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60KB ,
资源ID:86777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777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docx

1、1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案主备人:肖春林 陋室铭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标出你不认识的字词。然后试一试。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二、介绍作者有关知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

2、诗人,有“诗豪”之称。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三、自学指导二: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7分钟。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解答。四、自学指导三:用10分钟时间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小组代表展示。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五学生根据提示背诵课文。六、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

3、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七、当堂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3、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5、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1、著名,出名灵异,有了灵气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4、诸葛亮;杨雄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篇学生铭与大家共勉。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

4、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爱莲说学习目标: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标出你不认识的字词。然后试一试。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淤( )泥 洗濯( ) 清涟(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焉(

5、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二、介绍作者有关知识。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四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时间7分钟。)五、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六、自学指导三:用10分钟时间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小组代表展示。1、这篇文章美在哪里?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七、拓展延伸: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

6、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12、 “出

7、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明确:六1“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21)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

8、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2)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4)全文以“爱”为线索(出现七次两个衬托:)草木之花(蕃)菊(独)牡丹(甚)莲(独)菊(独)牡丹(甚多

9、) 莲(独)三种类型: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七、1(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2(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3(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5(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6(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7(作者对追

10、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8(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9(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10(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11(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12(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八、当堂训练:默写。(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 核舟记学习目标: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

11、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基本内容。2、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罔、贻、轩敞、?篷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

12、)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二、自学指导二:朗读课文 1、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

13、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2、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5分钟。 3自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自学指导三: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

14、一种文体? 分小组讨论,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时间5分钟。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弄

15、清课文结构。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2分钟默读第一和第六段,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请你相信的同学帮助解答。 2分钟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二、自学指导二:讨论下列问题,5分钟后看谁先回答。(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紧紧

16、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三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四、默读第二至第五段 ,分小组讨论,5分钟解决。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分小组讨论第二段,7分钟解决。(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

17、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有奇”的“奇”读j,不是“奇巧”之“奇(q)”。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五、当堂训练。1、领会苏

18、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2、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阅读理解课文。学习过程: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 2自学指导一:3分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自学指导二:5分钟讨论

19、下列问题,看哪个小组先完成。(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

20、。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10分钟。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揖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

21、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

22、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

23、“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

24、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

2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八、当堂训练: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4、学

26、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大声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划出自己的生字词。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参照课本178页。三、听读朗读磁带,初步感知文意。教师具体指导朗读。然后全班齐读课文。四自学指导二: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注意下列需重点掌握的词语: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男有分(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27、)3.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指老而无妻的人。)五、自学指导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6分钟后看谁先回答。1、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 2、“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4、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28、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

29、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6、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六、探究性思维训练:(预设)请思考以下问题,可用5分钟时间讨论: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要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

30、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七、当堂训练: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2、朗读并且背诵望岳、春望。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 )决眦( )搔更短( )不胜簪( )二、填空。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三、学习望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