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10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108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10篇.docx

《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10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10篇.docx

云南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10篇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纺织工艺

①什么是纺织?

纺织的原意是“纺纱”与“织布”。

中国的纺织行业起源于养蚕缫丝。

据说我国先民在采集食物的时候,发现蚕茧是一道相当美味的食物,放于口中反复咀嚼之后,蚕茧就只剩下了一团团的丝线。

这恐怕就是最早的“缫丝”过程了。

②我们已知的纺织工具最早起源于1930年中国考古队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骨针。

到了新石器时代,纺轮的发明使得冶丝更为便捷。

世界上最早的纺轮出现在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

纺轮是纺锤上的小轮,圆形,中心有一小孔。

孔中插以两端尖削的直杆,即成为纺锤。

人们利用其自重和连续旋转原理来纺纱。

虽然这种纺纱方法既原始,又吃力,而且产量还不高,但是极大推动了人类纺织工艺的发展。

③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缫车、纺车和织机的相继出现,使得纺织行业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那么,起初的这些纺织工具究竟是什么样子?

考古发掘并没有留下什么重要依据,所以目前很难判断其具体形制。

其实想要了解也不难,《诗经·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和《诗经·曹风·鸤鸠》里的“淑人君子,其带伊丝”这些句子就间接告诉了后人,西周时期的人们已经在用优良的工具冶丝织锦了。

而且,从《礼记·祭义》中“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fŭfú)文章。

”这句话可以了解到当时完整纺织工序。

④西汉时期,出现了提花织机。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西汉的古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4台提花织机模型。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

“提花技术的核心就是编织提花程序,把它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来重复控制提花机的动作,可以说是电报、计算机等近代科技的先声。

”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原料一般都为毛、麻、棉三中短纤维,而中国人在使用这三种短纤维的基础上还大量利用了长纤维—蚕丝,再利用提花织机编织成精美的丝绸。

那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丝绸之路不正就是以中国的精美丝绸作为主要的贸易手段来打开贸易之门的吗?

⑤元末明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又在原有的纺织基础上对纺织工艺进行了新的改革,使更加先进的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后来,明人宋应星也在《天工开物》中对古时先进的纺织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纺织工艺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而今,传统的纺织技术已经被新型的无纺布技术、现代三维编制技术以及现代经典纳米技术等取而代之了。

1953年,经国家批准,在西安的郭家滩先后起建了国棉三、四、五、六厂,由此逐步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现今,这些工业基地也逐步消失了,再一次让轻纺工业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是流淌在一丝一缕、一针一线、一经一纬中,五彩斑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通过“纺织非遗”这个新鲜的名词,让中国的四大名绣和三大名锦走出了国门,同时也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到了后人无法超越的纺织工艺在中国的悠久历史。

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什么作用?

(3分)

2.第①段加点的词语“据说”能否删去?

为什么?

(2分)

 

3.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4.请结合下列材料说说,如何更好地有效地传承纺织非遗。

(3分)

作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丝绸文化。

这几年,他把我国丝绸、织造、印染、刺绣等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本身的传承、各种工艺与产品及今天的发展都收入了他主编的中华锦绣系列丛书。

“另外,我们还收集到上万件古代的丝绸,把里面的纹样提取出来进行再造、再设计,出版了十本图案全集。

这些非常精美的丝绸图案,可以作为很好的IP(知识产权)进行开发,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丰说。

 

一、1.(3分)时间顺序;使文章脉络清晰,也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了“纺织工艺”的发展变化过程。

2.(2分)不能删去,“据说”是一种不确切的说法,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说法,删掉后,就说明这个最早“缫丝”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太绝对,与原文不符。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3.(2分)作比较;通过世界各国和中国在纺织原料选择上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中国人在纺织原料选择上的独到眼光。

4.(3分)示例:

①在现代纺织工艺的基础上加入传统的纺织工艺,比如“手工编织、手工刺绣等”②将“纺织非遗”编入教科书中,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了解到纺织非遗。

③开设专门的“传统纺织工艺”工厂,使更多热爱传统纺织工艺的人们加入学习、制作,以便传统手艺得到更好的推广。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回望上一次全球变暖

①地球变暖会怎样?

人们提出了许多猜测,比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这些猜测正确吗?

