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054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课题:

《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

信息窗1: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内容:

P1——P2,第一个红点。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数。

2、能正确地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3、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和思考习惯。

二、教材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素材。

在学习中要注意:

1、理解含字母的式子的含义。

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多个数,但也要符合实际意义;含字母的式子不能化简的,可以作为最后的结果,学生不容易接受。

2、在含字母的式子里,要注意乘号的简写、略写等习惯写法。

正确的写法是当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到字母的前面。

此外要注意:

在含字母的式子里,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对于数与数间的乘号,不能省略不写,改为“点”是可以的,但这样的书写容易和小数点混淆,现阶段一般仍记作“×”。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信息窗1的教学挂图,黄河入海口、黄河三角洲的图片,描述黄河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新增陆地”的含义,把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到陆地面积的变化上来。

结合“每年新增陆地约25平方千米”,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3年、4年……

2年后,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2、合作探索:

教师布置探究任务:

(1)要求学生计算几年的造地面积。

(2)列式表示某年的造地面积,说出造地面积、每年新增面积、造地时间之间的关系。

(3)试一试,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的造地面积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探究。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结论展示出来,教师及时提出一些疑问,给以引导。

3、教师点拨,形成共识:

已知“每年新增陆地约25平方千米”和“造地年数”,两个量相乘,就可以表示造地面积。

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示出任意一个“造地年数”?

一般地,在数学中,经常用字母表示数。

在这里造地年数可以用字母t表示。

t年的造地面积表示为25×t

在书写含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简写、略写。

省略乘号,把数字写在前面。

4、尝试应用,巩固练习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式子:

P4:

2。

(2)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自主练习1——8

(3)说出含字母式子的意义:

自主练习9

5、归纳小结:

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对字母表示数的体会。

四、板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课题:

《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

信息窗1:

第二课时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材内容:

P3,第二个红点。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字母的式子的值。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新增造地面积,提出了“t年后三角洲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的问题,进一步练习列含字母的式子;再提出求值问题。

本节重点一是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列含字母的式子;二是掌握含字母式子求值的计算格式并正确计算。

三、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信息窗1的教学挂图,提出问题:

(1)“t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2)“当t=8时,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合作探索:

教师布置探究任务:

读一读信息窗中的文字,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能找出文字中提到的各种数量吗?

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2)你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新增陆地面积”吗?

试一试。

(3)你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t年后的总面积吗?

”试一试。

(4)当t=8,是什么意思?

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教师鼓励学生板演个人的结论,并讲解个人思路。

教师及时提出一些疑问,给以引导。

●教师点拨,形成共识:

问题涉及面积的量有三种:

t年后的总面积、当前的面积、t年新增面积。

T年的新增面积由“每年新增面积”、年数t来求得。

总面积=当前面积+t年新增面积

5450+25t

在计算时,要先写出含字母的式子,然后把字母表示的数值代人式子计算。

结果中不必写单位,在答句中注明。

●尝试应用,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6:

10——11

(2)、列式计算综合练习,自主练习P7:

13——15

(3)补充练习:

●归纳小结:

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对列式和计算中注意事项的总结。

四、板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课题:

《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

信息窗2: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材内容:

P8——P9,第一个红点。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如:

行程、工程、价格关系,周长、面积关系。

2、能正确地用字母公式计算求值。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以黄河漂流活动为素材,提供给学生一些关于时间、平均速度、路程的数量,让学生先利用已知的关系进行计算,再把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提出了简明的字母公式。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时,要根据熟悉的数量关系列出若干算式,并会解释算式的意义,在对多种算式观察、综合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字母表达式,注意把字母表达式和文字表达式进行比较,体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注意区分:

a×2,a2

三、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信息窗2的教学挂图,教师引导学生讲述有关漂流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观察统计表。

鼓励学生提出关注的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

教师布置探究任务:

认真阅读统计表,找出表中的数量,写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独立计算填表。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探究。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结论展示出来,教师及时提出一些疑问,给以引导。

●教师点拨,形成共识:

漂流活动记录表中,主要涉及速度、时间、路程三种数量。

三者的关系:

路程=平均速度×时间

当我们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出不同的数量时,路程公式也可以写成字母表示的形式。

C=abL=mns=vt……

(1)请同学们写出一些你熟悉的生产、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与同学交流。

(2)请同学们写出你熟悉的面积、周长公式,设计一下,用字母表示出这些公式。

一般地,用S表示面积,a、b表示长方形的长、宽,S=a×a=a2

用C表示周长,a、b表示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宽,C=4a

C=2(a+b)

●尝试应用,巩固练习

(1)补充练习:

一个长方形中,长a=16厘米,宽b=12厘米,你能写出面积公式并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2)自主练习:

P10——P11:

1——7

●归纳小结:

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对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体会。

展示学生总结的字母公式。

四、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s=vt

总价=单价×数量c=ax

总量=平均数×个数y=xn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y=at

一个长方形中,长a=16厘米,宽b=12厘米,你能写出面积公式并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S=ab

=16×12

=192

答:

长方形的面积是192平方厘米。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课题:

《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

信息窗3: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材内容:

P13——P14,第一个红点。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验证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锻炼个人独立探索的精神和思考习惯。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以黄河上游、中游、下游的长度和流域面积为素材,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进一步探究的情景。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计算总长度,总的流域面积等实际问题时,学生采用的不同算法,引起学生探究兴趣,作为学生发现加法运算律,验证运算律的切入点。

掌握加法运算律的关键是理解意义,明确算理。

在学习中,要注意通过实例,运用计算来验证和认识运算定律,并结合生活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比较不同的解法,理解掌握加法的运算律。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信息窗3的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熟悉信息。

并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黄河的流域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黄河的总长度是多少千米?

2、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探究任务:

列式,计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解决问题的思路、结论板演展示出来,并说明个人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提出一些疑问,给以引导。

3、教师点拨,形成共识:

●探究发现——加法结合律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等式两边的计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两者相等说明了什么?

观察下列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与同学交流。

8+15+2=(8+15)+2=8+(15+2)

8+15+5=8+(15+5)=(8+15)+5

a+b+c=a+()=()+c

 

得出结论:

加法结合律:

三个加数相加,不改变加数的位置,只改变运算顺序,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

(a+b)+c=a+(b+c)

●探究发现——加法交换律

做一做,教材P14填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能在举出一些符合这种规律的算式吗?

得出结论:

加法交换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a+b=b+a

4、尝试应用,巩固练习

(2)自主练习P15:

1、2、3

(3)补充练习

5、归纳小结:

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谈一谈发现验证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感受。

四、板书设计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结合律:

(a+b)+c=a+(b+c)

交换律:

a+b=b+a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课题:

《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

信息窗3:

第二课时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算

教材内容:

P14——P15,第二个红点。

一、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简便计算和验算。

3、能把加法的运算律推广应用到减法运算。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自然地提出了加法运算律的作用,可以使计算简便,还可以进行验算;在学生熟练掌握的情况下,教材提出了减法运算规律的疑问,为学生的探究指出了方向,在含减法的计算中,要把握好难度,不要用添、去括号的知识要求学生。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写出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说一说个人的理解。

(2)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2.合作探索:

教师布置探究任务:

注意观察下面的算式,请你算一算,看谁的办法好。

(1)282+63+37

(2)782+324+218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探究。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解题过程展示出来。

并说出计算的思路依据。

3.教师点拨,形成共识:

(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做加法运算时简算的主要根据。

如果有两个数的和恰好凑成比较整的数,根据加法的交换、结合律,可以把它们先相加。

达到简算的作用。

看一看,下面算式中四个数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简便?

1361+972+639+28

(2)在减法运算中,怎样可以达到简算的效果呢?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教材P16,6,

形成结论: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如果两个减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可以先把减数相加在减。

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3)举例说一说,运用运算律可以验算的道理。

4.尝试应用,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16:

5、910

(2)自主练习P17:

8

(3)补充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598+413+327+402

(2)1008+245+112(3)327+(673+549)(4)74+50+26

5.归纳小结:

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说一说在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中的体会。

 

四、板书设计

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算

结合律:

(a+b)+c=a+(b+c)减法:

a–b–c=a-(b+c)

交换律:

a+b=b+a

1361+972+639+28369-142-58

=(1361+639)+(972+28)=369-(142+58)

=2000+1000=369-200

=3000=169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课题: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

信息窗1:

第一课时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材内容:

P19——P20,第一个红点。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验证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

2、学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锻炼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和思考习惯。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以2003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旅客发送情况为素材,启发学生提出关心的数学问题,在计算每周的旅客发送人数中,比较不同的算法,发现、验证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材设计与第一单元加法运算律类似,本节课采用学生独立计算,发现不同,寻找规律,验证规律的教学步骤,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信息窗1的教学挂图,阅读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可适当板演学生的典型问题)。

(1)总站每天的中巴车可以发送旅客多少人?

(2)总站每天的大巴车可以发送旅客多少人?

(3)中巴车周一至周五共发送旅客多少人?

2、合作探索:

教师布置探究任务:

列式解决问题(3),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计算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学生板演个人的计算过程,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结论展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计算过程有什么奥秘?

