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9316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docx

《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docx

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

道德建设三十年概论

王 伟  蔡小平

伦理学研究2008年11月第6期(总第38期)

摘 要:

回顾中国道德建设30年,其逻辑起点即是关于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道德建设,必须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

在邓小平德治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道德建设呈现四大战略创新。

一是提出“以德治国”方略。

二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

三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是道德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08年,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形成了“抗震救灾精神”与“奥运精神”。

这两大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30年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

道德建设 30年 科学定位 战略创新 重大成果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道德建设30年。

本文拟从中国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战略创新和重大成果三个方面对中国道德建设30年作出概论性的回顾。

一、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回顾中国道德建设30年,其逻辑起点即是关于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道德建设的首先要对社会道德做出准确评估。

  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进行了深刻分析:

过去的十来年中,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党和政府搞乱了,把我们的社会搞乱了,也把不少青少年毒害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粉碎“四人帮”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他们的流毒在某些范围内还不能低估。

这种情况,同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需要极端不相适应。

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

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认真注意。

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

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

邓小平同志还特别强调:

“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是为贯彻执行三中全会各项方针政策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不采取这些措施,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就要落空,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就要落空,四个现代化建设就要落空。

  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关键在于对道德建设作出与时俱进的战略部署。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部署。

他说:

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突出强调了道德建设问题:

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思想,胡耀邦同志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党中央曾多次郑重  提出:

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

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

  社会主义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以中央专门文件的形式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层次性作出科学定位: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就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

”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所要反对的,是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而决不是否定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决不能把平均主义当作我们社会的道德准则。

同时必须指出,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

我们社会的先进分子,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

共产党员首先是领导干部,尤其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

  具体地讲,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是党和国家机关的干部,要公正廉洁,忠诚积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对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还要加强那些直接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部门的职业道德建设,反对和纠正带有行业特点的不正之风。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尊敬烈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要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

要提倡人人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和资源,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社会公共安全受到危害的时候,要挺身而出,英勇斗争。

  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风俗习惯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

  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类文明中道德发展的新境界,它必然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良道德传统,并要同各种腐朽思想道德作斗争。

封建道德在我国影响很深,今天我们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作风、拉帮结伙、男尊女卑等,本质上都是封建遗毒的反映。

由于半殖民地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奴化思想,以及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在我国也有很深影响,并且往往同封建腐朽思想相结合。

因此从社会生活各方面克服这些腐朽思想道德的影响,是艰巨的长期的工作。

  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更全面地指出: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就是说,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

  简而言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道德建设,必须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

这就是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

  二、道德建设的战略创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

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在邓小平德治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在道德建设方面作出了四大战略创新。

  一是提出“以德治国”方略。

  在进入21世纪的第10天,即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是以江  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以德治国”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以德治国”同“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道德与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特别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列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

  二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战略。

  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要依据《纲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意见和具体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中央文明委、中央宣传部要对《纲要》的实施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并负责将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情况向中央报告。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实践相结合,进行创新的结果;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

  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发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关于对荣誉、耻辱的根本观念和总体态度;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理念,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荣辱范畴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践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同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涵。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三个“有利于”,就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两会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时阐述道,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时明确指出: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是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践行,重在把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广大公民的道德行为。

就是说,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用更大的力量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机制的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机制的日益完善  我国的道德建设与文明发展程度正逐步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是道德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全会决定指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四个方面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根本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均整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分的标题为: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一概括,突出强调了思想道德在巩固社会和谐方面的基础地位,必将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

《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道德建设作出了明确并富有新意的概括: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决定》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强调“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决定》

  基于现实主义立场,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则被强化为道德建设的目标。

  上述内容,都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战略部署的创新。

  三、道德建设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即2008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很多不平凡的事情,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近几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

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了第届北京奥运会。

其中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与“奥运精神”

  都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道德人文精神都无愧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30年的重大成果。

  先论“抗震救灾精神”。

  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这起历史罕见的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举国震惊,举世关注。

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军民表现出的崇高精神十分可贵、十分感人。

这是极为宝贵的道德财富。

这是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胜利。

  胡锦涛同志指出: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

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在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以灾情为最高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紧急行动,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

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道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也推进了人类道德品质与道德境界的升华。

温家宝同志在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得好:

“一个民族付出的必定会以民族的进步得到应有的补偿。

”“我们形成了伟大的抗震精神,形成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

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精神。

这是更为宝贵的,而且是更为长久的,将永远留在灾区,留在全国人民心中。

  再论“奥运精神”。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获得巨大成功,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在历时七年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办过程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我们  兑现了庄严的承诺,实践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实现了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残奥会的目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北京奥运会从申办、筹办到成功举办,整个工作都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胜利完成的。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把举办奥运会列为全党全国的重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多次视察筹备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近年来,中央政治局每年都多次研究奥运筹办工作;在临会时期中央还专门成立了奥运领导小组统筹指导筹备工作。

  奥运筹办七年来,首都广大市民热情参与、甘于奉献,以最大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实践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全力保障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圆满成功。

  在赛场上,广大市民文明观赛,积极为各国运动员呐喊加油充分展现了热情友好的东道主风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广大市民对交通限行、环境整治带来的不便给予了高度的理解和支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支持奥运、奉献奥运;在首都的大街小巷,广大市民热情接待每一位中外来宾,以温馨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五年来,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数十万工程建设者、北京市和各协办城市人民用心血和汗水浇铸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丰碑,用双手和智慧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用热情和努力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

  特别是170万名志愿者,是奥运史上志愿者最多的一届。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顶烈日、冒高温,尽职尽责、耐心细致、日复一日地做好每个岗位的细节工作,始终以默默的付出、真诚的微笑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各方的好评。

奥运会赛场内外,志愿者以美丽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倍受瞩目。

人们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地域,纷纷投入奥运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展示了中国人民包容、开放、自信的时代风采,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首次增加了向志愿者代表献花的仪式感谢志愿者为奥运会做出的突出贡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专门致信充分肯定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杰出表现,联合国还授予北京志愿者协会“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

奥运志愿服务行动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使全社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乃至中国最好的名片,使我国的道德文明程度大大提升一步。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志愿服务的核心,也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

志愿服务是信念追求,是价值认同,志愿服务的过程是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在这次奥运志愿服务行动中,许多志愿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传播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

  广大群众在奥运期间所表现出的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展示了新时期首都人民的风采,为国家和首都赢得了荣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取得的巨大胜利,归功于全国人民,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是中国的伟大胜利。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遗产。

我们十分珍惜体育场馆、基础设施等物质遗产,将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我们更加珍惜留下的精神遗产,包括弘扬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要努力将这些精神遗产发扬光大。

  在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