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9349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1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ocx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ocx

第九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第九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关闭窗口]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

半保留复制、冈崎片段、转录、翻译、小核RNA、不均一核RNA、遗传密码简并、多聚核糖体、中心法则。

  半保留复制:

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逐步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NA双分子链结构。

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

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

在DNA复制叉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转录:

由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RNA的转录有三步:

    ①.RNA链的起始;

    ②.RNA链的延长;

    ③.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翻译:

以RN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小核RNA:

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种小分子RN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酸剪接体。

  不均一核RNA:

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

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

  遗传密码:

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

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简并:

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多聚合糖体:

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

  中心法则:

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如何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答:

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⑴.每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⑵.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

⑶.基因突变是与DNA分子的变异密切相关的。

   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⑴.细菌的转化已使几十种细菌和放线菌成功的获得了遗传性状的定向转化,证明起转化作用的是DNA;

  ⑵.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主要是由于DNA进入细胞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所以DNA是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

  ⑶.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说明在不含DNA的TMV中RNA就是遗传物质。

  3.简述DNA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

  答: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以及对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研究的成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特点:

⑴.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的环绕于同一轴上,很像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⑵.两条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

⑶.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

⑷.每个螺旋为3.4nm长,刚好有10个碱基对,其直径为2nm。

⑸.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有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

  4.比较A-DNA、B-DNA、Z-DNA的主要异同?

  答:

A-DNA是DNA的脱水构型,也是右手螺旋,但每螺旋含有11个核苷酸对。

比较短和密,其平均直径是2.3nm。

大沟深而窄,小沟宽而浅。

在活体内DNA并不以A构型存在,但细胞内DNA-RNA或RNA-RNA双螺旋结构,却与A-DNA非常相似。

  B-DNA是DNA在生理状态下的构型。

生活细胞中极大多数DNA以B-DNA形式存在。

但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DNA的构型也会发生变化。

  Z-DNA是某些DNA序列可以以左手螺旋的形式存在。

当某些DNA序列富含G-C,并且在嘌呤和嘧啶交替出现时,可形成Z-DNA。

其每螺旋含有12个核苷酸对,平均直径是1.8nm,并只有一个深沟。

现在还不清楚Z-DNA在体内是否存在。

  5.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现有的假说是怎样解释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的?

  答:

染色质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故也称染色质线。

其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连接体和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

每个核小体的核心是由H2A、H2B、H3和H4四种组蛋白各以两个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其形状近似于扁球状。

DNA双螺旋就盘绕在这八个组蛋白分子的表面。

连接丝把两个核小体串联起来,是两个核小体之间的DNA双链。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线卷缩成染色体:

现在认为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卷缩:

第一个层次是DNA分子超螺旋转化形成核小体,产生直径为10nm的间期染色线,在此过程中组蛋白H2A、H2B、H3和H4参与作用。

第二个层次是核小体的长链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径为30nm的超微螺旋,称为螺线管,在此过程中组蛋白H1起作用。

最后是染色体螺旋管进一步卷缩,并附着于由非组蛋白形成的骨架或者称中心上面成为一定形态的染色体。

  6.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几种?

各有何特点?

  答:

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DNA聚合酶I、DNA聚合酶II和DNA聚合酶III。

  DNA聚合酶I:

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还具有3'-5'核酸外切酶和5'-3'核酸外切酶的功能。

  DNA聚合酶II:

是一种起修复作用的DNA聚合酶,除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还具有3'-5'核酸外切酶,但无5'-3'外切酶的功能。

  DNA聚合酶III:

除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也有3'-5'核酸外切酶,但无3'-5'外切酶的功能。

  7.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有何不同?

  答:

⑴.真核生物DNA合成只是发生在细胞周期中的S期,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在整个细胞生长期中均可进行。

  ⑵.真核生物染色体复制则为多起点的,而原核生物DNA复制是单起点的。

  ⑶.真核生物DNA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冈崎片段的长度比原核生物的要短。

⑷.在真核生物中,有α、β、γ、δ和ε5种DNA聚合酶,δ是DNA合成的主要酶,由DNA聚合酶α控制后随链的合成,而由DNA聚合酶δ控制前导链的合成。

既在真核生物中,有两种不同的DNA聚合酶分别控制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

在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中,有DNA聚合酶I,DNA聚合酶II和DNA聚合酶III,并由DNA聚合酶III同时控制两条链的合成。

⑸.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为线状,有染色体端体的复制,而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环状。

