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7201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附详细答案)

语文xx.11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

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

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

“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

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

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

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

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

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

而现在,从心灵层面表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

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

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

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3分)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精神亚健康”的影子随处可见,它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值得全社会关注。

C.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D.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化的浪潮(地球村)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

B.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C.人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渐渐迷失于“身外之物”中而不可自拔

D.人们的精神追求过多,导致身心俱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

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地名)徙焉。

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

曾祖父褒,成、哀间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有名前世。

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

西州平,归乡里。

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

蜀郡太守张穆,丹之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

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

穆闻,复驰遣使持前资物追范,范又固辞。

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

京兆、陇西二郡更请召,皆不应,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

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

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

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

“卿何似我故功曹邪?

”范诃之曰:

“君困厄瞀乱邪!

”语遂绝。

融系出因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

吏以闻,显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

“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

”范叩头曰:

“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

”帝怒稍解,问范曰:

“卿廉颇后邪?

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

”范对曰:

“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

帝曰:

“怪卿志胆敢尔!

”因贳之。

由是显名。

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

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

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

建中初,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

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

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来何墓?

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绔。

”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

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肃宗崩,范奔赴敬陵。

时庐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俱会于路。

麟乘小车,涂深马死,不能自进,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

不告而去。

麟事毕,不知马所归,乃缘踪访之。

或谓麟曰:

“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穷急,今奔国丧,独单是耳。

”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

世伏其好义,然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

卒于家。

  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

“前有管、鲍,后有庆、廉。

”鸿慷慨有义节,位至琅邪、会稽二郡太守,所在有异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竟:

完毕

B.吏以闻,显宗大怒闻:

使……听到

C.世伏其好义伏:

佩服

D.谢而归之谢:

谢绝[来源:

七彩教育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B.故因仕焉[来源:

]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置杯焉则胶

C.命从骑下马与之D.欲以权相济

失其所与,不智乃入见。

问:

“何以战?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廉范孝顺重情、乐于助人、有勇有谋、善于治民,常常为人称颂。

B.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百姓都躲在家里,但火灾每天都会发生。

C.廉范后来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

D.廉范一生都在边境做官,广泛开垦田地,囤积粮食财物,全部接济了宗族、朋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5分)

(2)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8.简要说说本诗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

9.有人说这首诗的颔联是全诗精妙之所在。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2)以中有足乐者者,。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问君何能尔?

(陶潜《饮酒》)

(4)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5),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高处的灿烂

关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

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

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

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

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

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

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

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

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

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

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

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

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

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

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

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

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

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

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

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

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

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

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

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⑤我站在秋天。

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

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

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

我相信它是孤独的。

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明证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

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

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

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

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

(1).文章第一节描写了初秋原野景物的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2).文章第四节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节写农民种的向日葵?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

(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

(6分)

(4).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完成

(1)~(4)题。

揭秘台海破冰之旅

20年前的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抢跑”,到大陆进行了两岸分隔38年之后的第一次新闻采访,轰动一时。

事后,《自立晚报》的总编辑陈国祥曾说:

“我们创造了历史”。

负责接待工作、时任中国新闻社港治部主任的陈佐洱则评价说,应该说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1987年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进行了近10年,已经有了深圳、珠海等多个经济特区。

而这时的台湾,也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巨变:

这一年的7月15日,国民党当局宣布解除实行了38年的戒严体制。

整个台湾都陷入一种兴奋之中,尤其是新闻界。

台湾《自立晚报》的社长吴丰山,当时凭直觉感到两岸关系将会有一个大的改观,决定在这个时刻抢先一步:

派记者抢滩赴大陆。

9月14日下午3点50分,李永得、徐璐登上了中国民航的CA930航班。

陈佐洱等于当日下午赶往首都机场迎接。

李永得和徐璐下了飞机,对迎接的人们说道:

“让你们久等了。

”陈佐洱此时脱口而出:

“欢迎,欢迎。

等你们38年了!

”这句话,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

两位台湾记者在他们的第一篇报道中称这句话是“统战语言”,它被世界上多家通讯社援引在报刊的显著位置上。

在送李永得和徐璐前往他们下榻的长城饭店的路上,陈佐洱向两位台湾记者诚恳表态:

在祖国大陆准备采访什么,有什么要求,我会尽一切努力来协助。

作为两名职业记者,李永得和徐璐此行采访最深的感受之一是他们俩本身变成了最抢眼的采访对象。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有大批中外记者追踪,他们称在大陆的14天,是在“天罗地网中采访”。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他们对记者表达感受:

“北京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城市。

”李永得说,最初看见那些高级饭店时,感到很意外,想不到有那样高的水准,但当走出饭店,看到普通人民的生活时,总觉得有一段距离。

“道路两旁是一排排不加任何装饰的商店,这些商店出售最老式的商品和服装。

”他们后来在报道里这样描述北京:

“满街的脚踏车、古老破旧的店铺,穿着灰朴、表情平淡的老百姓。

这样的描述,经过大陆《参考消息》的转载,让平时看惯了大陆记者文风的读者们闻到一股新鲜之风,不过,隐隐地,也让人们读出一种“漠然又逼人”的心态。

两位记者在日后写的书中这样叙述道:

