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419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为什么说隋代文学具有过渡性质?

(1)隋朝结束了四百年分崩动乱、南北分裂的局面,但它立国也仅三十余年,南北文学的合流开始成为现实,例如南朝的文学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上,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

由于隋立国时间较短,所以只能是过渡性质。

(2)隋炀帝身边虽然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但真正有才华的优秀作家不多,除虞世基外,其余作家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为作诗而作诗,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所以,没有大批诗人作家,因而也只能具过渡性质。

(3)文学发展的走向未能明确,基本上维持着南北朝诗、文发展的局面,隋炀帝也曾企图以政治力量来改革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可收效甚微。

因此隋代文学也只具过渡性质。

什么是上官体?

它的特点是什么?

(1)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是唐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地位很高,所作应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的清丽婉转而名噪一时。

(2)上官仪的诗作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诗体,时人谓之上官体。

(3)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缺乏慷慨激情。

初唐四杰指哪四个人?

他们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和骆宾王四人。

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文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2)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均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针对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

(3)“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而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

试论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特点。

(1)四杰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这可以说是四杰诗歌创作的总体风格。

(2)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诗中有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而在创作中,他们较少受格律束缚。

这一点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如卢照邻的《行路难》,蕴含着强烈的历史兴亡之叹,其情怀不再局限于个人生活而进入沧海桑田的感慨,进而思索人生的哲理,跨越古今,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的伤悲,抒写得淋漓尽致。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思路开阔,评说古今,抒发感慨,以浓烈的感情贯注于对历史人生的思索中,使诗的抒情深化,带有更强的思想力量,形成壮大的气势。

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

四杰的歌行体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的体式,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骈赋中间的蝉联句式,往往能使全篇的气势为之一振。

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炼中显出流宕和气势,更适合表现他们所追求的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

(3)四杰的五言律,常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

于伤别之外,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又如杨炯《从军行》: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

简述律诗定型在唐诗发展中的意义。

(1)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馆阁生活使他们有时间琢磨诗艺,于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了律诗定型的标志。

(2)沈、宋完成的诗律,除一联中轻重悉异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串全篇,从而使一首诗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

(3)以确立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关键性的意义。

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如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

简述馆阁体的形成及其特点。

(1)唐高宗、武后时期,以主文词的进士科勃兴。

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

期等均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

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分题赋咏和彼此酬唱的馆阁诗,点缀升平,标榜风雅以词藻文饰内容的贫乏。

(2)他们磨炼出了一套律诗的声律技巧。

试析陈子昂诗歌的风雅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1)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他对兴寄传统的追求,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有慷慨悲歌的情思,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因而,它其实已突破了古诗美刺比兴的传统局限,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他将从“四杰”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基调发展为更为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成为盛唐诗歌精神的先声。

(2)陈子昂为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理想而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就成为唐诗的风骨;他倡导的风雅兴寄反映了一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内容,对于诗风的变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诗美理想,对唐诗的变革实具关键性的意义。

所以陈子昂在诗歌领域的变革就成为盛唐诗歌的序曲。

简述张若虚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1)一篇《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它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从而对盛唐诗歌空明纯美的意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简析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1)唐开元、天宝年间,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一时星光灿烂,相互辉映。

(2)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3)由重视文词的进士科,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所取代,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山居秋暝》分析。

(1)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2)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因为心境空明,诗人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中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如《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淡远空明,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静静领略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空明而无滞碍,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

试析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1)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余”字“我”字经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又如《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常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

(2)孟浩然出游偏爱水行。

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至寂寞处低徊。

景物与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又如《耶溪泛舟》:

“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乘舟行吟,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表现了出来。

(3)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它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试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1)王维、孟浩然都以写自然山水而齐名。

孟浩然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

(2)王、孟年轻时,均有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思想,中年以后,均以山水田园诗名世。

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他的诗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归心佛法,又精通禅理,所以他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

而孟浩然则不然,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于诗中。

如《过故人庄》中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如《与诸子登山见山》中: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

(3)王维晚年隐居嵩山和终南山,经营归隐的辋川别业,他诗中景物,多为山中之景。

如“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多为静态之画面。

而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在乘舟漫游吴越水乡的时候遇景入咏,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乘舟行吟,多显动态流畅之画面。

(4)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艺术的精髓,他的诗歌形象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他诗歌艺术手法多用通感之法。

而孟浩然单纯明净之美,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比王维更显淳朴,自然而平淡,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描画出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

因而孟浩然的诗境是冲淡明秀的。

简述《辋川集二十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1)《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

王维的归隐使他达到了“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能把独往独来的归隐生活写得很美。

(2)《辋川集二十首》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

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摆脱了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留给人们的只有以通感的直觉印象和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王维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的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试析王昌龄的七绝特点。

(1)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2)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思想影响,他身上有一种豪侠之人缺少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亦有深度,因而诗作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

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

如《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3)王昌龄的边塞诗七言长于五言,思致深刻,讲究作法,为补短章之局限和反映复杂内容的需要,他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

章法井然,意脉贯串,以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和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

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

如(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崔颢《黄鹤楼》诗为什么是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1)《黄鹤楼》诗虽然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但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前四句豪爽俊丽,显出大气磅礴、目穷古今的狂放气质。

雄浑苍茫的气势,令李白读之亦为之罢笔: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晴川”、“芳草”一联对仗工整,令歌行体自由咏唱的流动的气韵得以顿蓄,而“鹦鹉洲”一典的隐喻贯通全诗意脉,溢为尾联唱叹。