  8.简述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程。

  答:

RNA的转录有三步:

  ⑴.RNA链的起始:

首先是RNA聚合酶在δ因子的作用下结合于DNA的启动子部位,并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使DNA双链解开,形成转录泡,为RNA合成提供单链模板,并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结合核苷酸,然后,在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脂键,使其相连,形成RNA新链。

δ因子在RNA链伸长到8-9个核苷酸后被释放,然后由核心酶催化RNA链的延长。

  ⑵.RNA链的延长:

RNA链的延长是在δ因子释放以后,在RNA聚合酶四聚体核心酶催化下进行。

因RNA聚合酶同时具有解开DNA双链,并使其重新闭合的功能。

随着RNA链的延长,RNA聚合酶使DNA双链不断解开和闭合。

RNA转录泡也不断前移,合成新的RNA链。

⑶.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当RNA链延伸到终止信号时,RNA转录复合体就发生解体,而使新合成的RNA链得以释放。

  9.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相比,其转录过程有何特点?

  答:

真核生物转录的特点:

  ⑴.在细胞核内进行。

  ⑵.mRN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

  ⑶.RNA聚合酶较多。

  ⑷.RNA聚合酶不能独立转录RNA。

  原核生物转录的特点:

  ⑴.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完成所有RNA转录。

  ⑵.一个mRNA分子中通常含有多个基因。

  10.简述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答:

蛋白质的合成分为链的起始、延伸和终止阶段:

  链的起始:

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合成主要决定于mRNA的差异。

在原核生物中,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子为AUG。

编码甲酰化甲硫氨酸。

蛋白质合成开始时,首先是决定蛋白质起始的甲酰化甲硫氨酰tRNA与起始因子IF2结合形成第一个复合体。

同时,核糖体小亚基与起始因子IF3和mRNA结合形成第二个复合体。

接着两个复合体在始因子IF1和一分子GDP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完整的30S起始复合体。

此时,甲酰化甲硫氨酰tRNA通过tRNA的反密码子识别起始密码AUG,而直接进入核糖体的P位(peptidyl,P)并释放出IF3。

最后与50S大亚基结合,形成完整的70核糖体,此过程需要水解一分子GDP以提供能量,同时释放出IF1和IF2,完成肽链的起始。

  链的延伸:

根据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的原则,第二个氨基酰tRNA进入A位。

随后在转肽酶的催化下,在A位的氨基酰tRNA上的氨基酸残基与在P位上的氨基酸的碳末端间形成多肽键。

此过程水解与EF-Tu结合的GTP而提供能量。

最后是核糖体向前移一个三联体密码,原来在A位的多肽tRNA转入P位,而原在P的tRNA离开核糖体。

此过程需要延伸因子G(EF-G)和水解GTP提供能量。

这样空出的A位就可以接合另一个氨基酰tRNA,从而开始第二轮的肽链延伸。

  链的终止:

当多肽链的延伸遇到UAAUAGUGA等终止密码子进入核糖体的A位时,多肽链的延伸就不再进行。

对终止密码子的识别,需要多肽释放因子的参与。

在大肠杆菌中有两类释放因子RF1和RF2,RF1识别UAA和UAG,RF2识别UAA和UGA。

在真核生物中只有释放因子eRF,可以识别所有三种终止密码子。

[关闭窗口]

第十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关闭窗口]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

结构基因、调控基因、标记基因、重叠基因、隔裂基因、内含子、外显子、跳跃基因、假基因、反式调控、渐渗杂交、克隆(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

  答:

结构基因:

指可编码RNA或蛋白质的一段DNA序列。

  调控基因:

指其表达产物参与调控其它基因表达的基因。

  标记基因:

指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同该性状共同分离且易于识别的可遗传的等位基因变异。

  重叠基因:

指同一段DNA编码顺序,由于阅读框架的不同或终止早晚的不同,同时编码两个或两个以上多肽链的基因。

  隔裂基因:

指一个基因内部为一个或多个不翻译的编码顺序(如内含子)所隔裂的现象。

  内含子:

在DNA序列中,不出现在成熟mRNA中的片段。

  外显子:

在DNA序列中,出现在成熟mRNA中的片段。

  跳跃基因:

即转座因子,指染色体组上可以转移的基因。

实质是可作为插入因子和转座因子移动位置的DNA片断(序列)。

  假基因:

同已知的基因相似,处于不同的位点,因缺失或突变而不能转录或翻译,是没有功能的基因。

  反式调控:

调控蛋白质发生突变,形成的蛋白质不能与这个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影响到与这个蛋白质结合的所有等位基因位点,导致这些基因不能表达的现象。

  渐渗杂交:

一个物种的基因引进到另一物种的基因库中的现象

  克隆(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

一个无性繁殖系是指从一个祖先通过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后代,是具有相同遗传性状的群体。

经过选择培养,可以获得无性系变异体,但其遗传性状不一定有差异,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

  2.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关于基因的概念有何不同?