“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僵化。

就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准而言,大陆确实是落后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它的试图改革视若无睹……”

就在李永得和徐璐回到台湾后一个月,11月2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

开放当天,就有xx多人办理了赴大陆探亲的证件。

台海两岸民间正式交流的大门,从此打开了。

(选自xx年第42期《中国新闻周刊》,略有删改)

(1)20年前李永得和徐璐眼中的大陆有哪些特点?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永得、徐璐和陈佐洱在机场相遇,双方的第一句话都有双关意义,请说出其双关意义的内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当年这次“破冰之旅”有什么现实意义?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隐隐地,也让人们读出一种‘漠然又逼人’的心态”?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B.陈水扁上台六年,从一个小律师变为拥有亿万财富的富翁,如今劣迹败露,为了欲盖弥彰,不得不抛出几百万来遮挡掩饰。

C.安土重迁,故土难离是百姓的正常心理,重庆领导体谅百姓、积极做好三峡移民工作.使移民愉快地搬到新的家园。

D.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最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大量广告的影响下,一些家长期望通过使用补品来增长孩子的智力.这就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误区。

B.不久前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来歇尔曾披露:

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

C.德川时代的日本,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实在是得益于中国儒家“仁爱观念”和“众生平等”思想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D.这些书虽有多方面的意义,但我以为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便是生动弘扬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具有特殊的精神魅力。

14.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

(3分)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序号:

15.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6分)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六十诞辰。

六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六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六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史诗还在续写。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时代。

 

16.请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5分)

近年来,国内一些语文教育专家提出了“三重境界”的语文教育观,即语文教育应该包括“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

他们认为“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学生素养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

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说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奇迹,可以治疗疾病。

有一天,一个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拄着拐杖,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

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

“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吗?

”这句话被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身对他们说:

“我不是要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上帝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扶余县第一中学xx--xx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9分)

1.(3分)B(B项没有揭示出“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的人,未必“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未必没有“一定的精神追求”)

2.(3分)B(B项错在“每一个人身上”)

3。

(3分)D项与原文的观点相矛盾。

二、(36分)

(一)(19分)

4.D(“谢“应解释为“感谢”)

5.C(A都作连词,表转折;B都作兼词,译为“在那里”;C动词,“给”/动词,“亲附,结交”;D都作介词,译为“凭借”)

6.B(百姓没有躲在家里,而是偷偷的活动)

7.

(1)世世代代都是驻守边境,有的死后埋葬在陇西襄武,所以在杜陵做官(5分)

(2)按照旧例,敌人人数超过五千,就应该写信给邻郡(求救)(5分)

附:

译文[来源:

七彩教育网]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赵国将军廉颇的后人。

汉朝兴起,因为廉氏家族是豪门望族,朝廷把他们从苦陉(地名)迁到杜陵。

世世代代都是驻守边境,有的死后埋葬在陇西襄武(地名),所以在杜陵做官。

他的曾祖父廉褒,在汉成帝、汉哀帝时期担任右将军,他的祖父廉丹,王莽时期担任大司马庸部牧(官职名),都在西汉时期有名望。

廉范的父亲遭遇战乱,死在蜀汉地区,廉范于是流离借居在西州(地名)。

西州平定以后,回到故乡。

十五岁时,告别母亲到西州接回父亲的灵柩。

蜀郡太守张穆,是廉丹的老部下,于是送给廉范许多财务,廉范都没有接受,和他的门客徒步背着灵柩回到葭萌(地名)。

所作的船碰到礁石沉没,廉范抱着灵柩,一起沉到水中,众人被他的孝心感动,用杆子把他钩出来,治疗救护才幸免于死。

张穆听说以后,有派人骑马带着先前送给他的财物追赶廉范,廉范又坚决推辞了。

回到故乡安葬了父亲灵柩,守孝完毕,到京城拜师学习,侍奉博士(学官名)薛汉。

京兆、陇西二郡都请他做官,都没有接受,永平(汉明帝年号)初期,陇西太守邓融准备礼物征聘廉范为功曹(官职名),恰逢邓融(被人告发)被上级审查,廉范知道邓融不好解脱,打算以自己的能力救他,于是托病要求离开,邓融不明白他的意思,非常怨恨他。

廉范于是向东到了洛阳,更名改姓,请求担任廷尉(官职名)的狱卒。

不久,邓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阳关在监狱,廉范于是得以在他身边侍奉,尽心尽力,非常勤劳。

邓融奇怪他长的像廉范却很不明白,于是对他说:

“你怎么长的像我从前的一个部下?

”廉范斥责他说:

“您因为困窘看花眼了!

”不再跟他说话。

邓融因病被押解出去养病,廉范跟随他赡养探视,直到邓融病死,都没有说明身份,亲自赶车送邓融的灵柩到南阳(地名),安葬完毕才离开。

后来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

官吏告诉了皇帝,汉显宗大怒,召廉范入宫,质问并斥责他说:

“薛汉和楚王一同迷谋,惑乱天下,你是公府的官员,不和朝廷保持一致,反而替罪犯收殓,为什么?

”廉范叩头说:

“我愚蠢粗鲁,认为薛汉等人都已认罪被处死,忍不住师生的情谊,罪该万死。

”皇帝才稍稍息怒,问廉范说:

“你是廉颇的后代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