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085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德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德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德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德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论文.docx

《德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论文.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论文.docx

德育论文

创新小学德育方法

长沙市芙蓉区朝阳小学贺青

内容摘要: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

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然而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

虽然我们提出“德育为先”,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我们的德育却缺乏“创新”。

其实,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尤其是其教育形式更需要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创新。

关键词:

创新方法德育情感

一.德育工作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

在平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一个亲切的微笑,幽默风趣的动作,热情爱抚的目光,都给学生以鼓励,勇气。

作为教师或许应该多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他们的世界,不妨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最爱,与最讨厌的事等等,与学生平等相处,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

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使学生有喜爱自己的老师而到愿意接受教师的感化。

二.德育工作的形式需要有创新。

在我们日常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过多的依赖于说教,教师常常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缺乏内心的感触,也就缺乏内心的共鸣,收效甚微。

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实例:

在一堂课上,教师想告诉学生“要学会帮助别人”。

于是她推来一把轮椅,请每位学生轮流坐上轮椅在校园内和走廊上行进,学生无不体会到平日轻而易举的动作这时变得艰难了,原本还十分好奇的学生在体会过一次当“残疾人”的经历后;无不感到身为残疾人的不易。

教师切勿多语,学生无不感到在你遇到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对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当教师问道:

“当你遇到困难时,你需要的是别人的帮助;那么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该怎么办?

”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

“要帮助别人。

”在这堂课上,教师并未对学生讲上一番大道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无助时的痛苦。

这样的体验式教育是否比简单的说教更管用?

或许我们可以更多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的内容需要“真”。

就德育工作而言,要产生良好效果,必须在内容上求“真”。

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令人信服,使人产生真情实感。

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真”,积累“真”,利用“真”。

在进行说理教育时,要用真实的事例,材料和数据向学生讲述观点,阐明道理;在进行榜样教育时,所确立或选取的典型应真实可信,让他们感到可亲可敬,激励和引导他们向榜样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进行理想教育时,应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自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创新教育呼唤德育创新,尤其是德育方法的创新,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代同步发展。

我们应该继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先进理念,为德育补充新的营养。

“德育创新”的着眼点在于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才,为此,我们也要以创新精神来对待今天的德育。

2009年12月10日

 

小学德育要讲究实效性

长沙市芙蓉区朝阳小学符九航

(本文荣获省三等奖)

内容摘要:

古人告诉我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

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

德育实效性品质

一、德育无小事,润物细无声

古人云: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

这就是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

为此,学校应提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思想,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两规”教育。

各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对学生重点加强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两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是注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

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形成德育合力。

教师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

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升旗仪式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

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

要真正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资源每一要素都是育人的园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德育重主体,活动促发展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

1、体验活动

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自己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升华。

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德育体验活动,以“两爱两争做”(“爱父母,争做好子女;爱劳动,争做好少年”)为主题,以“我为父母做件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一周内每天坚持为父母做同一件事。

并以此为契机,号召、鼓励学生在“体验周”后养成习惯,更要不遗余力的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使学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重新思考亲情,重新去看待父母,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类似的体验的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学会如何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校外生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基础。

2、班队会活动

德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

班队会活动是德育少先队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要途径,对良好的班风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围绕学期德育重点,学校每学期都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围绕安全教育、“十心”教育、文明礼仪、理想教育等方面,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3、表演活动

学生如果作为表演者、观察者,或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就会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有利于德育的内化。

同时,表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无论作为怎样的角色,学生都会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力量,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课本剧表演、器乐表演、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发挥才能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4、竞赛活动

为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针对一个时期的德育重点精心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比一比,赛一赛,如每学期开展一次自理竞赛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文体竞赛、小制作比赛等,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让学生在竞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5、展示活动

为凸显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可以在学校走廊的橱窗内开辟作品展示台,展出学生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

开展“庆六一”歌咏比赛,,将活动作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激发内因,积极地接受教育。

6、实践活动

学生除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外,还要接触社会,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而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如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关爱小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上一些日常用品,到福利院、军烈属家送温暖……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

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

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

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

备好课是基础,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

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

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是做人的根本”。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新观念,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须面向全体,必须抓德育活动,必须立足课堂,必须持之以恒,确保德育内容的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009年12月10日

 

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教师决策

芙蓉区朝阳小学黄平

内容摘要:

互联网的出现,空前的改变了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及生存状态,它是一把双刃剑,往往大家讨论到互联网与青少年的社会关系的话题时总会争论不一。

