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6888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

《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

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

印江民族文化游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印江观光旅游,印江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全县总人口43万,土地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布依族、仡佬族等10余个民族,土家族、苗族是主体民族。

其中土家族占54.4%,苗族占16.67%。

土家族自称“毕滋卡”,其“土家赶年”、“六月六”、“土家女儿会”等民族节庆活动文化底蕴深厚,土家红棺葬、祭风神等民俗活动更是独具特色。

所以我们今天旅游的主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上午我将带领大家游览印江文昌阁、峨岭严氏宗祠、严寅亮先生的故居等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间要向你们重点介绍印江的书法艺术历史,下午我们将去参观民族陈列馆。

[印江文昌阁]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印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印江文昌阁,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0年),为五层楼阁,初名“澄清楼”,嘉靖三十九年(1559)改建为九层楼阁,名“梓潼阁”,之后多次被毁,多次重建。

道光十六年(1836年)陕西人郑士范任印江知县,应乡人之请,重修该阁,道光十九年(1839年)竣工。

高37.8米,建筑面积64平方米,坐西向东,属砖、木、石结构,是我国南北建筑有机结合的典范。

东北面原建有木质龙门供进出,有五级台阶,寓意是祈求五子登科。

大家抬头看见的门额石匾是阴刻的“江城砥柱”四字,门联是:

“鸿路高搴从此升云齐拾级,龙门峻极须知平地有层梯”。

室内有木柱,鼓形石柱,内外相连。

一层楼板中为藻井,正四边形,八个龙头挑向阁心,楼面护以万字格木栏,二层建迴廊,有檐柱八根,铺以石板,三层正面竖行书阴刻“文昌阁”。

各层联、额,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魏祖镛撰书。

各层皆有楼梯及护栏,登其顶可观全城貌。

顶层构架复杂,呈放射状,雷公柱与尖顶相连,主梁饰八卦图案及建筑年代和首事人等,次梁彩绘卷枝叶纹及梓匠等。

1985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保护文物,现在是禁止游客进入参观的,所以我们只能流连其外,与之合影留恋。

[依仁书院]

依仁书院是印江最早的书院与文昌阁相距20米,他与文昌阁为同一组文物。

该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现存构件均为原始构件,系砖、木、石结构古建筑,中轴线上有正厅、厢房、天井,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57平方米,建筑面积267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

正厅悬挂全国著名书法家五峙苍书写的“依仁书院”四个大字及抱柱联,联曰:

“博古通今莘莘学子有攸归,依仁游艺滚滚风涛成志趣”,侧联:

“蓬山赐玉玺褒扬书法钦命题额耀千秋,学海点迷津广育英才伫看登龙颦十倍”。

正厅的建筑结构为抬梁穿斗硬山混合式小青瓦顶木结构,其大梁题记原书写有建筑年代,太极八卦图案及各种彩绘图案,但已脱落。

现在看到的是仅于次梁上书写的“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阁邑绅耆士庶仝建”及木、石匠人等,以及彩绘圆形方孔币、太阳图案和面壁浮雕“喜鹊闹梅”等图案,月梁彩绘“金玉满堂”、“桃李满园”、“平升三级”、“教学登科”、“喜报连科”、“尚书仁杏”六幅图案。

2002年4月,印江民族中学将依仁书院进行全面维修,设为校史展厅。

作为印江文化的发祥传播地,每一个在此学习过的学子都会对他们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眷恋。

[严氏宗祠]

大家现在参观的是峨岭严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后堂建于清道光廿十五年(1845年),坐南向北,依山就势,为二进高封火墙围护“四合院”式古建筑。

现存构件均为原始构件,由北向南依次原有牌坊式大门、照壁、八角亭、三星台、厢房、正堂、后堂,与围墙外的钟鼓楼、操场、观音堂形成一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

严氏宗祠的建筑结构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单檐硬山式小青瓦屋面。

正堂与东西两厢平面呈“凹”字状,梁架上均装有各种纹饰构件。

199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9月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委托铜仁地区文管办进行了现状勘察,并作出相应的修缮设计方案,2003-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恢复。

各位朋友,印江这方热土,自古文风昌盛,尤其是书法,源远流长。

沿着时间幽深的隧洞,上溯到印江历史的源头,我们会看到,这里的各族人民,为了谋求发展,那时,他们就把眼光瞄准了教育。

尽管这是一块偏僻蛮荒之地,但明清两代,这里也中进士、举人近百人。

这是一群令世人瞩目的儒学精英,他们人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大多书法技艺精湛,其名扬海内者比比皆是。

