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流行病学35页.docx
《00流行病学3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流行病学35页.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流行病学35页
流行病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姜庆五(2009-09-09)
【基本概念】
1.流行病学00epidemiology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分布的因素;阐明流行规律和探索病因;制定并评价防治对策。
(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其分布的原因,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
)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疾病与相关的因素已经存在,通过观察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现象。
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对象不能随机分组的自然事件,可作为准流行病学实验。
3)理论流行病学——掌握疾病的流行规律,可用数学公式归纳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规律,将疾病流行过程,抽象化和数学化,称为理论流行病学。
【核心问题】
1.简述流行病学的作用和用途。
1)描述人群中疾病的分布,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2)评价疾病防治措施效果,促进疾病的干预与控制;
3)疾病监测;
4)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第二章常用指标、疾病分布
赵根明(2009-09-10)
【基本概念】
1.疾病分布distributionofdisease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病率incidencerate/morbidity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可按不同特征分别计算,即发病专率。
影响因素:
发病时间、观察时间、暴露人口数和新发病例数。
可用于衡量疾病的危险程度。
3.罹患率attackrate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新发病例的指标,但它常用于较小范围内或短期间的疾病流行。
4.患病率prevalencerate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1)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
2)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
发病率、病程。
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之间的关系为:
P=I*D
5.感染率指调查时受检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所占的比例。
6.续发率secondaryattackrate,SAR03/04,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7.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incidence01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新发病例数占固定人群的比例。
8.发病密度incidencedensity表示单位时间内人群中某疾病事件出现的平均概率水平,是疾病瞬时发生率的度量。
9.死亡率deathrate/mortality指某人群在一定时间内死亡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10.病死率fatalityrate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11.生存率:
指在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某病的人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12.散发sporadic:
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
散发的原因有:
1)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
2)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
3)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一些传染病;
4)潜伏期长的传染病。
13.流行00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呈显著超过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14.大流行pandemic某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期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15.暴发outbreak指在一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病例的现象。
16.地区聚集性clustring:
提示一个感染或中毒等致病因子的存在,对探讨病因或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十分重要。
提示如环境污染等使病因得以入侵人体的条件存在于局部地区。
17.地方性endemicity04某些疾病常存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无需从外地输入传染源时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18.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
1)短期波动rapidfluctuation与爆发相近,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2)季节性seasonalvariation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严格的季节性(多见于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季节性升高,非传染病也有季节性升高的现象。
3)周期性cyclicvariation01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化的状况。
4)长期变异seculartrend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多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19.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epidemiology04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住国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探讨疾病的病因及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核心问题】
1.计算发病率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02
1)发病时间
2)观察时间
3)暴露人口数
4)新发病例数
2.疾病呈地方性分布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统计地方性由于生活习惯、卫生条件或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在某些地区长期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这种情况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无关,称为统计地方性。
如一些文化及卫生设施水平低或存在特殊风俗习惯的地区,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等经常流行。
2)自然地方性由于某些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只在这些地区存在,这种情况称为自然地方性。
原因有两类:
一类是该地区有适合于某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或传播媒介生存的自然环境,使该病只在某些地区存在,例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等;另一类是疾病与自然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分布有关,如地方性甲状腺肿、氟中毒等。
3)自然疫源性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独立地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绵延繁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染给人,这种情况成为自然疫源性。
这些疾病称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森林脑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3.发病率、患病率的定义有何不同?
两者有何关系?
有何不同用途?
1)定义见本章基本概念2&4。
2)联系:
如果某病的病程和发病率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则患病率(P)与发病率(I)和病程(D)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P=I*D
3)区别:
[1].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期间内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
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而不考虑病例的发病时间。
因此,发病率与患病率所反映的信息内涵不同[2].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是反映健康状态的指标。
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规定时期内疾病的出现情况,为动态的。
4.比较两个不同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如何比较?
5.标准化的目的是什么?
常见的方法有哪几种?
