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395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经济.docx

《学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经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经济.docx

学经济

1.经济学原理   先看了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虽然很砖头,但是很科普,所以没必要害怕,花上一个多星期时间,囫囵吞枣,就能知道一个经济学的大概内容。

虽然影影绰绰,但是肯定能对经济学有个大概印象。

就像在路上邂逅一名绝色女子,虽然只是远远地看上几眼,但是只要用心去看,肯定能留下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记忆深刻,印在脑海,久久难以忘怀。

天气很热,心里面更热。

不过由于考研还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所以一点都没有紧张,平时也没有珍惜时间,八点多钟起床,懒洋洋的,有时候在宿舍里面自习,有的时候到教室自习,生活不算有规律。

这段时间经常上网,搜索一下到底哪个学校的金融比较好,哪个地方的经济学比较好,考研的要求是那些,等等。

当时觉得自己还是考金融好一点。

因为经济学专业都要求宏观经济学,而我当时很惧怕这门课程,因为当初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对老师讲的货币政策、需求、供给等宏观经济学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恐惧,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这门课程。

   由于没有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我觉得:

自己最好打一打基础。

虽然考研指定参考书没有经济学原理,但是从个人知识储备角度,以及长远打算,学习一下经济学原理知识,还是很有帮助的。

它能让你了解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对于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说,可以说扫清了一些障碍。

当然,直接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没什么,换句话说,经济学原理就内容来说非常简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全都涉及,而且更加深入,给人的感觉是经济学原理可学可不学。

但是,经济学原理里面所涉及的思想,以及这类教材对你所培养的经济学直觉,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不能替代的。

但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考虑,没必要学习经济学原理;可是从更深入的层面考虑,还是应该看一看。

而且曼昆的书确实很好,言简意赅。

另外,经济学原理想要学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那么多的入门教材,看一本就差不多了。

当然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多欣赏几本,毕竟这些经济学“通行证”都是深入简出,道尽了经济学的实质。

另外这也应该是学习金融的“护照”吧,学习金融也需要经济基础。

如果把考研比作开车旅行,那么经济学原理可以说是一小瓶汽油,带上它有两个效果:

增加了一点负担;多了一点应急之需。

这个问题不是静态问题,而是动态问题,涉及到时间序列分析哦!

这个问题更倾向于“永久收入”问题,而不是单期消费问题。

至于如何权衡取舍,还要看自己的偏好。

   2.微观经济学   接下来啃Varian的《Microeconomics-Amodernapproach》,6thedition。

比起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说Varian这本书是砖头,未免不近人情,毕竟这本书只有6,7百页。

不过论难度,可比经济学原理上了档次,虽然在同类的中级微观教科书中,这本书算是浅显的,但还是很花时间的。

当然,我以前学过这门课,只是学的非常烂,只是没有在麾下“挂灯笼”,而且事隔一年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只能从头再来。

这一遍下来断然是非常痛苦的,基本上等于重新学了一遍,以前的记忆基本上被抹掉了,只留下几个可怜巴巴的名词,感觉好像似曾相识。

这本书讲解非常仔细,自我感觉是所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最好的一本。

所以极力推荐。

另外,一定要看第6版,而不是看中文翻译版的那本第2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因为第6版的内容比第2版要丰富不少。

而且今年专业课的一道博弈论的题目就是第6版上面讨论的一个内容,作者对这道博弈论问题的讲解非常仔细。

而第2版就没有这个讨论。

看完这本书,又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

   我看过的微观经济学的教材一共只有三本,一本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s-Amodernapproach》,6thedition,第二本是这本书的中文版,第2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三本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Analysis》,3rdedition,不过由于时间很紧,这一本没有看完,只是零零散散看了一些,很多都不懂,什么库恩-塔克定理之类。

我当时觉得专业课考试不可能考得很难,所以就把前面两本看了好几遍,收获很大。

考虑到微观占了专业课分数的一半,我就更不能分心了。

与其走马观花,像小蜜蜂那样在万花丛中穿梭,不如盯在一处,像小蜗牛般扎扎实实地稳扎稳打。

这就是有人告诫中文系的学生:

“与其一目十行地看全唐诗,不如踏踏实实背诵几十首。

看得虽多,可是看过后都抛在了脑后,还给了别人;背诵得虽少,可是都是自己的。

”   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国内国外的都是如此。

可是,读书不在多,而在精。

两三本书足够了,考试不是比谁看的多,而是比谁理解的深刻。

同一个问题,一定要看三个作者的解释才能懂吗?

