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初中教案地理晋教7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9339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0 大小:2.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初中教案地理晋教7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导与练初中教案地理晋教7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导与练初中教案地理晋教7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导与练初中教案地理晋教7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导与练初中教案地理晋教7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与练初中教案地理晋教7上.docx

《导与练初中教案地理晋教7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初中教案地理晋教7上.docx(1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与练初中教案地理晋教7上.docx

导与练初中教案地理晋教7上

第一章 地球——我们的家园

1.1 认识地球面貌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认识地球仪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科学的角度,能够用地球的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地球的赤道半径和平均半径,推理归纳出地球的形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探究能真正证明地球形状的论据。

使学生体会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方式1: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方式2:

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地球犹如悬浮在黑色大幕里的翡翠大圆盘,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蓝色的海洋与蜿蜒相接的陆地美景交辉,飘忽变幻的白云环绕其上,堪称宇宙间最美丽的天体。

然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正如苏东坡的诗所描述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家园——地球”!

任务1:

地球的形状

【活动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

(过渡)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

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

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自主学习】从图1.1—图1.5中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

【读图提示】

(1)原始社会,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狭小,人们从直觉和想象出发,认为“天圆地方”。

(2)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现象,推测地球为球形体。

(3)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途经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重又回到西班牙,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4)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人造卫星拍摄回的照片和航天器上目睹地球的球体形状。

【合作探究】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地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1.月食的时候,月亮上的投影是地球的形状,可以看到是圆形的。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2.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概括总结】经过艰辛的探索,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越来越精确,地球是球体。

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的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知识点小结】

任务2:

地球的大小

【活动目标】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合作探究】从图1.6中认识地球的大小。

【读图提示】

(1)读出图名。

(2)了解从地心到北极的线段是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赤道半径。

(3)根据边框信息,说出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的具体数值。

【知识链接】经过精密测量,地球是个不规则球体,所以我们用平均半径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概括总结】通常,我们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圆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知识点小结】

地球的大小

任务3:

地球的模型

【活动目标】

运用地球仪,认识地球仪的组成。

【自主学习】从图1.7中说出地球仪的组成。

【读图提示】

(1)仔细研读图中信息。

(2)地轴是什么。

(3)地球的形状。

(4)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哪里。

(5)根据图中的提示,写出这些点和线的名称:

A 地轴 ,B 纬线 ,C 南极 ,D 经线 ,E 北极 。

 

【知识链接】地球转动所围绕的轴称为地轴。

(转动过程中倾斜方向不变)。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为两极,北极表示地球的最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表示地球的最南端。

【概括总结】地球仪与地球的不同之处

(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仪则完全是个正球体。

(2)地球仪上有一根穿过地心能使地球仪转动的轴,这根地轴在地球上并不存在。

(3)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地球上没有的,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上也是不存在的。

【知识点小结】

地球仪的组成

【动手制作】自己选取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从中体会地球的组成,并标注出赤道、南北两极点。

这节课我们用多种方法学习和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D )

                              

A.①→③→②B.③→②→①C.②→③→①D.③→①→②

2.下列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的是( C )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隐没” ③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④流星划过天际“隐没”在地平线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3.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A )

A.5.1亿平方千米B.51亿平方千米

C.4万平方千米D.6371万平方千米

4.小明想课下自制一个地球仪,他所选择的工具中最合适的是( D )

A.苹果B.土豆C.鸡蛋D.乒乓球

5.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 B )

A.天圆地方B.地球是个球体C.赤道周长4万千米D.板块运动

素材拓展

具体见光盘。

第2课时  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判读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认识主要的经线、纬线。

2.初步整理经纬度的划分规律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在经纬网地图上,能较熟练地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培养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的能力。

2.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经纬网在生活中的运用,初步树立“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地球仪和经纬网地图说出经线与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难点:

在地球仪和经纬网地图上会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会判别方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了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有一条条纵横交织的“线”,这些“线”是什么呢?

这些“线”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经线和纬线,以及利用经纬网定位。

任务1:

经纬线与经纬度

【活动目标】

1.经纬线的特点。

2.经纬度的划分和变化规律

【自主学习】从图1.9和图1.10中,认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读图提示】

(1)读图,在地球仪的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 纬线 ,它指示 东西 方向。

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 变短 ,到两极缩为 点 。

 

(2)赤道是南、北纬线的分界,即:

赤道以北称 北纬 (用字母“ N ”表示),以南称 南纬 (用字母“ S ”表示)。

 

(3)纬度分“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

南北纬 0°~30° 为低纬度,南北纬 30°~60° 为中纬度,南北纬 60°~90° 为高纬度。

 

