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高考生物限时规范特训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41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教程高考生物限时规范特训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高考生物限时规范特训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高考生物限时规范特训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高考生物限时规范特训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高考生物限时规范特训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教程高考生物限时规范特训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

《金版教程高考生物限时规范特训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教程高考生物限时规范特训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教程高考生物限时规范特训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

金版教程高考生物限时规范特训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05限时规范特训

[组题说明]

考点

题号

错题统计

错因分析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

1、2、4、5、6、7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3、8、9、10、11、12、13、14、15、16

1.下列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某年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1.862‰

B.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则种群密度必定减小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其他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差别较大

D.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

根据出生率的定义可知,该年出生率=1862/100000=1.862%,A错误;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可能也会增大,则种群密度未必减小,B错误;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急剧增大,D错误。

答案:

C

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

A.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

B.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

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D.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解析:

A项说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B项说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C项不属于种群的范围;D项说的是种群的迁入率。

答案:

C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  )

A.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成虫个体数量大量迁出使幼虫个体数量减少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解析:

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后,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所以种群密度会减小。

答案:

D

4.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不同种群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下列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

B.调查草原中的斑马种群→样方法

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

D.调查池塘中的鲢鱼种群→样方法

解析:

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活动范围相对较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

C

5.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捕获总鸟数

麻雀

黄鹂

第一次捕捉

100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102

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解析:

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

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D错误。

答案:

D

6.[2013·石家庄二模]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2hm2。

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捕获数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标记数

初捕

50

28

22

50

重捕

50

32

18

10

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B.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计算得到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

D.此调查方法可常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解析:

依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即50/X=10/50,推导出2hm2有250只个体;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计算得到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高;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

A

7.[2014·湖南师大附中期末]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个假设不符合要求(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易脱落

解析: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的:

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易脱落。

答案:

C

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

解析: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故B项错误;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估算出K值。

答案:

B

9.如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此可以判断(  )

A.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C.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D.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解析:

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因此D点时种群数量最大;B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答案:

C

10.假定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如图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a~c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D.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解析:

当λ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是逐渐减少的,所以a~c年,种群的数量应该是逐渐减少的,c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少,故C项错误。

答案:

C

11.[2014·湖北联考]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即K值)及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一定空间中同一种群的K值不会变化

C.降低环境中老鼠的K值,如严密封储粮食等,可限制老鼠种群的数量

D.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才能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

解析:

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若环境改变,一定空间中同一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变化;开发动植物资源时,在大于K/2值时就可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

答案:

C

12.[2014·北京西城期末]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关于各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C.第3阶段缓慢增长接近K值

D.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解析:

第3阶段种群数量超过了K值,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接近K值。

答案:

C

13.[2014·南通二调]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第五天后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维持稳定,K值是375。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需设置重复实验,减小误差

B.该实验中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培养液种类或体积的改变可导致K值发生改变

D.如在培养过程中加入3个双小核草履虫,K值保持不变

解析:

当向大草履虫培养液中加入双小核草履虫后,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最终导致大草履虫数量减少。

答案:

D

14.[2014·福州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________,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

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甲中_______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

解析:

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

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

图乙中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图甲中D点种群数量稳定。

答案:

(1)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宜 ③取足够多的样方(任选两点) 

(2)①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a×(1+m)n ②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件

③D

15.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__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________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

(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可知,在前5年λ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化肥,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没有喷施;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

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答案:

(1)“J”型 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次生演替 恢复力 (3)实验步骤:

②实验组昆虫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草饲喂 ③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

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明此种化肥对该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16.[2014·山东淄博摸底]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

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

(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型。

(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

在一定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即单位时间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这样的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能够抵抗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但是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答案:

(1)B 

(2)不再增加 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合理即可) (3)增长 (4)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