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871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

云南省通海二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10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明史·职官志》记载: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

2.宋史专家邓广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

“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

”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3.“晚上10点,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炮声,随后炮声夹杂着枪声不断传出。

……沈阳七十万市民一觉醒来,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的国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

”与这段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中日甲午战争B.九一八事变

C.伪满洲国建立D.苏联对日宣战

4.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

C.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代表

5.“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

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

"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所反映的史实是()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B.鄂豫皖根据地土地革命

C.太平天国运动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地区农民斗争

6.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7.下表是《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它所反映的现象是()

A.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牺牲人数最少

B.国民党军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C.片面抗战路线使军队牺牲人数不断上升

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8.你见过扯线木偶吗?

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

下图反映的就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清政府最终成为完全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

“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

”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10.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禀告中书省。

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府机构

C.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D.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D.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12.有一学者指出,“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继起于中枢”,中国政局这一系列巨变都与某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这一历史事件应是()

A.八国联军侵华B.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甲午中日战争

13.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B.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

D.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14.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

15.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朝代的疆域图。

此图最早可能出现于()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16.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

该条款涉及()

A.割让香港岛B.领事裁判权

C.巡查贸易权D.关税协商

17.辛亥革命后,溥仪的师傅陈宝琛常常议论:

“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国朝二百多年深仁厚泽,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

”保皇派的宋育仁发表了还政于清的演讲,一时传遍各地。

这实质反映出民国初期()

A.共和国家权威与象征的建设不足

B.革命党人的影响力迅速下降

C.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D.帝制和复辟仍占据思想主流

18.西周时期,各王国都城的道路宽度、城隅高度、城门数量、城邑规模、规划形制等,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得僭越。

以规模而论,诸侯只能建立一个国都,其大小亦依爵位高低而定:

周王城方九里,公七里,侯五里,男三里。

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说明各诸侯国经济实力不平衡

B.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西周时期确定了完备的都城建设规划

19.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

“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

”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20.“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价值主要的确又来自鸦片贸易,没有印度贸易,董事会不可能这样顺利地为国内开支取得大量汇款;英格兰商人也不可能得到现在那么大量的茶叶而不需要向中国送出大量的白银。

”这表明鸦片走私的直接作用主要是()

A.增加了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B.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了中国市场大门D.扩大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21.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

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

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

这位大臣据理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22.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道: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该诗的写作背景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D.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3.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24.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

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一“上上签”。

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

“天意。

”毛泽东却说:

“民意。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对蒋介石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D.中共实行土地改革等,“得人心者得天下”

25.秦朝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三公九卿制,下列关于三公九卿制的说法有误的是()

A.丞相为百官之首,对百官进行监察,对皇帝负责

B.御史大夫是副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C.诸卿在丞相之下,分掌国务

D.一定程度上减少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6.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

(2)根据材料归纳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

(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节选)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

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

“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

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

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世界史》

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途径。

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

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世界史》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

1992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请回答:

(1)结合二战后的史实说明为何“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

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之初,中央、地方政府相互牵制、制约的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

因此选D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的国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可知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所以B正确。

4.【答案】D

【解析】“王”也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力,只不过与“皇帝”相比,“王”的权力不够集中,但这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而是一种表象,由“王”到“皇帝”的转变,反映的是政治体制的变化,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

A、B、C三项为表面上的不同,D为本质不同。

故答案选D。

5.【答案】C

【解析】从歌谣提到的“天兵来杀妖”“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

6.【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因此选A。

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7.【答案】B

【解析】该表是《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

从时间来看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从阵亡人数来看这反映的是国民党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所以选B。

8.【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漫画表明的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的现象,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政府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故答案选择D项。

9.【答案】C

【解析】材料“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说明存在一定的封建残余,揭示了其不彻底性。

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10.【答案】C

【解析】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禀告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丞相)。

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削弱宰相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所以答案选D。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这一事件应该是甲午中日战争,因为此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康、梁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在海外开始建立兴中会宣传革命思想,故本题选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剧变指社会性质和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

故选A。

14.【答案】D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君权与相权”“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均与“宰相”无关,排除。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15.【答案】A

【解析】地图中有匈奴、东胡、月氏、羌等属于秦朝的疆域图的主要信息。

故可以判断选A。

16.【答案】B

【解析】“诉讼推给外人处置”说明中国丧失司法主权。

割让香港岛中国丧失领土主权,故A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司法主权,故B项正确;巡查贸易权使中国丧失了对自己领海的控制,故C项错误;关税协商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故D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从材料“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反映了民国建立后,共和国家权威与象征的建设不足;B、C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错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答案选A。

18.【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了西周时期分封制下城市规制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这突出反映了分封制严格的等级特征,故选C。

A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B、D两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的特征是地方分权而非中央集权。

19.【答案】C

【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而义和团运动中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斥一切外洋事物,故C项为正确答案。

20.【答案】B

【解析】题干中没有关于英国政府的信息,A排除;从题干中“为国内开支取得大量汇款”“不需要向中国送出大量的白银”说明英对华贸易是进口少于出口,对华贸易顺差,可知鸦片贸易的直接作用是英国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B正确。

2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实行的目的是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2.【答案】A

【解析】1895年春天,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给日本。

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讲,再也没有比眼看祖国遭受外敌欺侮宰割更令人伤心和忧愤的事了。

诗人写作此诗时,又情不自禁地想起祖国头年春天蒙受的耻辱。

因此,诗的首句写道,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消得了这种春愁,所以A正确。

23.【答案】A

【解析】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寄希望于英俄等国,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相互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以夷制华”的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思想。

故答案选A。

2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的失败不具备历史必然性,这也不是“天意”。

这主要是因为蒋介石集团的腐败造成的。

所以选A。

25.【答案】A

【解析】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的百官。

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故选A。

26.【答案】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材料一:

五口通商;材料二: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往中国内地免征内地税;材料三: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斗争。

(3)材料一: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材料三: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1)结合所学内容可直接判断三则材料分别是:

材料一应该出自《南京条约》;材料二应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三应出自《辛丑条约》。

(2)材料一反映了《南京条约》中的五口通商;材料二反映的是《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往内地免征内地税;材料三可以看出《辛丑条约》的中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斗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7.【答案】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郡县制;行省制。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3)《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均可)。

【解析】

(1)有关于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的问题,由题意中的“几千年”这一信息可知应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有关于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的问题,学生只要熟记两朝的主要史实即可。

有关于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的问题,需要从这两种地方制度同前朝地方制度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出其对中央统治的影响即可。

(2)有关于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的问题,“倭人竟割台湾“倭人””表明发生在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后。

有关于“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回答本题只要正确掌握教材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3)有关于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的问题,可以依据材料三中的“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进行分析,这些内容表明清政府成了列强在华利益的代言人,可知此条约是《辛丑条约》。

有关于简述其恶劣影响的问题需要依据该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即可。

28.【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等。

(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2)原因:

欧洲各国的实力下降,苏联的威胁严重,美国对西欧控制加强。

目的:

加强联系,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重振欧洲雄风。

(3)特征:

由经济联合到经济政治联合。

趋势:

区域集团化。

【解析】本题以“二战”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为主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要结合材料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加以说明;第

(2)问要重点从美苏对峙的角度分析欧共体成立的原因;第(3)问可对比分析材料二、三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