(4)主要纬线有 赤道 (0°)、 北回归线 (23.5°N)、 南回归线 (23.5°S)、 北极圈 (66.5°N)和 南极圈 (66.5°S) 

(5)纬线的长度变化规律是自 赤道 向 两极 逐渐变短;纬度的变化规律是自 赤道 向 两极 逐渐变大。

 

(6)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

经线指示 南北 方向,各经线的长度 相等 。

 

(7)0°经线又叫 本初子午 线,0°经线以东为 东经 ,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 W ”表示。

东西经的最大度数为 180 度。

 

【合作探究】

1.毛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最符合此诗句意境的是a、b、c、d中的哪一个?

a、b、c、d四条纬线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答案:

纬线a是赤道,其周长约4万千米,最符合“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意境。

纬线a→b→c→d逐渐变短。

2.在上图中沿b纬线前进是沿什么方向?

一直向前走,是否可以回到原点?

答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以是沿东西方向。

纬线是闭合的圆圈,一直沿同一纬线向前走可以回到原点。

3.观察本初子午线两侧经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答案:

从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两侧经度度数逐渐增大。

4.一架飞机在上图中A点一直沿经线向前飞,方向不变能否回到原点?

答案:

经线都是半圆,等长,过了极点方向要改变。

所以飞机飞行方向不变不能回到原点。

【概括总结】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项目

纬线

经线

圆弧状况

圆(极点除外),每一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长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至两极缩短为点,两条相对应的纬线等长

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2)南北纬、东西经的分布规律:

西经度(W):

愈向西愈大;东经度(E):

愈向东愈大。

北纬度(N):

愈向北愈大;南纬度(S):

愈向南愈大。

【知识点小结】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

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

任务2:

半球的划分

【活动目标】

1.南北半球的划分和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和判读。

【自主学习】从图1.11和图1.12中,认识半球的划分。

【读图提示】

(1)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即:

赤道以北为 北 半球,以南为 南半球 。

 

(2)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西经 20° 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

 

【合作探究】

1.东经度一定在东半球,西经度一定在西半球吗?

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不一定。

本初子午线(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所以0°~20°W在东半球,160°E~180°在西半球。

2.你能找出一个点,该点的东面是东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吗?

答案:

能,该点是(20°W,0°)。

【概括总结】东西、南北半球划分歌诀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知识点小结】

(1)南北半球的判读:

北纬(N)在北半球、南纬(S)在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判读:

西经度(W)大于20°W,东经度(E)大于160°E属于西半球;西经度(W)小于20°W,东经度(E)小于160°E属于东半球。

任务3:

经纬网

【活动目标】

运用经纬网,认识和判读任意一点的地理坐标。

【自主学习】从图1.14中说出经纬网的组成。

【读图提示】

(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 经纬网 。

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方便地 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

 

(2)经纬网又称 地理坐标系 。

纬线是地理坐标系中的 横 轴,经线是 纵 轴。

 

【合作探究】

1.有人说,用经纬网确定地面某点的位置,就像在影剧院里找座位一样。

你认为这种比喻恰当吗?

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恰当。

影剧院的座椅排列与经纬网图一样,有横排和竖排。

我们寻找座位时,需要按照几排几座确定,而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也是需要根据经线和纬线确定,相当于几排几座。

2.李明利用互联网向美国的小朋友发出邀请,准备利用暑假进行联谊活动,李明写的集合地点经纬度是(116°,40°)。

他们能否按时集合?

为什么?

答案:

不能。

李明所写的经纬度会有四个地点与之对应,如图:

地点

位置

结论

A(40°N,116°E)

中国的北京

可行

B(40°N,116°W)

美国内华达州

可行

C(40°S,116°E)

浩瀚的海洋

不可行

D(40°S,116°W)

【概括总结】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步骤:

(1)判断是东经还是西经。

(2)判断是南纬还是北纬。

(3)读出该点的经纬度。

这节课我们用多种方法学习和认识了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和半球的判读等。

我们应充分了解纬度、经度的度数变化规律,构建空间概念。

另外,利用经纬网定位非常广泛,课下同学们可以上网查询经纬网在军事、民航、海事等方面应用的事例。

纬纬网

  读“经纬网图”,回答1~2题:

1.图中穿过海洋最长的经线是( B )

                              

A.①B.②C.③D.④

2.图中最长的纬线是( C )

A.40°B.20°C.0°D.30°

3.任小飞到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赤道纪念碑旅游时,两脚跨在赤道地标两侧,张开双手表示南纬和北纬,顺着其双手方向南纬和北纬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C )

A.没有变化B.逐渐变长C.逐渐变短D.变化无规律

4.下列地点中,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的是( D )

A.(120°W,65°S)B.(15°W,20°N)

C.(80°W,40°N)D.(175°E,10°S)

素材拓展

具体见光盘。

1.2 感受地球运动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3.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主要特征以及所造成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能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温度带划分等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初步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四季更替的转变。

方式1:

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七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方式2: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呢?