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简析高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1)盛唐诗人中,高适是惟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长期的边塞生活,使他对边塞的军事政策和官兵生活的苦乐悬殊有着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因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了同时的许多诗人。

如《燕歌行》中: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强烈,震撼人心。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写边塞诗。

(2)高适的诗,有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也有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因此诗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沉雄浑厚。

(3)高适边塞诗力作《燕歌行》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简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1)岑参边塞诗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诗歌热烈饱满地歌颂将士们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他笔下的唐军军威凛凛,士气高昂,艰苦奋战,对胜利充满信心,洋溢着豪迈的英雄气概。

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2)岑参善于以奇特的想像描绘西北边塞的奇异风光。

如他写大风是: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写冰川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大雪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飞沙、走石、雪地冰川这些恶劣天气和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不可能有如此开朗的胸襟和艺术感受。

尤其是以梨花比喻雪花,以春天写冬季,竟使寒冬也充满了温暖和盎然生机,令人叫绝,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北地边疆风光的神奇壮丽。

(3)岑参边塞诗多用七言歌行来写作,篇幅较长,适宜淋漓尽致地写景抒情,形式富于变化,有时两句一韵,有时三句一转,或四句一转,节奏跳跃,或是句句押韵,婉转连环,很有音乐的美。

因此岑参的诗作,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具有调奇、语奇、意奇之美。

简述高、岑并称的原因。

(1)盛唐边塞诗人中,高、岑二人均有入幕经历而诗风相近。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他们的七言歌行都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又自立新题。

(2)高、岑以盛唐诗人的开朗胸襟,将边塞的奇异风光和激烈的战争场面,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高适、岑参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1)在盛唐诗人中,高适是惟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他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得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了同时的许多诗人。

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他的诗歌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沉雄浑厚,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如他的边塞力作《燕歌行》,就是一首思想感情极为复杂的诗:

既有对男儿自当

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被征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赞颂,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腐化生活的不满,又引出作者对朝廷边塞用将不当的讥讽,如此丰厚的内容,统一于边塞战场战争的描写画面中,苦难与崇高对照,见出作者纵横跌宕、悲壮慷慨的诗作风格,是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高适的边塞诗是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读之令人感慨。

(2)岑参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雄壮威武的唐军军容和艰苦卓绝的军中生活,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它没有高适诗歌悲壮冷峻,但别有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北地冰川上冲风斗雪的银白世界,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没有浪漫主义的想像,亦不可能如此神奇伟美;没有乐观主义精神,岑参笔下的北国风光不可能如此神奇壮丽,鼓舞欢欣。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的笔下,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地域风情,全都神奇瑰丽并加以热情歌颂,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他的艺术造诣很高,诗歌用韵十分灵活,有一韵到底的(《白雪歌》),有两句换韵的(《轮台歌》),也有三句换韵的(《走马川行》),其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

因而岑参作品不仅意奇、语奇,还有调奇之美。

(3)高、岑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七言歌行有着纵横顿宕,舒展自如的体势,却又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

 

为什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1)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2)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简析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1)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

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表达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寄托。

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己怀,因为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上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如《蜀道难》、《将进酒》。

《将进酒》为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此联想: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直至“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抒发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和蔑视王侯权贵的不羁个性,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将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并且赋予诗作以更广阔、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2)在李白的乐府诗中,李白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他常根据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气势。

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生命。

(3)李白的歌行作品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为核心,飞腾想像,虚实相间,既不讲平仄,也不求对仗,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式的抒情,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

(4)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并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造成回旋震荡的节奏旋律,形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简述李白绝句的个性特色。

(1)清新俊逸是李白绝句的境界。

杜甫评价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他写的洞庭湖: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白云月色,明湖玉镜,空灵明净,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

(2)一些绝句,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等等。

(3)李白绝句,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串的表现手法。

(4)李白绝句受乐府民歌影响也极为明显,拟乐府民歌几乎占他绝句的三分之一。

李白经常是一时感悟,明快说出。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口成章,灵感天然,脱口即成绝唱。

其作品有《越女词五首》、《横江词六首》等。

简述李白诗歌的想像特色。

(1)李白诗歌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

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李白诗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

一个想像和另一个紧接的想像,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变幻莫测。

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

他气势奔放,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是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其一: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李白诗歌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赠裴十四》: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想落天外,神奇莫测。

此外,李白诗的想像,有着异乎寻常的衔接,想像与紧随的想像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虽然离奇纵横,但极显才思敏捷之能。

(3)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

大江、大河、沧海、雪山、大鹏,李白将他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除此以外,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也是李白的艺术风格的组成部分,他经常以明净景物如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入诗,从而构成了清丽意象。

(4)李白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

在李白诗中,色彩丰富但明丽,如金、青、黄、绿、紫,而不喜欢灰暗色,因而语言风格清新明快。

他那些不假雕饰、脱口而出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正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中唐诗歌的倾向。

(1)在中唐诗歌中,盛唐诗那种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情怀。

中唐诗有一种更加生活化的倾向。

盛唐诗人追求的是境界的浑融;而到了中唐,我们才看到了有意识的字锤句炼。

盛唐存在着审美趣味相近的不同的诗人群落;而到中唐,我们却看到了有相近理论主张的不同的诗歌流派。

(2)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的艺术高峰面前,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

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歌。

为什么说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1)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

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垢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2)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至德元年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

(3)《忆昔》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这是常被史学家用来说明开元盛世社会风貌的一首诗,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并如此频繁地写时事。

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4)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

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史称玄宗后期沉湎声色,记载了不少事实,而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沉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