  答:

孟德尔把控制性状的因子称为遗传因子;约翰生提出基因(gene)这个名词,取代遗传因子;摩尔根等对果蝇、玉米等的大量遗传研究,建立了以基因和染色体为主体的经典遗传学。

  经典遗传学认为:

基因是一个最小的单位,不能分割;既是结构单位,又是功能单位。

具体指:

⑴.基因是化学实体:

以念珠状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⑵.交换单位:

基因间能进行重组,而且是交换的最小单位。

⑶.突变单位:

一个基因能突变为另一个基因。

⑷.功能单位:

控制有机体的性状。

  分子遗传学认为:

⑴.将基因概念落实到具体的物质上,并给予具体内容:

一个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定区段,携带有特殊的遗传信息。

⑵.基因不是最小遗传单位,而是更复杂的遗传和变异单位:

例如在一个基因区域内,仍然可以划分出若干起作用的小单位。

现代遗传学上认为:

①.突变子:

是在性状突变时,产生突变的最小单位。

一个突变子可以小到只有一个碱基对,如移码突变。

②.重组子:

在性状重组时,可交换的最小单位称为重组子。

一个交换子只包含一个碱基对。

③.顺反子:

表示一个作用的单位,基本上符合通常所描的基因大小或略小,包括的一段DNA与一个多链的合成相对应,即保留了基因是功能单位的解释。

⑶.分子遗传学对基因概念的新发展:

结构基因:

指可编码RNA或蛋白质的一段DNA序列。

调控基因:

指其表达产物参与调控其它基因表达的基因。

重叠基因:

指在同一段DNA顺序上,由于阅读框架不同或终止早晚不同,同时编码两个以上基因的现象。

隔裂基因:

指一个基因内部被一个或更多不翻译的编码顺序即内含子所隔裂。

跳跃基因:

即转座因子,指染色体组上可以转移的基因。

假基因:

同已知的基因相似,处于不同的位点,因缺失或突变而不能转录或翻译,是没有功能的基因。

  3.有一个双突变杂合二倍体,其基因型是+a//b+,如果有互补作用表示什么?

如果无互补作用,表示什么?

  答:

有互补作用:

表示该表现型为野生型,a、b两突变不是等位的,是代表两个不同的基因位点。

  无互补作用:

表示该表现型为突变型,a、b两突变是等位的,是代表同一个基因位点的两个基因座。

  4.用T4噬菌体一个特殊基因区的不同突变体研究互补作用,获得下列资料。

试根据这个资料判断,本区应有几个顺反子?

 

1

2

3

4

5

6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6

-

+

-

+

-

-

  +为互补,-为无互补;

  答:

从第一行可以看出,突变体1与突变体3、5、6不互补,隶属于同一个基因位点,即为同一个顺反子;而与突变体2、4不互补,不在同一个基因位点上;第三、五、六行则进一步验证了第一行的推断。

  从第二、四行可以看出,突变体2、4不互补,隶属于同一个基因位点,即为同一个顺反子;而与突变体1、3、5、6互补,不在同一个基因位点上,即分属于不同的顺反子。

结论:

  本区共有两个顺反子,突变体1、3、5、6同属于一个顺反子;突变体2、4同属于一个顺反子。

  5.举例说明基因的微细结构是如何建立的。

  答:

以本泽尔利用经典的噬菌体突变和重组技术,对T4噬菌体rII区基因微细结构的分析为例。

  原理:

r+野生型T4噬菌体:

侵染E.coliB株和K12株,形成的噬菌斑小而模糊;rII突变型T4噬菌体:

只能侵染B株,不能侵染K12(λ)株,形成的噬菌斑大而清楚。

  利用上述特点,让两个rII突变型杂交,接种K12(λ)株选择重组体r+,计算出两个r+突变座位间的重组频率,具体过程见右图。

  重组值计算:

  rxry的数量与r+r+相同,计算时r+r+噬菌体数×2。

可以获得小到0.001%,即十万分之一的重组值。

利用大量rⅡ区内二点杂交的结果,绘制出rⅡ区座位间微细的遗传图:

