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8584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docx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教学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docx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第一篇: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问题与分析

  如今,政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力政策,在如此有利的环境下,我们必将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

如今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迅速发展的脚步主要呈以下趋势:

1.从功能定位上来讲,以前单向的企业用人正在向整体需求过渡;2.从程度上来讲,曾经分散型的合作正转向密集型的合作方式;3.从合作的形式规模上来说,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向以群体为主的合作模式转变;4.对于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的内容而言,渐渐由课堂的需求转向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教育校企合作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在管理模式、法规章程以及合作方式上的改变与创新。

但尽管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势态良好,步伐稳定,但从整体上分析,我们却依然未找到可持续性的合作体制机制,同时也依然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难以持续稳定的发展前行。

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这主要表现为:

一来是还未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部要求;二来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的宏观管理体制;三来是由于还未建立具有统治地位的合作机制体系;四是有待完善的残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制;五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行业组织。

由上可见,我们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依然不够完善,不论是外部的管理体制还是内部的合作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都还有加强修复的必要,还有使其更加进步优化的空间。

  二、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措施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不变的旋律。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合作校企的法规制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当前正在不断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

努力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体制与机制的模式。

在整个进程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当前大多存在着学校热烈而企业漠然的现象。

很多职业院校伤透脑筋却找不到能够与企业合作的路径。

与此同时也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适应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深入的探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职业院校应当主动且频繁的与企业单位沟通交流,全方位合作职业院校应当转变观念,建立正确的教学观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与企业进行主动沟通、积极交流、深入合作,树立为服务企业的意识;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企业需求,与其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次合作;共建管理制度,共设组织机构,构建与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使学校文化与企业精神相互融合。

  职业院校开设企业及市场有需求的相关专业职业院校开设专业要符合企业人力需求;职业教育学院应当积极邀请企业专家探讨专业设置的开办,适时调整需及时;专业的设置应融入院校的教学特点并融入企业文化。

其次职业教育学院还需依靠企业充分有效的培养与聘任院校老师,要求教师进入到企业中实践,到第一线进行技能培训、体验及锻炼,努力建立并扩大“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以适应企业的适时需求及变化院校应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培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同企业进行深入沟通,有效整合资源,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及时引入新技术、新知识到课程中。

职业院校应当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学习的品质,职业院校内部则应计划并开办实践、实训课程,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创立培训机构。

  职业院校需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勇于突破传统的合作方式校企合作的模式是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校企合作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

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立体式合作教育模式以及学工交替等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各个职业院校又总结出许多其他模式。

大多数人认为,校企合作应采取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有利于双方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它能起到在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中的协调作用。

学校能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来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实现更多毕业生的就业愿望。

  三、总结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想要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互惠互利的合作目的,关键在于职业院校要明晰自己在企业中所充当的角色与地位。

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

要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能被企业所接受,被社会所接受,就要让学生投入到实践。

一是要紧密专业知识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二是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三是要开展形式各异的企业文化展示与交流。

我们相信,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的努力下,势必会找出一条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光明道路。

伟大的发过作家司汤达曾经说过“伟大的热情能够战胜一切”。

只要我们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作者:

张巧云工作单位:

山东神舟重工工程机械技工学校

第二篇:

职业教育功能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功能

  职业教育的功能指其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功用与效能,[1]可以笼统归纳为社会发展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

基于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职业教育的功能内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理解。

同时,受到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受众认知等条件的影响,呈现出多重性、多元性特征。

  经济功能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为条件,相互制约。

一方面,经济发展依赖于生产者素质。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有效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既是职业教育自身的责任所在,也是其基础功能。

另一方面,一定的经济基础是职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前提。

从宏观而言,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基础、产业结构状况、市场发育程度,是职业教育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制约其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

就个体而言,接受职业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需要支付一定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并承担一定风险。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历来为各国政府所高度重视。

西蒙•马金森在其《澳大利亚教育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指出:

“支配政府教育政策的还是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2]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提高生产率的必要手段。

”复杂的社会分工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复杂结构,职业成为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架”[3]。

职业的载体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职业教育为社会个体解决生计问题提供了保障。

没有职业教育对各行各业、不同岗位人才的培养,就谈不到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以人才培养为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系统化、规范化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成为构建合理的社会人才结构的重要基础。

职业教育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潜质,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进而改进生产方式、推动技术创新、调整和缓解结构性失业、提高个人和社会收益等,以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带动整体经济水平提升。

  政治功能

  所谓政治,是国家上层建筑领域各种权力主体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选择实施的特定行为和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西方政治学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

”[4]按照这一理解,所有教育都有其政治目的,即为国家的、民族的、宗教的、社会的某些特定利益集团服务,帮助其在与其他集团竞争时获得优势。

这个动机决定了教育机构应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与科目,采用何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也决定了学习者应该养成怎样的思想习惯。

[5]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职业教育在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变革、加快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是国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受众量大而广,主要是社会中下层劳动者。

职业教育阶段是受教育者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助于培养其形成一定政治素质,具备国家所期望的政治理想与信念。