不一定,只要看一本书就完全能够明白。

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看看别的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个问题的,毕竟思路多一些,对自己开阔眼界,发散思维有好处。

   再说说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

还是拿物理作比喻吧。

我们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原子分子处于微观世界;宏观物质处于宏观世界。

当然原子分子还可以再细分。

如果没有微观的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基础,以及场论,量子电动力学……物理学的大厦恐怕简陋的只有几间地下室。

正是有了微观的基础,才促进了宏观领域的发展。

一切追根求源,总有其本质,总能顺藤摸瓜的。

微观经济学对于整个经济学就好比量子力学对于物理学的意义,是基础的基础。

   当然,正如量子力学受到不少非议一样,微观经济学也受到不少哂笑。

比如效用函数的概念就好象薛定谔方程中的psi一样受到“种族歧视”,被某些人“打入冷宫”,“永不临幸”。

这也算是正常现象。

一个人,如果其他人都说他好,那他未必真的好;一门学问,如果任人都说它对,那这门学问未必真的就“炉火纯青”,“万无一失”,“包治百病”。

   3.宏观经济学

   然后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

我还是贯彻了“一夫一妻制”,只看一本书。

曼昆的书的确很“科普”,像我这种“经济盲”,看这种书最合适不过了,能够在短时间贯彻“扫盲”政策,为国家长远规划尽一分力嘛!

虽然没有指定这门课程,可是看宏观经济学,对于学习货币银行学很有帮助,而且我觉得看书不能主要为应付考试,再加上当时距离考研还比较远,所以心想,看看也不算浪费时间,毕竟有所收获嘛!

当时我花了两个星期看了一遍中文版,看了以后,模模糊糊,感觉很多东西不太理解,而且中文的翻译太烂了,很多句子读不懂(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自信,坚信是翻译有问题,而不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

所以,一怒之下,我买了一本英文书,和中文的对照着看。

这样又花了一个多星期。

相当于前后看了两遍,觉得已经理解了一些皮毛,至少知道什么叫做通货膨胀,什么是GDP,心里那个自豪啊!

不过问我什么是ISLM,还是不太清楚。

尤其是长期、中期、短期,以及各种学派的观点,更是糊里糊涂。

不过实在没有多少时间在这方面耗,我只能转移阵地了。

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九月份了。

   老实说,宏观经济学一点都没有看明白,尤其是里面的精髓,一点都不知道。

另外,不同学派之间的基本假设、基本分歧、对经济变量的解释方法,完全都不懂。

甚至,我对短期和长期也没有搞清楚。

我对宏观经济学的自学效果有点失望,不过只能靠以后的时间再补充了,眼下的任务是看专业课书籍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暑假开学了。

我把物理课都退掉了,选了经管学院的课程——公司财务

(2),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

另外还有一门外语课,一门体育课。

保险学本来不想选,可是学校有最低学分要求,不选这门课就不够这个要求,所以只好选了。

事后想来,我完全有理由暗自庆幸。

因为光华考的课程我基本都选了,这对于我的专业科考试很有帮助。

无形之中,这增加了我的信心。

考研,宏观地看,就有了战略思想和眼光。

如果是“井底之蛙”般的眼见,自然短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有可能盲目地看书,以为看得多就好。

“多多益善”,就像宏观经济学中的变量决定一样,是有条件的,一定要搞清楚某个结论的适用范围。

与其在量上下功夫,不如在质上动脑筋。

谋求量上的多,无异于在菜市场上讨价还价,生怕别人缺斤短两,最后很有可能被算计,“机关算尽太聪明”,曹雪芹先生早就料到了。

谋求质上的提高,才是根本。

现在都讲究以质取胜,所以要与时俱进了。

考研无外乎那么多知识点,写在纸上,费不了多少墨水纸张,看得见摸得着的就那么一点点。

看得再多,无外就这么一点东西,只不过换了包装纸,“新瓶装旧酒”,到底是想买瓶子还是买酒?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讲法,但是就知识的角度来讲,新鲜的并不多。

再者,看书也有时间成本不是?

