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6931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docx

《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docx

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植物生理学

实验指导书

 

指导老师马红亮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生态系

实验一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α-萘胺氧化法)

植物根系的作用,主要有

(1)对地上部的支持和固定;

(2)物质的贮藏;(3)对水分和盐类的吸收;(4)合成氨基酸、激素等物质。

因此根系的活力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用α-萘胺法测定植物根系活力的原理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

植物的根系能氧化吸附在根表面的α─萘胺,生成红色的α—羟基—1—萘胺,沉淀于有氧化力的根表面,使这部分根染成红色,其反应如下:

根对α-萘胺的氧化能力与其呼吸强度有密切关系。

日本人相见、松中等认为α-萘胺氧化的本质就是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该酶的活力愈强,对α—萘胺的氧化力也愈强,染色也愈深。

所以,可根据染色深浅定性地判断根的活力;也可测定溶液中未被氧化的α-萘胺量,计算已被氧化的α-萘胺量确定根系活力的大小。

在酸性环境中对氨基苯磺酸与亚硝酸盐先反应,再和α-萘胺作用生成红色的偶氮染料,可在510nm比色测定α-萘胺含量。

其反应如上。

三、实验仪器药品

  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烘箱,三角烧瓶,量筒,移液管,刻度试管

  Α-萘胺溶液:

称10mgα-萘胺,先用2ml左右的95%酒精溶解,然后加水到200ml,成50μg/ml的溶液。

0.1mol/L磷酸缓冲液,pH7.0(见附表2)

A液:

0.2mol/L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27.8g配成1000ml)。

B液:

0.2mol/L磷酸氢二钠(Na2HPO4·7H2O53.65g或Na2HPO4·12H2O71.7g配成1000ml)。

用时取A液39ml,B液61ml混合,稀释至200ml即成。

  1%对氨基苯磺酸:

将1g对氨基苯磺酸溶解于100ml30%的醋酸溶液中。

  亚硝酸钠溶液:

称10mg亚硝酸钠溶于100ml水中。

四、实验操作步骤

 定量测定

  

(1)挖出水稻植株,并用水洗净根系上的泥土,剪下它的根系,再用水洗,待洗净后用滤纸吸去根表面的水分,称根

  称2g根放在100ml三角烧瓶中。

然后加50μg/ml的α—萘胺溶液与磷酸缓冲液(pH7.0)等量混合液50ml,轻轻振荡,并用玻璃棒将根全部浸入溶液中,静置10分钟。

吸取2ml溶液,测定α—萘胺含量[测定方法见下面

(2)],用为试验开始时的数值。

再将三角烧瓶加塞,放在25℃恒温箱中,经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测定。

另外,还要用一只三角烧瓶置同样数量的溶液,但不放根,作为α—萘胺自动氧化的空白,也同样测定,求它自动氧化量的数值。

  

(2)α-萘胺含量的测定

  吸取2ml溶液,加入约10ml蒸馏水,再在其中加入1%对氨基苯磺酸溶液1ml和亚硝酸钠溶液1ml,在室温中放置5分钟,待混合液变成红色,再用蒸馏水定容到20ml。

在20─60分钟内进行比色。

选用波长510nm,读取吸光度,查对标准曲线得相应的α─萘胺浓度。

  从试验开始(10分钟)时的数值减去自动氧化的数值,即为溶液中所有的α-萘胺量,再减去试验结束时α-萘胺含量,即得试验其间为根系所氧化的α-萘胺量。

被氧化α-的萘胺量以μg/(单位根干重·小时)表示之。

因此,还应将根系烘干称其干重。

  (3)绘制α-萘胺标准曲线

分取浓度为50μg/ml的α-萘胺溶液0,0.2,0.4,0.6,0.8,1.0ml于试管中配制系列溶液,加蒸馏水10ml,1%对氨基苯磺酸溶液1ml,和亚硝酸钠溶液1ml,在室温中放置5分钟,混合液即变成红色,再加蒸馏水定容到25ml,在20─60分钟内进行比色,波长为510nm,读取吸光度(A),然后以A为纵坐标,α-萘胺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五、实验数据分析

