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倾向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我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倾向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倾向的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倾向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倾向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去应聘一个网店运营人员,竟然拿出几十个证件还没有被应聘上,我被彻底雷翻了。
”近日,在红网《百姓呼声》、天涯等网站上出现一个最牛“证件哥”的帖子,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之所以主人公考取如此多的证书,并希望通过这些证书拿到一个网店运营人员的岗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主人公并没有真正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所有的证书都要考取,不同的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求职者只需要拿到能为自己以后就业增加砝码,符合职业生涯规划的证书即可,否则,证书再多也难以发挥作用。
我国现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使得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以及社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存在着局限性,加上个别高校某些专业设置不合理和高校扩招速度过快,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实的另一种情况却是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现在大多数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整体个人素不高,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由此可见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为了解我校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倾向的情况,我们地理科学学院2009级师范三班第五小组特开展了名为“关于我校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倾向的调研”。
二、相关理论:
(一)职业规划理论
1、职业生涯规划的界定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简言之,就是一个人对其一生所从事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
[1]
2、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自我评估,包括对自身兴趣、性格、能力、特长等的认知,要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二是进行环境分析,包括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和各种职业环境的分析,把个人理想与客观现实相结合;三是设定职业生涯目标,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部分;四是制定行动方案和实施方法,这是职业生涯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五是进行评估和反馈,即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要对职业生涯目标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修正。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体发展、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二)就业倾向理论
1、就业倾向的界定
就业倾向是实现就业需求的最初心理欲望,是达到社会职位获得前的心理职业期望。
[3]
2、就业倾向的形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
而现代营销学则把交换心理定义为需要、需求、欲望,从现代营销学角度讲,职业就是满足心理需求的知识技能和劳动力与职业满足和保持的交换过程。
[3]
就业倾向是个人心理对职业需求的一种畅想,是一种主观意识,它形成于对职业向往和对职业预感的初期。
就业倾向既有主观形成的成分,也有被动形成的成分。
主观形成出自于个人欲望,被动形成因素则是在家长的引导下做出的专业选择或者长期以来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成的。
[3]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的就业倾向产生于他对学习专业选择的初期,在做专业选择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自我畅想或者被动畅想他的未来职业生涯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他的学习和一切与职业前途的努力基本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因为他已经把对未来的畅想和择业范围预想设定在了他专业范围内。
[3]
如一个选择了烹饪专业的学生,他将来的择业范围就是厨师与厨房管理,就业定位也就是厨师与厨房管理,至于做糕点还是做西餐、中餐,那是他个人追求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决定的。
如果学的是烹饪,却要朝着做财务管理这个方向去就业,不仅是专业差距太大,而且三年烹饪基本是白读的。
反过来他的潜能和家庭社会资源是在财务管理上,叫他去学烹饪,他肯定对烹饪专业课程学习不会感兴趣,学习态度也好不到那里去。
也就是说当这个学生选择烹饪专业的时候,他已经形成了将来从事厨师职业的心理愿望,他给自己的就业定位就是厨师职业。
[3]
2、2011年两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案
第一、改革高校大学生实习制度,入学第一年开始参与实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4]
第二、建立“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岗”既可帮助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岗位,帮助高校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也可帮助企业了解企业、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人才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4]
第三、合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构建系统化、综合性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推进国家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4]
(三)职业规划与就业倾向的关系
1、职业规划对就业倾向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毕业生人数明显增多,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
[5]
在此形势下,大学生顺利就业必然要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只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发展的角度对自我、社会、外部条件等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索,客观认识与评价自我,充分把握自身优势与不足,立足社会形势,认清外部客观现实条件,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学习成才所需要的各项知识、技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各种外部环境,才能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实现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6]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实际条件具体安排,并且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确立适当的变通性。
