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9432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docx

《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docx

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

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修订]

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材料

学校常见食源性疾病发生的种类和原因

食源性疾病:

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它包括食物中毒、经食物中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危害包括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

(一)生物性危害

1.食源性细菌病原体最常见,在夏秋季节多发,引起中毒的食品常常是动物性食品。

沙门氏菌病

1)病原与中毒食品:

包括仅感染人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和引起人食物中毒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

多发生在夏季,传播可通过水和食物,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食品,常由于食物存放不当,食用前未烧熟煮透所致。

2)临床表现:

肠热型(伤寒、副伤寒):

开始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疼痛,此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外周白细胞下降、皮肤出现玫瑰疹。

严重肠局坏死和溃疡,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急性胃肠炎型(食物中毒):

潜伏期12~24小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

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

其他还有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属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属食物中毒等等。

志贺菌感染(痢疾)由于进食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引起,常常由于不卫生的加工人员接触食品所致。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有里急后重、粘液血便)、发热、发汗、腹部疼痛和肌肉酸痛。

霍乱由于进食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引起,常见引起传播是由于海产品或海产品未煮熟、生食蔬菜、吃水果不去皮,以及制作食品过程或存放时被污染所致。

防治:

以预防为主,做好管水、管粪、管食品、灭苍蝇的综合防治措施。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原则

1)防止病原菌污染及毒素产生

2)防止病原体繁殖及毒素的形成

3)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

2、食源性病毒

甲型肝炎

病毒为单股RNA病毒,可感染不同动物和人。

常年多发,各种年龄均易感染,水源、食物均可造成暴发流行,常见污染的食品为冷菜、水果和果汁、乳制品、蔬菜、贝类和冷饮。

临床表现:

潜伏期15-45天,平均30天。

可有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二种。

预防:

主要切断传染途径,控制传染源,加强饮食、饮水、环境卫生管理。

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

3.食源性寄生虫

旋毛虫病、绦虫病:

食用感染的动物性食品所引起

1)囊虫病

猪囊虫在半透明的水泡状包囊中,肉眼为白色,比绿豆略大,包囊一端为乳白色不透明的头节,这种肉称“米猪肉”。

人吃了含囊尾蚴的肉后,囊尾蚴在肠道发育成虫,引起人的绦虫病;成虫也可逆行入胃,经消化孵出幼虫,幼虫入肠壁通过血液达到全身,使人患囊尾蚴病。

因囊尾蚴寄生部位不同可致脑尾蚴病、眼囊尾蚴病、肌肉囊尾蚴病,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2)旋毛虫病,主要寄生在隔肌、舌肌、心肌人食用含旋毛虫包囊的肉后经一周在肠道发育为成虫,并产生大量新幼虫钻入肠壁,随血入全身各部位,损害人体健康,人体得病与吃生食或半生食肉类有关。

预防:

加强肉品检疫;加强市场管理防止贩卖病畜肉;加强宣教,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烹调加热要彻底,防止交叉污染。

4.天然毒素类

包括1)海洋毒素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鱼类毒素包括河豚毒素、西加毒素和鲭鱼毒素;

2)真菌毒素和3)植物毒素毒蕈中毒、豆类食物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

毒蕈中毒常见原因及预防

蕈类又称蘑菇,蘑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草原、树林中菌菇生长较为集中。

毒蘑菇又称毒蕈,在我国,毒蘑菇有100种左右,但多数种类的毒性轻微或尚不能确定,常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种。

分别是:

褐鳞环柄菇、肉褐麟环柄菇、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秋生盔孢伞、鹿花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残托斑毒伞等。

临床表现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症状划分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

预防措施应加强宣传、避免误食。

菜豆类食物中毒

有毒成分可能是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具有凝血作用。

中毒原因是未煮透,含毒

-4小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成分未彻底破坏。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

晕、头育、少数胸闷、心慌、出冷汗、四肢麻木、畏寒等,体温一般正常,恢复快。

预防:

豆角易炖吃,炒食不要贪图脆嫩。

发芽土豆中毒

有毒成分:

龙葵碱C45H73NO1,土豆发芽其幼芽和芽眼部分龙葵素含量增加。

临床表现为潜伏期多数2-4小时,先有咽喉抓痒及烧灼感,其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剧烈吐、泻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血压下降,可有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重者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预防:

低温下贮藏土豆,防止发芽;不吃发芽、发绿色皮的土豆;生芽少的挖去芽和芽眼,宜炖、煮、红烧吃,加食醋可破

坏毒素。

(二)化学性危害

农药残留、有毒金属和化合物(铅、镉、汞、砷、氟、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恶英)、工厂化学药品(润滑剂、清洁洗消剂、油漆)、兽药残留。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1)中毒原因:

误食;食品中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食品加工中加入过多硝酸盐,亚硝酸盐。

(2)中毒机制:

氧化血红蛋白中二价铁为三价铁,从而失去携带氧能力,造成机体组织缺氧。

(3)预防措施:

严格管理亚硝酸盐的保存与使用,防止误食;限制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加强蔬菜运输保存卫生管理;加强水质监测。

有机磷农药中毒

有机磷化合物是一类高效、广谱杀虫剂。

广泛用于农林业。

(1)中毒的原因:

中毒原因主要是有机磷农药污染食物引起。

如用装过农药的空瓶装酱油、酒、食用油等;食物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有机磷农药污染;刚施过有机磷农药的蔬菜水果,没有到安全间隔期就采摘上市,或把有机磷农药和粮食、食品混放于同一仓库保管,造成误食或污染食品,投毒、自杀。

(2)中毒症状:

潜伏期多在2小时以内,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中毒轻者表现为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出汗、视力模糊、无力等。

还有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胸闷或全身肌肉紧束感、出汗、流涎(口腔、鼻孔可有大量的白色或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腹痛、腹泻。

严重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发绀、瞳孔缩小如针尖、对光反向消失、呼吸极困难、肺水肿、大小便失禁、惊厥、患者进入昏迷状态。

最后可因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3)预防

有机磷农药专人保管,单独贮存;器具专用;喷洒农药须遵守安全间隔期;喷过农药和播过毒种的农田,要树立标志提示群众;配药拌种要远离畜圈、饮水源和瓜果地,以防治污染;喷洒药作业必须注意个人防护,喷药后用肥皂水洗手、脸;蔬菜水果在食用前洗净。

食品卫生安全宣传资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全文)

二、食品卫生“五四制”

1、四不:

采购员不进,保管员不收,食品加工员不做,服务员不卖腐败变质的食物。

2、四隔离:

生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物药物隔离,食品与天然冰隔离。

3、四过关:

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

4、四定:

定人、定物、定时间、定划片分工、包工负责。

5、四勤:

勤洗手、勤俭治家、勤洗澡理发、勤洗已脏工作服。

三、清除蔬菜上残留农药的几种简易方法

1、浸泡水洗法:

蔬菜污染的农药品种主要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难溶于水,此种方法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农药,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他污物和去除

残留农药的基础方法。

主要用于叶类蔬菜。

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篇。

2、碱水浸泡法:

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此方法是有效地去除农药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类蔬菜瓜果。

方法是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ml水中加入碱面5g-10g)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3、去皮法:

蔬菜瓜果表面农药相对较多,所以削去外皮是一种较好的去除残留农药的方法。

4、储存法:

农药随着时间能缓慢地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所以对易于保存的瓜果蔬菜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存放,减少农药残留量。

一般应存放15天以上,同时建议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的未削皮的瓜果。

5、加热法: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升高,分解加快,所以对一些其他方法难以处理的蔬菜瓜果可通过加热去除部分农药。

此法常用于芹菜、菠菜、小白菜、圆白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染物洗净,放入沸水中2-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冲洗1-2遍。

在具体处理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以上几种方法联合使用会起到更好的效

四、部分食品适宜低温贮存条件表

食品名称温度(?

