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30.06KB ,
资源ID:86888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88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docx

1、印江民族文化游汇总印江民族文化游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印江观光旅游,印江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43万,土地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布依族、仡佬族等10余个民族,土家族、苗族是主体民族。其中土家族占54.4%,苗族占16.67%。土家族自称“毕滋卡”,其“土家赶年”、“六月六”、“土家女儿会”等民族节庆活动文化底蕴深厚,土家红棺葬、祭风神等民俗活动更是独具特色。所以我们今天旅游的主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午我将带领大家游览印江文昌阁、峨岭严氏宗祠、严寅亮先生的故居等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间要向你们重点介绍印江的书法艺术历史,

2、下午我们将去参观民族陈列馆。印江文昌阁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印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印江文昌阁,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0年),为五层楼阁,初名“澄清楼”,嘉靖三十九年(1559)改建为九层楼阁,名“梓潼阁”,之后多次被毁,多次重建。道光十六年(1836年)陕西人郑士范任印江知县,应乡人之请,重修该阁,道光十九年(1839年)竣工。高37.8米,建筑面积64平方米,坐西向东,属砖、木、石结构,是我国南北建筑有机结合的典范。东北面原建有木质龙门供进出,有五级台阶,寓意是祈求五子登科。大家抬头看见的门额石匾是阴刻的“江城砥柱”四字,门联是:“鸿路高搴从此升云齐拾级,龙门峻极须

3、知平地有层梯”。室内有木柱,鼓形石柱,内外相连。一层楼板中为藻井,正四边形,八个龙头挑向阁心,楼面护以万字格木栏,二层建迴廊,有檐柱八根,铺以石板,三层正面竖行书阴刻“文昌阁”。各层联、额,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魏祖镛撰书。各层皆有楼梯及护栏,登其顶可观全城貌。顶层构架复杂,呈放射状,雷公柱与尖顶相连,主梁饰八卦图案及建筑年代和首事人等,次梁彩绘卷枝叶纹及梓匠等。1985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文物,现在是禁止游客进入参观的,所以我们只能流连其外,与之合影留恋。依仁书院依仁书院是印江最早的书院与文昌阁相距20米,他与文昌阁为同一组文物。该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

4、),现存构件均为原始构件,系砖、木、石结构古建筑,中轴线上有正厅、厢房、天井,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57平方米,建筑面积267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正厅悬挂全国著名书法家五峙苍书写的“依仁书院”四个大字及抱柱联,联曰:“博古通今莘莘学子有攸归,依仁游艺滚滚风涛成志趣”,侧联:“蓬山赐玉玺褒扬书法钦命题额耀千秋,学海点迷津广育英才伫看登龙颦十倍”。正厅的建筑结构为抬梁穿斗硬山混合式小青瓦顶木结构,其大梁题记原书写有建筑年代,太极八卦图案及各种彩绘图案,但已脱落。现在看到的是仅于次梁上书写的“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阁邑绅耆士庶仝建”及木、石匠人等,以及彩绘圆形方孔币、太阳图案和面壁浮雕“喜鹊

5、闹梅”等图案,月梁彩绘“金玉满堂”、“桃李满园”、“平升三级”、“教学登科”、“喜报连科”、“尚书仁杏”六幅图案。2002年4月,印江民族中学将依仁书院进行全面维修,设为校史展厅。作为印江文化的发祥传播地,每一个在此学习过的学子都会对他们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眷恋。严氏宗祠大家现在参观的是峨岭严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后堂建于清道光廿十五年(1845年),坐南向北,依山就势,为二进高封火墙围护“四合院”式古建筑。现存构件均为原始构件,由北向南依次原有牌坊式大门、照壁、八角亭、三星台、厢房、正堂、后堂,与围墙外的钟鼓楼、操场、观音堂形成一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严氏宗祠的建筑结构为抬梁

6、、穿斗混合式单檐硬山式小青瓦屋面。正堂与东西两厢平面呈“凹”字状,梁架上均装有各种纹饰构件。199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9月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委托铜仁地区文管办进行了现状勘察,并作出相应的修缮设计方案,2003-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恢复。各位朋友,印江这方热土,自古文风昌盛,尤其是书法,源远流长。沿着时间幽深的隧洞,上溯到印江历史的源头,我们会看到,这里的各族人民,为了谋求发展,那时,他们就把眼光瞄准了教育。尽管这是一块偏僻蛮荒之地,但明清两代,这里也中进士、举人近百人。这是一群令世人瞩目的儒学精英,他们人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大多书法技艺精