   

  6.举例说明基因是如何控制遗传性状表达的。

  答:

基因对于遗传性状表达的作用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形式。

  

(1)如果基因的最后产品是结构蛋白或功能蛋白,基因的变异可以直接影响到蛋白质的特性,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性状。

例如人的镰形红血球贫血症。

红血球碟形HbA型产生两种突变体Hbs、Hbc红血球镰刀形。

血红蛋白分子有四条多肽链:

两条α链(141个氨基酸/条)、两条β链(146个氨基酸/条)。

HbA、Hbs、Hbc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在于β链上第6位上氨基酸,HbA第6位为谷氨酸(GAA)、Hbs第6位为缬氨酸(GUA)、Hbc第6位为赖氨酸(AAA)。

  基因突变会最终影响到性状改变,产生贫血症的原因:

仅由单个碱基的突变,引起氨基酸的改变,导致蛋白质性质发生变化,直接产生性状变化。

由正常的碟形红血球转变为镰刀形红血球,缺氧时表现贫血症。

  

(2)更多的情况下,基因是通过酶的合成,间接影响生物性状的表达,例如豌豆:

圆粒(RR)×皱粒(rr)产生F1圆粒(Rr),自交产生F2,1/4表现为皱粒(rr)。

rr的表现型为皱粒,是因为缺少一种淀粉分支酶(SBE)所致。

SBE控制淀粉分支点的形成,rr豌豆的SBE不正常,带有一段0.8kb的插入片段,结果形成异常mRNA,不能形成淀粉分支酶。

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不能合成淀粉导致积累蔗糖和大量的水分。

随着种子的成熟,皱粒基因型(rr)种子比圆粒基因型种子失水快,结果形成皱粒种子表现型。

而F1圆粒(Rr)杂合体中,有一个正常的R基因,可以产生SBE酶,能够合成淀粉,表现为圆粒。

本例说明R与r基因控制豌豆子粒的性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指导淀粉分支酶的合成间接实现的。

  7.试说明正调控与负调控的区别。

  答:

转录水平的调控通常可归为正调控与负调控两种。

正调控与负调控并非互相排斥的两种机制,而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需要,有的系统既有正调控又有负调控。

  正调控是经诱导物诱导转录的调控机制。

诱导物通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一种激活子复合物,与基因启动子DNA序列结合,激活基因起始转录,使基因处于表达的状态;负调控是细胞中阻遏物阻止基因转录过程的调控机制。

阻遏物与DNA分子的结合,阻碍RNA聚合酶转录,使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真核生物以正调控为主;原核生物以负调控为主。

  降解代谢途径中既有正调控又有负调控;合成代谢途径中通常以负调控来控制产物自身的合成。

  8.假设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S基因转录的负调控子。

试问⑴.在R-突变体中S基因是否转录?

⑵.如果R基因产物是S基因转录的正调控子,结果又有什么不同?

  答:

(1)在R-突变体中S基因是否转录有两种情况:

如果S基因转录属负调控系统,则在R-突变体中,S基因转录;如果S基因转录既有负调控又有正调控来共同控制,则该突变体中,尽管基因失活,如无正调控开启,仍无法转录基因。

  

(2)如果R基因产物是S基因转录的正调控子,则在该突变体中,R基因失活,则无正常的正调控因子,转录系统不开启,基因S不转录。

  9.试述乳糖操纵元模型。

  答:

1961年,JacobF.和MonodJ.的乳糖操纵元模型:

乳糖操纵元阐述的是一个基因簇内结构基因及其调控位点的表达调控方式。

包括编码乳糖代谢酶的3个结构基因及其邻近的调控位点,即一个启动子和1个操纵子,还有位于上游的抑制基因。

大肠杆菌乳糖代谢的调控需要三种酶参加:

①.β-半乳糖酶由结构基因lacZ编码,将乳糖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②.渗透酶由结构基因lacY编码,增加糖的渗透,易于摄取乳糖和半乳糖;③.转乙酰酶由结构基因lacA编码,β-半乳糖转变成乙酰半乳糖。

三个结构基因受控于同一个调控系统,大量乳糖时,大肠杆菌三种酶的数量急剧增加,几分钟内达到千倍以上,这三种酶能够成比例地增加;乳糖用完时,这三种酶的合成也即同时停止。

  在乳糖操纵元中,lacI基因编码一种阻遏蛋白,该蛋白至少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与DNA结合,另一个与乳糖结合。

当没有乳糖时,lacI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结合在操纵子位点的DNA序列上,阻止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结构基因。

在有乳糖时,乳糖与阻遏蛋白结合,使其空间构型发生改变,而不能与操纵子DNA结合,这样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结构基因,产生乳糖代谢酶,开始代谢乳糖。

因此乳糖操纵元是一种负调控机制。

  10.指出下列每一种部分二倍体①.是否合成β-半乳糖苷酶,②.是诱导型还是组成型?

