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776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

《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

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

主备人:

肖春林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标出你不认识的字词。

然后试一试。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

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二、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三、自学指导二:

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7分钟。

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解答。

四、自学指导三:

用10分钟时间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小组代表展示。

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五.学生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六、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

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5、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1、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4、诸葛亮;杨雄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篇《学生铭》与大家共勉。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

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

“何乐不为?

爱莲说

学习目标:

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标出你不认识的字词。

然后试一试。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

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焉(          )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

二、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自读课文,要求:

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

(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时间7分钟。

五、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六、自学指导三:

用10分钟时间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小组代表展示。

1、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七、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11、文中说: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12、“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明确:

六1.“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2.1)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

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

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

作者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

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

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隐士”抗霜。

表现人的孤傲;“牡丹”:

“富贵人”:

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

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4)全文以“爱”为线索(出现七次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菊(独)牡丹(甚)莲(独)菊(独)牡丹(甚多)莲(独)三种类型:

三种花:

菊、牡丹、莲三种人:

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

惋惜、讽刺、赞美。

七、1.(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    4(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6(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     7(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8(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9(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0(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1(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2(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八、当堂训练:

   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 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

核舟记

学习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基本内容。

2、流利的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

①罔、贻、轩敞、?

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二、自学指导二:

朗读课文1、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

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

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

“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

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

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2、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5分钟。

3.自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自学指导三: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

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分小组讨论,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时间5分钟。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

(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

(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

就此可以区别:

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弄清课文结构。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

2分钟默读第一和第六段,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请你相信的同学帮助解答。

2分钟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

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

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二、自学指导二:

讨论下列问题,5分钟后看谁先回答。

(1):

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2):

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

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

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三.随堂练习:

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四、默读第二至第五段,分小组讨论,5分钟解决。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

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分小组讨论第二段,7分钟解决。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

“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

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

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五、当堂训练。

1、领会苏拭文句。

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

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2、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阅读理解课文。

学习过程: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

2.自学指导一:

3分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自学指导二:

5分钟讨论下列问题,看哪个小组先完成。

(1):

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

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

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

“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

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

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0分钟。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椎鬓仰面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

(2)左右各四,共八扇。

(3)船头坐三人。

(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揖。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

船尾横卧一楫比喻:

居右者椎鬓仰面顶真: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

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

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

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

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

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

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

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

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

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

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

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

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

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八、当堂训练:

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

大声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划出自己的生字词。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听读朗读磁带,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然后全班齐读课文。

四.自学指导二: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注意下列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 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

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指老而无妻的人。

五、自学指导三: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6分钟后看谁先回答。

1、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

(“大同”)

2、“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6、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预设)

请思考以下问题,可用5分钟时间讨论: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当堂训练:

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望岳》、《春望》。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三遍。

读准字音。

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

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二、填空。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三、学习《望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