虽然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时职业规划也是个体的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6]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眼前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7]
2、就业倾向对职业规划的影响
就业倾向是职业选择范围的一个初始框架,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这个第一步的选择的好坏,对一个人将来的职业生涯具有深远的影响。
专业选择的正确与否,是将来就业时学业与职业是否对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就业倾向与职业目标是一致的,就业倾向是职业目标的心理孕育过程的开始,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不管是主观的还是被动的就业倾向的形成,一旦就业倾向的形成,他在以后的学业中都会对这个选择做出很多的努力。
[3]
当然,就业倾向并不完全等于将来的择业目标,将来的职业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与学生的对专业的偏好、个人爱好的转移、后天的引导影响、自我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及就业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
无论结果怎么样,在做专业选择的时候应该在就业倾向的前提下进行,才能更为有效。
要赢在择业的第一起跑线上,就要做好专业的选择,只有不盲从才能少走弯路。
这个一开始的决策带来的将是以后几年时光中为这一决策而努力的代价,专业的选择与就业倾向有着很大的连接关系。
诸如一个学生自己喜欢的是常规性事务工作(如会计、办公室文员等),但我们却让他去读艺术设计专业,要他把兴趣点从事务性爱好转移到创造性思维和空间概念之中去,一是兴趣点差距太远,明显的专业与就业倾向不符;二是专业差距会影响其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厌学和学习态度消极;三是专业与个人兴趣及就业愿望不对称,终将对其职业生涯产生负面的影响,轻则专业与就业不对口,重则专业方向成为未来职业生涯和晋升的一块短板。
[3]
三、调查方法及样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了抽样调查、资料查询、访问法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抽样调查考虑到学科类别、年级、性别等因素,特对我校的四大园区(桃园、竹园、橘园、李园)、四个年级(主要是大一、大二、大三)、学科类别(文史类、理工类)按照1:
1的比例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调研问卷主要从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预想、大学生的奋斗历程、大学生对创业和就业的认识、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和看法等四个方面对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倾向做了基本调查。
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通过筛选及逻辑校验,排除种种可能造成废卷的情况,我们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8%,远远高于80%,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最低标准,充分保证了这次调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调研过程中还对学校一些老师、辅导员、学生进行了采访,一定程度上保证调研的普遍性和科学性。
其调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可推论总体——西南大学学生群体在相关问题上的总体情况。
(二)样本状况
在样本整体中,男生占44%,女生占56%,样本整体男女比例为1:
1.3,基本符合我校学生总体性别比例。
理工科占53%,文史科占47%,基本上符合我校是综合性大学这一现实情况。
除大四的两份问卷外,大一占35%,大二占32.5%,大三占31.5%,各年级比例基本相同,基本上满足当初1:
1:
1的比例设想。
四、调研分析:
第一部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明确目标清晰规划
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事先做好明确的规划有助于实际行动的开展。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以特殊的方式在校园里扩散着自己的影响,给在校学子以无形的压力。
面对未来,作为未来的建设者的我们该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
该怎样去计划我们的人生?
又该如何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一)“不打无准备的仗”
1、职业规划的预想
我校学生指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
数据来源:
实地调研
以上数据说明,我校大学生多数已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了大致的方向。
当方向明确了以后,学习就有了侧重点,同时在课余生活的选择上,就能尽量选择与将来职业有关的事务以更好促使自己想理想目标奋进。
这也说明我校多数大学生思危意识较强,因为“包分配”这一待遇在很多高校已经取消,坐等工作的日子已不复存在。
被调查者中一部分是免费师范生(以下简称“免师”),由于政策原因,工作相对较有保障。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一部分免师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他们说工作虽然有保障,但是老师也有质量优劣的区别,制定职业规划是向一名同学热爱的人民教师奋进的指路灯。
有的免师专业还选修了第二专业,主要是为提高自身素质,拓宽知识面,同时也为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增加筹码。
当然,对未来发展不明确或是没考虑的亦占较大的比例,究其原因,多是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或是不了解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显得有些盲目。
就前者而言,有人建议选择试着把排斥心理压制下去,尝试接受本专业。
同时可以利用学校相关政策申请调换专业,毕竟有的兴趣是不能强加的,找到自己适合的路比走一条不喜欢的路更平稳;对于后者,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查阅资料,或是咨询老师或高年级的学生以确立发展方向。
当然,学院也应为学生举行相关的讲座。
每个人只有了解个人兴趣、长处的基础上做出合适的规划,并向之靠拢,这样才能优化人才结构,使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减少人才流失。
2、职业规划的科学性
(1)制定职业规划的时间
我校学生认为制定职业规划最为合适的时间情况
数据来源:
实地调研
大一时,学生对专业发展一般有了感性认识。
在大一做职业规划可以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加对专业学习爱好。
这个阶段所做的职业规划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可以促使大一新生进行一定的思考。
大二一般对专业课的了解逐渐增加,制定职业规划可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相关专业。
同时目标会更加清晰,有助于了解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以及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能够把对自己的了解与职业信息结合起来思考自身的职业规划。
毕竟多了一年的历练与经验,对自身的了解更加透彻,这个阶段做职业规划相对更具可行性与科学性,可以说,大二做职业规划的黄金阶段。
选择大三做职业规划的亦占有一定比例。
大三作为大学四年的后半期,经过三年的沉淀,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可说是了若指掌,对职业信息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和分析,已能明确的自我定位。