学生分组,举例验证个人的发现。

3、教师点拨,形成共识:

(1)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观点,逐步总结出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a·b)·c=a·(b·c)

(2)乘法运算中还有其他规律吗?

算一算,想一想:

3×2○2×3

25×40○40×25

125×8○8×125

a×b○b×a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a·b=b·a

4、尝试应用,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

P21:

1、2

(2)补充练习

5、归纳小结:

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说一说验证乘法运算律的体会。

 

四、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交换律

7×8×5=7×(8×5)3×2○2×3

(a·b)·c=a·(b·c)a·b=b·a

学生板演:

960×20×5960×20×5

=19200×5=960×(20×5)

=96000(人)=96000(人)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课题: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

信息窗1:

第二课时运用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简算

教材内容:

P20——P21,第二个红点。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熟练用字母表示。

2、会用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在学生认识了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一个重点。

简算时先观察题目是否具备应用运算律的条件;然后按照定律来算。

如果简算的条件不明显,在不改变积的大小的前提下,改变题目的呈现形式,使它的特点更显明。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能使运算简便吗?

2、合作探索:

教师布置探究任务:

独立算一算下面的式子,与同学交流计算方法,比较一下,看谁的计算更简便:

(1)125×7×8

(2)35×4×5×20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学生板演个人的计算过程,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结论展示出来。

4、教师点拨,形成共识:

(1)运用乘法的两个运算律,在

(1)中,125和8结合,得到整千:

1000,计算简便。

(2)中,5和20结合先相乘。

(2)计算:

25×18

可以将18分成2×9,然后用25×2×9,计算简便。

(3)在一些除法计算中,怎样运用乘法的运算律简便计算呢?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90÷3÷2

(2)90÷(3×2)

5、尝试应用,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

P21-22:

3---8。

(2)补充练习:

6、归纳小结:

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对简便计算的体会。

四、板书设计

运用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简算

(a·b)·c=a·(b·c)a·b=b·a

(1)125×7×8

(2)35×4×5×20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课题: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

信息窗2:

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材内容:

P24——P25,第一个红点。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情景,学生能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的计算操作,发现验证乘法分配律。

3、能用字母表示。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两辆汽车的行驶路程之和的不同计算方法,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具体的行程情境中,学生容易理解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含义,给乘法分配律的存在提供了实际意义的支持。

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是学习得一个难点。

要注意:

一是乘法分配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练习时,要强调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都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

二是要和乘法结合律进行区分。

乘法结合律是连乘,对因数进行组合,而乘法分配律是乘加结合。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信息窗2的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信息图,要求学生列表整理数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速度

时间

行驶路程

中巴

90千米/时

2小时

大巴

110千米/时

2小时

(1)中巴车2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

(2)大巴车2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

(3)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是多少千米?

2、合作探索:

教师布置探究任务:

请同学们独立解问题(3),先画出线段图,在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结论展示出来,教师及时提出一些疑问,给以引导。

(110+90)×2110×2+90×2

=200×2=220+180

=400(千米)=400(千米)

观察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与同学交流。

请再写出两个有相同特点的算式,算一算,能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同学吗?

3、教师点拨,形成共识:

(1)、填一填:

(125+12)×8○125×8+12×8

(78+69)×25○78×25+69×25

发现: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

(a+b)×c=a×c+b×c

4、尝试应用,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261、2、3

(2)补充练习:

5、归纳小结:

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举例说一说乘法分配律的实际意义。

四、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110+90)×2110×2+90×2

=200×2=220+180

=400(千米)=400(千米)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课题:

《高速山东——乘法运算律》

信息窗2:

第二课时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

教材内容:

P25——P28,第二个红点。

一、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以两个例题,从正反两个方面,示范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对于例子1,把一个较大的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学生不容易理解,是应用的难点。

在应用问题中,要把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作为练习乘法分配律的前提,不同的列式,带来不同的计算方法,给学生鼓励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简练方法。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写一写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

(2)举例说出一个包含乘法分配律的实际问题。

2、合作探索:

教师布置探究任务:

(1)观察算式,想一想你能怎样解答:

135×6+65×612×105

135×6+65×1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解题过程板演展示出来。

3、教师点拨,形成共识:

对于

(1)、(3)题,两个积里都有相同的因数,可以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

观察:

135×6+65,没有两个积的形式,怎么理解?

对于

(2)题,可以把较大的一个因数拆分成两个较整的数的和的形式。

比如,105=100+5,

206=200+6,98=100-2

4、尝试应用,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

P27:

5、7

(2)自主练习:

P28:

8、9、10

(3)补充练习:

5、归纳小结:

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中,有哪两种情况,举例说一说。

四、板书设计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a+b)×c=a×c+b×c

135×6+65×612×105135×6+65×1

学生板演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