严寅亮便是这群精英中光耀银汉的巨星:

北京的“颐和园”,成都的“杜甫草堂”,广州的“中山公园”,黄果树的“观瀑亭”,等等,这些名匾宝额皆出自严氏之手。

接下来我们将参观的是清末明初全国著名书法家严寅亮先生的故居。

[严寅亮先生的故居]

严寅亮,字弼丞,号剩庵、碧岑,别号阳坡山人。

生于清咸丰四年,自幼酷爱书法,是印江古代四大书法名家之一。

他十九岁入思南府庠。

光绪十五年,赴贵阳会试中已丑恩科举人。

次年赴京会试未中,入国子监习业。

光绪十七年九月,皇家园林“颐和园”落成,慈禧太后广征园林榜题匾额,召知名书法家御前恭书,其中部分匾联及园名“颐和园”三字不合圣意。

一日,主事庆亲王寿诞,翰林院编修高熙哲托严寅亮代书一副寿联前去祝寿,庆亲王对此寿联甚为赞赏,便拟让严寅亮试书园名榜联进献。

可严寅亮因身无官职而不能御前献书,遂许其于馆舍书就,转呈太后。

严寅亮展纸挥毫,欣然书就“颐和园”门额及楹联二十三幅、大小匾额十八方,以楷、行草等各体书之,一并转呈太后。

太后审阅大喜,将其所书全部采用。

后慈禧于便殿召见严寅亮,赐龙纹饰边的“宸赏”玉印一枚。

严寅亮从此蓬山留翰,名震京华。

严寅亮在国内名胜古迹处留下的墨迹甚多,成都的“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广州的“中山公园”、“梦草堂”;贵州黔灵山的“麒麟洞”;修文的“阳明洞”;黄平的“飞云洞”;黄果树的“观瀑亭”。

他与当时善于篆刻及国画墨竹的鄢师竹(清道光八年-光绪末年)字行甫,号香泉小史,别署筛道人,印江县煎茶溪人(民国年间划属德江),善画螃蟹的龚延团(务川县人)称为“黔东三绝”。

先后任盐大使知县、贵州国学讲习所所长,省立女师、省立一中等教师。

著作有《碧岑诗钞》、》《严氏家训》和拓本《剩庵墨试》等。

话说到这,严寅亮先生的故居到了。

故居为木结构民居,有龙门,石院坝晒壁(砖砌斗合墙),墙正中有严寅亮题书的“福”字石刻,正房5间,龙门厢房1间,故居背靠绵延的阳坡山,又称壁上挂灯,面对峨岭关八里山,曲折蜿蜒的九道溪从寨下通过,山明水秀,钟灵人杰。

严寅亮是清光绪十五年举人,生于1854,卒于1933年。

其子严希纯是中共早期党员,长期在隐蔽战线上工作,建国后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计量局副局长、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其孙女顾复生(从母姓)是著名医学博士、心血管病学专家、北京友谊医院内科教授。

一门三代名家(书法家、革命家、医学科学家)世所罕见。

印江籍全国著名书法家魏宇平先生为故居题写匾牌。

[印江书法艺术]

参观了严寅亮先生的故居,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印江的书法艺术历史。

据史料记载,对印江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最大的首推周冕。

公元1432年,贵州首次开科,周冕以第三名而荣膺贵州首届举人,官任湖北黄州府教授。

他不仅经史诗文著名,尤擅书法。

据《思南府志》载,他“在县门生最多,并多成名,书艺精湛。

”这批书艺精湛的学生,有的仕进后告老还乡,有的名落孙山后设馆授徒,奠定了印江书法艺术传统的基础。

这一时期,涌现了著名的书法家左佥御史肖重望,广东布政使田秋,河南道监察御史田景新等人。

肖重望享誉最高,他与敖中庆、田西麓、李同野被称为明代四大书法名家,明万历帝为纪念这四大名士,亲题“京都四杰”。

到清代印江书坛上更是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有王(道行)、周(以湘)、潘(登云)、严(寅亮)四大家。