学经济的还是要懂一点经济学思维的,考虑一下什么是机会成本。

看一本厚厚的砖头难道没有机会成本吗?

   还是应该把时间有效利用起来。

左一遍右一遍地看不同的人写的大同小异的东西,不如仔细回味一下,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有剩余时间可以投资到别的学科。

   4.投资学

   接下来看的是投资学。

最初看的是中国人写的一本投资学,看了一个星期,把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理解了,比如NPV,CAPM,APT,EMH,看完了以后,我觉得自己的理解还不够,买了一本ZviBodie的Investments,将近1000页,非常厚,重重的。

每天去自习,基本上只带这一本书,从头认认真真地读起,读了700多页。

我可以说,那段时间是我感觉最累的时候,每天在老馆坐着,从早晨8点到晚上10点多,平均每天100页纸的速度。

一天下来,头晕脑胀。

一个星期下来,一个汉字都没有看过,天天面对着蚯蚓状的字母。

最后一天,我发誓以后再也不这样干了。

我还是应该培养对母语的热爱的。

而且,打这以后,一看见汉字就特别亲切!

可以说,这一个多星期是我看书最认真最刻苦也最肯吃苦的时间。

除此以外,从来没有这么卖力气过。

因为当时刚刚决定要考研,所以不顾一切地看书。

当时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一定要下苦功夫,所以拼着命地看书。

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自由自在。

书写得好,非常优雅;表述非常清晰,容易理解;语言并不复杂,没有生词。

当然了,整本书还是被我跳出了十几个错误,不过都是小错,很多只是字母写错。

我的印象中,英文书很少有错,这本书应该是我见到的错误最多的了。

不过并不影响阅读,相反,这让自己注意力更加集中,不放过每一个错误。

   读过这本书,我做了一些笔记,积累了很多英文专业课词汇,同时学到了一些分析方法。

   我从最基本的投资环境学起,了解到了净现值,贴现,股票定价,债券定价,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因素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有效市场假说,二项式模型,风险中性定价,期权定价理论,实物期权。

从这里,我真正地学到了金融学的一些知识,这对我后来参加考研有很大帮助。

虽然最后没有发挥出来,但是我坚信,付出就会有回报。

   学一本书,最重要的是掌握里面的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于投资学,我想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风险和收益,投资很大程度上研究二者的权衡取舍。

所谓的金融工具就是在权衡风险与收益中得到运用。

风险的降低是以牺牲收益为代价的。

   除了风险与收益这条主线,最重要的几个概念就是:

NPV,discounting,stock,bond,portfolio.   最重要的理论包括portfoliotheory,CAPM,APT,EMH,B-S.

  学习中还要比较一下所学过的理论,模型,概念。

比如CMLvs.SMLvs.SCL;比如CAPM,APT,B-S的基本假设,以及这些假设之间的区别,以及那些假设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那些假设可以去掉,那些假设可以改进,等等。

   当然有机会还可以看看经典的文献,你会为Sharpe,Ross,Markowitz,Black-Scholes喝彩的,他们的论文中体现的金融思想非常丰富,而且富有想象力。

   投资学中很多东西,如果细细想来,都是很有思想。

这让你感到非常震撼。

金融市场上的东西初看起来是那么的复杂,风险与收益是那么的不可捉摸,感觉就像一片混乱,没有任何规律。

可是经过整理和研究,这些复杂的东西竟然能够形成非常清晰的图像,真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掐指算一算,自己花在投资学上的时间不多,我看中文书大概四五天,然后看了一个星期的英文书,之后就是开学第6周左右到第15周每星期去上一次课,做了六七次老师布置的作业。