根据第一次和第二次样液所测得的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查出α-萘胺含量,按下公式计算α-萘胺氧化值。

[M1-M2]×48

α-萘胺氧化总量(μg)=—————————————————

测定时提取液用量(ml)

M1:

第一次取液测定值(μg);M2:

第二次取液测定值(μg)

[C1-C2]×48

α-萘胺自发氧化总量(μg)=————————————————

测定时提取液用量(ml)

C1:

第一次空白测定值(μg);C2:

第二次空白测定值(μg)

公式中:

48—测定时提取液总量(ml)

α-萘胺氧化总量(μg)-α-萘胺自发氧化量(μg)

α-萘胺生物氧化强度=——————————————————————

(α-萘胺μg·g-1根·h–1)反应时间(h)×根鲜重(g)

 

实验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

一、实验目的

了解叶绿素提取分离的院里以及它们的光学特性在光合作用中的意思。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色素是植物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主要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

根据它们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特性,可用丙酮将它们从叶片中提取出来。

并可根据它们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将它们彼此分离开。

叶绿素是一种双羧酸的酯,可与碱发生皂化作用,产生的盐能溶于水,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

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镜检查或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

叶绿素在光照下可产生暗红色的荧光;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后,破坏更快;叶绿素中的镁可被H+取代而生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加入铜盐作用,后者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植物的浸渍标本。

三、实验仪器药品

离心机,研钵,漏斗,大试管(120ml,大约直径2.5cm,长23cm左右,36个),软木塞(36个),毛细滴管,刻度试管,分液漏斗,滤纸一张约10m2

丙酮,碳酸钙,甲醇,醋酸酮,盐酸,氢氧化钾,石英砂,无水硫酸钠,四氯化碳,乙醚。

四、实验操作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4~5片(2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加5ml丙酮,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丙酮,提取3~5min,丙酮提取液倒入离心管离心,离心后上清液转入刻度试管,剩余的残渣用约5ml丙酮反复多次研磨、冲洗,再次转入离心管后离心,上清夜一并转入试管,定容至30ml。

2.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1)把展层用的滤纸剪成2cm×20cm的纸条,将其一段剪去两侧,中间留一长约1.5cm,宽约0.5cm的窄条。

(2)用毛细管吸取叶绿体素溶液(第一次提取离心后较浓的丙酮溶液)点于窄条的上方,注意一次所点溶液不可过多,风干后再点,这样重复点几次,使展层后效果好一些。

(3)在大试管中加入四氯化碳3-5ml及少许无水硫酸钠。

然后将滤纸条固定于软木塞上,插入试管内,使窄条浸入溶剂中(色素点要略高于液面,滤纸条边缘不可碰到试管壁),盖紧软木塞,直立于阴暗处进行层析。

待溶剂前沿达滤纸条上1.5-2.0cm时,取出滤纸条,立即用铅笔再溶剂前沿划线作记号。

并观察色素带的分布。

最上端橙黄色为胡萝卜素,其次黄色为叶黄素,再下面蓝绿色为叶绿素a,最后的黄绿色为叶绿素b。

3、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观察)

1.光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

(1)取2支小试管,其中两支各加入3ml上述丙酮提取液,1支放在强光下,另1支放到暗处(或用黑纸包裹),40min后对比观察颜色有何变化,解释其原因。

(如果天气晴朗,太阳光强烈可选作,)