看一看离我们最近的暖期——上新世(距今530万年~250万年)就知道了。

通过古代地质遗迹以及古生物化石的证据,科学家发现,上新世时期地球的温度比现在高,南北两极的面貌以及海平面的变化符合人们对全球变暖现象的预期。

②首先,温暖的地球唤醒了北极的原始森林,将那里打造成生命的乐土。

比如,在加拿大靠近北极的埃尔斯米尔岛,科学家发现了大量上新世时期的古代植物化石以及黑色木炭层,经过分析,这些树木属于温带的铁杉树种,表明当时温度比今天高出了18℃,而黑色木炭层则是森林大火留下的遗迹。

又比如,在西伯利亚的苔原带,科学家也有类似的发现,上新世时期的地质沉积层中不仅有泰加森林,甚至出现了花粉,那种花一般只存在于平均温度为0℃的地区,表明当时温度比今天平均高出了10℃左右。

根据其他动植物化石以及生物亲缘关系,科学家推测,上新世时北极是一片森林世界,生存着大量的三趾马、巨型骆驼以及其他动物。

③在夏季高温时,闪电能频繁造成野火,导致火灾发生。

这与目前北极气候变化的趋势是吻合的。

2012年,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就有大约28万平方千米的森林被火灾烧毁,2015年,美国阿拉斯加州有20230平方千米森林发生火灾,2016年夏天,在格陵兰岛西部的冻土中也爆发了一场野火。

所以科学家警告我们,全球正在变暖,人们需要为未来的火灾做好准备。

④其次,温暖的地球确实带来了冰川的融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

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就曾发现这里的山脉存在上新世时期海洋微生物以及海洋动物的化石,这表明当时波涛汹涌的海面已经覆盖了今天南极大陆的一部分,当时南极洲的面积肯定要小于今天。

⑤另外,科学家曾经预测,如果全球的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就会升高60米。

上新世的地质证据表明,这种预测也是有道理的。

比如,科学家对美国北部沿海平原上的一条从北卡罗来纳州延伸到佛罗里达州的山脉进行过勘测,该山脉形成于300万年到50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前期,科学家发现它曾经受到过海浪的侵蚀,表明那里曾经是沿海岸边,海拔测试表明,当时海平面比今天至少高出了35米。

由此可见,全球变暖对于沿海城市来说真的是一场灾难。

(选自《科学之谜》2018年第9期)

1.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各有何作用?

(4分)

 

2.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什么?

(2分)

3.请概述文中提到的地球变暖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2分)

 

4.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地球变暖带给你哪些启示。

(2分)

 

二、1.(4分)①举例子:

通过科学家在西伯利亚的苔原带的发现,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温暖的地球唤醒了北极的原始森林,将其打造成生命的乐土。

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

用“0℃”“10℃”等具体的数字说明了西伯利亚苔原带温度的上升的幅度。

③作比较:

将西伯利亚的苔原带当时的温度和现在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了温暖的地球唤醒了北极的原始森林。

(共4分。

说明方法各1分,作用各1分。

任选其二即可)

2.(2分)在夏季高温时,闪电能频繁造成野火,导致火灾发生。

3.(2分)①在夏季高温时,闪电能频繁造成野火,导致火灾发生,人们需要为未来的火灾做好准备。

②温暖的地球确实带来了冰川的融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对于沿海城市来说是一场灾难。

4.(2分)示例:

全球变暖将会改变南北两极的面貌,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为了使全球变暖来得更慢一点,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空调的使用等。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样式雷”:

他们设计了这些建筑

周乾

中央电视台第二季的“国家宝藏”节目中,样式雷建筑烫样是故宫拿出的三件国宝文物之一。

②烫样,就是指古建筑的立体模型。

这种模型一般用纸张、秫秸、油蜡、木头等材料加工而成。

纸张一般选用元书纸、麻呈文纸、高丽纸、东昌纸。

木头一般选用红松及白松。

紫禁城古建筑烫样最开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间工匠制作。

在清代,出现了制作烫样御用皇家机构,即样式房,功能犹如现在的建筑设计院,主要负责皇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在设计的初期阶段,需制作出建筑烫样,供皇帝参考。

通过向皇帝展示拟建造模型的烫样,可显示出建筑的整体外观、内部构造、装修样式,和现在的三维效果差不多。

③故宫博物院现藏烫样80余件,这些烫样涵盖圆明园、万春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紫禁城、景山、天坛、清东陵等多处的实物模型,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它们是研究清朝建筑历史、文化及工艺的重要资料,亦是部分古建筑修缮或复建的重要参考依据。

④烫样的制作包括梁、柱、墙体、屋顶、装修等部分。

其中,梁和柱采用秫秸和木头制作;墙体主要用不同类型的纸张用水胶粘合成纸板,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裁剪;屋顶制作时,首先利用黄泥制成胎膜,然后将不同类型的纸用水胶粘合在胎膜上,晾干后,成型的纸板即为屋顶形状;装修的制作方法类似于墙体,再在上面绘制图纹或彩画。

