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背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核心内容
土地和人民
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
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等级序列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
(1)积极:
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
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
3.实质
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影响
(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
(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
(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
(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
[教材拓展]__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概念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内容
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目的
巩固贵族的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
实质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宗法观念”不同于宗法制
(1)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起着维护西周等级秩序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崩溃,但影响深远。
(2)“宗法观念”,指的是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亲亲尊尊”“男女有别”,对后世影响深远。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1 统一性与分散性并存——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
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根据史料,指出西周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史料中三个“省略号”把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分封制下周王为天下共主,显示出统一性。
第二层“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宏观政治决策”体现这一制度有一定的集权性,并体现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三层“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体现分封制在民族融合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第四层“总体看来”“表面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控制力有限”体现西周在国家结构上具有分散性,由此对后期政治统治产生消极影响。
特点:
西周政治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点。
影响:
积极影响,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影响
(1)对西周的影响
分封制起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2)对后世的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探究2 古代中国血缘关系的纽带——西周的宗法制
史料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根据史料,指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
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1)对当时的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以家国情怀感悟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
材料 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
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
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
“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使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
——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
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
思考:
从材料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
【提示】 编写原则:
“一本”观;编撰类型、宗族内部的亲疏关系、地域关系等受“大宗”“小宗”观念的影响。
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
(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友爱、团结互助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
(2)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3)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
(4)修祠堂、族谱有助于加深对祖先、家乡的认识,有利于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安庆二模)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道:
“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并立民族,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
……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这说明( )
A.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
B.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D.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
C [根据材料“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可知,分封制明确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维护统治,拓展疆土,故选C项;夏朝时国家已经正式形成,故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B项;世袭制在夏朝时期已逐渐形成,故排除D项。
]
2.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以注入特定内容、贯彻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
下列符合“崭新原则”的是( )
A.“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D.“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确立了贵族的亲疏和长幼关系,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基本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延续。
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区别“大宗”与“小宗”,从而“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
选项中能够体现“亲疏和长幼关系”的只有D项。
]
3.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周人团结一致抵御外族入侵
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B [由材料“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重社稷故爱百姓”可知,周代用宗法制维系宗族管理,并扩大化到政权管理,这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观念,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抵御外族入侵,故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由材料“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可知,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具有相互的义务,故排除D项。
]
先秦时期的经济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农耕方式的发展
(1)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农业技术的进步
(1)商周时期:
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
①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
(1)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
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评价:
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4.土地制度的变革
(1)夏、商、西周时期:
实行井田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井田制下,土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
(2)春秋时期:
大量私田被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3)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土地私有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
5.赋税制度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取代。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征税,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6.租佃关系
战国时期,租佃关系产生。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及特点
(1)官营手工业
①特点:
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皇帝、贵族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②局限:
生产不计成本;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2)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主要成就
(1)冶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2)陶瓷业:
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
(3)纺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
(1)商代:
职业商人和货币已经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2)西周:
实行“工商食官”,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3)春秋战国时期:
商业繁荣;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政策
(1)商周:
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教材拓展]__楚国的币制改革
春秋时期,楚国崛起,但在晋楚争锋中处于劣势。
楚庄王任用孙叔敖辅佐其进行改革。
当时楚国市场上的钱币比较混乱,各种仿贝钱币都在流通,楚庄王下令铸造大币。
这种大币仿晋国刀币铸造,面额超过价值,其发行和使用让老百姓特别是大商人蒙受了巨大损失,造成了市场的萧条。
孙叔敖向楚庄王反映了情况,并进行调整:
恢复原来的币制,以蚁鼻钱作为官方铸币,其他所有的货币都用蚁鼻钱进行换算。
这种做法使市场迅速繁荣起来,楚国的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先秦时期的经济现象时空定位
►探究1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
(捆)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特点。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
(2)因素:
①有利因素,农民的辛勤劳动;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政府的重视。
②不利因素,自身的脆弱性;自然条件的制约。
多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
►探究2 先秦手工业的发展
史料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
凡执技以事上者:
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
凡执技以事上者:
不贰市,不移官。
——《礼记·王制》
分析史料,从中归纳先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1)《荀子·王制》强调“论百工”表明从事手工业的人,分工细致。
(2)《礼记·王制》反映从事手工业的人“不贰市,不移官”,表明从业者受官府控制。
分类较细;官府严格控制;从业者专业生产;工艺精细。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状态
经营
形态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
流向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不投放市场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
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投放市场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
家庭
手工业
农业的一种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
以唯物史观看待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材料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度转变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度为主。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思考: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提示】
(1)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
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
①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
②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2)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
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C [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
两种耕作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
]
2.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
直至今天,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
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
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A [根据材料“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
直至今天,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可以避免技术竞争,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故A项正确。
]
3.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
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成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私有土地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的分化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导致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士阶层的崛起动摇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故选C项;井田制瓦解是“百家争鸣”的根源,故A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土地出现的根源,故B项错误;士的分化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故排除D项。
]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命题角度
商周时
期的政
治制度
全国卷Ⅰ
2019·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2017·西周分封制的深远影响
全国卷Ⅱ
2018·商汤的治国理念
全国卷Ⅲ
2019·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016·周代青铜器铭文的历史价值
先秦社
会经济
全国卷Ⅰ
2015·战国小农经济
全国卷Ⅱ
2017·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
全国卷Ⅲ
2018·战国时的铁器实物及分布
1.从考查内容看:
政治是考查的重点。
政治上主要考查政治演变趋势及特点;经济上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从考查题型看:
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是从通史或中外对比角度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
主要考查重要历史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练点1:
以计量史学考查商周时的王位继承
(2019·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 [根据材料商朝“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并结合所学西周宗法制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可得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夏朝时王位世袭制已经取代了禅让制,当时的王位继承注重父子、兄弟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不是受禅让制的影响,故A项错误;君主寿命长短,与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必然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非弱化血缘纽带关系,故D项错误。
]
练点2:
古代中国“孝”“悌”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
(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A [根据材料中“孝”“悌”“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