7、湛,其名扬海内者比比皆是。严寅亮便是这群精英中光耀银汉的巨星:北京的“颐和园”,成都的“杜甫草堂”,广州的“中山公园”,黄果树的“观瀑亭”,等等,这些名匾宝额皆出自严氏之手。接下来我们将参观的是清末明初全国著名书法家严寅亮先生的故居。严寅亮先生的故居严寅亮,字弼丞,号剩庵、碧岑,别号阳坡山人。生于清咸丰四年,自幼酷爱书法,是印江古代四大书法名家之一。他十九岁入思南府庠。光绪十五年,赴贵阳会试中已丑恩科举人。次年赴京会试未中,入国子监习业。光绪十七年九月,皇家园林“颐和园”落成,慈禧太后广征园林榜题匾额,召知名书法家御前恭书,其中部分匾联及园名“颐和园”三字不合圣意。一日,主事庆亲王寿诞,翰林院

8、编修高熙哲托严寅亮代书一副寿联前去祝寿,庆亲王对此寿联甚为赞赏,便拟让严寅亮试书园名榜联进献。可严寅亮因身无官职而不能御前献书,遂许其于馆舍书就,转呈太后。严寅亮展纸挥毫,欣然书就“颐和园”门额及楹联二十三幅、大小匾额十八方,以楷、行草等各体书之,一并转呈太后。太后审阅大喜,将其所书全部采用。后慈禧于便殿召见严寅亮,赐龙纹饰边的“宸赏”玉印一枚。严寅亮从此蓬山留翰,名震京华。严寅亮在国内名胜古迹处留下的墨迹甚多,成都的“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广州的“中山公园”、“梦草堂”;贵州黔灵山的“麒麟洞”;修文的“阳明洞”;黄平的“飞云洞”;黄果树的“观瀑亭”。他与当时善于篆刻及国画墨竹的鄢师竹(

9、清道光八年-光绪末年)字行甫,号香泉小史,别署筛道人,印江县煎茶溪人(民国年间划属德江),善画螃蟹的龚延团(务川县人)称为“黔东三绝”。先后任盐大使知县、贵州国学讲习所所长,省立女师、省立一中等教师。著作有碧岑诗钞、严氏家训和拓本剩庵墨试等。话说到这,严寅亮先生的故居到了。故居为木结构民居,有龙门,石院坝晒壁(砖砌斗合墙),墙正中有严寅亮题书的“福”字石刻, 正房5间,龙门厢房1间,故居背靠绵延的阳坡山,又称壁上挂灯,面对峨岭关八里山,曲折蜿蜒的九道溪从寨下通过,山明水秀,钟灵人杰。严寅亮是清光绪十五年举人,生于1854,卒于1933年。其子严希纯是中共早期党员,长期在隐蔽战线上工作,建国后任

10、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计量局副局长、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其孙女顾复生(从母姓)是著名医学博士、心血管病学专家、北京友谊医院内科教授。一门三代名家(书法家、革命家、医学科学家)世所罕见。印江籍全国著名书法家魏宇平先生为故居题写匾牌。印江书法艺术参观了严寅亮先生的故居,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印江的书法艺术历史。据史料记载,对印江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最大的首推周冕。公元1432年,贵州首次开科,周冕以第三名而荣膺贵州首届举人,官任湖北黄州府教授。他不仅经史诗文著名,尤擅书法。据思南府志载,他“在县门生最多,并多成名,书艺精湛。”这批书艺精湛的学生,有的仕进后告老还乡,有的名落孙山后设馆授徒,奠定

11、了印江书法艺术传统的基础。这一时期,涌现了著名的书法家左佥御史肖重望,广东布政使田秋,河南道监察御史田景新等人。肖重望享誉最高,他与敖中庆、田西麓、李同野被称为明代四大书法名家,明万历帝为纪念这四大名士,亲题“京都四杰”。到清代印江书坛上更是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有王(道行)、周(以湘)、潘(登云)、严(寅亮)四大家。人们分别以“道气”、“仙气”、“豪气”、“神气”来概括这四大家书艺的特点。他们的残碑断简,如去光片羽,世筛珍藏。清末著名书法家严寅亮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在这我重点介绍以下几位书法名家。 王道行(1758年-1822年)字用之,号竹邨,又号兴庵,土家族。乾隆五十四年选为拔贡,后分发陕西州

