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7189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docx

《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docx

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

滞涨、软着陆、萧条、高涨

滞涨

所谓"滞涨",是指经济陷入了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扩张的财政政策失去了刺激成长的效果,而仅仅导致通货膨胀

滞胀其实就是经济发展受阻,通货膨胀,就是资本市场泡沫太高,人们把钱都扔进资本市场了,投资实体经济体的少了,经济不能调整发展了,市场不平衡了!

滞涨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现象。

说得稍稍专业一点,就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失去了刺激成长的效果,而仅仅导致通货膨胀。

1o;k(v9f3k#o*i(i h

 要理解滞涨,就必须先理解凯恩斯的经济观念和各国政府的实践。

而要理解凯恩斯,就必须理解经济周期。

要理解经济周期,就必须理解西方经济发生银行业的重大变化,理解什么是fractionalreservebanking。

这么绕一圈,差不多就可以上一回宏观经济学史了。

我们简单一点,直接出结论。

fractionalreservebanking导致信用扩张,也就导致通胀,而扩张的信用由于天生的脆弱,始终有挤兑的潜在压力,任何一个纯粹的突发时间都足以引发挤兑(及时公众信心十足)。

由此引发的通货紧缩导致衰退。

"f%c-`/O:

{'^

7r-m,p1N/@,P'i9F

  凯恩斯主义通过政府作为总借贷人的角色,实现长期的,彻底的,无周期的信用扩张。

倒是基本解决了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问题。

但很快的,凯恩斯主义就遇到了一个杀手,就是滞涨。

滞涨作为一个经济现象,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以后的效果,直接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现象。

表现在具体层面上,就是低利率也好,政府工程也好,都不足以刺激经济成长,名义GDP虽然在成长,但扣除通胀以后,时机的GDP成长十分可怜甚至没有,表现在就业市场就是高失业率。

5s6U1@/b9y1Z5e1E;Y/` q

  高失业,高通涨,这是滞涨的典型表现。

滞涨

  “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

  【滞涨】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通常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是不可能并存的。

因为,通常下,通货膨胀可以使得就业率上升。

但是,上个世纪的一次经济危机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这个事实,而使得该理论观点被否认。

  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

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

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思主义受到质疑。

  造成停滞性通货膨胀的原因通常有二:

  1.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2.另一为供给冲击,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

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厂商无法立即反应其成本,在高成本的压力下,难以生存,失业率因此而提高。

  一般来说,对付"滞涨"货币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

对付"滞涨"一般采用财政政策效果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当然,如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造成停滞胀的原因:

  第一、预期心理因素,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紧缩货币政策,但社会大众已事先预期通货膨胀会持续下去,因此将通货膨胀因素反映在公司未来成本上,而造成物价上扬;

  第二、供给面引发之震撼,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厂商无法立即反应其成本,在高成本的压力下,难以生存,失业率因此而提高。

  美国曾于上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国民生活水平大幅下滑。

股市中的放量滞胀是指,股票的成交量放大,但是股价却停步不前!

  通胀产生的根本原因:

  20世纪70代的滞胀从表面现象上看是石油危机导致的,但是从深层次看是凯恩斯主义政策所决定的,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过度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过于强调国家干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的管制对于经济的自行发展约束过多,从而忽略了市场的本身作用,结果违背了经济规律促使经济发展不能正常运行,渐渐的,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爆发,西方经济滞胀现象也开始出现。

出现经济滞胀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避免的矛盾,归根到底还是由资本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导致的。

  滞胀的主要特征:

  与以往传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不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结构性经济危机,从时间上看比周期性危机要长得多;从表现形式上看,结构性危机往往是生产停滞或低速缓慢增长;从波及面看,结构性危机期间各国不是同步发展,时而伴生美元危机、能源危机,时而伴生贸易失衡、信用危机;从直接导因看,主要由结构失衡而触发的。

  经济滞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作为滞胀现象,兼有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

造成滞胀经济的深层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内对外经济干预政策处于交替调整时期的综合产物。

与滞胀经济恶化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正面临大调整:

旧工业、旧技术、旧工艺、旧产品所体现的“夕阳工业”不景气,进行改造需要时间,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体现的“朝阳工业”取代“夕阳工业”尚需时间;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正面临新的脱皮转折期,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生产力也需时间;劳动力又遇新的调整。

