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古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先秦至两汉文学)
考试形式:
开卷;
考试要求:
①结合作品进行论述;②字迹工整;
答题时间:
120分钟。
试题
一、比较分析庄子散文与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30分)
二、《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的论辩风格的异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30分)
三、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如何理解这一评价?
(20分)
四、分析焦仲卿、刘兰芝的艺术形象。
(20分)
参考答案
一、
(1)屈原、庄子浪漫主义的相同点:
①他们都是在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物的热烈向往的基础上孕育自己的浪漫主义精神并表现于他们的诗篇中的;
②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③二者的作品都渗透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屈原、庄子浪漫主义的不同点:
①浪漫主义精神上看,就感情之悲愤而言,庄子抒发的是永恒的人生之悲,是绝望的、深永的;而屈原主要表现“不遇”之怨,虽然后来绝望了,但给人的情感是执着的,强烈的。
②屈原的作品没有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他主要批判的是:
是非颠倒,蔽美称恶的统治集团,主要不满昏君和腐朽的贵放,而庄子则彻底怀疑,否定,批判了社会的一切政治状况和俗理,道德规范。
③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有一种贵族气息,这不仅表现在《九歌》、《离骚》中的祭祀和神游场面铺排得雍容华贵,也不仅表现在他把理想的实现完全寄托在君主的明智上,甚至也不在于他时时流露出孤芳自赏的清高,而主要是指诗篇对人民苦难生活的直接反映不够,直接代表和体现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成分不多;而庄子的作品则处处表现出一位民平知识分子生活的困顿,对统治阶级的极端憎恶,对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新近熟识。
《庄子》一书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和人情味,可以从中闻到了泥土的气息。
④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较庄子而言,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为了自己的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鄙不可并存时,以死来维护真理,精神的纯洁性,这种执着的精神,是庄子《九歌》是非、美丑、善恶的界限。
对人世采取虚无、悲观、宿命的态度所不可比拟的。
⑤他们对中国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只有庄子,才是中国浪漫主义特征在浪头上的主要体现者。
⑥对于理想的追求,屈原不外革新弊政以图富强,随着社会历史车轮的推移,这种具体的社会理想的蓝图,已逐渐暗淡下去,真正吸引人的是他对于理想的上天下地的追求精神。
而庄子描述的原始自然社会的理想王国,无剥削无束缚,充满了个性自由,千百年来,作为剥削制度的对立物,却永远闪耀着异彩。
⑦在美的人格形态上,庄子崇尚自然率真、反对后天的人工雕饰,而屈原则接受了儒家“文质彬彬”的影响,强调“内美”与“修能”的统一。
这一人格修养的方式引申到艺术美,可以说屈原的审美观既强调天然本质之美,但更重视后天的人工雕饰之美,既强调内在的道德之美,又重视外在的形式之美,力求做到自然与人力,美与善的和谐统一。
⑧屈原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浪漫主义,而庄子散文中的浪漫主义多属消极的浪漫主义。
二、《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的论辩风格:
(1)从论辩的方法上看,《孟子》的论辩主要采用多种形式的逻辑推理方法,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作者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结论,而后类推,使得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
《庄子》则表现出形象诙诡的论辩风格,常以寓言代替哲学的观点阐述,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于哲理中寓言中,让读者从荒诞生动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哲理。
《荀子》擅长论辩,也贯用逻辑推理方法,说理清晰,逻辑周密,在先秦说理散文中别具一格,如《性恶》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先提出“性”两个概念,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
“伪”即人为,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在区分了“性”“伪”之后,再进一步论辩“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
及其严密的逻辑性。
《韩非子》常使用二难推理和类比推理来驳倒对方。
论辩透彻,逻辑严密。
(2)论辩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
《荀子》使用大量的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庄子》则运用大量的寓方故事来说理。
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孟子》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孟子》的比喻浅近简短而又贴切深刻,这些使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峭刻,犀利,遒劲尖锐,幽默隽永的特点,形成了他驳斥论敌,宣扬自己政治主张最有力的武器。
(3)个人在论辩中的独特风格。
