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50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docx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docx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库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B4A5D6B7D8D9B10C

11D12B13A14A15D16D17C18C19D20A21D22C23A24C25D26B27C28D29B30C31D32C33C34C35B36A37B38B39A40D41B42B43D44A45C46A47C48A49D50A51D52B53D54A55A56A57D58C59B60D

61D62C63A64D65C66D67B68B69C70B

71B72C73B74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2.CD3.ACD4.ABDE5.ADE

6.BD7.BE8.CDE9.ACD10.BDE

11.ABC12.ABC13.CD14.BC15.ABCD

16.AB17.CD18.DE19.ABCD20.ACE

21.ACE22.ABE23.ACDE24.ABE25.AB

26.ABCE27.BCD28.ABCE29.ACDE30.BC

31.ABD32.BCE33.ABCDE34.AB35.ABCDE

36.ACDE37.ABCE38.BCE39.BCD40.ABC

41.ABE42.ADE43.AB44.ABCD45.BCDE

46.BCD47.ACDE48.ABCD

三、填空题

1.杨沫;林道静。

2.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3.《同甘共苦》,海默。

4.吴晗,《海瑞罢官》。

5.人像展览式;埋葬三个时代;冰糖葫芦式。

6.为民请命;戏中戏。

7.诗化散文;一根思想的红线。

8.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

9.《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邓友梅;《红豆》。

10.周立波;《创业史》。

11.《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

12.《枫叶红了的时候》;《曙光》。

13.江玫,齐虹,革命,爱情。

14.《1934年的逃亡》;冷漠叙述。

15.《白鹿原》;《九月寓言》。

16.《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17.题材的科技化;作品小说化。

18.反英雄;平民化。

19.1920;新民会。

20.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21.信天游。

22.《绝对信号》;《车站》。

23.辫子、小脚、八卦。

24.常四爷、秦仲义,改良主义、个人奋斗、实业救国。

25.生存诗性,大地精神。

26.《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 。

27.“伤痕文学”,《乔厂长上任记》。

28.《第二次握手》。

29.1979 年 10 月,邓小平。

30.谈歌,何申,关仁山。

31.索桂清,知识分子题材,经济改革题材。

32.江玫,齐虹。

33.《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

34.《小贩世家》。

35.《百合花》。

36.《红岩》、《红日》、《创业史》。

37.《她要往何处去》;张我军;情和爱;高阳。

38.《绝代双骄》;《书剑恩仇录》。

39.《龙虎斗京华》,《漫语慢蜗牛》。

40.笑书神侠倚碧鸳。

41.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42.《现代文学》。

43.《伴侣》,岛上社。

44.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45.昌耀,与自然相对立的人以强者身份张扬原始生命强力。

46.追求生命宇宙化。

47.《绝对信号》。

48.《杀夫》。

49.通俗趣味化,《暗恋桃花源》。

50.散文意识。

51.社会小品,游记小品,文史小品,社会小品,《漫语慢蜗牛》。

52.人的解构,存在的解构。

53.生活的形象,人的形象。

54.对于日常经验的强调,对于私人性叙事风格的追求。

55.反思对话。

56.哲学型,写实型,诗意型,私语型。

57.《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

58.《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59.市民题材,知识分子题材。

60.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追问,对农村生活的关注。

61.笔记体,词条罗列。

62.言情小说,顽主系列小说。

63.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

64.众声喧哗,开放多元。

65.《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

66.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四、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作政治报告。

会议听取了郭沫若、茅盾、周扬等的报告。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全国文联及下属各协会。

本次大会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当代文学阶段。

2.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邓小平在会上的祝辞被认为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行动纲领。

其主要内容是:

肯定了十七年的文艺路线和成绩,重点阐述了新时期文艺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的发展道路和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正确方法。

本次文代会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新时期的开始,对文艺事业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影响。

3.双百方针:

毛泽东于1956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发展文艺事业的方针,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具体内容为: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

4.新民歌运动:

1958年“大跃进”背景下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

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运动。

它对于诗坛的影响在于被许多人视为与五四新诗传统相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而在创作上收获并不大。

5.第四种剧本:

是1956年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出现的一类剧本。

刘川发文认为,当时舞台上只有工、农、兵三种剧本,故提出“第四种剧本”,就是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人的剧本,是按生活本来面目写工农兵的剧本。

其代表作主要有《同甘共苦》、《布谷鸟又叫了》、《洞箫横吹》等。

6.天安门诗歌运动:

指1976年清明节前后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一场群众性诗歌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人民以诗歌形式沉痛悼念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

它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广大人民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其诗体百花齐放,风格壮烈悲怆,语言朴素犀利,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浸透着中国人民渴望实现四化的现代意识,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先河。

7.伤痕文学:

“文革”结束后兴起的一股文学潮流,肇始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其内容是揭露“文革”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尤其是给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内伤;带有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

代表作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

8.反思文学:

当伤痕文学把“文革”的悲剧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就随之思考造成这场社会悲剧的远因近源,反思文学应运而生。

其起步的标志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

在创作上的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代表作有《天云山传奇》、《芙蓉镇》、《人到中年》等。

9.改革文学: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一股文学潮流,以《乔厂长上任记》开先河。

从总体上看,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代表作还有《新星》、《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等。

10.寻根小说: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小说潮流,它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的思考。

其特点是: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主要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11.先锋小说:

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股小说潮流,其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

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文本特征上的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为散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洪峰《极地之侧》、格非《迷舟》、余华《现实一种》等。

12.新写实小说:

80年代后期崛起的文学思潮,其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

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态的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代表性作家作品有:

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等。

13.“归来者”诗群:

新时期出现的一个诗人群体,得名于艾青《归来的歌》(诗集)、流沙河《归来》(诗)与梁南《归来的时刻》(诗)。

其构成包括三部分诗人:

一是50年代反右斗争中被打成右派的诗人,如艾青等;二是1955年胡风事件中遭牵连的“七月”派诗人;三是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退出诗坛的“九叶”诗人。

其创作特点:

反思历史;关心社会问题,重视诗的社会干预作用。

14.朦胧诗: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其特征是:

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文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

15.问题报告文学:

80年代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报告文学品种。

它不再以某一个单一事件或人物为中心,而是环绕着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为中心,进行选材和采访报告。

代表作有《中国的“小皇帝”》、《神圣忧思录》、《强国梦》等。

16.大散文:

1992年贾平凹等人创刊于陕西的《美文》率先倡导“大散文”,在明确指出现时“散文热”中的种种琐屑与无序的同时,流露了有可能重新推导、整合出一种真正具有文学史言说价值的大散文企图。

大散文疏离狭隘的私人化写作倾向,作者基于普遍的人类精神,有人文情怀,在一个较有高度的文化基点上,以散文的方式观照、体悟、思考现实社会、历史演化以及人类生命存在的图式。

17.文化散文:

90年代出现的一种散文,它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

这种散文的作者多为一些学者或具有较深文化修养的学者型作家,因而这类散文往往显得视野开阔、气魄宏大,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代表作家有余秋雨、汪曾祺、张中行、张承志等。

18.新历史小说:

是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的一种小说。

它不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故事,而是把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来表现当代人的人生态度与思想情感。

19.女性主义文学:

这一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引进来的。

“女性主义文学”与“女性文学”的不同,是在于它摒弃了对女性研究的生物性别的自然主义立场,更关注“女性”的文化内涵,这个理论概念认为,女性文学应该是指那些具有女权主义色彩,以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20.小剧场运动:

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戏剧改革运动。

一些戏剧家不满于戏剧的商业化倾向,提倡小型业余的实验性演出,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并增强其社会作用。

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爱美剧”运动是小剧场运动的初次实践。

1982年《绝对信号》的上演标志着小剧场运动的复兴。

小剧场运动的特点是实验戏剧,往往具有先锋性。

21.“两结合”:

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1958年提出这样的主张,受“大跃进”的时代气氛影响很深,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存在很多偏颇。

22.“三结合”:

即“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三者结合的创作方法,是“大跃进”期间提出的违背艺术规律的创作主张。

23.样板戏:

指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把这八个剧目称之为“革命样板戏”。

24.“人文精神”讨论:

是90年代影响广泛的一场文学和思想文化问题的讨论。

这场讨论最先是由发表在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上王晓明、张宏等人的一个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引起的。

从1993年到1995年,持续两年之久。

讨论的中心是如何看待90年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和思想文化现状,是否存在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如何理解人文精神和人文精神建设问题等。

主要代表作后来由王晓明编入《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

这场讨论对90年代的文学和思想文化发展影响甚大,是这期间的文学和思想文化发生转折的重要标志。

25.私人化写作:

又称“个人化写作”,就其广义而言,是指那种疏离了统一的思想规范和艺术规范、以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创作为特征的一种写作方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对长期以来遵从一种统一规范的“集体化写作”或“群体化写作”方式的反动。

就其狭义而言,是特指90年代兴起的以表现女性的身体隐私和生活隐私为特征的女性文学创作,是对这一创作现象的命名。

这一命名源于对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及其他女作家类似作品的讨论。

但林白本人表示“很不喜欢‘私小说’这个提法”,而“倾向于个人化写作的说法”,认为“个人化写作是一种更为纯粹的艺术创造。

26.《班主任》:

刘心武发表于1977年的短篇小说,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它通过两个中学生心灵被严重戕害和扭曲的事实,揭露了“文革”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是给青年一代心灵所造成的毒害,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27.《随想录》:

巴金出版于80年代的一部散文集,共150篇,42万字。

这是作家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心路历程的实录。

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容,突出表现为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它还具有文体价值,主要体现为找回了散文的真诚品格。

28.《台北人》:

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14篇,它们奠定了白先勇作为优秀小说家的地位。

其小说每篇独立成章,各篇之间又有内在联系;虽然题材不同,但大多数描写的是从祖国大陆去台湾的上流社会人物的没落以及怆然失望的心态,是一曲曲旧制度衰亡的挽歌。

作者定名为《台北人》,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台北人”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对他们没落的命运表现出悲悯和哀悼,从而充分揭示出“今不如昔”的感时伤怀主题。

29.朱老忠:

梁斌小说《红旗谱》中的主人公。

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

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他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他的典型意义在于,其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30.林道静:

杨沫小说《青春之歌》的主人公。

她出生地主家庭,但追求自由民主。

她奋斗的历程中,曾有过三次决裂:

第一次是与封建家庭的决裂,表明了她的觉醒;第二次是与余永泽的决裂,表明了她向往革命的进步性;第三次是与小资产阶级自我的决裂,表明了她的成熟。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具有典型意义。

五、简答题

1.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文艺思想斗争是必要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特别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有利于世界观的改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②以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群众斗争的形式和方法是错误的。

③必须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不能把学术问题混同于政治问题;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把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

④必须正确贯彻“双百”方针,开展正常的学术争鸣,反对无限上纲和把文艺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2.①结构上,运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纵深式的写法,单线发展,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中心线索结构全书,严谨而完整。

②人物塑造上,善用类比,有同类相比,有异类反衬。

③主观视角的采用。

④浓郁的抒情笔调。

3.①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别致:

不正面写战争或社会主义的建设生活,而以其为背景,着力揭示战士和群众的美丽心灵。

②塑造的人物多不是高大英雄,而是平凡的、成长中的人,又多为女性;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

③具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

善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情。

4.①以现实主义原则为主导,适当吸收现代主义手法。

②结构上采用人称交错与时序变换等手法,使作品形成多层次结构和多重主题。

③人物塑造上,既重视心灵开掘,又通过剖析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突出其独特性格。

5.①利:

诗的构思(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和容量,文中一切都充满诗意)、诗的意境(通过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来反映时代,善于在看来极其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动人的诗意)、诗的语言(清新、绚丽、凝练)。

这样写出的散文小巧玲珑,精美、雅致。

②弊:

构思模式雷同(物——人——理的三段结构)、艺术描写的失真(一味追求诗化所致)。

6.①在主题的确立上,两人都是时代歌手,唱的都是豪放的时代之歌。

郭把诗自觉的和时代斗争结合起来,但又不是用鼓动性很强的政治语言来激励人民,而是把自己对祖国、人民的感情歌唱出来,常常闪烁着生活真理的光芒;贺的政治语言多一些,鼓动性更强一些,高亢磅礴,奔放豪迈。

②在题材的选择上,都善于抓住时代主调;但表现角度不同:

郭追求巧妙的构思,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往往感物咏志,通过一朵浪花表现时代前进的浩荡声势;贺追求宏大的意境,往往从正面表现时代的政治、生活中的事件和英雄,回答重大的问题。

③表现手法上,都学习民歌,继承古典,借鉴外国。

但在创造自己的风格上不同:

郭成功地运用比兴、汉大赋的手法,相当格律化;贺熟练地运用陕北民歌体,成功地铸造出一种新诗体,排列整齐,音韵和谐。

7.①是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混合物。

其外部结构以主人公的“醉—醒—醉”、“现实—梦幻—现实”的循环形式进行,从而把小说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是主人公“醒”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构成写实情节。

