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高分导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859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高分导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高分导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高分导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高分导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高分导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高分导引.docx

《高考地理高分导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高分导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高分导引.docx

高考地理高分导引

2014高考地理高分导引

  导读:

距离高考还有60天,如何让学生少丢分、多得分,是我们老师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阅卷方面的信息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从学生答卷的情况,帮助老师分析学生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很遗憾,因为阅卷的主要是研究生和大学老师,中学老师参与甚少,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将我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放在这里与老师们共享,让我们的老师能有据可循,让我们的学生少丢分,多得分。

  高考阅卷是一项极其紧张的工作,其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

不少题目评阅时间平均只有数秒或数十秒。

因此,迫使评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标准简易、阅卷速度快、评卷相对公平的方式进行评阅。

"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是高考阅卷工作的根本原则。

而评分的原则是按点给分,这就要求考生学会在答案中展示自己的得分点。

一、高考阅卷流程

全国各省市网上阅卷的时间一般为9天~10天。

阅卷第一天上午召开动员会,培训操作要领,之后有专家讲解答案,统一标准,强调"给分合理,扣分有据;不宽不严,始终如一"的总体原则,下午试阅,主要是练习小键盘的熟练程度,从第二天才正式阅卷。

为更公平、公正地评阅主观题分数,阅卷工作设定了误差值。

每份试卷都要双评,只有分数统一,成绩才有效,如果双评不一致,则交出另一个人进行三评,如果三评与双评中某个分数一致,则另一个就判为无效,如果三评出现三个结果,则交由试题组长仲裁。

正常的无效率大约在0.02左右,无效率太高试题组长就会找阅卷老师谈话。

阅卷流程一般如下图:

通常,阅卷老师会将考生的答卷分成好、较好、较差三个层次,判给考生的分数也在瞬间签出。

这样做,可使阅卷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大大提高,同时也兼顾了效率;同时也会使那些作答不规范的答卷经受着严峻考验,这时对考生而言,树立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阅卷到最后一天,主要是对试卷再进行一轮复查、确认,其中每一处变化和改动必须由组长同意后而由阅卷老师修订并签名。

二、得失分因素

每年高考完了以后,总有很多同学就会马上估分,可结果自己所估的分与最后高考成绩有很大的出入。

同学们认为我的答案与国家给的标准答案意思大体相同、差不许多呀,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差距?

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高考阅卷除了对照答案之外,还有许多的因素会影响到试卷的最后得分,这就是答题规范的问题。

1. 在阅卷过程中,不能得分的试卷通常会有以下情况:

(1)答案不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思想路线,甚至有反动言论,阅卷领导小组规定:

坚决不给分。

(2)考生答卷凌乱,毫无整洁可言,虽然有少数正确的说法,但逻辑性差,叙述东拉西扯,考生答卷大多与参考答案南辕北辙、相距万里,这种也绝不给分。

(3)考生答卷由某一点创新,但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论证思想混乱,未按题意作进一步分析,这也不能得分。

(4)考生试卷书写模糊,涂改很多,尽管有一些叙述与参考答案略微相同或相似,但有多数难以辨认,也不能给分。

2. 能够得分的答卷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考生答案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不一致,但意思大体相同。

(2)考生答卷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不一致,但能够在参考答案之外,做进一步的深化拓展且符合题意。

(3)考生试卷书写整洁,思路清晰,虽然只有少量的符合逻辑的表述,但可以酌情给分。

(4)考生答卷规范,序号清晰,回答问题重点突出,地理术语使用规范准确。

3. 对考生而言,如果想得较高的分数,问题的答案就必须有好的开头和完满的结尾。

(1)好的开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考生的论述直奔主题,不拖泥带水,不顾左右而言他。

②考生的论述与参考答案的推理分析思路基本相符,无干扰阅卷老师情绪的跳跃性、非连续性的推理、归纳和概括。

③考生答卷中的关键词与参考答案中的关键词相同或者多数相似,意思相同或者相似。

④考生在论证过程中,理由充分,分析透彻、措辞到位,一看就觉得非"等闲之辈"。

[来源:

学+科+网]

(2)好的结尾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与开头和答题要求相一致,结论中肯,有创新性。

②分析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是牵强附会、言不由衷的虚假陈词。

③无逻辑性错误和知识性错误,对程度性的"副词"使用和表述恰到好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重复论证也不随心所欲。

④结论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一致,没有离奇的表述,也没有过度的渲染。

那么,怎样才能是自己得高分,避免失分呢?