上网,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丰富生活,也能使一些学生沉溺其中、难以自拔、混淆是非,甚至误入歧途。

因此,正确的看待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亟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青少年利弊决策

正文:

首先,我们来关注这样一组数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有一亿多网民,其中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占16.6%,18—24岁者占35.1%。

如果取关于儿童青少年的宽泛定义(24岁以下),可以推测大致有半数网民是儿童青少年[1]。

同年4月,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

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

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

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

面对这一系列的数据和不可阻挡的上网热潮,我们更应该了解如何对青少年的上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使之扬其长而避其短的必要性。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利和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一面,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在看待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

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

在某些方面,网络对人的影响与鸦片相似,适量的鸦片可以治疗疾病带来的痛苦。

过量则让人产生依赖。

怎样才能做到“适量”而不“过量”,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适量”什么是“过量”。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利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拓展青少年受教育的空间,有许多青少年因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

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里还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

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目前,在互联网的虚拟学校中上课,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

据统计,到2000年7月为止,我国已有近1000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

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

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

在网上找资料,具有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的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的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学生可以坐在家中即可浏览众多网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收藏;几秒种内,便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地各种祥细的、自已想知道的信息;通过各学校开办的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等。

因此,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青睐。

3、第三,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使之更具备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网络世界里,青少年能够更主动地创造文化,而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更多的只是传承文化。

网络提供了虚拟的社会化影响源,网络中的社会角色具有匿名性和不确性的特点,但无论如何网络提供了社会化的力量,恰恰由于网络中的社会化的具体影响来源不明确,性质也多样化,这就要求青少年在网络社会化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在网络中,青少年不再像传统社会中那样更多的被某种明确的权威角色所塑造,而是更多的主动选择社会化的内容和模式。

他们不仅被教化,更是创造性的改变社会文化。

如,他们在网上发明自己的语言符号,制造自己的流行观念,提出自己对社会的见解。

青少年在网上的创造性文化活动,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社会化的锻炼机会,更推动了社会文化的改造或改变,如果从这一点讲,网络与其他传媒(如电视)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看电视或读报纸时,只能作为纯粹意义上的“受众”,只能接受、忍受这些媒体的语言霸权。

然而,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制造和创造文化,而不必那样无奈得生活于某种语言霸权的控制之下。

网络并不是传播某种意志,展示一种话语霸权的“传媒”,而是每个网民表演的舞台,而且没有颐指气使的导演与严谨的审查机制;网民不仅是信息的受众,更是它的交流者和创造者。

总之,网络是新一代青少年的生活舞台,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4、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在网络时代,传统意义的“教化者”或作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指导者”的父母、教师、社会组织(如学校、青少年组织)的作用被弱化[2]。

在网络世界里,根本不存在传统的师长权威,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力相对原来大为削弱。

虽然现实中的青少年同龄人组织的作用下降,但网上的同龄人组织的作用却在增强,如交友会、歌迷会、班级贴吧等,在这些组织里无所谓权威,也不需要遵从,这样,青少年就获得了更为平等的交往机会。

他们借助网络的阵地或平台,经营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彼此沟通、协商并达成一致协议完成他们的事业或“壮举”。

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力;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由此可见,青少年在网上的人际交流有了更多的双向互动性质,而非被动承受。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弊

1、首先,与网络环境的过度接触,无形中阻断了对真实世界的体验,花大量时间生活在虚拟的空间里,就自然而然的减少了体验现实和真实世界的机会。

每个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并不相同,每周少则几小时,一般在10小时左右,多则20小时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生存经验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对现实的不信任,甚至敌视。

鲜明的图画、逼真的声音、互动的界面,所有这一切都以人为的方式重新营造了一种虚拟的现实,这种虚拟世界的生活经验塑造了青少年一代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他们信以为真的精神世界。

然而。

虚拟的现实和真实的现实并不完全相同,虽然虚拟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青少年生活的重要舞台,然而毕竟不是全部,当他们进入真实的现实后,就可能完全使用来自虚拟世界的经验而错误的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网络游戏使学生有了一个可以渲泄自己不满情绪的空间,双方在现实生活中互不相识,这样大家就可以随意渲泄自己心中的痛苦和情绪。

网络游戏中人物的PK打架从来不需要任何理由,骂人更是直截了当。

在网络中你还可以和任何你所喜欢的漂亮美眉谈情说爱,生活中任何你所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在网络中都是轻易可以做到的,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在游戏中你可以发现人类最原始的本性。