这个阶段做职业规划可以指引自己更好地实现目标。
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
尽管我校在大三年级开设了职业规划课,但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在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中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
这为我校关于职业规划的服务配套的完善进程出了一个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校文学院、外语学院、农生院等六个学院在大一就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试点课程,旨在促使大一学生尽早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试点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迎接挑战、应对压力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让大学生获得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有所增强。
他们希望能够在低年级的时候获得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同时,大学生厌倦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期望职业规划课能以一种新奇的形式进行授课,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2)制定职业规划的途径
我校学生制定职业规划途径的情况
数据来源:
实地调研
至于制定职业规划最合适的途径,大多数学生选择向家人亲朋、老师或专业的职业规划机构咨询,也有近三分之一的选择自己决定。
大学生一般是在校园里学习或进行学生工作,对社会上的就业状况知之甚少,寻求外界的帮助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亦属正常。
家人亲朋对学生的性格较为了解,可以给予大致的职业发展建议;学校可以科学规划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时间,分阶段重点的实施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加强师资建设,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化。
我校设置了专业的职业规划机构,也就是就业指导中心。
但就业指导中心主要是给毕业班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内容只是讲讲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应聘技巧等,并没有让大学生懂得为什么需要以及如何去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而且其他年级接触这类指导的较少,有的还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咨询这类机构。
在采访我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看法时,他们提到了“学业规划”这个概念。
学业规划是在实际的专业学习和探索中选择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专业来学习,并且在大学期间最大限度选择并精通一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一个细分领域,这个过程要经历谋业、博业、择业、通业、学业等五个的专业探索历程才可以确定。
学业规划所选定的专业不一定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因为学业规划的根本出发点是在理论和实际的探索中找到适合的专业,然后去深入学习这个专业。
(3)制定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大学期间不宜做职业规划的原因调查
数据来源:
实地调研
很多学生表示职业规划很空洞、太过理想化,没有实施的意义。
尤其是大一学生,才走过高三那段黑色的岁月,习惯了一切学习被安排,自主性相对较弱,对未来更显迷茫。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职业规划”这个名词,加之拟写职业规划时间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在缺乏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规划。
既然学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我校可进一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举办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展览、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和出版校园刊物等活动,继续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并提高活动质量,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校内的传播,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
但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3、职业规划的目的
大学期间制定职业规划的原因调查
数据来源:
实地调研
拟写职业规划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学生对自身将来职业的重视程度。
调研数据显示,出于明确目标及培养做事计划性目的而拟写的占有四分之三;完成学校的要求,满足家人亲朋的期待和盲目跟风的占有四分之一。
以上数据表明,我校大多数学生很重视职业的规划。
就拟写一份高质量的职业规划书的要求和内容来看,要完成它还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完成,如必须进行一定的职业测试、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等等。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总会促使大学生进行某些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养做事的计划性。
如果做出了一份合乎实际而划分细致的规划书,也就更能明确未来的路,这也算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占四分之一的被动完成任务的学生,反映出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规划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人多是免师或是家庭条件优越,认为没有必要担心将来的就业。
其实,免师虽然工作有保障,但是质量不同的毕业生工作单位的质量也会有所差异。
现在第一届免师即将毕业,反映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对未来有规划并实施的很好的毕业生相比于准备不充分的毕业生更有自信,因此在应聘时相对更有优势。
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只有有计划并朝之努力奋斗的学生才有机会站在重点学校的讲台上传授知识,而碌碌无为的学生即使拥有工作,须知教师不仅只是教书,更在育人,如果自身能力不足,岂不是误人子弟。
而那些认为家庭条件优越而忽视职业规划的制定的想法就更显幼稚,家庭毕竟是外在因素,过分依赖只会使自己安于现状、止步不前。
时代在发展,只有真正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体而言,我校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还是很重视的。
4、就业形势的认识
我校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情况
选项
形势严峻,就业困难
就业没问题,但找到理想工作困难
自信心强,不担心就业
不太了解,没听说过
其他
比例
39.5%
49%
6.5%
4.5%
5%
数据来源:
实地调研
由上表知,大学生并不像社会所担心的那样只懂得“吃喝玩乐”或“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其实当代中国大学生除了关心学习、玩乐外,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事业和未来还是有想法和责任的。
接近百分之四十的同学认同就业形势严峻,说明大学生对我国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