更重要的是,它向受教育者传授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引导其积极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政治结构。

现代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是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通过宏扬职业道德,传播职业理想,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它张扬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积极因素,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为推进社会政治进步服务。

教育同时是养成民主意识、观念的重要途径。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国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共同努力。

教育公平是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公平与否,社会能否公平公正地为每个公民提供合适的教育,是社会学家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

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全纳性、终身性等特征,其功能的合理发挥有益于体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文化功能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为工业经济输送技术工人,通过文化传递的方式成为社会整合的工具。

[6]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过程本身即是知识、技能与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向受教育者传播积极、先进的产业知识与产业文明,相关的职业技术文化,帮助其认同和接纳先进文化。

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包括:

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求实与创新精神;传播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提倡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传播以现代工业文明为主要标志的产业文明,鼓励以技术技能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传播职业文化理念,形成爱岗敬业、务实重行的思想与作风。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那些蕴含在技术知识、职业技能、岗位规范、职业精神与职业观念中的、人类已创造出的文化进行积累、整合与传递,吸收、融合域内域外先进文化,进行文化创新。

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政治、道德、心理、生态文明等方面教育,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百余年来起伏跌宕,不断发展、创新,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交流、激荡、吐故纳新,中西方不同文化理念碰撞、渗透、交汇熔融。

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过程中,一方面期望借鉴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甚至将其移植到本土,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遭遇传统力量的拒斥。

这与不同教育模式深植的文化土壤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学习域外经验的前提,是认识、消化、有选择地接纳其背后的文化理念和生成背景。

综上,职业教育的诸项功能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

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保证了职业教育在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满足现代文明复杂结构与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

  二、职业教育的目标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想要达到的境界、期望的结果、指向的终点。

教育的目标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上,它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之先,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的对结果的期望;狭义上,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提出的总的要求和标准,表明办教育为什么,培养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职业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从价值取向和已有功能出发,可以将职业教育的目标归纳为功利性目标、人本性目标和文化性目标。

  功利性目标

  从国家整体发展角度,职业教育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完善教育结构、人才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进而带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

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国家、政府坚持主导、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个体发展角度,职业是个体谋生的载体。

就业,是个体能够立足并生存于社会的最大安全需要。

职业教育虽不能直接创造就业机会,但可以帮助受教育个体掌握改善就业机会所需的职业技能,为其生存、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并获得在社会阶层间上升流动的可能。

这是社会个体认可投入一定成本而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所在。

  人本性目标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当体现教育公平。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等社会中下层群体意义尤为重大。

作为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弱势群体,首先产生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和不公平。

公平是评价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标准。

在当前我国生产力尚未足够发达的现实环境面前,促进公平的意义,首先在于保证每个公民都能够接受教育,让每个社会个体通过接受教育成为自食其力的、平等的社会成员。

提升弱势群体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其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既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在。

从个体发展而言,职业教育又不能阈于仅仅传授技术技能。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全面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是教育追求的理想”[1]。

不同的社会个体存在智力与体力方面的差异,不同职业、岗位之间也千差万别,个体的才能与优势只有在适合的职业岗位上才能得以发挥,即社会个体与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度。

职业教育通过特有的教育手段,充分挖掘学生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特殊潜能,尽可能发挥其特长;通过有目的、计划性地职业训练与岗位实践,帮助学生强化岗位适应能力,了解岗位与岗位群、职业与职业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涯规划意识,为实现合理的职业流动和转换提供基础。

同时,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多种手段,培养社会个体形成主动适应社会、自我设计、自我规划的能力,以促进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文化性目标

  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斯在《价值与教学》中谈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

”[7]学校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在于紧紧抓住价值观教育,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判断和选择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职业教育“要为年轻人提供全面素质教育和能力准备,帮助他们尽可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条件、更高的生产率,从而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

”“职业教育必须重新定位,才能适应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态度、政策及实践的基础应该建立在新的发展模式上。

”[8]他们强调,为了全球化下更加有效地共同学习工作,价值观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价值和伦理须占据职业教育全部课程的中心,价值观教育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

[9]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文化性目标或使命,是传承和发展职业文化。

所谓职业文化,是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逐步形成并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气质、礼仪和风气,其“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规范及职业礼仪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

”[10]它是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为基础的普适文化,体现与职业社会、职业机构相关的制度、习俗与道德规范。

长期以来,农业文明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影响巨大。

在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而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短暂,相应的职业文化发育迟滞,文化传承薄弱。

这种职业文化本身的不完善与非系统化,导致在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障碍。

对职业教育而言,如何发展和创新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文化体系,不仅是研究课题,也是现实责任,更是发展目标。

它需要包括政府、院校、受教育者、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所有利益群体的共同努力,在观念、制度和行为等不同层面,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积极发挥文化领导力和文化创新力,构建开放、动态的职业文化环境和职业教育生态。

  三、从功能到目标

  矛盾调和与机制构建研究职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是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需要。

从既有功能发挥到目标实现需要两个条件。

  有效调和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矛盾

  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面临着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两大需求。

