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docx
《历史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1课古代埃及
一、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
1、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
非洲东北角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的文明,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起源时间:
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下游出现若干个小国家。
3.灭亡事件: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
二、古埃及文明的代表
1.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2.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反映了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
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古埃及的国王称为法老,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发源地:
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大体上是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起源时间:
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二、古巴比伦王国
1.建立者:
汉谟拉比
2.统治措施: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在位时,是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制定者:
汉谟拉比在位时制定
2.地位: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内容:
主要是为了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从中可以了解古代巴比伦社会
4.意义: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和流域文明
1.发源地:
印度河流域
2.发源时间:
发现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18世纪的文明遗址。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定居在此地。
3.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二。
印度文明:
1.森严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1)建立:
雅利安 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 社会等级 制度。
(2)主要内容
名称
从事职业
婆罗门
掌管 祭祀
刹帝利
掌管军事、行政权力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首陀罗
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贱民
(3)特点: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不同等级 的人不得通婚。
2.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创立。
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
反对 婆罗门 的特权。
提出“ 众生平等 ”。
(3)发展: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
经中亚传入中国,后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3.阿拉伯数字
单元总结
亚非文明(发源于大河,属于大河文明)
文明名称
发源时间
文明发源地
文明象征
古代埃及
公元前3500年
尼罗河流域
①太阳历②象形文字③金字塔
古代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3500年
西亚两河流域
①楔形文字②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
公元前23世纪
印度河流域
①阿拉伯数字②种姓制度③佛教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一.希腊城邦
1.希腊最早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
属于海洋文明
2.爱琴文明——荷马时代——城邦时期
3.希腊城邦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几百个城邦,最大的是斯巴达。
4.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2.雅典的民主制度:
伯里克利完善了民主机制。
①他主政时期,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这就使每个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
②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功能。
③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三.亚历山大帝国
1.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2.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吞并波斯帝国,攻占地中海,灭埃及,攻占两河流域,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
地跨欧亚非三洲。
3.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①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②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城邦
1.发源:
公元前1000年,意大利中部台伯河畔兴起许多城邦。
2.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
统治权掌握在元老院手里,平民参加的人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权利相等的两个执政官主持日常事务,平民选举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3.罗马颁布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整个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控制西地中海地区。
5.公元前2世纪初,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大量战俘被掠为奴隶。
6.斯巴达起义;公元前73年,斯巴达发动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制,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最终失败。
二.罗马帝国
1.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官凯撒控制元老院。
2.公元前29年,屋大维掌握了统治实权,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
公元27年,罗马共和国变为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进入和平发展时代。
3.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版图横款欧亚非三洲。
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375年,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罗马帝国
2.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
3.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一.文学和雕塑
1.希腊神话:
特点“神人同形同性”代表作:
《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2.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
达到了一种完美境界。
作品:
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的杰作。
二.建筑艺术
1.希腊建筑主要体现在神庙。
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2.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代表性建筑:
有可容纳近8万观众的大竞技场;有引水道工程;还有庆祝胜利的凯旋门、方尖碑和宏大的宗教场所万神庙。
三.哲学和法学
1.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
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
苏格拉底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
他指出:
求得知识的最好方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
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他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2.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代表: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四.公历的缘起
1.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是古代罗马人创设的。
2.罗马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
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历法。
欧洲文明(发源于海洋,属于海洋文明)
文明名称
文明发源地
文明象征
文明的传播与扩张
古希腊文明
爱琴海地区
①《荷马史诗》②《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的杰作。
③雅典帕特农神庙
④古希腊哲学
亚历山大东征
古罗马文明
意大利半岛
①《十二铜表法》
②罗马历法
③罗马建筑。
代表性建筑:
大竞技场;有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和万神庙。
罗马帝国的扩张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一.基督教的兴起
1.时间:
一世纪。
2.地点: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3.创始人:
耶稣。
4.信徒:
最早是犹太人
5信仰:
上帝
6.地位:
4世纪,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
二.法兰克王国
(1)建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许多王国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统治:
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3)版图:
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三.封君与封臣
(1)形成: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
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2)关系:
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影响:
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四.查理曼帝国
(1)继位:
8世纪,法兰克国王丕平之子查理继承王位,成为法兰克国王。
(2)扩张:
800年前后,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3)统治:
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贡献“什一税”。
(4)加冕:
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因此查理又称“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5)分裂: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第8课西欧庄园
一.庄园经济
1.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是庄园,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庄园出现:
9世纪,11世纪遍布欧洲。
3.庄园统治者:
领主。
4.庄园的居民:
佃户(包括自由农民和奴隶,自由民土地权利受法律保护)。
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
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5.庄园土地类型:
直领地(领主所有,占庄园地的1/3---1/2),份地(佃户所有),公用地
二.庄园法庭:
(1)权利:
有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佃户在劳役中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2)开庭:
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地点不固定。
(3)惩罚:
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
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无故缺席的佃户也会被罚款。
(4)审判:
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
(5)作用:
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背景:
10世纪起,西欧经济开始恢复,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开始重新兴起。
自由、自治斗争:
由于城市兴起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城市发展受到封建领主的限制(任意征税等),城市居民开始采用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自由与特权。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由来:
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
(2)生产生活:
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作坊,也是店铺。
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3)发展:
市民阶级形成,随着发展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3.大学的兴起
(1)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2)兴起: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大学兴起。
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发展:
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巴黎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了保证。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4)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神学。
学完基础课程后进入专业课程。
课程设置一方面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查士丁尼及法典
1.西罗马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2.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3.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查士丁尼组建了一个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4.同时,又编了《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与《查士丁尼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5.《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做“会说话的工具。
”
6.《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规模: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外来侵略:
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9世纪以后,面临多个外部军事势力的进攻;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拜占庭。
3.抗击侵略:
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4.帝国灭亡: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三.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3.拜占庭文化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9世纪时,拜占庭教士创造的西里尔字母是后来俄罗斯、塞尔维亚等民族的字母起源。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其中30多个曾与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
2.5世纪时,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最高统治者成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3.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日本,强烈刺激大和的统治者。
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时间:
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管理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攽(ban)给公民,六年一攽,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统一赋税。
4.作用: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2.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的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4.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5.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国家大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6.武士集团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精神。
这种价值观对日本民间社会也逐渐产生了影响。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时间:
6世纪末7世纪初
2.地点:
阿拉伯半岛
3.背景:
半岛居民处于游牧时代,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4.创教人:
穆罕默德
5.教义:
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宣扬安拉是独一真神,凡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
6经典:
《古兰经》
7.622年,他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
,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雏形由此诞生。
8.630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
1.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伊斯兰教的号召力使阿拉伯人空前团结,士气高昂。
2.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
它的版图地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疆域最大的帝国。
3.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
三.阿拉伯文化
1.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
翻译官于一体,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
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2.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
3.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4.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5.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6.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租地农场出现,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2.手工工场出现,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3.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的农民和市民阶级
1.富裕农民以新的经营方式控制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中赋予的权利,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3.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一、文艺复兴
1、时间:
14—16世纪;
2、进程:
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16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3、根本原因: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基础)
4、性质:
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特点:
借古典文化宣传资本主义思想
6、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
7、实质:
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封建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8、意义: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
但丁,意大利人,代表作:
长诗《神曲》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感情和理想;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代表作: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
戏剧家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
《罗密欧与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这些作品从真实生活出发,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1、原因:
(1)根本原因: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2)社会原因:
欧洲人对东方财富和黄金的渴望;
(3)客观原因:
商路受阻、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实质:
殖民掠夺、殖民扩张的侵略活动。
3、过程:
(1)迪亚士:
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达伽马:
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3)哥伦布:
发现美洲新大陆,当地居民称印第安人;
(4)麦哲伦:
首次实现环球航行。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确立起来。
②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消极影响:
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航海家
资助国家
时间
航行方向
事迹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1488年
向东
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
哥伦布
西班牙
1492年出发
向西,横渡大西洋
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古巴、海地)
达伽马
葡萄牙
1497—1498年
向东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麦哲伦
西班牙
1519—1522年
向西(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首次环球航行
★★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
相同
背景
受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代表新兴资产阶级
影响
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
国家
意大利
西班牙、葡萄牙
性质
思想解放性质
殖民性质
第16课早期的殖民掠夺
一.早期殖民国家:
葡萄牙与西班牙
1.时间:
新航路开辟后
2.背景:
西欧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3.葡萄牙据点:
在亚、非、拉美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
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4.西班牙:
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地区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使用武力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开采金银矿和在种植园劳作。
主要活动:
开采金银矿;开发种植园,还有黑奴贸易。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手工业迅速发展,促使其开拓海外市场。
2.1588年英国海军与西班牙无敌舰队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海战,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3.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工业原料。
4.18世纪,英国殖民者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俗称“三角贸易”。
路线: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5.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三.荷、英、法殖民争霸
1.17世纪,荷兰加入殖民掠夺行列,一度控制波罗的海、美洲、印度的全部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2.17世纪下半叶,法国加入殖民争霸行列。
3,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法荷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英国凭借强大实力最终战胜荷兰和法国,夺去了大片殖民地,自诩“日不落帝国”
4殖民争霸的影响:
积极影响:
欧洲殖民者把欧洲文化带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的社会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殖民者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消极影响: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7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国王詹姆士一世推行君主专断政策。
二.革命的发生
1.查理一世即位后,继续推行君主专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