12、判,陕西通判,长安县丞,后擢升为陕西永寿县知县,兼代合阳县知县,继又改泾阳县知县。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广东先后任归善县、随文县、新会县知县。道光二年(1822年)升任惠州知府,因病未及赴任即殁于新会官署。王道行出生于书法世家,少年时代即工于诗古文辞,练就一手好书画。乾隆五十四年,皇宫举行书画遴选,王道行奉应试书,竞名列第七,画则邀御赏,评置第一。生前著有竹邨公临帖、政余诗钞、政学草和部分书法遗作、匾额等梓行于世。周以湘(1824年-1889年),名锜,号梦之,印江县板溪镇渠沟村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考取拔贡,入国子监深造,经朝考就任直州通判,旋即以本班职分发湖南保甲局。同治四

13、年(1865年),应湖南提督鲍超聘为军佐职掌文案。同治六年(1867年)办理军务有功,升任道员,后改授湖南盐运使,赏给三品封典,封赠其祖辈三代为“荣禄大夫”,祖母为“一品太夫人”。光绪四年(1878年)改授广东军火局总办,新香各海口洋药总办,南澳海防同知。光绪已丑年(1889年)十月十五日,卒于任上。光绪帝追赠其为正二品资政大夫。周以湘书承王、欧、赵诸家意韵,用墨轻盈,干练骨劲,尤以行草、楷书见长。两湖、两广、闽浙诸省慕名求字者络绎不绝,时人云:“没有周字的人家就算不得书香之第”。周以湘一生精于书画,著有弃不尽斋诗稿八卷。 潘登云(1841年-1933年),号鹄臣,印江县城人。工书钟鼎文,真行

14、草隶,均有建树,对古典诗文也有较深的造诣。清光绪年间,在湖南常德书写“万寿宫”三个大字,其笔法苍古、俨然秦汉之风,深受书法同行赞赏,名震湘湖,故被挽留,客居他乡数载。辛亥革命后回归故里,其间不乏社会名流、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慕名求字,应酬不暇。现有隶书、篆刻印章、钟鼎文屏条等墨迹收藏于县档案馆。鄢师竹(清道光八年-光绪末年)字行甫,号香泉小史,别署筛道人,印江县煎茶溪人(民国年间划属德江)。早年涉世即崭露不凡的才艺。其诗词清新透逸;书法深得欧阳洵笔意,真草隶篆均显功力,尤长隶书;山水花鸟无所不佳,尤工墨竹;雕刻精工,常用核桃镂雕人物故事及花木鸟兽。虽屡试不第,但因博学长期在县衙供职。同治年间,应

15、邀随印江知县凌彜铭赴广西。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桂返筑旋归印江,仍应邀在县署佐理公务。一生中著有临九成宫帖、二御诗草册、墨竹画册、竹石图轴、隶书字帖等。生前作品颇丰,但留在印江的不多。当代的印江书坛更是群星灿烂,有老中青书法群体上百人,还有众多的书法艺人不计其数,遍布全县。下面,我重点向你们隆重推出魏宇平、王峙苍。魏宇平(1917年-) 土家族,贵州印江人,四川大学毕业。青年时代,投身于抗日救亡民主运动,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入其机关报民主报任编辑。他自幼就对古典诗词和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宇平先生习书赵孟頫、颜真卿、欧阳洵等诸家法帖,钟情于赵字。他善用中锋,笔为情驱,墨为意用。笔力内透,神

16、采外溢,左右翻卷,意态翩翩。通篇节奏运转流畅而时起波澜。枯笔之处见气象之苍莽,湿笔之处见气韵之清润。1982年出版行草唐诗六十首书帖,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展,被众多园、馆、名胜收藏镌刻,历任重庆书法协会副主席、重庆诗词学会会员、重庆香国诗书画学会副会长。离休后,专心致力于书法和诗词创作。现任重庆书协顾问、重庆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峙苍(1911年-2007年)字茂芝,土家族,印江县城太阳山人。王峙苍先生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书画家王道行的第六代孙。1935年,先生于重庆“新闻讲习班”毕业,任四川省政府主办的济川报编辑。1941年返故里,在印江中学任教。其书艺活动十分广泛,墨迹遍及全国。1989年,先生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先生书法,笔姿秀雅,结构得体,字迹古朴敦厚,力透纸背。他喜画兰竹,常挥毫泼墨,寥寥数笔,便跃纸上,秀媚流畅,雄姿挺拔,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中国书法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