《荀子》在文辞中,也相互呼应,如《劝学》中“积善成德”的观点和“至人化性为伪”的观点相能,总之《荀子》文思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服观点,层层论述,反复推理,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
《庄子》中某些纯粹的论述其逻辑相当严密,与其说读者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远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感情所感染,《韩非子》为使论辩且待条理清晰,常使用数字,这一点非常明显,如《初秦》《十过》《八阡》等,这种方式类似于归纳推理,使得文章的主旨一目了然。
三、就史学而言:
(1)“不拘于史法”,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创造了五种体例,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
(作为古代修史的范式,《史记》一直被后代史家推崇,从《汉书》到《明史》这些被公认的“正史”(二十四史),体例虽略有改变,大体总是遵循《史记》的成规)。
(2)进步的历史见解:
大一统思想;据史直录(批判性);评价历史的方法。
(3)空前的规模:
篇幅长,结构严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人物之多,前所未有。
就文学而言:
(1)开创了传记文学,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同等。
(诗史创造散文史创造)。
(2)与屈原有相近遭遇,并在屈原的鼓舞中吸取力量。
(3)与屈原“遭忧作辞”,“发愤抒情”一致,在作品中寄予了愤恨不平。
四、刘兰芝是一个劳动妇女,在她身上集中了古代妇女的一切优点。
她不仅有鲜明的共性特征,而且在同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势力的斗争中,发展了光辉的独特的个性,即对爱情的忠贞和不妥协的反抗斗争精神,其主要性格特征为:
1.美丽、温柔、善良、勤劳而又倔强的兰芝,能织素、会裁衣、懂音乐、通诗书、知礼义、谙妇道,又长得精妙世无双。
出嫁后尽管竭力以封建妇道自勉,孝敬婆婆,尊重丈夫,与小姑情同姐妹,但是却不得婆婆的欢心。
她敏锐地从“故嫌迟”的刁难中察觉到婆婆有意要驱遣自己,立即忍受着内心巨大的悲痛,勇敢地承担一切不幸的后果,主动请归。
离家时的仔细打扮,从容告别,表现出她的倔强与反抗的个性。
2.对爱情的坚贞。
她与丈夫离别时,不仅以自己全部财物相赠,而且提出爱情的保证:
“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
回娘家后,尽管寄人篱下,处境困难,但是她对焦仲卿的爱情,经受住了各种考验。
她豪不犹豫地拒绝了县令家的求婚;太守公子的权势,地位,也没能使她动心。
当爱情绝望的时候,她又首先提出“黄泉下相见”以死殉情的誓约,最后又是她“举身赴清池”第一个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3.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
兰芝不堪奴役主动请归。
辞别婆母时,尽管内心十分痛苦,却从容镇定,不在婆婆面前掉一滴眼泪。
面对哥哥的凶恶逼嫁,深知自己处境的不利,她勇敢地迎接悲剧的到来,仰起头来,理直气壮地回答哥哥的挑战,假意屈从以赢得殉情的时机。
当她与焦仲卿相约以死与封建势力相抗争时,反抗的性格发展到光辉的顶峰,以后她“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点痛苦和悲哀。
封建势力夺去了她的生命,却没能夺去她的纯洁的爱情,她是一个强者,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焦仲卿是诗中另一个叛逆者的形象。
他对爱情忠诚专一,在兰芝和母亲的斗争中始终站在兰芝一边。
为了保护兰芝和保护自己的爱情,跟自己的母亲作抗争。
焦母曾用为他续娶美女,诱使他屈服,但他严正地表示: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态度是很坚决的,但仲卿毕竟是个府吏,受封建礼教毒害更深,所以性格有软弱的一面;如最初他对封建势力的残酷认识不清,向母亲求情,幻想母亲能转变态度收回成命。
最后,严酷的现实终于使他清醒过来,他冲破了封建孝道的束缚,同兰芝一道,以死来表示他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抗争。
古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唐宋文学)
考试形式:
闭卷;
考试要求:
字迹工整;
答题时间:
120分钟。
试题
一、基础知识填空题:
(21分)
1、《修竹篇序》是 作的。
2、在诗歌中还残留有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痕迹的著名诗人有 、 。
3、盛唐边塞诗人有 、 、 、 。
4、王维的边塞诗有《 》、《 》、《 》。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 的《 》诗中名句。
6、对白居易诗歌创作有明显影响的是 。
7、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 、 。
8、“天若有情天亦老”是 的《 》中的名句。
9、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唐传奇有《 》、《 》、《 》、《 》、《 》。
10、《阳春集》的作者是 。
11、最早从理论上反对宋初浮靡文风的是 、 。
12、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写出后,当时唱和的诗人有 、 、 。
13、宋代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作家是 。
14、北宋时在诗、文、词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的作家有 、 。
15、北宋后期著名词人有 、 、 。
16、张孝祥的词学苏东坡,其《 》词俨然是一篇小型的《赤壁赋》。
17、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指 、 、 、 。
18、南宋时江湖派代表性诗人是 、 。
19、萧观音是 的一位女诗人。
二、名词解释(16分)
1、初唐四杰;
2、新乐府运动;
3、一祖三宗;
4、辛派词人;
三、简答题(28分)
1.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2.何谓花间词派。
3.欧阳修提倡的诗文革新运动胜利的原因。