除此之外就没看过了。

如果换算成小时,大概有200个小时左右吧。

事实证明,我的投资学学得很烂,很多概念、理论的本质东西都不懂,只是模模糊糊地记住了几个公式和一些推导思路。

投资学看了两本书,一本中文,一本英文。

这两本书都是好朋友。

从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基本够用;从学习投资思想以及深邃深远的角度看,可能不够。

就像品味“深巷明朝卖杏花”,如果认为这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感觉古人真有雅致,算是“勉强”能够欣赏,对于入门来说,应该算说得过去了;如果能够读出一种苦味,好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才是学出了味道。

不过,我只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

就好象有人谈读《阿Q正传》,每一次感悟都与前面的有所不同,越来感悟越深。

要想得到真谛,还需要思索。

投资学里面的东西的确耐人寻味。

   5.公司财务

   看完了投资学,我就转战公司财务学。

我选了经管学院的这门课,叫做公司财务2。

也就是说,上一个学期已经开过公司财务1这门课了。

我选这门课也很提心吊胆,心想:

万一挂了怎么办?

可是,我转念又一想:

如果这门课都过不了,我还考研干什么?

所以,义无反顾,果断地选了这门课。

事实证明,虽然前面落下了很多内容,可是拼搏一下,很快就跟上了老师的进度,而且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错,最后这门课成绩班上第一名,还是很自豪的。

毕竟自己不容易嘛!

不过我第一节课没有去,还在老馆看投资学呢。

第二节课我要去的时候,老师讲的东西我已经有点消化不良了,所以没办法,只好去去买教材和参考书。

我先看StephenRoss的Corporatefinance,fifthedition。

英文的。

不过,前面看的英文太多了,所以实在看不下去,所以去海淀图书城买了一本中文的。

然后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写的真好,所以我不是在看书,而是在欣赏。

真的,后来有时间,我又看了看英文的书,里面一个错误都没有!

我真的十分感慨。

这样的书才是真正对读者负责,读者才敢相信书上的公式、图表、推导。

而有些中国人的书,错误真的太多,连最终的公式都是错的,弄得你自己都不敢确定,只好找另外的书来参考。

这种情况是最无奈的。

老师指定的教材是Brealey,andMyers,7thedition.我没舍得买第七版,因为要118块钱,即使在海淀图书城,最多也只能打7折,而且还要和老板费半天口舌,所以,我买了一本第六版,英文的,只花了60块。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很紧了。

因为我算计了一下,还要看货币银行学、金融工程(指定了一本教材,但是我只看了一小部分,最后非常无奈地放弃,因为实在没有时间。

这一点后面还会讲到。

),所以时间不等人,只好又去海淀图书城买了一本中文的,这一次也不嫌贵了,所谓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嘛!

原价好像是118块,好说歹说让老板打了7折,然后兴冲冲地回来。

  我还记得当时正在六教自习,看那本英文的书。

但是感觉看的速度太慢,而且不如看中文的理解更深刻,所以马上冲了出去,骑车到海淀图书城买了这本书。

我还掐了一下时间,刚好用了一个小时!

买回来以后,我就匆匆地看这本中文书,翻译的还不错,里面的错误比较少,而且翻译的风格和原著差不多,所以我看起来特别起劲。

那本书和StephenRoss的《公司理财》,是我见到的金融类教材中翻译的比较不错的,讲解非常详细准确。

读这样的书,真的就是一种享受,你会舍不得放下书本,不停地看,直到10点半下自习的时候。

我就不断地对照中英文的Principlesofcoporatefinance,认真地把与老师讲的相关的内容看了最少两遍(中英文各两遍)(当然,全部看完是不可能的,这本书英文版的有1000多页!

