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第20期完整申论时事公文写作.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9234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3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月谈第20期完整申论时事公文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半月谈第20期完整申论时事公文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半月谈第20期完整申论时事公文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半月谈第20期完整申论时事公文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半月谈第20期完整申论时事公文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月谈第20期完整申论时事公文写作.docx

《半月谈第20期完整申论时事公文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月谈第20期完整申论时事公文写作.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半月谈第20期完整申论时事公文写作.docx

半月谈第20期完整申论时事公文写作

半月谈2011年第20期

本期目录

·热点声音

[半月评论]

·文化,为转型发力

[本刊特稿]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

·辛亥百年精神永驻

[怎样看待经济形势]

·民企债务危机倒逼金融体制创新

[专题报道蓝领创新:

中国工人有力量]

·蓝领智慧——一线工人的创新故事

·企业文化——以创新促进转型

·国家战略——为中国创造夯实地基

·日本如何推动蓝领创新

[政治观察]

·爱在如皋

·河北青县探索村治新模式

·汕头:

新起点上再出发

·阜宁,惠民创建得民心

·周口创新干部提名新机制

·e时代新婚俗

·网络,让慈善之举更便捷

[社会管理看创新]

·凭祥:

边城管理有特色

·德阳:

小社区创出“大和谐”

·太原:

民生为本谋划社会管理创新

[经济纵横]

·警惕奶业规模化变成“奶农退出化”

·云计算时代的中国机遇

·金融脱媒——中国金融市场在变化

[转型期社会道德观讨论拜金主义的喧哗与躁动]

·别让孩子拜倒在金钱脚下

·裸婚不裸

·十八元钱的父爱

[在基层]

·柿子熟了

·带着盲人“看电影”

[社会文化]

·《龙狮》飞舞闯世界

[校园话题]

·常怀感恩之心

[百事咨询·读者之页]

·直面老年人维权三大焦点

·户口“农转非”后享有哪些权利

·法律保护村民的知情权和查询权

·农民工培训工作待改进

·科技发明成果何以转化难

[本刊消息]

·绿动·十大领军人物(企业城市)评选启动

[谈天说地]

·有一种跳槽是浮躁

[国际时事]

·美国经济社会制度弊端的真实显露

·名词解释:

“破窗理论”

·国外保障房体系的他山之石

·阿富汗十年难抚战争伤

·半月大事

·小测验

·信息

热点声音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10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要把确保质量和公平分配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建设质量优良、分配阳光的工程,使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0月11日在主持召开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和分配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这样说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

——10月初,华西村建村50周年之际,84岁的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向海内外听众作《社会主义富华西》报告时这样说

戳穿“李鬼”的真面目,亟须优化政绩考核体系,转变干部政绩观念,用货真价实的科学发展业绩接受老百姓的评判。

——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发布的“百强县(市)”榜单中竟出现17个国家级贫困县。

调查发现,评比背后存在“收费敛财”现象。

辽宁省一位读者10月13日说

政府采购的就是正确的。

——海口市一家“空,壳”公司在注册成立后4个月内连续在政府采购中中标。

10月初,面对记者的质疑,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蔡东海这样说

当教育培养出的只是数学奥林匹克解题高手,当年轻人上大学只是为了拿文凭,当民营企业家不做实业专注于投机,当炒房收益大干创新所得……我们的社会就很难出现“乔布斯式”人才。

——10月5日,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的去世引起人们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一名网友这样说

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态度开设微博客、用好微博客,通过微博客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妥善回应网上热点,努力引导好社会舆论。

——10月13日举行的“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任王展如是说

从这些指标的情况来看,我们初步判断,我们国家房地产的调控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房地产的市场运行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9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上月下降的有17个,持平的城市有29个。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这样判断编辑:

王鹏权

文化,为转型发力

苏北

文化,有多层的内涵,多元的指向。

转型,有多重的难题,多样的选择。

当大众的文化热情又一次被激发、社会的文化变革叉一次被催进之时,我们如何围绕加快推进“中国转型”这一发展主题,去重新发现文化的功能,释放文化的力量,实现文化的价值?

发展转型,意味着发展动力的能量转换。

从投资依赖、出口导向到消费拉动,是中国经济的平衡。

当金融危机依然阴影重重,当产能过剩在宽松调控政策、强力刺激内需过后又见新高,当保护主义在主权债务日见深重、贸易壁垒不断升高中卷土重来,文化民生前所未有的增进,文化消费日见强劲的势头,成了中国发展转型的一大新的动力。

看一看深圳农民工借助“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读书时的如饥似渴,听一听东北乡村文化大院里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再去领略江苏如皋一年2万多场戏剧的进城下乡,我们当有更为真切的感受。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服务,是中国产业的升级。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保障民生的重要立足点,也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加快转型的重要着力点。

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创新技术、文化创意的介入,多元服务、跨界合作的探索,也为传统产业业态的融合和创新,开拓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从规模扩张、形象塑造到品质提升,是中国城市的跃进。

“文化立市”“文化强市”,已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越来越多的城市显现出充足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弘扬传统文化,自觉建设先进文化,在文化与城市的融合中滋润城市的灵魂,成长城市的经济,涌流城市的活力。

当然,推进中国转型,更应当关注发展主体,关注他们的素质提升。

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更多地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和要素红利。

如今,这竞争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发生转折。

供给增速下降,成本逐步提升,“民工荒”正从东向西蔓延开来,漂泊异乡的农民工开始了用脚投票.呈现出比父辈们更为多元的选择。

不少地方政府一肩执着“招商”的担子,另一肩又扛起“招工”的重任。

第六次人口普查也清楚显示,我们加快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面临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

“中国已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

”学者们及时敲响了警钟。

出路何在?