4.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四、论述题(45分)
1、分析杜甫《春望》。
2、唐诗繁荣的原因。
3、柳永对词的贡献。
4、分析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填空题:
1、陈子昂。
2、王维;孟浩然。
3、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4、《从军行》、《老将行》、《使至塞上》。
5、王之涣;《登鹳雀楼》。
6、儒家思想。
7、韩愈;柳宗元。
8、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9、《任氏传》、《霍小玉传》、《柳毅传》、《李娃传》、《莺莺传》。
10、冯延已。
11、柳开、穆修。
12、欧阳修;梅尧臣;刘敞。
13、柳永。
14、欧阳修;苏轼。
15、秦观;贺铸;周邦彦。
16、《念奴娇过洞庭》。
17、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18、刘克庄、戴复古。
20、辽国。
二、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是对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的合称。
《旧唐书》: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扬卢骆,号为四杰。
"他们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而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3、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黄庭坚等写诗以杜甫为宗,元人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倡一祖三宗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坚庭,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4、辛派词人:
南宋中后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出现的一批词人,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用词呼吁抗金、倾吐山河破碎的哀思,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激情。
艺术上不拘格律,以文为词,借助议论直抒胸臆,具有豪放恣肆,粗犷悲壮的特点。
三、简答题
1.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
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的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
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把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
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2.何谓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因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的《花间集》而得名,该集所选十八名词人大多为西蜀词人。
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他们为"花间词人"或"花间词派"。
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
代表作家除温庭筠、韦庄。
但"花间词"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只是创作倾向大致相同的作家群,其风格情趣并不完全相同。
在以"绮罗香泽"、"浓丽香软"(如温词)为主的同时,也还有"疏淡、质直"(如韦词)等风格的作品。
有一部分花间词也间接受民歌的影响,有的就接近民歌。
如孙光宪的《风流子》,表现南国渔村的风俗人情,清疏质朴;而他的《谒金门》:
留不得,留得也应无益。
白苎青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
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
却羡彩鸳三十六,孤鸾还一只。
上承韦庄的白描手法,词风清疏健朗。
3.欧阳修提倡的诗文革新运动胜利的原因。
北宋初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形成并日趋尖锐,而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艳文风却日益盛行,文学逐渐远离了现实主义道路,王禹称等人提出了继承杜、白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且其创作也体现了这一精神,这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展开吹响了序曲。
仁宗、神宗年间,为了处理解决已经暴露出来的社会矛盾,先后出现了以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政治革新必然要求文学关注现实,解决社会矛盾,这自然也就涉及到对文风的改革,如范仲淹批评西昆体"上不主乎规谏,下不主乎劝诫,"认为文学要"必以理实为要",为现实政治服务。
王安石提出了"文贵致用",要求文学切实反映社会生活等。
因此,政治革新对诗文革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实质就是要求文学反映社会现实,"文者务有补于世",要以适用为本,同时也是注重文学的艺术价值要"达意"、"辞达",这些理论和实践是对唐代古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也可以认为,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