以美国为例,1950―1965年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增加了9.8%,1965―1980年增加了40.5%,1950―1960年就业人数为690万,1970―1980年增加到1860万人,但失业人数和失业比例有增无减。

与以往不同,出现了地区性、部门性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从而使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新难题。

软着陆

所谓“软着陆”,其原本的物理意义是指航天器在降落过程中,逐渐减速,最后以极小的垂直速度接触星体表面,实现安全平稳降落。

“软着陆”一词的引申意义多指经济软着陆,也就是采用比较平稳的调控方式使过高的经济增长逐渐回归合理的区间,这与“硬着陆”,即“急刹车”的调控方式正好相反。

用“软着陆”比喻本轮宏观经济调控的性质特点,不一定十分科学,但比较形象。

一般说来,我们总是希望经济增长越快越好,但凡事有个度,如果经济增长过快,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副作用。

比如由于对某些生产资料的需求过大,往往会使对资源有破坏、对环境有污染的生产方式得到启用,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变得困难等等。

又比如,经济增长过快的后果,往往容易引发食品价格上涨。

这是由于经济增长过快,首先会引起能源等基础产品供应紧张而涨价,对此,许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行业是有一定的消化上游涨价因素的潜力的,但对农业来说,一般不具备这种消化能力,因此生产资料成本的提高往往直接导致其生产积极性下降,东西一少,价格就会上涨。

而农产品一旦上涨,就可能最终引发全面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趋势也就明朗了。

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明显偏快,从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在10%平台上不断加速,由于高速增长的拉动,2004、2005年,部分能源等基础产品陆续涨价,到去年3季度,在价格传导的作用下,出现了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通货膨胀逐渐逼近。

因此,必须把偏快的GDP增长拉回到比较合理的区间,相应对物价水平进行调控。

对此国家决定今年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确定今年的经济政策时,又提出两个“防止”。

一个是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另一个是防止价格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从目前采用的调控方式看,基本属于“软着陆”方式,没有使用全面紧缩、重拳出击的方式,而是在相对长的时期内采用连续的政策组合,比较平稳地将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降下来。

比如货币政策的操作,是分若干次一点点地提高存款准备金,逐步收紧银根;财政方面,依然采用“稳健的财政政策”,没有像历史上进行调控时强调要过紧日子;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面,也没有采取让大批项目下马的方式。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人代会闭幕回答记者提问时,已经对采用“软着陆”的调控方式作了解释。

温总理谈道,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

但他同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来解决就业的压力,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在新中国历史上,“硬着陆”虽往往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但杀伤力太大,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经济过热中,1958年的经济增长率曾达22%,“硬着陆”后的经济是负增长,其中1961年增长率为-29.7%。

改革开放后也出现过四次经济过热(1978年为11.7%,1984年为15.2%,1987年为11.6%,1992年为14.2%),这四次经济过热后的“着陆”方式还不够“软”,虽没有出现经济的负增长,但均以减缓经济增长率为代价。

经济软着陆:

“软着陆”的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

国民经济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年度间经济增长率的运动轨迹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围绕潜在增长能力上下波动,形成扩张与回落相交替的一条曲线。

国民经济的扩张,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具有连锁扩散效应,在投资与生产之间具有累积放大效应。

当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超出了其潜在增长能力,打破了正常的均衡,于是经济增长率将回落。

“软着陆”即是一种回落方式。

“软着陆”是相对于“硬着陆”即“大起大落”方式而言的。

“大起大落”由过度的“大起”而造成。

国民经济的过度扩张,导致极大地超越了其潜在增长能力,严重地破坏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均衡关系,于是用“急刹车”的办法进行“全面紧缩”,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降落。

“软着陆”和“硬着陆”的指标主要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信贷扩张。

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一国就要利用紧缩性政策来压制通胀,但是这时候社会总需求会下降从而经济速度增长变缓或者出现负增长,这就可以形象地称为经济“着陆”。

但是,如果一国实行的政策过紧,出现大幅度通胀后,紧接着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导致失业增加,经济速度下滑过快,这可以叫做经济硬着陆。

如果一国较好的实行了紧缩政策,使得过快增长的经济速度平稳的下降到一个合适的比例,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通缩和失业,就可以叫做经济软着陆。

软着陆的基本指标:

经济增长率>7%

失业率≤4.5%,但在中国现阶段不是很现实,在4.5-6%区间是可以接受的

通涨率≤4.5%,在中国现阶段,小于3%的理论指标是不现实的

萧条

∙金融危机就是钱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造成的,生产的产品多,而能消费的人少,就会造成经济危机.比如,全社会有100元钱,90元在一个人手里,而他只能吃1元的面包,但社会却生产了100元的面包,这样就有89元的面包卖不出去,一边是卖不出去,一边是买不起,危机来了,扔吧,倒把,等吧.