下面结合典型例题的评分标准,从审题规范、调运知识规范、组织答案规范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三、阅卷现场报告

(一)审题规范

典例精析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

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

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

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

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6分)[来源:

学_科_网]

答案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 第

(1)题,由图知,尼罗河中的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只有一条水道,且该河段有多处瀑布,鱼类无法逆流通过。

(2)题,尼罗河与维多利亚湖均位于热带,气温差异不大,排除气温因素。

尼罗河鲈鱼的生存环境主要的变化在于湖与河的差异,应从生存空间和饵料两方面分析维多利亚湖的优势。

第(3)题,可借用外来物种入侵的原理理解尼罗河鲈鱼对其他鱼类的影响;尼罗河鲈鱼的特点决定其捕捞方式与原生鱼类捕捞方式不同,其迅速繁殖,促进了专业捕捞业的发展,冲击了当地传统捕捞业。

第(4)题,应从尼罗河鲈鱼本身的产量、经济效益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两个角度分析。

评分标准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6分)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6分)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6分)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6分)

失分诊断

(1)因"急躁冒进"而失分:

学生在阅读试题的时候因为匆忙或者粗心,导致试题的有效信息提取不全、甚至是遗漏。

 

阅卷点评:

该生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在第

(1)题,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结果审题时落掉了"阻碍",当然与答案就背道而驰;第(3)题,丢掉了对捕捞业的影响导致失分。

(2)因"一意孤行"而失分:

学生由于做了大量的练习题,对某些问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是能把答案给背下来,所以当看到熟悉的设问或者字眼,就想当然的依据自己大脑中的记忆或印象来分析和解答试题。

考卷实录

  

   阅卷点评:

该生犯了一意孤行的错误。

在第

(1)题,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结果该生回答了一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对自然原因分析不全面而失分。

专家提醒

1. 研究问题设置,抓取关键词,审清题目要求

题目里往往对答题会提出要求,如是要求分析,还是要求简述,这对答案的详细程度要求不同。

而有些设问有限制性词语,这对我们的答题具有提示作用,如根据材料、据表

(一)等。

只有弄清楚题目问什么、怎么问,才知道答什么、怎么答,最终才能确定答题方向和思路。

(1)审题目行为动词,明确答题要求

在高考的地理综合题题目设置中,行为动词大致有:

简述、描述、分析、说出、说明、评价、比较等,动词不同,其对答案的得分要求也不同。

(2)找出题目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

题目的关键词即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或者是限制性动词,只有清楚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明确了考查范围,才能确定答题方向。

(3)注意设问的提示性词语

高考题目中有不少问题的设置本身就对答案的出处有提示,这就要求学生要仔细读题,这对一道题目能否拿高分起到关键作用。

2. 审题干,充分获取有用信息

(1)文字材料

审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因为这些都会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有些文字材料还是答案的来源所在,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回答不全。

尤其是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

所以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即榨干材料。

(2)地理数据统计图表

读各种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要首先读图名和表名,因为名称往往告诉我们图表展示的内容,这可帮助我们确定图表所表示的地理要素,其次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研究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

(3)地图

看地图,一幅地图关键读地图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高考题所给地图是供解题用的,地图给的所有信息哪怕只是一个煤炭的图例,如果没有利用到它来答题,就有可能失分。

所以充分利用地图所给信息是学生解题拿高分的关键。

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地理图表的试题,要结合文字叙述分析阅读地理图表,准确获取有效解题信息。

(二)知识调运规范

典例精析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C(昆明为7.7°C,成都为5.5°C),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1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2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6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

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8分)

答案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来源:

学科网ZXXK]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

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解析 第

(1)题,材料示意与成都和昆明对比,所以应排除纬度和海拔两个因素,应从地形对气流运动的影响分析。

攀枝花位于河谷中,北部有高山阻挡冷气流,所以受冷气流影响小;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使河谷处气温升高。