人们分别以“道气”、“仙气”、“豪气”、“神气”来概括这四大家书艺的特点。

他们的残碑断简,如去光片羽,世筛珍藏。

清末著名书法家严寅亮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在这我重点介绍以下几位书法名家。

王道行(1758年-1822年)字用之,号竹邨,又号兴庵,土家族。

乾隆五十四年选为拔贡,后分发陕西州判,陕西通判,长安县丞,后擢升为陕西永寿县知县,兼代合阳县知县,继又改泾阳县知县。

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广东先后任归善县、随文县、新会县知县。

道光二年(1822年)升任惠州知府,因病未及赴任即殁于新会官署。

王道行出生于书法世家,少年时代即工于诗古文辞,练就一手好书画。

乾隆五十四年,皇宫举行书画遴选,王道行奉应试书,竞名列第七,画则邀御赏,评置第一。

生前著有《竹邨公临帖》、《政余诗钞》、《政学草》和部分书法遗作、匾额等梓行于世。

周以湘(1824年-1889年),名锜,号梦之,印江县板溪镇渠沟村人。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考取拔贡,入国子监深造,经朝考就任直州通判,旋即以本班职分发湖南保甲局。

同治四年(1865年),应湖南提督鲍超聘为军佐职掌文案。

同治六年(1867年)办理军务有功,升任道员,后改授湖南盐运使,赏给三品封典,封赠其祖辈三代为“荣禄大夫”,祖母为“一品太夫人”。

光绪四年(1878年)改授广东军火局总办,新香各海口洋药总办,南澳海防同知。

光绪已丑年(1889年)十月十五日,卒于任上。

光绪帝追赠其为正二品资政大夫。

周以湘书承王、欧、赵诸家意韵,用墨轻盈,干练骨劲,尤以行草、楷书见长。

两湖、两广、闽浙诸省慕名求字者络绎不绝,时人云:

“没有周字的人家就算不得书香之第”。

周以湘一生精于书画,著有《弃不尽斋》诗稿八卷。

潘登云(1841年-1933年),号鹄臣,印江县城人。

工书钟鼎文,真行草隶,均有建树,对古典诗文也有较深的造诣。

清光绪年间,在湖南常德书写“万寿宫”三个大字,其笔法苍古、俨然秦汉之风,深受书法同行赞赏,名震湘湖,故被挽留,客居他乡数载。

辛亥革命后回归故里,其间不乏社会名流、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慕名求字,应酬不暇。

现有隶书、篆刻印章、钟鼎文屏条等墨迹收藏于县档案馆。

鄢师竹(清道光八年-光绪末年)字行甫,号香泉小史,别署筛道人,印江县煎茶溪人(民国年间划属德江)。

早年涉世即崭露不凡的才艺。

其诗词清新透逸;书法深得欧阳洵笔意,真草隶篆均显功力,尤长隶书;山水花鸟无所不佳,尤工墨竹;雕刻精工,常用核桃镂雕人物故事及花木鸟兽。

虽屡试不第,但因博学长期在县衙供职。

同治年间,应邀随印江知县凌彜铭赴广西。

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桂返筑旋归印江,仍应邀在县署佐理公务。

一生中著有《临九成宫帖》、《二御诗草册》、《墨竹画册》、《竹石图轴》、《隶书字帖》等。

生前作品颇丰,但留在印江的不多。

当代的印江书坛更是群星灿烂,有老中青书法群体上百人,还有众多的书法艺人不计其数,遍布全县。

下面,我重点向你们隆重推出魏宇平、王峙苍。

魏宇平(1917年-)土家族,贵州印江人,四川大学毕业。

青年时代,投身于抗日救亡民主运动,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入其机关报《民主报》任编辑。

他自幼就对古典诗词和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宇平先生习书赵孟頫、颜真卿、欧阳洵等诸家法帖,钟情于赵字。

他善用中锋,笔为情驱,墨为意用。

笔力内透,神采外溢,左右翻卷,意态翩翩。

通篇节奏运转流畅而时起波澜。

枯笔之处见气象之苍莽,湿笔之处见气韵之清润。

1982年出版《行草唐诗六十首》书帖,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展,被众多园、馆、名胜收藏镌刻,历任重庆书法协会副主席、重庆诗词学会会员、重庆香国诗书画学会副会长。

离休后,专心致力于书法和诗词创作。

现任重庆书协顾问、重庆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峙苍(1911年-2007年)字茂芝,土家族,印江县城太阳山人。

王峙苍先生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书画家王道行的第六代孙。

1935年,先生于重庆“新闻讲习班”毕业,任四川省政府主办的《济川报》编辑。

1941年返故里,在印江中学任教。

其书艺活动十分广泛,墨迹遍及全国。

1989年,先生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先生书法,笔姿秀雅,结构得体,字迹古朴敦厚,力透纸背。

他喜画兰竹,常挥毫泼墨,寥寥数笔,便跃纸上,秀媚流畅,雄姿挺拔,给人以美的享受。

为中国书法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