一般而言,制作好的烫样,包括很多信息:

建筑造型、建筑内部构造组成、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基本尺寸数据、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基础等内容。

⑤雷姓家族先后7代在样式房主持皇家建筑设计,极其罕见,故被世人誉为“样式雷”。

样式雷家族对于紫禁城古建筑保护与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⑥样式雷家族留下来的大量烫样实物,提供了紫禁城古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丰富图档、画样及烫样,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工匠不仅具有良好的建筑施工技艺,而且具有图纸设计表达能力及立体模型表达能力。

⑦样式雷改变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病。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统专著,其论述散见于各种文史典籍中,介绍中国建筑的伟大成就时,很少提及建筑设计者。

样式雷家族留存的烫样模型,给人以清晰的信息,便于我们了解、研究紫禁城及圆明园、颐和园及清帝陵等建筑实物的设计理念,更可作为古建筑设计、修缮、研究参考的依据。

样式雷家族7代人主持了清代皇家多种建筑的设计,体现出丰富的建筑思想,堪称最牛御用设计世家,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传奇。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2日,有删减)

1.文章第

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2.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分)

样式雷家族7代人主持了清代皇家多种建筑的设计,体现出丰富的建筑思想,堪称最牛御用设计世家,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传奇。

 

3.阅读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样式雷对后世的影响?

(3分)

 

4.请简要列举几个你所知道的关于样式雷家族主持的建筑设计。

(2分)

 

三、1.(3分)列数字、举例子。

具体说明故宫所藏“烫样”数目之多,又突出了烫样的样式广泛,风格多样。

(共3分。

说明方法共1分,作用2分。

意思对即可)

2.(2分)“最牛”本指很有能力,才华出众的人,在这里突出了样式雷家族高超的建筑能力及丰富的建筑思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使文章风趣幽默。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3.(3分)

样式雷家族留下来的大量烫样实物,对保护与研究紫禁城古建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样式雷改变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病。

样式雷家族留存的烫样模型,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古代建筑实物的设计理念,更可作为古建筑设计、修缮、研究参考的依据。

(共3分。

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4.(2分)宁寿宫花园圆明园绮春园颐和园北京正阳门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

  

眼睛能否掩盖住谎言?

①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据此推理,如果一个人撒谎,那么他的眼睛就注定掩盖不了谎言,所以撒谎是注定要失败的。

但这种推理有科学依据吗?

②经验告诉人们,儿童撒谎,通过眼睛是能看出一二的。

因为当儿童说谎的时候,说谎者会尽量避免自己的眼光和别人眼光接触。

而且因为心虚,脸庞会发红,也会增加眨眼次数,眼神也飘忽不定,会经常往下看。

这些特征通常都比较明显,很难让眼睛掩盖住谎言。

③但如果是成年人说谎,眼睛能否将谎言掩盖住呢?

一般来说,成年人说谎后,就很少出现儿童说谎者的那些明显特征,说谎者可以盯着对方的眼睛,甚至伪装出一副坦诚无比的样子目不转睛地盯着你,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谎话。

④那这是否意味着成年人的眼睛能掩盖住谎言呢?

美国科学家发现,对大多数人来说,当人们的大脑进入记忆搜索状态,也就是回忆某件真实存在的事情时,眼睛会先向上、再向左转动。

而如果当一个人尝试去“虚构”一个画面或者场景,也就是撒谎时,眼球的运动恰恰相反,会先向上、再向右转动。

因此,如果你想检测一个人是否说谎,就不要问他“你吃早饭了吗”这类不需要回忆的简单问题,你应该问一些必须依靠回忆才能想起来的细节问题,比如“那天你上街碰到了哪些熟人”等问题。

这是如果对方的眼睛先向上、再向左转动,说明他在回忆真实的情况;如果眼睛先向上、后向右转动,说明他在正在编造谎言、准备骗你。

⑤由此看来,眼睛想掩盖住谎言,还真的是很难很难。

⑥不过,最新研究显示,依靠眼睛来判断是否说谎,很容易误判,因此不能全信。

⑦英国一个研究团队就专门组织自愿者进行了眼睛是否能够暴露谎言的专门测试。

研究人员先拍摄记录下了第一组志愿者说谎和说真话时的眼睛转动情况,然后让第二组志愿者观看录像,通过观察眼部转动情况来判断谁在撒谎。

结果显示,判断的准确率只有50%,跟判断投硬币的正反面的概率差不多了。

为了帮助自愿者掌握眼睛转动判断谎言的有关规则,研究人员还事先对第三组自愿者进行了专门培训,然后再让他们观看第一组志愿者说谎和说真话时的眼睛转动情况,结果判断的准确率还是只有50%。

