,在城建成“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寄居在四川奉节。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

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

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