第三章调查设计
赵根明(2009-09-16)
【基本概念】
1.研究类型
1)设计类型分类
2)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调查、爆发调查和专题调查。
2.观察性研究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调查与研究分析去认识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现象、规律与病因。
(其过程从描述性研究入手,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性研究)。
3.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02通过一次性调查,了解某疾病在调查时的现患情况及因素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两者的关系。
4.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study02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从而分析暴露与疾病关系的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包括:
生态比较研究和生态趋势研究。
5.生态学谬误ecologicfallacy04是指群体中两个生态学上变量的相关与该人群中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显著不同。
6.生态比较研究比较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它们的疾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了解某疾病或健康状态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有无异同点。
从而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到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7.生态趋势研究连续观察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了解其变动趋势。
1)应用:
省时间、省人力、省物力,很快得到结果;从群体的角度提供病因假设的线索;生态趋势研究可以对生态比较研究中获得的病因,通过干预措施前后的比较,检验假设;用于疾病监测(生态趋势研究)。
2)局限性:
混杂因素难以控制,易导致生态学谬误;一般不能直接测量发病率,证明病因的作用较弱。
8.研究设计流行病学调查时在社会人群中进行的,许多因素不能控制;周密设计,统一标准和方法;不同研究类型,设计要求不同。
1)研究目的:
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
,评价防治措施=?
,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人群:
个人、家庭或单位;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抽样方法;样本含量…
3)研究因素:
需有明确的定义和测量尺度;理化、生物、营养和心理等。
4)疾病的定义:
应有明确的定义;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临床医生作出的诊断大多属于概念性诊断。
5)数据收集:
常规数据收集(疾病报告、病史、人口统计、医疗保险和其他资料等);专题调查;体检、实验室检查或特殊设备检查。
6)调查表设计:
总原则(有关项目一个不少,无关项目一个不多;因素有明确的规定;统一的疾病分类;尽量选用定量和客观的指标;调查项目有严密的逻辑性,可明确回答)
【核心问题】
1.什么是生态学研究,主要局限性是什么?
01
1)定义见本章基本概念4
2)局限性:
是一种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容易产生生态学谬误。
[1].缺乏暴露和疾病联合分布的资料;
[2].缺乏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的能力;
[3].相关资料中的暴露水平不是个体的实际值;
[4].暴露和疾病间的时间顺序难以确定。
第四章现况研究
赵根明(2009-09-17)
【基本概念】
1.现况研究prevalencestudy根据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该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因素与疾病间的关联。
分为:
横断面研究和现患研究。
种类分为:
普查,抽样调查。
1)应用:
主要用于慢病调查;但其基本方法也适用于感染情况、免疫情况、解剖和生理、生化等指标的调查。
2)目的: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提供病因线索;了解人群健康水平;考核防治措施的效果;用于疾病监测。
3)特点:
一种患病率调查,一般不能反映发病情况;提供的是病因线索。
2.普查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人群所作的全面调查;
3.抽样调查从抽样总体中用一定的方法抽取一个样本作为调查对象,再把结果推及总体。
4.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比较:
普查
抽样调查
优点
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
省钱、省力、快速,覆盖面大,准确率高
缺点
工作量大,易漏诊
不适用于患病率很低的疾病
实施与分析比较复杂,不适用于率很低的疾病
关键
划分明确范围,统一时间期限,统一诊断方法,漏查率尽量小
随机抽样方法的选择
5.随机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ling:
也称单纯随机抽样,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
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或其他随机方法(如随机数字表)抽取n个,构成一个样本。
它的重要原则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均为n/N)。
特点:
每个抽样单元被选入样本的概率是相等的;常用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当抽样范围与样本都不大时比较容易;适用于小型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抽样。
2)系统抽样systematicsampling:
又称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设总体单位数为N,需要调查的样本数为n,则抽样比为n/N,抽样间隔为K=N/n,将每K个单位抽取一个作为研究对象。
特点:
首先必须确定抽样范围和样本含量,并给每一个单元一次编号;确定抽样比,即从每多少单元中抽一个单元进入样本;代表性较有保证;必需事先对总体的结构有所了解。