这表明,撒谎和眼睛没有什么关系。

⑧研究人员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能正确判断眼睛是否真正能掩盖谎言,那是因为人们的复杂心理变化是无法通过眼睛自然流露的。

儿童的眼睛之所以掩盖不住谎言,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相对单纯,所以眼睛能流露出来他们的谎言。

但即便如此,人们也不要过分相信或者依赖对眼睛的判断。

在对撒谎行为的判断上,比较直观的方法之一,是从言语上的犹豫和过度的手势去判断,因为这两种现象能够证明撒谎者的慌张,而慌张恰恰是撒谎者最难掩饰的情绪。

当然,更专业的测谎方法还有许许多多。

(选自《大科技》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3分)

 

3.读完本文,你感觉通过眼睛的转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科学吗?

为什么?

(3分)

 

4.选文以“眼睛能否掩盖住谎言?

”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2分)

 

四、1.(2分)举例子。

通过列举英国研究团队进行了眼睛是否能够暴露谎言的专门测试,结果显示判断的准确率只有50%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撒谎和眼睛没有什么关系,增强文章说服力。

2.(3分)逻辑顺序。

开头讲述儿童撒谎跟成年人撒谎时眼睛区别,接着说明美国科学家的论断,然后介绍英国研究团队的测试成果。

最后得出结论,这样行文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更容易让读者接受文本内容。

3.(3分)不科学,儿童的内心相对单纯,撒谎时通过眼睛表现出的特征很明显,所以通过眼睛就能判断他们是否撒谎,成人的内心相对成熟,可以通过伪装自己的行为特征来掩饰谎言,但是在回忆事情和编造事情时,眼睛的转动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发现其撒谎。

所以不能通过眼睛的转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

4.(2分)从内容上看,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眼睛能否掩盖住谎言”;从表达效果上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运用疑问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10分)

树木正在集体“搬家”

①当灾难来临时,动物会逃跑,人类会发明各种技术减少损害,那么,不会“走”也不会“跑”的树木,会怎么做呢?

②2017年,美国普渡大学的生态学家们借助美国林务局的数据资料,研究了在1980~1995年和2013~2015年之间,美国境内86种树的分布情况。

他们想看看气候或者环境变化,是否会影响树木的分布情况。

计算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大部分树种竟然在“搬家”。

③那么,为什么树木会搬家呢?

④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全球气候变暖。

对于树木来说,热量过多同缺水一样,是致命的。

为了光合作用,树叶上的微小毛孔——气孔会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

随后光合作用会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这是叶子和树干的营养成分。

在这个过程中,树木自身的一小部分水分会通过其气孔蒸发,产生负压,这一负压有利于树木将从土壤中吸入的水分经过树干输送到树冠,供应整个树木的光合作用。

⑤但是,温度增加后,树木自身水汽蒸发速度也会加快,最终蒸发速度大于树木从环境中吸收水分的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树木会关闭树叶上的气孔,来避免水汽快速流失,但这样做也意味着没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其细胞会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亡。

即使不死亡,自身水分损失后,防御害虫的毒性汁液会变干,防御力下降,害虫可以通过气味,灵敏地检测到这一变化,堂而皇之地来侵蚀树木。

⑥这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美国冷杉、云杉与松树等常绿针叶树种会向北迁徙,它们早已适应了寒冷的气候,当所处的环境变得更温暖,它们只能往北移动。

类似的情况全球各地都在发生。

由于北极变暖的速度大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研究者预测到2100年,随着北极区域的冰层融化,现在生长在北极圈的树种会再向北迁徙500千米远,届时,从西伯利亚到加拿大的一半北极苔原可能会消失,而被森林覆盖。

⑦然而,全球气候变暖也许只能解释一部分原因。

在这次研究中,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们同样发现树木在向西部移动,这一速度快于树木向北部移动的速度。

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⑧尽管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了,但它也显著地改变了当地的降雨量。

自1980年以来,美国东部地区的年降水量已经增加了许多。

虽然美国西部地区的降水量也有所增加,但比起东部,西部年均降水量依然更少,为什么比较喜欢雨水的被子植物,比如落叶乔木、阔叶林会从东部向西部迁徙呢?