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

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

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

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

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

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

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危机如果控制不当可能引起经济萧条,如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济萧条都是由经济危机引起的,战争也可能引起经济萧条。

萧条经济学已经回归了,这意味着什么?

从本质上看,它意味着两代人以来,宏观经济需求管理方面第一次出现问题,即私人支出不足以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越来越成为世界大部分地区通向繁荣的障碍。

我们这些经济学家、决策者们,以及受过教育的公众,在很大程度上还对此准备不足。

归在“供给经济学”名下的一连串愚蠢思想,其实是一个怪异的教条。

如果不是讨得了某些编辑和富人的欢心的话,它们根本就毫无影响力。

但在过去几年中,确实有将经济思考的重心从需求方面转移到供给方面的潮流。

这个潮流部分是经济学中理论思辨的结果,这场辩论像通常一样逐渐地流传出来,再配以华丽的包装,就变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简单地说,这场辩论的起源如下:

在理论上,如果工资和价格水平下降的幅度大于失业增加的速度,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就可以自行治愈。

在保姆公司衰退的故事中,如果照顾1小时孩子的价格下降的幅度低于票券价格下降的幅度,即意味着现存的票券购买力增加了,这样不需要管理层采取任何行动,保姆公司的活动就会自动恢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

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或者说,如果可能发生的话,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起作用。

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对其中的原因还无法达成共识。

为此,发生了一系列学术纠纷,令对经济衰退的整个话题及其发生过程成为一种专业雷区,越来越少的经济学家敢于去探索。

于是,公众就认为或者是经济学家们闹不懂衰退的问题,或者是需求管理的药方不灵了。

实际上,那些过时的需求管理型宏观经济学,对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早有论述,但问题在于其支持者无法据理力争,而其反对者则群情激昂。

令人费解的是,如果需求经济学的理论弱点,是导致我们无法重视重新出现的萧条性问题的一方面原因,那么它在实践中的成功则是另一方面的原因。

过去几十年中,就在经济学家们在争论货币政策到底能否令经济走出衰退时,各国中央银行实际上在不停地重复执行这一政策,而且有效地解决了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停滞的问题。

显然,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及其在别国的同行总是会降低利率,刺激开支的增加。

而这种做法的惟一限制是一国经济的生产能力,即供给方面的问题,但这种情况是非常短暂的。

即使现在,很多经济学家还认为衰退微不足道,对衰退的有关研究也是一个逐步消失的话题。

符合潮流的研究应该集中在技术进步和长期发展上。

当然,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长期中它们确实起作用。

但是,也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在长期中我们都已死掉了。

与此同时,短期中的现实世界正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所有问题可以发生在日本,我们敢肯定欧洲经济,乃至正在膨胀的美国经济就不会陷入类似的陷阱吗?

墨西哥、泰国、马来西来、韩国、巴西,一个又一个的国家进入衰退,它们都发现传统的政策工具只会令局面更加恶化,现时衰退本身至少在短期内已经抵消了过去的经济成长。

因此,如何增加需求,以便充分利用经济的生产能力,已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了。

萧条经济学又回来了。

(美)保罗·克鲁格曼

什么是‘大萧条’

黑色星期五时人流攒动的华尔街(1929年)大萧条(TheGreat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

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

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

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

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

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

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

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

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

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

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

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经济大萧条表现为gdp急速降低,失业率上升,所有行业(除必需品生产行业)衰退等,有经济受灾面大、程度深的特点。

但是金融危机仅为金融行业出现问题,经济大萧条有许多行业受灾。

大萧条为经济危机的外在表现。

金融风暴:

为投资失败,金融业内大多数公司的账面巨额亏损,以至于信用危机风险、偿付出现问题,最终投资者与大多数公司亏损。

今年金融风暴为次贷危机引起。

华尔街为美国金融中心。

中国金融机构购买巨额美国次贷证券,相当于当了人家破产公司的老板,怎么能不受牵连。

请把赏分给我,我急用,如有还问题请给我发纸条

在1929年,凯恩斯竭力支持乔治提出的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认为公共工程开支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工程雇用人员收入的增加,间接增加其他工业部门的就业,这是他后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思想发展的萌芽,是他开始摒弃某些

正统观点的发端。

只是由于这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他对自己的见解的论辩,是软弱无力的。

  30年代初英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萧条和失业,更趋严重。

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传统庸俗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说教彻底破产。

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新的辩护理论代替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克服萧条和失业的对策。

这就是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背景。

《通论》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释失业和萧条。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主要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量决定:

①“消费倾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决定消

费支出;②“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后者与利率一起决定投资支出,增加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可以引起几

倍于投资量的国民收入的增加;③“流动偏好”,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后者和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一起决定利率。

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这些心理因素互相作用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而危机的爆发则主要由于对投资的未来收益缺乏信心,引起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的结果。

凯恩斯以这个理论为依据,提出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高涨

泡沫经济”指的是资产(股票、房地产)价格超常规上涨为基本特征的虚假繁荣,其直接原因是不切实际的高盈利预期和普遍的投机狂热。

 “泡沫经济”从表面上看与一般的经济高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有本质区别。

经济高涨是以正常的需求和投资为基础的,并且是一种周期性现象,但“泡沫经济”是由虚假的高盈利预期和投机行为带动起来的,繁荣往往是昙花一现。

经济高涨不仅存在资产价格的上涨,国民收入也同时增长。

但在“泡沫经济”中,资产价格迅速膨胀,但国民收入增长较慢,两方面形成巨大的反差。

经济高涨时期的交易活动特别活跃,同时生产也很活跃,因而伴随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在“泡沫经济”中交易活跃,但生产停滞,尤其是长期投资部门不景气,实体经济发展不快。

所以“泡沫经济”是“吹”起来的,实际上并无多大经济实绩。

  “泡沫经济”会导致不健康的国民心理,大大有害于经济发展。

泡沫经济:

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可分为三个阶段,既泡沫的形成阶段、泡沫的膨胀阶段、泡沫的溃灭阶段。

  泡沫(Bubble)一词可追溯至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当时南海公司在英国政府的的授权下垄断了对西班牙的贸易权,对外鼓吹其利润的高速增长,从而引发了对南海股票的空前热潮,由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其股价迅速下跌,犹如泡沫那样迅速膨胀又迅速破灭。

其他早期的泡沫现象还有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法国的“约翰.劳事件”。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化,使得泡沫经济的发生更为频繁,波及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处理对策更加复杂。

泡沫经济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即虚拟资本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部分。

  虚拟资本(FictitiousCapital)是以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流量的的资本;

  现实资本(ActualCapital)就是以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存在的实物形态的资本。

  在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中不会出现泡沫,因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都是以实物形态流量为媒介,并进行和其相对应的流向相反、流量基本相等的货币形态流量。

因此人们认为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这也是泡沫经济总是起源于金融领域的根源。

此外,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其特殊的价格构成使土地资产成为了一种具有虚拟资本属性的资产,同时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每次经济泡沫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地产泡沫的产生。

  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

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

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

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

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

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

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

经济泡沫是指价格对价值的背离。

一种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随着供求变化而经常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总是围绕产品的价值进行,一般不会太多背离生产产品时花费的成本,时而高于其价值,时而低于其价值,从长期看,价格与价值相符。

这时的经济泡沫是合理的经济泡沫。

如果价格(主要是资产的价格)不适当地高于其价值,陡然升高,引起众多人的追捧,使价格进一步升高,出现一派“繁荣景象”,就要警惕泡沫经济的发生,泡沫经济中的经济泡沫膨胀得超出合理的水平,严重背离其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价格上涨就会演变为泡沫经济,加大经济风险,有害个人也有害于国家。

∙房价高涨的原动力是什么?

使房价上涨的动力很多,房价上涨对其有利的人就是动力之一,比如:

为了GDP和个人利益的地方政府、为了赚钱的开发商、炒房族、以至于买了房的所谓“房奴”都是是房价上涨的动力,可是最大的原动力不是这些,是外资,是美国的以攫取超额利润的各大财团。

开发商作为商人,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可是各行各业都有商人,难道想赚就有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