在于提升人力资本、文化资本,提升广大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

我们自应清醒,“人口红利”在中国还只是停留在数量型发展阶段,真正的质量型“人口红利”还有深厚的能量。

我们应当把人力资源建设视为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根本动力,实现“二次人口红利”再造,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经济登上更高的台阶。

着力“人口红利”的二次开发,关键看我们能不能解放视野,能不能在广开门路招才引智的同时,放眼更广大的普通劳动者。

他们同样是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样承栽着中国创造、中国服务的希望,同样蕴藏着推进经济转型、实践科学发展的巨大潜力。

走近长三角、珠三角的亿万产业工人,我们当能感受无数蓝领创新的奇迹,领略遍地劳动英雄的风采。

看一看上海宝钢集团,他们以全国钢铁业6%的产量,实现了全行业约30%的利润。

其成功的法宝正是创新,蓝领创新正是其创新主体。

集团平均每天产生专利4件,五成由一线工人创造。

“千万双手动起来,千万个脑袋转起来”,一线职工的岗位创新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还要看到,中国转型需要转换的不仅是发展方式,而且是发展文明,不仅是发展路径,而且是价值取向。

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在创造高速增长、加快大国崛起的同时,也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

重化工业的遍地开花,结出了一串串环境污染的苦果;发展主义的单一取向,造成了各种资源毫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和收入分配的改革滞后,强势集团的机会垄断和权力资本的利益共谋,生成着日益凸显的社会分化,引发了形形色色的群体事件。

中国转型的路径选择,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人本”(以人为本),“平等”(社会公平),“共享”(共同富裕)。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进程中牢牢把握:

不断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切实保障民众的公民权利,努力促进民众的全面发展;建立公正的分配结构、社会秩序和保障机制,提高弱势群体参与社会选择、社会竞争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只有把这一价值取向融合于生产的过程,根植于发展的细节,贯穿于经济的脉络,凝结于产业的形态,我们的发展转型才是科学的,先进的。

从转型的视角看,文化是产业,也是民生,是资源,也是资本,是理念,也是价值。

文化的功能,自然不仅在于助推发展的转型。

转型的力量,当然也不只在于文化,不可忽略的还有经济、社会和政治。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

本刊记者李亚杰华春雨白瀛

10月18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央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交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

全会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基本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永进认为.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惟一正确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成为这次全会一个突出的亮点。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张和平表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相联系。

为此,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专家认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两个目标,即总体战略目标和为实现总体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制定的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

目标清晰,催人奋进。

对推进文化改革发晨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六大以来,一场影响深远、触动深刻的文化体制改革稳妥而坚定地推进,为推动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会牢牢把握历史和人民的厚望与期待,针对当前文化建设中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新局面。

全会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全会公报的这一表述振奋人心。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全会向人们昭示,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能动摇。

全会对于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郭建宁认为,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

全会认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意气风发,文艺创作更加积极活跃,我国文艺各个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为了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全会强调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迟惠生说,创作者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公报中的一系列表述,让人们对文化繁荣发展充满了新期待。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马俊明说。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全会公报突出强调,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到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免费的电影大餐,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纷纷打出文化民生品牌,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神州大地。

围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全会作出多项具体部署,强调:

“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专家表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升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全会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罗贵权认为,文化产业发展中,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既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

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说,目前制约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匮乏,尤其是优秀的、有创意的、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的文化人才。

全会提出加快培养造就文化人才队伍,可谓一语中的。

面对文化改革发展新目标、新任务,全会对文化领域的队伍和人才建设再次作出部署——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编辑:

何晏

辛亥百年精神永驻

本刊记者何晏

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全面回顾了辛亥革命100年来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完全统一的殷切希望。

为了更好地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宋月红研究员。

记者:

中央如此高规格地召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您怎么看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宋月红:

100年前,辛亥革命席卷中国大地,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以实现民主共和、“振兴中华”相号召,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辛亥革命彪炳史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永远值得纪念的。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尽管没有改变近代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人民群众在这一洪流中创造并留下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辛亥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学习历史,不断总结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始终尊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继承和发展辛亥革命精神,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从这一历史中、从辛亥革命先驱的精神中汲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

宋月红:

辛亥革命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其主要内涵包括:

首先是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救国救民的探索精神;其次是为振兴中华而敢于担当、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第三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先进分子践行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不懈奋斗精神。

爱国、奋斗,是辛亥革命最鲜明的历史特征。

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辛亥革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源泉。

记者:

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应该着重把握哪些方面?

宋月红: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

学习领会讲话精神,一是要准确把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这是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依据,更是评价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是否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的立论依据。

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就不能够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认识不清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本质,以及这一历史发展的方向与道路。

二是要准确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辛亥革命开启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基础上,带领人民创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是要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话深刻揭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历史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辛亥革命精神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

记者: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您如何看待这条主线?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宋月红:

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

顺应时代召唤,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举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意义上,辛亥革命是成功了。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在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中国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

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二者之间贯穿的一条历史发展主线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用先进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记者:

对讲话中提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三面“旗帜”,如何理解和贯彻?

宋月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以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奋斗史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而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当代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新的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