3)分层抽样stratifiedsampling:
先将总体的单位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分层可以提高总体指标估计值的精确度,它可以将一个变异很大的总体分成一些内部变异较小的层(次总体)。
特点:
把总体按某个(些)标志或特征(如性别、年龄组、居住地区、民族)划分为若干个次级总体(称为层),先从每层内独立抽取一个随机样本,再合成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包括:
比例分配抽样,最适分配抽样。
4)整群抽样clustersampling:
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其中被抽中群组的每一个个体均作为研究对象。
特点:
以个体组成的群体作为抽样单元,用以上三种方法之一进行的抽样。
抽得的样本包括若干个群体,对群体内个体全部加以调查。
优点:
易为群众接受,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5)多级抽样multistagesampling:
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常结合使用上面几种抽样方法。
特点:
从总体中先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称为一级抽样单元,再从每个抽中的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单元,还可依次再抽取范围更小的三级单元及更小的单元。
大规模调查常采用。
6.偏倚:
即非抽样误差,由某些较为恒定的不能准确定量的因素所造成的,重复抽样和增加样本量并不能减少这种误差。
常见偏倚有:
无应答偏倚、回忆偏倚和报告偏倚、测量偏倚、调查员偏倚、观察者偏倚。
7.偏倚防止方法有:
随机化;仪器精良,标准统一;严格培训调查员。
8.爆发调查:
是对地区或集体单位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较多同一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
爆发常由共同的传染源引起或由共同的传播途径或因素而引起。
【核心问题】
1.筛检应用的原则。
1)所筛检的疾病或缺陷是当前重大的卫生问题;
2)被筛检的处于潜伏期或临床前期的疾病或某种危险因素有可供识别的检查与测量的标志;
3)对疾病的自然史,包括从潜伏期发展到临床期的全部过程有足够的了解;
4)有快速、简便、准确、可靠、可行、安全、经济及群众易于接受的筛检试验;
5)对经筛检发现并确诊的病人及高危人群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6)具备疾病监测、预防、治疗、干预、健康教育、咨询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设备和条件;
7)有连续而完整的筛检计划;
8)筛检的效果要有好的收益;
9)筛检计划应能为目标人群接受,并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获益;
10)对人群不应产生负面影响,筛检者及其筛检结果的保密措施。
2.开展抽样调查时特别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1)样本代表性
3.抽样调查有哪些缺点?
4.抽样调查中的系统误差是怎样造成的?
5.抽样调查的样本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1)研究单位之间的变异(一般用标准差S表示);S越大,样本量越大。
2)调查人群中欲调查特征或疾病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也即暴露比例或患病比例);比例越小,样本量越大。
3)调查要求的精确度“容许误差”,及实际值和预期值差异的大小;精确度越高,样本量越大。
4)把握度的大小,由α和1-β来表示;α和β越小,样本量越大。
6.现况调查的常见偏性有哪些?
1)选择偏倚
[1].选择性偏倚
[2].无应答偏倚
[3].选择幸存者偏倚
2)信息偏倚
[1].调查对象所引起的偏倚:
报告偏倚、礼貌偏倚、社会期望偏倚等;
[2].调查人员所引起的偏倚;
[3].测量偏倚;
[4].调查环境所引起的偏倚。
7.现况研究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提供病因线索
2)了解人群健康水平
3)考核防治措施的效果
4)用于疾病监测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赵根明(2009-09-23/24)
【基本概念】
1.病例对照研究00:
比较患某病者与未患该病的对照者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能危险因素的百分比差异,以判断这(些)因素与该病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观察性研究方法。
特点:
从果求因;暴露并不限于外界因子;调查时暴露因素可以多项。
用途:
广泛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深入检验某个或某几个病因假设;为队列研究提供明确的病因线索。
2.选择偏倚:
指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误差,常发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
3.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是选择偏倚的一种,又称奈曼偏倚,即如果调查对象选自现患病例,即存货病例,可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是其中很多信息可能只与存活有关,而未必与该病的发病有关,从而高估了某些暴露因素的病因作用。
4.匹配matching也称配比,是以部分限制来选择对照的方法,借以使对照在重要的潜在的混杂变量方面与病例相似。
目的是提高研究效率和控制混杂因素的混杂作用。
5.配比过度overmatching指把不必要的变量列为匹配因素时,不但达不到匹配的目的,降低研究效率,掩盖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正联系,还可增加工作难度与研究成本。
6.病例对照研究的步骤:
1)复习文献和提出假设;
2)提出研究计划或设计书;
3)执行调查研究计划;
4)资料整理和分析;
5)写出研究报告。
7.对照的选择:
1)来源:
最好是全人群中的无偏倚样本;
2)注意:
与病例组的可比性。
8.比值比(OR)01也称比数比,指病例组研究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所谓比值是指某事物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
9.暴露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因素、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核心问题】
1.如何选择病例对照研究中的病例?