⑨研究者猜测美国东部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

然而,现在还没有人弄清楚为什么树木还会向西部迁徙。

⑩不过,即便树木们在通过“搬家”的方式减少群体灭绝的风险,为了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一些树木还会提高用水效率,但如果气候变暖、干旱加剧,那么全球森林实际上总体上还是会大面积减少。

(有删改)

1.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过程”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3分)

 

2.阅读全文,说说树木集体“搬家”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2分)

3.信息提取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全球气温变暖是大树搬家的一部分原因,热量过多对大树来说也是致命的。

B.温度增加后,树木自身水汽蒸发速度也会加快,,这时树木便会关闭树叶上的气孔,来避免水汽快速流失。

C.冷杉、云杉与松树等常绿针叶树种会向北迁徙,是因为它们早已适应了寒冷的气候。

D.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了,但它也显著地改变了当地的降雨量。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森林资源?

(3分)

 

五、1.(3分)树叶上的气孔会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

2.(2分)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

3.(2分)C【解析】根据第⑥段“这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美国冷杉、云杉与松树等常绿针叶树种会向北迁徙,它们早已适应了寒冷的气候,当所处的环境变得更温暖,它们只能往北移动。

”可知,冷杉、云杉与松树等常绿针叶树种会向北迁徙与适应寒冷的气候没有因果关系。

4.(3分)低碳生活,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缓全球空气进一步变暖;封山育林和人工栽培相结合,扩大森林资源;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家知道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适度开采森林资源,合理开发森林资源。

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10分)

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

①2014年,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发现了一个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坟墓,出土文物中,最特别的是一罐野果子竟然保存完好,当研究人员将这些至少有4000年历史的野果子切开时,果子还散发出了新鲜水果的香气。

这些果子为什么能保存如此完好呢?

答案就在于它们保存在蜂蜜中。

②蜂蜜是一种饱和的高渗高糖溶液。

细菌和其他生物身体体液是低渗的,在高渗透压的蜂蜜中,微生物会被吸走细胞体内的水分,最后脱水而死。

同时,蜂蜜也非常酸。

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繁殖的适宜pH值在7.2~7.4之间,而蜂蜜的pH值大约介于3~4.5之间,蜂蜜这种酸度将杀死任何想要在蜂蜜内部生长的细菌。

③此外,蜂蜜的酿造者——蜜蜂,它有着特殊的“炼金术”。

④在蜜蜂酿蜜前,需要采集植物蜜腺的花蜜,花蜜的主要成分为蔗糖与水,水分非常多,大概占到60%~80%。

但是通过酿蜜,蜜蜂可以去除花蜜大部分的水分。

当采集蜂采蜜时,会将花蜜一滴滴吸入囊中,然后返回蜂巢,吐给内勤蜂继续加工。

内勤蜂在加工中,先把蜜汁吸到自己的胃里和转化酶进行混合,然后再吐出去,再吸进来,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多次,同时其他蜜蜂还会用翅膀不断扇风,排出巢内湿气。

这也就使得蜂蜜的水分非常少。

⑤另一方面,蜜蜂胃中有一种叫做葡萄糖氧化酶的酶,当蜜蜂从嘴里反刍花蜜到蜂巢酿蜜,这种酶会和花蜜发生化学反应,把花蜜分解成两个副产品:

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是一种氢的氧化物,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说到它的水溶液——双氧水,可能大家都会非常熟悉。

过氧化氢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具弱酸性,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杀死可能在蜂蜜里生长的所有细菌。

⑥在古代,人们就发现蜂蜜是细菌“绝缘体”,有防止伤口感染等治疗功效。

闪米特人的粘土板最早记录了蜂蜜的医疗用途,上面详细记载了蜂蜜是如何治疗烫伤和割伤的。

古埃及人还经常使用药用蜂蜜,制成药膏治疗皮肤和眼睛疾病。

而在中国,迄今蜜丸仍然是制药业最常用的制剂之一。

现在,世界各地的医院还在使用一种涂满了蜂蜜的绷带,用于防止病人伤口感染。

⑦当然了,虽然蜂蜜堪称是不朽的食物,但如果没有密封好,在潮湿的环境下还是会变质的,而如果密封良好,蜂蜜真能做到永不变质。

(原文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密封好的蜂蜜能够千年不腐的原因。

(4分)

2.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加点词“任何”的表达效果。

(2分)

3.选文第⑥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4.蜂蜜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

结合你所积累的知识,简要列举。

(2分)

六、1.(4分)蜂蜜是高渗高糖溶液(有吸湿性),会让微生物脱水而死;酸度高,能杀死细菌;水分非常少;酿蜜副产品过氧化氢能杀死细菌。

2.(2分)“任何”表示所有(一切),突出强调了所有细菌都将被杀死,没有例外,“任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2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四个事例,具体说明了蜂蜜有防止伤口感染等治疗功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2分)①蜂蜜能营养心肌,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有治疗作用。

②蜂蜜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神经衰弱、失眠有辅助 治疗作用。

③蜂蜜有增强人体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