我想我大概看了700页的样子。

还有一些内容感觉考研不大可能涉及,所以只是浏览了一遍)。

这四本公司财务的书,中英文各两本,相互对照,是我看的时间最长的。

大概从9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到11月下旬期末考试(这门课程期末考试比较早,老师也是非常认真,尽职尽责,这一点令当时很多选课学生都很感动。

)我在这门课上花的时间最多,也最零散,持续了将近两个月,有时间就看一点,没时间就不看;想看就看一点,不想看就不看。

公司财务方面的几本书,我没有给自己任何的强制性要求,比如非要几天之内看完一遍之类。

我是慢慢悠悠地欣赏,就像晨曦之中雾霭缭绕漫步在青草依依的小路,心旷神怡,不用担心什么,权当调节心态。

PrinciplesofcorporatefinanceBrealey,Myers。

这本书是公司财务课的指定教材,所以看得最认真,再加上老师讲课用英语,作业用英语回答,提问也要用英语,考试也要用英语,所以把英文书和中文书都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还包括了很多投资学的东西。

另外本书很幽默,轻松愉快之中就学到了好多东西。

比如“布雷利-迈尔斯第二定理,第三定理”,以及对这些定理的阐述,还有书上的小注,都很有意思。

另外书的结尾还总结了金融学最重要的理论以及重要的openquestions,使得你对整个金融学的框架有了更好的了解。

学习了一本书,最有收获的应该是合上书,自己思索一下书中内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自己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解。

这样才能真正学懂。

当然非常遗憾的是,期末考试以后我就没有再看公司财务,而且直道考研前几天,一直没怎么看过,只是偶尔遇到什么不懂的地方,翻翻看看。

其他的情况下,这几本书都被我放到了书架上。

事实证明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而且专业课有两道公司财务原理的题目,我已经忘了好多,只能凭着自己的印象胡乱回答了一些,感觉非常不好。

而且我还记得第二道题目非常的简单,其实换到公司财务期末考试以前,这个题目简直是小菜一碟,可是到了考研的时候,我已经忘了一些基本概念,所以只能临时从头开始推导公式,用掉了两页纸,当时真是又紧张又后悔。

Brealey,Myers的Principlesofcorporatefinance涉及投资学的绝大部分内容,这一本书看下来,相当于是两门课——投资加上公司财务。

经管的这门课程开了两个学期,都没有把这本书完全讲完,可想而知其内容有多丰富了。

能够有机会看这本书,我感到很幸运。

能够选修这门课,我的考研之路也算是有了一个驿站,能够在课上听老师的讲解,同时休息一下紧张的神经。

   我觉得神经就像弹簧一样,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过弹性形变的范围。

在考研这种大强度之下,外力太大,如果长期绷着这根神经,即便神经是钢筋作的,也会达到疲劳极限,出现劳损、裂痕,最后即时修补过来,也会有创伤;所以不如把这根弹簧撤下来,歇息一下。

就像座钟一样,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停下来,罢一次工,等着别人再上一次发条,这是很好的休息方法。

不懂得休息,那么慢慢考研之旅将变得无比枯燥、苦闷,就像梵高,虽然伟大,但生前却不懂得欣赏自己,不懂得节约自己,非要割下自己的耳朵,还要用火枪瞄准自己的翩翩大腹。

   6.货币银行学

   看公司财务的同时我也在看FredericMishkin的货币银行学。

不过坦率地说,这门课没有很认真地学,书也没有认真地看,看得非常仓促,基本概念也不是很清楚。

我买了一本中文的和一本英文的,对照着看,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是很好,所以看起来有点吃力。

而且FredericMishkin的书比较厚,不是非常系统,前后的章节联系并不是很紧密,而且太过宏观,理论推导之类非常少,要理解记忆的概念非常多,所以学起来相当吃力,看了一遍以后,没过几天,就忘得差不多了。

货币银行学我只是零零散散地看的,每个星期看两次左右,每次4个小时左右,加在一起看了2个月,到11月底。

公司财务期末考试以后我拼着命地看了几天货币银行学,然后就进入了12月份。

   我不知道货币银行学哪部分比较重要,也不知道可能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心里面像是无底洞,一片深渊般令人毛骨悚然。