2.铜代作用取两支试管,第一支试管加叶绿体色素丙酮提取液2ml,作为对照。

第二支试管中加叶绿体色素提取液2ml,一滴一滴加浓盐酸,直至溶液出现褐绿色,此时叶绿素分子已遭破坏,形成去镁叶绿素。

再加入少量醋酸铜粉末,微微加热,则又产生鲜亮的绿色。

此即形成了铜代叶绿素。

观察记载溶液颜色变化情况,并与对照试管相比较。

解释其颜色变化原因。

解释原因。

3.黄色素与绿色素的分离取上述色素丙酮提取液10ml,加到盛有20ml乙醚的分液漏斗中,摇动分液漏斗,并沿漏斗边缘加入30ml蒸馏水,轻轻摇动分液漏斗,静置片刻,溶液即分为两层。

色素已全部转入上层乙醚中,弃去下层丙酮和水,再用蒸馏水冲洗乙醚溶液2次。

然后于色素乙醚溶液中加入5ml30%KOH甲醇溶液,用力摇动分液漏斗,静置约10分钟,再加蒸馏水约10ml,摇动后静置分离,则得到黄色素层和绿色素层,分别收集于试管中。

 

实验三不同施氮水平下植物生理响应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综合试验设计方法,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和总糖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分析不同氮水平对植物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和总糖含量的影响;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要求掌握仪器的使用,对实验结果以综合报告的形式表达,理解综合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二、实验内容及意义

在不同氮水平下,通过培养的方法,培养一段时间后,让植物充分地吸收氮素后,通过分析不同氮水平下新鲜植物组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a,b含量以及烘干样总糖的含量,分析氮与植物生理机理的关系。

三、实验设计与方法

实验设置三个氮(N)水平(即处理),对照(CK,不加氮素),低氮(LN),高氮(HN),用尿素配置氮溶液。

实验对象为树苗(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植物),根据班级人数(m)分组,每组n人,每个处理设置(m/3)/n个重复。

在实验室培养3周,期间分三次加入土壤,培养结束后开展综合实验,每组同学分析其中的一个重复,最后将数据集中起来,交叉分配给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交综合报告。

四、数据分析方法

综合实验报告是在老师汇总全班同学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根据安排对实验结果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图表(使用office软件中EXCEL和WORD功能)的形式给出,并作适当的分析,分析氮的作用,总结实验结果。

五、附件

附件一: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硝酸还原酶(缩写NR)是硝酸盐同化中第一个酶,也是限速酶,处于植物氮代谢的关键位置。

它与植物吸收利用氮肥有关,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因而硝酸还原酶活性被当作植物营养或农田施肥的指标之一,也可作为品种选育的指标之一。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可以初步掌握测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硝酸还原酶是植物氮素作用中的关键性酶,与作物吸收和利用N肥有关,不同品种,年龄、器官组织以及环境条件对硝酸还原活性都有影响,硝酸还原酶作用于NO3-使还原为NO2-;

NO3-+NADH+H+→NO2-+NAD+H2O

产生的NO2-可以从组织内渗到外界溶液中,并积累在溶液中因此测定反应溶液中NO2-的含量的增加,即表明酶活性的大小。

NO2-含量的测定用对磺胺(对氨基苯磺酸胺)比色法。

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与磺胺反应生成重氮盐,再和α-萘胺偶联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

反应液的酸度大则增加重氮化作用的速度,但降低偶联作用的速度,颜色比较稳定。

增加温度可以增加反应速度,但降低重氮盐的稳定度,所以反应需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三、实验仪器药品

  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烘箱,三角烧瓶,剪刀,移液管,刻度试管

0.2MKNO3:

将20.22克KNO3溶于1000ml蒸馏水中。

0.1M磷酸缓冲液(PH=7.5):

贮备液A:

0.2mol/LNaH2PO4溶液(27.8gNaH2PO4·H2O配成1000ml)。

贮备液B:

0.2mol/LNa2HPO4溶液(53.65gNa2HPO4·7H2O或Na2HPO4·12H2O71.7g配成1000ml)

取A液16ml+B液84ml,用水稀释至200ml

磺胺试剂配制:

取1克磺胺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