宋仁宗及其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包括其后的王安石、三苏以及曾巩等人先后出现在文坛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作家队伍,他们把诗文革新的思想、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对诗歌进行了改革,拉近诗歌与政治与社会的距离,在艺术上进行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新的尝试,并在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巩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使自唐代出现的古文运动到此取得真正的胜利,从而将文学引入了新的方向,并促进了宋代文学的繁荣。
4.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的词在主题情感上可用"愁"字来概括,虽然前后期愁的具体含义不同,但表现的手法、艺术特色基本相似:
1、善于表现和塑造抒情主人公多情善感,缠绵凄婉的自我形象。
2、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用典、叠字等修辞手法和低婉的韵律,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3、多用口语和白描的手法,给人以诗新自然之感。
李清照的这些艺术特色体现了婉约词的风格特征,故有史学家将她与李后主、柳永、秦观、周邦彦等一起推崇为"当行本色"的婉约已宗,甚至被推举为婉约之辰的最高代表: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王士桢《花本蒙拾》)。
四、论述题
1、分析杜甫《春望》。
本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
第二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开,改元至德,是为肃宗。
杜甫自夔州羌村只身北上,前往投奔。
但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回沧陷后的长安。
公元757年3月,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临到座历经洗劫、繁华消尽的都城。
杜甫忧伤地徘徊于曲江一带,感时念乱、睹物神伤,吟成了这首名作。
《春望》首联以工巧的对句写春望所见。
司马光说:
"'山河在'明无余五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国破"之下续以"山河在"两相对照;"城春"当为明媚之景,而继之以"草木深",则前后相悖,诗意翻迭多变。
颔练触景生情,将花鸟拟人化,移情于物,具有了万物同悲的艺术效果。
颈联写春望所念,上句念国优,下句念家愁,"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
尾联写春望所叹,叹自己白发稀疏、年老力衰,悲哀更深一层。
诗以"望"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所望的景色开始,以望者的情态收结,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同时也刻画出了无限忧伤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共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唐诗繁荣的原因。
A、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唐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自信、自豪的民族心理基础。
安史之乱之前,唐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为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同时也激发了文人们的政治热情,使文坛上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政治、经济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危难,社会乱动,各种矛盾激化,作家们面对现实,深入思考,观望着民生的疾苦和国家的兴亡,许多志士仁人大胆地用自己的作品去抨击黑暗,反映民生,于是出现了唐代文学的又一高潮。
B、文化的昌盛和佛、释、道等思想的自由传播,以及南北、中外文化的活跃、交流为唐代文学提供了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唐代的统治者并不象汉代那样把佛教定为独尊,也不同老子是本家而加以推崇,而对各种思想都允许其自由传播,如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伊斯兰教的传入等,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无疑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活跃了思想,因而促成了思想文学艺术上的繁荣。
随着全国的诗一种对外交流的发展,造成了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的融汇和交涉,北方刚健、豪迈的气息和南方细腻诗新的气息互相影响,产生了独具风采的情调,中外文化的高度,为唐人提供了学习外族文化的机会,吸取了外族文化的优秀财产,从而丰富了唐代文学的殿堂,如燕乐的出现,时间的产生与发展,佛教的传播与变文的出现,都为唐代文学的繁荣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C、作家素质的提高,队伍的扩大是唐代文学繁荣的重要因素。
唐代科举制度得到确立,吸引了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对文学的努力学习和研究,使他的艺术修养得到提高,这些来自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有较深的接触和认识,视野广阔,在求学、求仕的过程中互相交涉,思想活跃,成为唐代社会生活中一支富有生气的力量,他们走上文坛以后,对唐代文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D、文学本身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从原学、史学中独立了出来,这是文学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声律论的发明,志人志性小说的出现等等都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艺术借鉴的源泉。