我只好漫无目的地看那本厚厚的货币金融学教材。

按照内容来说,无外乎金融体系,货币概念,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利率决定,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汇率决定,金融市场等内容,但是要想学得扎实,可不是“吃吃豆芽”的事情。

张飞吃豆芽,算是小菜一碟;我要是吃起来,可能就消化不良了。

小结

   从重要性来看:

   微观经济学最重要,从它占一半的分数就可以知道了。

权重是硬道理。

   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并重。

(博迪和默顿还写了一本《金融学》,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

不过如果看了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就不必看这本书了。

如果说的客观一点,还是打个比方吧。

《金融学》之于投资学和公司财务,就相当于《经济学原理》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处理方法因人而异吧。

   再有就是货币银行和金融工程。

如果前面的都掌握了,这两部分不看都没问题。

(嘘!

注意这个结论的假设。

政治和数学复习   刚进入12月份的时候是我最矛盾的时候。

   首先,我在时间上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从8月份到12月初,我的政治、英语一个字没有看过,数学只是看了陈文登的书大概五六十页的样子,只看了极限、导数,连一元积分都没开始看。

而我的专业课也还没有看好。

一是,没有做过题目,这是不太好的。

虽然懂了道理以后,不用做题也差不多,可是毕竟有风险。

其次,我的货币银行看的效果很糟糕,可以说合上课本以后,什么都不知道。

里面的东西根本就不是理解性的东西,而是记忆的东西。

我的时间有限,不可能用来记忆,只能用来理解。

再次,金融工程还没有看。

而且我买了那本书——约翰•赫尔的《期权、期货和其它衍生品》,曾经翻了翻,觉得公式推导很多,而且挺复杂,我粗略估算了一下,知道自己肯定没有时间看这本书了,很是无奈。

我想,专业课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拖了四个月。

这个统一战线太长了,不能再继续下去。

   于是,我果断地作出了如下决定:

   

(1)放弃英语,在临近考研的时候做几套模拟题,除此以外英语类的考研书一概不沾。

英语方面,我只买了一本英语单词的书,可惜没怎么看过。

所以,我有好多生词不认识。

但是我不害怕,因为英语考的不是生词,而是理解和应用。

我对英语还是很自信的,70分肯定是没问题的。

而这对我来说基本上够用了。

我之所以自信,有很多理由,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另外,我平时看了不少英文书籍,虽然对考研没有直接用处,但总还是有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2)不能再看专业课了。

至于期末考试,到时候临时应付应付就算了,毕竟期末考试和考研题目不同,期末考试即使分数高,考研专业课分数也不一定高。

所以考前突击两天就算“对得起”期末考试成绩了。

这个决定其实也是很冒险的。

因为这一个多月的时间,给了我足够的理由把学的专业课忘掉,当然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把它们忘掉。

假如出了一道题目,那可就惨不忍赌了。

好在最后基本上没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考研以前我一直提心吊胆,还是偷空浏览了一下这些东西,但是一头雾水,越看心越慌,所以只好作罢,听天由命。

假如我的时间再充裕一点,我肯定不会这样鲁莽行事,铤而走险。

我在考场上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近乎提笔忘字,足以说明决策上的失误。

(3)开始看数学和政治。

时间分配大概是这样的:

上午看政治,下午看数学,晚上看政治。

没办法,只能这样大强度地轰炸了。

我放弃了所有的专业课,也放弃了英语,每天只看政治和数学这两门。

事实证明这是非常苦的,每天看完书,脑袋里面都有点疼,晕晕乎乎的。

可是,我坚持下来了。

这段时间,除了7个小时左右的睡觉,以及吃饭,就是看书。

直到现在我还后悔自己花在数学、政治、英语上的时间太少,总共不到一个半月吧。

(元旦的时候我感冒发烧,折腾了一个星期。

当然这段时间也是非常难受。

一方面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自己无心看书;另一方面不停地吃药,还要频频往医院跑。

我生平第一次高烧39度6,生平第一次打点滴。

另外,为了写课程作业、准备期末考试,花掉了好几天的时间。

)   在我发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