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docx
《毛概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毛概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
2:
: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大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大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思想理论内容及其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六,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多选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就是走自己的路,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
6: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简答
第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7: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背景。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年,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宪法。
——单选
8: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注意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考
第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三: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9: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第二: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
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
10: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000年2月,江泽民南下考察广东,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4年,写入宪法。
——单选
11:
贯彻“三个代表“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选择题
12:
“三个代表“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3:
“三个代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思想保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终目的。
——选择题
14:
“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
“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第二:
“三个代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南
第三:
“三个代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选择题
16: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选择题
17: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考,选择或简答。
18: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都是实事求是——选择题
2: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在全党得到确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2002年,党的十六大,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007年,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单选
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多选
第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
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
实事求是
第四: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一:
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
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
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5: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选择题
6:
如何坚持实事求是?
——多选
第一:
继续解放思想
第二: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第三: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五章
1: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就此拉开了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序幕。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地脱离了规律;1966-1976年十年文革对中国的经济社会造成毁灭性影响。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拨乱反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单选
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况: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单选
第六章
1:
党的十三大首次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作出科学论断: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党的十五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单选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单选
4: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多选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奋斗目标。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最主要内容。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9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
建设生态文明
第七章
1: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可能考大题)
一,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二,改革开放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选择题
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方式解决,而是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改革加以解决。
3: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多选
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接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2年,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
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
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选择题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6:
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三:
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四: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7:
2001年12月,经过15年的谈判,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单选
8: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多选
9:
如何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重点——简答题)
第一: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1:
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单选
2: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1992年的十四大上确认。
——单选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多选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多选
6: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7: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8:
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多选
一是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了解
二是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9:
如何促进非公有制健康发展——多选
一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
二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他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
1:
多种分配方式即指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物质要素,也包括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人的劳动。
——多选
2:
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社会分工和劳动还是谋生手段——单选
11:
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12: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题考查重点)
第一: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第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
统筹区域发展
第六: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3: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单选。
14: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单选。
第九章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哪些?
(简答题或多选题)
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
人民民主专政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注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单选)
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注意: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选)
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单选)
六:
基础群众自治制度
注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两项基本政治制度——选择题
2:
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和核心要求;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3: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必考题
4: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阐述依法治国的深刻含义,并将其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单选。
5:
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6:
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第一,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有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单选,尤其注意核心
8: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单选
9: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二:
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第四: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十章
1:
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大题)
第一,坚持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第四,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相关关系★每年必考(简答)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单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选择题必考
5: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第二:
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第三:
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第四: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第十一章
1:
200:
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选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多选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简答题或单选)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5:
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五: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六: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五章(选择题)
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4: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6: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7: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8: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9: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
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10: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11:
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是:
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12: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13: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14: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