1)来源:
医院、普查或抽查、发病和死亡报告病例
2)注意:
选择性偏倚;
3)疾病诊断标准,新发病例、现患病例、死亡病例;
2.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有哪些?
1)省人力、物力、容易组织实施;
2)所需样本少,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3)短期内得出结果;
4)检验病因假设,探索尚不够明确的众多因素,一次调查可得到多个因素与一种疾病的联系;
3.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有哪些?
1)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2)代表性较差,容易差生选择性偏倚;
3)一般不能直接计算发病率、死亡率和RR,不能确定某因素与疾病间的因果联系。
4.如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分析?
1)资料的整理:
原始资料的再核查,资料的分组、归纳或编码、输入。
2)资料的分析:
[1].描述性统计
[2].推断性统计
i.未分层资料的基本分析:
列四格表,比较两组暴露史的比例,计算相对危险度,
ii.分层资料的分析:
先将各层资料按部分层资料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再分析分层后有关变量与疾病的总的关系。
iii.暴露分级资料的分析:
将资料归纳成列联表;对列联表数据作卡方检验;计算出各暴露水平的比值比;计算总OR。
iv.匹配数据的分析
5.病例对照研究常见的偏倚有哪些?
如何避免或控制?
1)病例对照研究的常见偏倚:
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错误分类偏倚和混杂偏倚;
2)防止:
设计、实施和分析阶段防止。
6.OR为何能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代替RR,条件是什么?
1)原因:
RR的计算必须要有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但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既没有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又不能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此也就不能直接计算RR,可用OR值代替测量暴露于疾病的关联强度。
2)条件:
一般来讲,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果研究疾病的发病率较低,所选择的病例和对照代表性好,则OR值接近于RR值。
当发病率小于5%是,OR是RR的极好接近值。
第六章队列研究
徐飙(2009-09-30/10-08)
【基本概念】
1.队列研究cohortstudy又称前瞻性研究、发病率研究、纵向研究、随访研究、定群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它将特定人群分为暴露于某因素与非暴露于某因素或不同暴露水平的亚组,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该因素能影响发病的假设。
a)特点:
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因”及“果”;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b)用途:
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自然史。
c)分类:
(根据研究开始时病例是否发生)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历史性队列研究。
2.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cohortstudy研究开始时,暴露因素已存在,但疾病尚未发生;在随访过程中,可获取暴露因素变动情况;属于规模巨大的研究。
3.历史性队列研究historicalcohortstudy03/04研究开始时,暴露于疾病均已发生;先追溯历史资料,研究暴露和非暴露组,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出研究对象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将影响到研究的可行性和结果可靠性;缺乏混杂因素的资料,可能歪曲研究结果。
4.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case-controlstudy01首先进行队列研究,收集每个队列成员的暴露信息以及有关的混杂资料,确诊随访期间内发生的每一个病例,然后以队列中的病例为病例组,对照来自同一个队列,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5.相对危险度(RR)01:
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死亡率)之比,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
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
6.归因危险度(AR):
又称特异危险度、率差和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表示危险特异的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7.病因分值etiologicfraction,EF01/03/04,又称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02,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8.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
是说明暴露对于一个具体人群的危害程度,以及消除这个因素后可能使发病率或死亡率减少的程度。
9.发病密度01\02incidencedensity研究人口不稳定,观察时间比较长,资料不整齐时,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平均率的性质,称为发病密度。
10.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incidence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资料比较整齐时,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或死亡人数作为分子,计算某病的发病率为累积发病率。
11.危险因素riskfactor又称为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特定结局(outcome)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
【核心问题】
1.如何选择队列研究的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1)暴露组的选择
[1].选择暴露组应考虑的问题:
已经处于暴露因素中、能提供可靠的暴露史、职业暴露史
[2].几种暴露组人群:
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医疗保险人群、特定地区人群、孕妇
2)非暴露组的选择:
除未暴露于所研究的因素外,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或人群特征(年龄、性别、民族、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