(2)题,应从气温、晴雨、风等方面描述。

攀枝花位于背风坡,云雨天气少,晴天多;受到北部山脉阻挡,风力弱;气流运动弱,气温高且变化小。

第(3)题,应从污染大气的来源和扩散两方面分析。

工业以重污染的钢铁工业为主,废气排放多;河谷地形封闭,位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大气中的污染物扩散不利,所以空气质量不佳。

评分标准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8分)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6分)

(3)论据:

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8分)

失分诊断

(1)因"张冠李戴"而失分:

即表现为学生由于对题目要求没有审清楚,或者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不能明确区分和辨别相似或者相近的知识点而导致"张冠李戴"现象的出现。

 

阅卷点评:

该生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在第

(2)题中,分析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描述天气状况应首先描述阴、晴、雨等天气现象,再描述气温特点,这是一个大气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该考生却是回答了当地的冬季气候特征。

(2)因"生搬硬套"而失分:

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迁移不足,对题目中出现的新情境、新问题不会分析,只能对知识进行"硬嫁接",寄希望于误打误撞。

 

阅卷点评:

该生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

在第

(1)、

(2)题中,考生没有分析地形对于气温和天气的影响,第(3)题,纯粹是生搬硬套,不知所云。

专家提醒

学生通过审题,明确回答问题的范围后,就要立即回顾和调动知识。

其主要方法有:

1. 利用关键词,直接调用

关键词本身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对教材中的核心基础知识、规律和原理必须准确掌握,以便在考试中能直接调用。

2. 利用知识内涵,联系调用

依据关键词内涵与题目要求,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找到所学知识点与试题材料的结合点,找到可用知识点。

3. 依据设问,有效调用

题目的设问给我们规定了所需要的知识和范围,依据设问就可以有的放矢,我们调运知识也就有方向和目标。

(三)组织答案规范

典例精析

(2013·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

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

下图为巴西及周边区域图。

(1)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

(6分)

(2)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大量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

试分析其利弊。

(6分)

答案 

(1)原料丰富;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

(2)利:

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

弊:

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解析 

(1)本问考查工业区位分析。

巴西的乙醇生产,应从自然因素(原料)、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以及巴西能源状况来思考。

(2)我国用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利是缓解能源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弊是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评分标准

(1)原料丰富,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

(6分)

(2)利:

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

(4分)

弊:

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2分)

失分诊断

(1)因"重复建设"而失分:

主要表现就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围绕一个得分点做重复式的工作,用不同的词语、表述方法在重复说一个意思。

 

阅卷点评:

该生犯了重复建设的错误。

在第

(1)题中,考生反反复复就是说巴西的甘蔗产量大,但对于市场和石油资源短缺却没有分析。

(2)因词不达意,甚至是自相矛盾而失分:

主要表现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答案,但是因为表述不到位而未能找到得分点;或者是组织的答案逻辑和层次性混乱,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

 

阅卷点评:

该生犯了词不达意的错误。

在第

(2)题中,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并不能"解决"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只会"缓解";同时"粮食多余"与"粮食较少"自相矛盾。

(3)因卷面不洁而失分:

主要表现为字迹草,阅卷老师分辨不出考生要表达的意思,难以找到得分点;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卷面脏乱,乱涂乱画,还用箭头指向其他答题区等,阅卷老师到处找得分点,这样的卷子一定不会得高分。

 

阅卷点评:

该生字体潦草,不易辨认,导致失分也是必然。

专家提醒

组织答案,落实到卷面上,这是地理综合题得分的保障。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

1. 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

阅卷教师在阅卷的过程中时间很是紧张,对于部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试卷,很难找到你写的要点导致失分。

2. 表述准确,语言术语化

教材中的术语是千锤百炼的结晶,是最能体现学科特色的语言,也是评分标准中的得分点。

3. 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

回答问题时一定要逻辑严密,防止前言不搭后语,让人不知所云;也要避免语句冗长,啰啰嗦嗦,让阅卷教师像大海捞针一样给你找得分点。

4. 书写工整,卷面美观化

书写最好用楷书,至少要能让阅卷老师知道你说的观点是什么,美观的卷面会给阅卷教师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坚决反对字迹不清、错字连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