前者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关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岗位适切,是基于社会学普适意义的价值观、利益观的考量;后者则以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关注成本效益、就业质量、薪酬待遇与发展预期,是从个人价值观、利益观视角来审视的。

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两种需求在目标和价值取向上不完全一致,甚至产生冲突。

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于尽可能满足两大需求。

当前它以首先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兼顾个体需求。

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则是有效调节个人教育机会需求和社会教育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两种需求的统一、平衡、和谐。

它强调以人为本,最终指向个体需求。

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社会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旺盛,而个体对职业教育机会需求较弱,两者不能同步。

调节矛盾的根本思路在于以旺盛的社会需求刺激低迷的个人需求。

实现两种需求的统一,是促进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各项功能的前提,是促进职业教育自身和谐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是扭转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困境,提高社会和公众对职业教育认可度的关键所在。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切实转换观念,从满足个体需要为出发点最终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需要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保障其经济收益,提高其社会地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质量,增强其吸引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谐进步。

  构建利益整合的发展动力机制

  从功能发挥到目标实现,需要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较大,究其原因,与我国职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发展内外部环境复杂、参与主体多元且利益诉求相互冲突有关,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缺乏发展动力。

例如,中等职业教育在规模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四软一险”,即靠行政手段而非市场选择;靠资助拉动而非质量取胜;靠升学吸引而非就业导向;靠成人人群而非适龄人群[11],导致发展根基不稳。

为此,有必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深入探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和动力因素,研究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受教育者等利益相关者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从教育公平的理念出发,构建符合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动力机制,促成职业教育理想目标的实现。

  作者:

姚树伟1谷峪2工作单位: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第三篇: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

  一、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质量问题分析

  当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普教色彩较为浓厚,专业设置盲目,缺少一批高水平的骨干职业学校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

  中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而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模仿普通教育模式,走的是普通教育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去开发课程、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缺少可供操作的实训设备和基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能上课,甚至有些职业学校把职业教育办成了应试教育,眼睛盯着对口升学指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违背职教规律,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2.盲目设置专业

  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自身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自身定位模糊,专业设置较为盲目,过度依赖市场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人才立即开设什么专业,专业开设的随意性较大,造成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扎堆开设,区域内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重复,导致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

另外,受到学校条件限制,一些对实训场地和设备设施要求低的专业重复开设,如计算机专业和会计专业成为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必开专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据统计,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中20%的在校生都在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突出。

就学校而言,一些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多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学生就业难、学校发展缓慢。

  3.缺少一批高水平的骨干职业学校

  据统计,2012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有920所,比实施职教攻坚前2007年的1116所已经减少了196所,但我省职业学校弱、小、散的问题仍然突出。

据调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5项办学条件全部达标的仅占17%,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另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导致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规模大、质量高、声誉好、特色鲜明、符合职教发展规律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还很少。

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不满意,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

据一项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自愿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仅占14%,同时有50%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不到有用的技能。

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不认可。

尽管近年来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但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容乐观。

  二、制约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认识的问题,也有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内在的因素,如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基础问题,学校发展规划和策略问题等,同时还有外在的因素,如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政策制度不完善、经费投入不够、校企合作不畅通等。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在因素

  ①学校自身基础比较薄弱。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由原来的教学质量较差的普通高中转制过来,先天条件不足。

这些转制而来的学校基础条件差,专业课教师匮乏,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对职业教育规律认识不足,导致盲目模仿、照搬其他高职或普通高中。

②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普通院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比较欠缺。

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缺乏足够的“双师型”教师。

据统计,2012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有教职工7.6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72万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只有1.13万人。

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专任教师比高达30∶1,按照教育部生师比16∶1的标准测算,专任教师缺额5.14万人。

③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不够。

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课程开发不足。

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适应性不强。

据统计,2012年,与我省4大传统优势产业、4大战略新兴产业对应的职业院校专业毕业生比例分别只有2.95%、6.59%,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很好解决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④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实训基地和设备,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在沿袭普通教育。

个别学校领导对改善教学设施缺少紧迫感,专业设施配备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学校实习条件差,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实习教学的需要。

即使有些中等职业学校具备了一些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及实训设备,但远远不能满足实习教学的要求,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⑤职业教育科研滞后。

当前的职业教育科研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科研机构体系不完善,科研队伍数量不足,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科研还不能很好地和经济、社会、产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紧密结合,研究缺乏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目前的职业教育科研不能为整个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2.外在因素

  ①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重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倾向仍比较突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②职业教育专项政策法规不完善、不健全,或者实施状况不理想。

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法,我省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实施办法,实施职教攻坚以来,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事业的发展仍缺乏一些操作性强、针对性强、具体可行的专项法律法规。

同时,受教育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并没有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没有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致使办学条件改善严重滞后于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实习、实训、图书、体育设施、学生活动场所及食堂配套设施不够,还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

③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纵观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共同的成功之处就是较好解决了校企合作问题。

目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不够,本质上就是职业院校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结合问题没有解决好,还没有建立起校企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