请看视频(见课件)。

任务1:

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

【活动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特点,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2.认识地球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和时间。

【自主学习】从图1.15中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1)地球绕着 地轴 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一天 。

 

(3)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就产生了 昼夜更替 现象。

 

【读图提示】

(1)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演示活动】教材P12“积极参与”,了解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演示时,要注意地球的旋转方向要自西向东,即从北极往下看,地球做逆时针旋转。

其次地球仪的转动要做匀速运动,不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

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A.当北京是正午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

(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B.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

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

(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

(东边)

(2)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更替出现。

【合作探究】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如下图)。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白昼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黑夜 。

 

2.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 自转 ,导致昼夜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即东方时刻早,西方时刻晚)。

 

3.图中畅畅和姨妈互致问候存在什么差异?

它是由地球的什么运动引起的?

答案:

时间差异;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

4.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

答案:

这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5.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

这说明什么?

答案:

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

6.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这说明什么?

答案:

24小时;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概括总结】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更替着。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更替。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知识点小结】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西向东转,廿四小时就一圈;

东迎黎明黄昏西,由它带来昼夜替;

时间差异它来定,日月星辰它向西。

任务2: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活动目标】

认识地球四季产生的原因。

【自主学习】从教材图1.17中认识地球绕日公转时的状况。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 太阳 不停地公转,公转轨道大致呈 椭圆 形。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一年 。

 

3.地球公转运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倾斜着身子围绕 太阳 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 66.5° 的倾角;二是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地轴的 北 端总是指向 北极星 附近。

 

【读图提示】

(1)读出图名。

(2)在公转轨道上画出地球公转方向。

(3)判断不同位置的相应节气。

(4)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合作探究】

1.观察上图,填写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的纬线。

(1)春分,太阳直射 赤道 (纬线),时间是每年的 3月21日 前后。

 

(2)夏至,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 (纬线),时间是每年的 6月22日 前后。

 

(3)秋分,太阳直射 赤道 (纬线),时间是每年的 9月23日 前后。

 

(4)冬至,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 (纬线),时间是每年的 12月22日 前后。

 

2.从春分到夏至再到秋分,北半球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

春分→夏至,昼逐渐变长,夏至最长;夏至→秋分,昼逐渐变短,但始终是昼长于夜。

3.北京不同季节同一旗杆正午影子的长度是否相同?

答案:

不同。

夏季最短,冬季最长。

4.我国放暑假时,澳大利亚也放暑假吗?

答案:

不放,此时澳大利亚正处于冬季。

【概括总结】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知识点小结】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不简单,一年四季由它管;

昼夜长短有变化,极圈又分昼和夜;

正午影子定长短,要看太阳直射点;

自西向东不停转,南北季节正相反。

任务3:

地球的五带

【活动目标】

了解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意义。

【自主学习】从图1.19中说出地球表面五带的范围,明确地球的公转与温度带划分。

(1)地球的 球体形状 和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地球表面的变化,使得在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的地区得到太阳的热量产生差异。

 

(2)太阳光直射的地区获得的热量 多 ,斜射的地区获得的热量 少 ;低纬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 多 ;高纬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 少 ,因此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 逐渐降低 。

 

(3)科学家根据各地区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 热带 、 北温带 、 南温带 、 北寒带 和 南寒带 。

 

(4)南极洲绝大部分位于 南寒 带。

因此,最炎热的大陆是 非 洲;最寒冷的大陆是 南极 大陆。

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温度带是 北温带 、 南温带 。

 

【读图提示】

(1)读图。

(2)五带的名称

(3)五带划分的界线。

(4)不同温度带太阳的照射情况。

(5)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合作探究】

1.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

答案:

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北寒带、E南寒带。

2.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

答案:

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极圈。

3.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 热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南、北寒带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南、北温带 。

 

4.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

答案:

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

【概括总结】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知识点小结】地球的五带

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

这节课我们用多种方法学习和认识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了解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建立科学的宇宙观,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感受地球运动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B )

                              

A.昼夜更替B.四季变化C.太阳的东升西落D.全球变暖

  读“地球光照示意图”,回答2~3题:

2.此时是我国的( D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3.这一天图中①处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C )

A.极昼B.昼夜平分C.昼长夜短D.昼短夜长

4.北京时间2016年9月1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二号”飞行器发射升空。

此时,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值( A )

A.春季B.夏季C.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