)相对温度(%)保藏期限

冰肉-10—-18?

96—100数月

冰鱼1-?

?

—-18?

95—98数月

冰蛋-10?

?

85—90数月

鲜蛋-2?

?

85—88数月

鲜肉1?

?

—-1-?

?

60—8510日—22日

鲜鱼0?

?

—1?

95—981日—2日

鲜奶1?

—2?

70—751日—2日

苹果0?

85—904日—6日

西瓜2?

—5?

85—902日—3日

胡萝卜0?

90—954日—5日

菠菜0?

90—9510日—14日

西红柿0?

85—907日

马铃薯3?

—10?

85—905日—7日

黄瓜7?

—10?

90—9210日—14日

五、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

如毒草、莽草、发芽的马铃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鱼、湟鱼、毒蚌等。

2、食品被有害有毒物污染,如化学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卫生的设备,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败变质的原料。

6、剩余食物未重新加热。

7、误用有毒有害物。

8、不适当的贮存。

9、食品加工烹调不当。

10、个人卫生素质差。

11、投毒。

六、食物中毒分类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常伴有发热,其潜伏期相对于化学性的较大。

(2)真菌毒素与真菌食品中毒,特点:

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没有传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学物,对机体不产生抗体;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较明确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

发病与进食时间,食用量有关;;发病快,潜伏期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常有群体性,病人有相同的临床表现;中毒程度严重,病程长,发病充及死亡率高;季节性和地区性均不明显,中毒食物无特异性;剩余食品、呕吐物、血和尿等样品中可以检测出有关化学毒物;误食混有强毒的化学物质或食入被有毒化学物污染的食物;临床表现因毒性物质不同而多样化,一般不伴有发热。

七、禁止采购的食品、腐败变质、油质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司性

1

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经曾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3、超过保质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八、食品的贮存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食品在贮存过程中被微生物(细菌、酵母和霉菌等)污染后,微生物大量繁殖以及食品的微生物在接近人体温度条件下是最容易生长繁殖的,因此,食品贮存是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食品贮存的作用不仅是存放食品及食品原料,更重要的防止食品腐烂变质,保证食品质量。

1、热贮存

热贮存是指在高于60?

的温度下贮存。

热贮存通常用于随时提供的熟食食品方面。

学校食堂把做好的饭菜放在有保温的装置中热浴,俗称“保温”。

采用热贮存要时刻注意加热的温度,贮存食物的体积不能太大,并且要保证所贮存的食物受热均匀。

2、低温贮存

通常加工好的熟食品在室温下存放超过4小时,便会出现腐败现象,尤其是蛋白质丰富的肉蛋、奶和水产品类食品。

因此,大部分食品的贮藏必须采用低温保藏。

低温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还能降低食品中的酶的活性,从而减弱食物中营养成份的破坏过程。

多数食源性疾病原体在10?

以下停止生产繁殖。

由于温度回升时,细菌可以恢复其生理状态和生活能力,故低温只能抑制细菌的繁殖。

低温贮藏食品可分为冷藏和冷冻两类。

食品冷藏:

是指将食品置于稍高于冰点温度环境中进行贮藏。

冷藏的温度一般为

0?

—15?

,而4?

—8?

则为常用冷藏温度,冷藏贮存期一般为几天到数周,冷藏不能阻止食品的腐败变质,只能减缓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

仪器冷冻,是指采用缓冷或速冻方法先将食品冻结,而后在能保持食品冻结状态的温度下贮藏方法。

常用的冷冻温度为-12?

—-23?

,而-18?