那些充满暴力血腥色彩的网络游戏在向青少年发出一个信号——杀人只是一种乐趣,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一点也是网络游戏最可怕最危险的地方。

如,某些青少年犯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和事实供认不讳,然而他们主观上却不承认这是犯罪,因为在虚拟世界中形成的“法则”并没有禁止他们这样做。

因此,来自虚拟世界的经验,被错误的用于指导现实世界的生活,将招致很多问题。

2.使用网络,特别是长时间痴迷网络可能对青少年的学业、人格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但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必然在青少年的人格层面打下烙印。

如,青少年可能形成“双重人格”,即在现实和网络世界里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表现,再如,网络使用带来的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别是网络成瘾。

目前,很多青少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如沉溺于互联网、通过不断增加上网时间获取满足感,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每次上网实际所花时间都比原定所花时间要长,难以下网,一旦终止使用互联网几就烦躁不安,上网已经对日常人际关系和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荒废学业。

有的学生为了筹集上网费,竟然去盗窃、抢劫,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有的学生沉溺于网上的虚拟空间,连续上网几昼夜之后,出现了心理障碍,跳楼自杀……

3、网络还导致青少年和父母等长辈的代沟进一步增大。

网络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制造了新的断裂与分歧,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青少年适应着并使用着,构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父辈或老年人则比较难以适应,从而造成了不同年代的人之间社会话内容和特点上更大的差异。

如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特点的差异,一上网问题为例,许多父母意识到了他们的青少年子女在网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而,他们很少了解这类有青少年在线创立的社会和文化世界,不了解孩子们在网上的生存状态,因此,只能替孩子担忧,而无法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从而化解这种代沟。

二、教师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和决策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青少年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他们的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他们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

面对网络,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青少年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

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青少年上网的成效。

(一)教师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教师可通过人物采访、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加强自律与他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

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网络素质教育”,使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孩子分析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及创造性使用网络的能力。

2、把电脑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个渠道,还要以活动训练为载体。

如举行“主体导航”活动,有老师提出正确、可行、有趣味的主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制成电子作品,老师组织展示、评选。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网络所带给他们的精彩,也清楚上网应有节制,进而达到自我克制的目的。

3、引导学生科学上网。

教师首先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拥有更高的信息素养。

从网络中发现更多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

如推荐适合显示浏览的文学、科普网站,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指导学生在网上搜索答案,这不但能帮助学生解答相关问题,而且提高了他们使用网络的能力[3]。

(二)教师针对青少年上网不良习惯的决策

1、目标引导,矫正行为。

现实中分数的压力,学习的紧张,难免引发一些学生心理上想向外界寻求刺激,而直观、形象、有趣的网络正好提供了机会,老师可帮助学生制定多层次多种类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上网,矫正不良行为。

如引导学生读中外名著,写读书笔记,开展业余球赛,进行环保调查,这样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让他们逐步分散对上网的注意力。

2、针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情理开导,增强理智,以爱感染学生。

对沉溺于网吧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如对经济困难而沉溺于网吧的学生,要教育他们勤俭节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对条件优越而沉溺于网吧的学生,让他们与那些条件好却不沉溺于网吧的专心学习的学生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身处单亲家庭而沉溺于网吧的学生,引导学生理解自己处境的艰难,发动同学帮助他们,让那些学生得到更多温暖和关心,使他们不再到网络上去寻求刺激,教育学生正确的理智的看待网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开导,陶宏开教授说,帮孩子们戒除“网瘾”的“秘诀”是用平等的沟通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然后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以知心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沟通,帮他们分析为什么回经常玩游戏,这样带来的问题会是哪些?

分析出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

帮他们从网络的兴趣点转移到其他方面,有时也要看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

3、跟踪监督,坚定意志。

一是档案跟踪,为上网学生建立有关上网的档案,督促学生对自己上网进行档案分析、比较,使他们在教育中产生变化,在变化中加强教育。

二是同学、家长、老师、社会上的好心人跟踪监督,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监督之中,使其心理上有一种必要的压力,这有利于学生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三是讨论跟踪监督,对迷恋网吧的屡教不改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讨论,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认识,觉得自己不能愧对老师,同学的帮助、关心、鼓励[4]。

三、小结

网络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进入生活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好象刚出生的婴儿,终究是需要细心的扶持的,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长大成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

面对不可阻拦的上网热潮,我们应做到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

通过各种途径告诉青少年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

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提高他们辨识和思考的能力,能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一时代工具。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时代,今日的莘莘学子将承担未来社会的栋梁之责。

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