(斜线左侧是质粒基因型,右侧是染色体基因型)

  

(1)lacZ+lacY-/lacZ-lacY+

  

(2)lacOClacZ-lacY+/lacZ+lacy-

  (3)lacP-lacZ+/lacOClacZ-

  (4)lacI+lacP-lacZ+/lacI-lacZ+

  答:

⑴.lacZ+lacY-/lacZ-lacY+质粒DNA能合成β-半乳糖苷酶,是诱导型;

  ⑵.lacOClacZ-lacY+/lacZ+lacY-染色体DNA能合成β-半乳糖苷酶,是诱导型;

  ⑶.lacP-lacZ+/lacOClacZ-均不能合成β-半乳糖苷酶,是组成型;

  ⑷.lacI+lacP-lacZ+/lacI-lacZ+染色体DNA能合成β-半乳糖苷酶,是组成型。

  11.试述色氨酸操纵元和阿拉伯糖操纵元模型。

  答:

色氨酸操纵元模型

  由JacobF.和MonodJ.提出,是具有合成代谢途径典型的操纵元模型。

色氨酸操纵元模型结构,5种结构基因trpE,D,C,B,A编码色氨酸合成有关的5种酶;调控结构:

启动子、操纵子、前导序列、弱化子;阻遏物trpR基因:

与trp操纵元相距较远。

大量色氨酸时,大肠杆菌5种酶的转录同时受到抑制;色氨酸不足时,这5种酶的基因开始转转录。

色氨酸:

作为阻遏物而不是诱导物参与调控结构基因的转录,因此,trp操纵元是一个典型的可阻遏的操纵元模型(repressibleoperon)。

包括有两类调控机理:

  

(1).阻遏调控

  trpR基因编码无辅基阻遏物,与色氨酸结合,产生有活性的色氨酸阻遏物,与操纵子结合,阻止转录;色氨酸不足,阻遏物三维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不能与操纵子结合,操纵元开始转录;色氨酸浓度升高:

色氨酸与阻遏物结合,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可与操纵子结合,阻止转录;

  

(2).弱化子调控

  前导序列可翻译出一段14个氨基酸的短肽,在该短肽的第10,11位置上是两个色氨酸的密码子;两个密码子之后是一段mRNA序列,该序列可分为四个区段,区段间可互补配对,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

原核生物具有边转录边翻译的特点,前导序列中,核糖体位置将决定形成哪种二级结构,从而决定弱化子是否可形成终止信号。

①.当有色氨酸时,可完整地翻译出短肽,核糖体停留在终止密码子处,邻近区段2位置,阻碍了2,3配对,使3,4区段配对形成发夹结构终止子,RNA酶在弱化子处终止,不能向前移动。

②.如缺乏色氨酸,核糖体到达色氨酸密码子时,由于没有色氨酰tRNA的供应,停留在氨酸密码子位置,位于区段1,使区段2与区段3配对,区段4无对应序列配对呈单链状态,RNA聚合酶顺利弱化子,继续向前移动,转录出完整的多顺反子序列。

  阿拉伯糖操纵元模型

  阿拉伯糖操纵元是控制分解代谢途径的另一调控系统。

其特点是调节蛋白既可以起正调控作用,又可以起负调控作用。

  组成结构包括3个结构基因B、A、D和三个调控位点R、O、I,其中R是araC基因编码调节蛋白AraC蛋白,O包括两部分,O1不参与调控、O2是AraC蛋白负调控结合位点,I是调节位点,CAP-cAMP复合物结合位点,AraC蛋白正调控结合位点。

  调控调控机理:

诱导物阿拉伯糖和cAMP同时存在,阿拉伯糖与araC蛋白复合物结合在I位点,CAP-cAMP复合物结合I位点,基因转录开启。

在没有诱导物阿拉伯糖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