最为适用,冷冻适用于长期贮藏,贮存期短的可以数日,长的可以以年计,经合理冷冻和冷藏的食品在大小、形状、色泽和风味方面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还能保持原始的新鲜状态。

九、食品从业人员卫生要求

1、食堂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

2、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体检,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患有痢病、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源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堂从业人员及集体餐分餐人员出现咳嗽、腹泻、发热、沤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食堂从业人同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须做到:

3

(1)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水;

(2)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3)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

(4)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十、为什么说剩菜应彻底加热后才能食用各种剩菜应尽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时应彻底加热,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办法,剩菜在贮存时微生物也许已经生长繁殖,因为适宜的贮存仅能减慢微生物的

生长,并不能杀灭它们。

所以剩菜应尽量当餐食用。

彻底加热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温度至少达到70?

以上。

通常情况下,这样可保证食品卫生质量。

但是新鲜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

各种叶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吃剩的白菜经过一夜后,由于细菌的作用,无毒的硝酸盐会转化为剧毒的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可使人体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等中毒症状,亚硝盐还是一种致癌物质。

十一、为什么说有些手部不良的习惯动作具有潜在危险性

我们双手有很多的小动作是不自觉而又经常重复的。

如擦鼻子、抓弄头发、挠胡子、触摸口部、抓痒,这些动作若与做饮菜连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风险。

历史上曾发生过由于这些动作导致疾病流行的事件。

我们在制作食品时应避免这些小动作,若发觉有这些动作应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烦。

集体食堂、宾馆、饭店等尤其如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止疾病流行,确保吃的卫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十二、为什么应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触熟食和其他随时可吃的食物手上有大量的细菌,尽管在接触食品前进行了洗后,但不可能全部洗掉。

熟食和其他随时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热处理,一旦污染了细菌,细菌会随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这一定要用手处理食物,应该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已包好或需要再煮的可不用戴手套)。

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

1、当手套破损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脱下来后,这些手套一律应弃掉。

2、在处理生和熟食之间要更换手套。

3、手套要经常更换(至少每小时一次)。

4、用过后的手套不能再用。

十三、为什么烹调方法不当,可产生多种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烹调方法不当,会产生多种致癌因素。

1、动物肉、鱼类等动物蛋白,火候超度,容易产生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所

以动物禽畜肉类、鱼肉类,不可爆炒,烧焦后更不宜吃。

2、高温加热或油炸食品,可产生致癌的多环芳烃物,因此应少食或不食油炸食品。

3、新鲜蔬菜洗切后搁置时间过长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因此蔬菜应现洗、现切、现炒、现吃,这样既避免产生亚硝酸盐产生,也减少了营养素的损失,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

、严禁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品,否则会产生致癌物3.4苯并芘,对人4

体有害。

十四、为什么说“净、透、分、防”是搞好食品卫生的几个要素“净”就是在原料处理过程中,要剔净、掏净、摘净、洗净,通过粗加工,保证仪器中没有杂质。

“透”就是要在烹饪中,做到蒸透、煮透、炸透。

通过热加工把食品深部的细菌杀死。

“分”就是粗和细加工分开;解冰用水与蔬菜洗涤分开;生熟食品用具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与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与未加工的原料分开存放。

“防”就是加工后的熟食要注意防蝇、防尘;勿用手接触熟食,防止食品交叉和重复污染。

从一般意义来讲,搞好了以上几个方面食品卫生安全就会得到基本保障。

十五、为什么肉、奶不宜用微波炉烹煮

微波炉的加热方式能很快使维生素B12失去活性。

用微波炉给肉、奶加热6分

钟,维生素B12将损失30%-40%与通常法加热25分钟时损失量相当

维生素B12有防止恶性贫血、营养神经及降低患心脏病的作用,是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所以,为减少维生素B12的损失,肉、奶不宜使用微波炉来加热。

十六、为什么会出现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应有中毒的食物,并且该食物中带有足够剂量的致病因子,具备了这两条,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经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有十大因素:

1、不适当地冷藏食物(冷藏温度不够);

2、在室温下贮藏食物(室温在危险温度带范围内);

3、过早地准备食物(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4、不适当地冷却食物(冷却时间过长);

5、不适当地加热食物(加热不彻底或低温长时间加热);

6、内务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卫生制度不健全,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8、不适当地解冻食物(在室温条件下解冻);

9、食品加工或制作人员有感染并且有不良卫生习惯;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四、为什么说剩菜应彻底加热后才能食用,

各种剩菜应尽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时应彻底加热,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办法,剩菜在贮存时微生物也许已经生长繁殖,因为适宜的贮存仅能减慢微生物的生长,并不能杀灭它们,所以剩菜应尽量当餐食用。

彻底加热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温度至少达到70?