二是主人公“醉”时的幻觉和幻象,构成虚幻情节。

②是诗和小说的混合物。

作者为表现万花筒似的幻觉和幻象,发泄如火山爆发般的激烈情绪,便采用了跳跃性的和抒发性的诗的语言和诗的形式。

③小说的内在结构:

主人公与麦荷门、莫雨的关系构成事业线索;主人公与张丽丽、杨露的关系构成爱情线索。

他们之间的所有矛盾一次比一次沉重地把主人公推向绝境。

④小说结尾的象征意味。

结尾雷老太太的死是主人公绝境的象征;以“酒徒”在清醒和醉倒两种姿势中的不断交叉和反复,揭示香港人生存的某种本质。

8.①淡化情节,以散文随笔的笔调,娓娓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

②雅化人物,让人物带上自己的文化心理,从而显出审美的氛围,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潜藏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立的底蕴。

③诗化的小说语言:

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9.①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②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其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③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

④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层次。

10.①多种叙述角度的结合:

基本用第三人称,又有主人公的意念及其身边人的回想。

②新颖的网状结构:

以主人公的病榻为中心,以人物内心活动为线索,将零碎的片断串连,既自由灵活,又保持了相对完整的情节、人物、细节。

③独特的矛盾冲突,是人与整个社会的冲突:

繁重的工作负担与清贫的生活状况、知识分子的作用贡献与菲薄的社会待遇、热爱祖国与政治上得不到信任、人才匮乏与不爱惜人才。

④洋溢着诗情,饱含着哲理:

裴多菲诗的多次引用、陆夫妇对生活的理解的语言。

11.①小说描写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传统文化心理的蜕变,作家从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中,发掘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冲突的焦点。

②小说着力塑造了一个与时代思想相悖逆的人物韩玄子。

他集传统道德的优长和惰性于一身:

无欲大度下隐藏着狭隘自私,光明磊落下潜伏着保守落后的意识,他是旧秩序的维护者和执行、监督者,他与新经济力量代表王才之间的斗争,正体现着农村中守旧的卫道者与顺应时代的改革者之间的根本冲突。

③在韩传统的道德外衣下,包裹的依然是一种狭隘、落后的小农意识。

12.①关注现实,注重乡土风俗的描绘,作为作品的人文背景,使作品富有民间文化的气息和生命力。

②叙述方式上,力求吸纳古代笔记小说、明清白话小说及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技巧。

③阴柔、虚静、和谐的美学风格。

④古朴、空灵、含蓄的语言风格。

13.①该作中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即它写的是一出悲剧,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

②它不是在最悲恸之处引起人们的“悲悯”、“同情”和“崇高”的美感,从而达到教化之目的;而是采用“反讽”的技巧,给人一种新鲜的美学感受。

③写到最惨烈之处,作者往往笔锋一转,以轻松甚至幽默调侃的笔调将读者从本来的悲剧审美轨迹中拉出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世界,使之富有多义的审美意蕴。

14.①将小说完全视为语言的游戏,切断了通往意义和价值的道路。

②“元小说”叙事手法。

它关注小说的虚构本身及其创作过程,往往采用叙事人和想象的读者对话的形式。

③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

作者只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拒绝寻找生活现象后面的因果联系,拒绝将故事纳入一个封闭的情节模式中,而宁愿将互不相关的故事拼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平面化文本。

15.《小鲍庄》表面上赞扬了仁义,实际上消解了仁义。

仁是不讲利的,但捞渣的死给小鲍庄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因而实际上这“仁”也就被歪曲了。

由此可见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定的。

16.王朔小说主要写言情或犯罪题材,而最有名的是“顽主”系列。

他的小说颠覆爱情、秩序、及一切传统价值规范,塑造了一郡特异的人物形象“痞子”,采用了“反智”的写作策略。

其小说实际上写出并思考了一群城市无业青年的生存状态,揭开了传统文化虚伪的一面,具有一定警世意义;但解构了旧的,却未能建构新的。

17.①它在反顾中询问了中国文化的来路,在解读历史中确立了当代人的精神标高。

②在与历史精魂的对话中,给当代人文知识分子还原出一个深厚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以自我生命的体验,接续中国文人的血脉。

③因而构成为对当代人的一次考验,是对于处于日常迷顿状态的人们的一次提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