E、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对唐诗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唐代不少皇帝都喜欢写诗,也很重视诗人和诗歌创作。
一些诗人都有佳作,而受到残遇,这自然鼓舞了士人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此外,唐代群众对诗歌的爱好也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弘扬白居易的诗歌在民间广泛宣传。
"童子皆呤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语"人民群众的广泛热爱,这既是唐代繁荣的结果,也是唐诗繁荣的社会基础。
3、柳永对词的贡献。
第一、开拓了题材、内容,为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
他的词在题材、内容方面有:
A、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内容,这一类描写哀乐与男女之情的作品约五十首,但表现的对象却由此前的达官员人转向了青楼市井,多表现歌妓们的思想情感,虽然其中不乏玩弄欣赏的情感,但一些作品即诗露出对歌女们的同情,如《少年游》《迷仙引》。
B、"尤之于羁旅行役",抒写使落江湖的感慨,约占二分之一。
由于他一生是在落迫与不幸中度过,所以他把这生活体验借助于羁旅行彼时的所见所感。
特别是借助于景物的描写,将这些痛苦与不幸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雨霖霖》、《八声甘州》。
C、对繁华的都市风光的描写,约二十余首。
这是柳永对词的内容上的更大开拓,如:
《迎新春》"列华灯,千门万户"。
《瑞鹧鸪》"万井千闯家庶"最有名的当数《望海潮》。
D、歌功颂德或抒愤泄恨之作,前者如《再年蓬莱》,后者如(鹤冲天)。
第二、大量地创制和使用慢词。
他是宋词人中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其长调慢调约占总数的十之七、八,他精晓音律,往往自度新声,或自制新调,或在原调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使慢词这种长调在他的手里收到很大发展,形成了与小令以峰并峙,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内容上的开拓创造了条件。
第三、长于运用铺陈、白描的手法。
"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柳词总以平叙见长"。
所谓"慢"本指音乐而言。
即"调长拍缓"之意,增加了歌曲调的长度,这就要求歌词也势必增加长度,这就使得小令的那种表现手法不能满足其特点,因而也使得柳永词的表现手法发生了变化。
他的慢词中大量运用赋的手法,铺陈叙述,同时直抒情注重开合,起伏,一波三折。
柳永在铺叙事物的时,往往不加点缀而是直接地加以描写展示,如《夜半乐》"岸边三三两两,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相笑语"。
第四、大量吸收口语入词,使词通俗化、大众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如《定风波》下片: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呤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件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由于他大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写普通人的生活,从而极大地扩大了词的影响范围。
使它成为家喻户晓的市民文艺,并且也赢得了"凡有水井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4、分析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作品,此词题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以"梦"贯通全篇。
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
死别已久,相距又远,但仍切盼相逢,冒起下面的入梦。
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五句,记梦中与妻子相逢的情景。
虽是梦境,写来却情真意切,恍若生晤。
"料得"以下三句,抒写梦醒后的哀思。
该词最大的特色是感情真挚深婉,曲折往复。
艺术上,首先以"梦"为线,贯穿全篇,有力的展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全词分梦前、入梦、梦中、梦醒的四个层次。
"梦前"对亡妻的思念是为入梦作铺垫;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写"入梦"是思念的具体体现;"小轩窗,正梳妆"四句是相逢情景,是"梦中";最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梦后哀思,寄悼念之情,是"梦醒"。
其次,由于苏轼夫妻双方有笃厚的情感,为更好地抒情,采用了将自己与亡妻时分时合的写法。
上片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关合夫妻双方,此是合;"不思量,自难忘"两句,落在自己的一方,此是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又涉双方,表同样的孤独,是再度合;"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前句相逢是合,后两句落于己身是分;下片"夜来幽夜忽还乡",写自己,"小轩窗,正梳妆",写亡妻,是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夫妻梦中相见情景,是合。
这样的时而合写,时而分写,更见回环曲折,更宜于抒发缠绵深挚之情。
为了与深挚的感情相和谐,诗人完全采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刻画景物、人物和事件。
如"尘满面,鬓如霜",将自己心力交瘁、仕途坎坷的境况一笔写尽;"小轩窗,正梳妆"则通过细节展示,重现了妻子生前与自己琴瑟相谐的美满生活;"明月夜,短松冈"则简明而传神地表现出凄凉孤独之境,强化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古代文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元明清部分)
考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