以上。

通常情况下,这样可保证食品卫生质量。

但是新鲜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

各种叶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吃剩的白菜经过一夜后,由于细菌的作用,无毒的硝酸盐会转化为剧毒

的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可使人体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等中毒症状,亚硝盐还是一种致癌物质。

五、为什么说有些手部不良的习惯动作具有潜在危险性,

我们双手有很多的小动作是不自觉而又经常重复的。

如擦鼻子、抓弄头发、挠胡子、触摸口部、抓痒,这些动作若与做饮菜连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风险。

历史上曾发生过由于这些动作导致疾病流行的事件。

我们在制作食品时应避免这些小动作,若发觉有这些动作应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烦。

集体食堂、宾馆、饭店等尤其如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止疾病流行,确保吃的卫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六、为什么应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触熟食和其他随时可吃的食物,手上有大量的细菌,尽管在接触食品前进行了洗后,但不可能全部洗掉。

熟食和其他随时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热处理,一旦污染了细菌,细菌会随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这一定要用手处理食物,应该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已包好或需要再煮的可不用戴手套)。

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

1、当手套破损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脱下来后,这些手套一律应弃掉。

2、在处理生和熟食之间要更换手套。

3、手套要经常更换(至少每小时一次)。

4、用过后的手套不能再用。

七、为什么烹调方法不当,可产生多种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烹调方法不当,会产生多种致癌因素。

1、动物肉、鱼类等动物蛋白,火候超度,容易产生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动物禽畜肉类、鱼肉类,不可爆炒,烧焦后更不宜吃。

2、高温加热或油炸食品,可产生致癌的多环芳烃物,因此应少食或不食油炸

食品

3、新鲜蔬菜洗切后搁置时间过长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因此蔬菜应现

洗、现切、现炒、现吃,这样既避免产生亚硝酸盐产生,也减少了营养素的损失,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

4、严禁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品,否则会产生致癌物3.4苯并芘,

对人体有害。

八、为什么会出现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首先应有中毒的食物,并且该食物中带有足够剂量的致病因子,具备了这两条,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经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有十大因素:

1、不适当地冷藏食物(冷藏温度不够);

2、在室温下贮藏食物(室温在危险温度带范围内);

、过早地准备食物(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3

4、不适当地冷却食物(冷却时间过长);

5、不适当地加热食物(加热不彻底或低温长时间加热);

6、内务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卫生制度不健全,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8、不适当地解冻食物(在室温条件下解冻);

9、食品加工或制作人员有感染并且有不良卫生习惯;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九、个人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煮熟后放置2小时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热到70?

以上再食用;

3、瓜果洗净并去除外皮后才食用;

4、不购食来路不明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5、不购食无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小店或路边摊点上的食品(尤其是这些店、摊上没有密封包装的食品);

6、不吃已确认变质或怀疑可能变了质的食品;

7、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剂或色素而又不能肯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食品;

十、发生食物中毒时怎样进行急救,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最好马上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服药,若无法尽快就医,可采取如下急救措施:

1、催吐:

如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1至2小时内,可采取催吐的方法,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如不吐,可多喝几次,以促呕吐。

亦可用鲜生姜100克,捣碎取汁用200毫升温水冲服。

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进呕吐。

也可用筷子、手指等刺激喉咙,引发呕吐。

2、导泻:

如果病人吃下食物的时间超过两小时,且精神尚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

一般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20克,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采用番泻叶15克,一次煎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