从当前我国就业的基本现状而言,确实存在各种问题,以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可见其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说:
“当今大学生是冷漠的一代。
”对于找到理想工作难的认识赞同的人数更多,其实该观点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延伸。
面对中国这个不按常规出牌的社会,大家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所以出于生存与发展问题,不得已找份工作。
比如:
当今国际社会出现“汉语热”现象,并急剧升温,然而所需师资队伍必定有限。
但是对与这样一个良好的机遇,没有人会放弃。
因此,全国各高校积极扩大“对外汉语”专业的招生规模、而且许多非专业学生也积极的加入这个洪流中,造成“对外汉语教学”行业的人才过剩现象、甚至多数本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也的严重后果。
现在每年国际需要汉语教师3000多名,由于汉语在泰国的地位就像英语在中国的地位一样,仅次于泰语,且多数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汉语,所以泰国对汉语教师需求最多接近1500名。
欧美国家的需求可见比较理智,所以当前“对外汉语教学”行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后三者的观点不被大多数人看好,从侧面也反映出没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冷漠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可谓“人之极品”。
做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有担当、有责任、有信心的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乐观的去就业。
无论将来从事哪种职业,都要满怀热情报每一份好的坏的工作都当做事业来做。
(二)“有选择地前进”
1、择业因素综述:
根据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发展机会、薪酬待遇、个人理想、工作地点、专业对口、社会地位和亲人家庭。
我校学生择业因素的情况调查
数据来源:
实地调研
数据显示,我校大学生在就业是更多的考虑的是个人的发展机会、理想以及待遇问题,而亲人家庭被放在了末位。
这并不是说大学生家庭观念淡薄,而反映出大学生有着更开阔的视野。
事实上,随着交通的日益便利,与亲人异地分居甚至相隔万里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几个小时的航班足够了。
另外,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也排在较后的位置。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的提高,社会地位已经不再是大学生的束缚,大学生的选择更加的客观、更加的非功利性。
而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趋向饱和,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正逐年下降。
麦可思调查公司2010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仅为67%,较去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
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趋于饱和,那些传统观念里比较“体面”的职业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了,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如2000年北大的“卖肉才子”就是其中之一。
2、工作地点:
而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笔者发现,相比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19.5%),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中选择了工作地点的人(31.3%)要多一些,这说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要更看重工作的地点,但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
城乡学生对于工作地点的看法对比图表
数据来源:
实地调研
而在接下来关于首选就业地区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在选择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首选都是中型内陆城市(分别为34.3%和36.1%),其次是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分别为26.9%和22.6%)、小型城市(分别为14.9%和16.5%),最后是县城、乡镇和农村,另有约16.5%人认为不限地区。
我校学生对于首选就业地区的情况调查
数据来源:
实地调研
总体来看,不论来自城镇还是农村,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将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地区,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选择了农村。
城市的设施相对来说更加完善,各方面保障更加健全,父母的养老、子女的受教育等问题亦卡伊得到妥善地解决。
这些都是城市被优先选择的优势所在,而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无疑更加的巨大。
但更多的人选择了中型内陆城市。
大城市的条件或许更好,但随之而来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生活压力很大。
单以住房问题来说,近年来全国各个大城市的房价都有明显的上涨,甚至涨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
以上海为例,上海目前的平均房价为2万元以上,而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长中。
相比而言,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条件略低,竞争更少的中型城市。
而据成都商报2009年的调查数据,毕业半年后,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小型城市(各地级市)及以下,52%的一般本科生和44%的211院校毕业生在这里工作。
这个结果要远低于大学生的预期,大学生的预期与实际情况还是有所差距。
3、薪酬待遇
在工资薪酬方面,39%的大学生预期为2000-3000元,28%的人选择了3000-5000元,19%的人选择了1000-2000元,13%的人选择了5000元以上,只有2%的人选择了1000元以下。
成都商报于09年的一次调查显示:
211类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549元,这与多数大学生的预期比较符和的,大学生对于自己工资的定位还是很合理的。
近来时有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的传闻,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在2011年成都春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现场,不少单位给农民工开出待遇高于大学生,甚至某些技术工种的农民工工资达到月收入上万元的程度。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是市场供需关系所决定的,面对“用工荒”,许多单位不得已提高农民工工资,而农民工与大学生之间的薪酬是没有可比性的。
首先,农民工的工作并不稳定,可能一年只有几个月有工作,大学生则不然;其次,农民工的月工资是固定的,而大学生的升职加薪是很正常的,大学生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些都是农民工所不具备的。
(三)“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校学生面对日后就业不满意的解决情况调查
选项
培养兴趣,努力适应新环境,专心在这个岗位上发展
先保留岗位,等待机会
放弃岗位,另谋职业
得过且过
百分比
45%
40%
8%
7%
数据来源:
实地调研
“知足者常乐”面对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当问及“你将如何解决日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