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740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docx

《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docx

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

考研运动生理学终极总结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

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上,通过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研究人体生理机能的反应与适应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刺激:

各种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变化。

*3、兴奋性:

生物体具有对刺激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

4、阈刺激:

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

*5、稳态: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及调节过程。

*6、反馈:

在人体整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能活动发生改变时,其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形成一种调节回路,这种调节方式就叫做反馈。

7、新陈代谢:

生物体在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8、能量连续统一体:

运动生理学把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途径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连续统一体,称为---

9、氧热价:

通常把不同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过程中,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食物的热价:

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时所产生的热量。

*10、呼吸商:

生理学把机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CO2量与摄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

*11、基础代谢率:

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

指人体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

12、阈值或阈强度:

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13、基强度:

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4、时值:

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15、运动终板:

*10、静息电位:

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1、动作电位:

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可逆行波动。

*12、局部兴奋:

在低于阈强度的刺激作用下,不能引起动作电位,造成的只局限在受刺激部位的局部范围的原有静息电位的轻度减少。

13、缩短收缩:

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又称离心收缩。

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形式。

*14、绝对力量:

一块肌肉在对抗它所能勉强移动的负荷下收缩所产生的最大张力

*15、比肌力:

肌肉每平方厘米生理横断面所发挥的最大力量。

16、爆发力:

在涌动技术中,通常把力和速度的乘积称为-----

17、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构成: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百分比。

*18、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19、运动单位募集:

指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

20、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肉内部某类型肌纤维的肥大的现象。

21、呼吸:

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包括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22、肺通气:

肺俞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3、胸内压:

指胸膜腔内的压力,通常情况总是低于大气压,所以一般称胸内负压。

*24、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成人男3500ml女2500ml

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6—8L/min

最大通气量:

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肺通气当量:

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

肺泡通气量:

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25、氧扩散容量:

指呼吸膜两侧的氧分压差为0.13kPa(1mmHg)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

26、血型: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称为---

27、血氧饱和度:

指血液中Hb与O2的程度。

血氧容量:

指血氧饱和度达100%时,每1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O2的最大量

血红蛋白氧含量: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28、代偿性间歇: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29、心率:

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平均75次/min

30、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所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55%---65%

*31、心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钟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5L/min

*32、心指数:

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33、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可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称为心力储备或心泵功能储备。

*34、需氧量:

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250ml/min.

35、吸氧量:

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又称耗氧量。

*摄氧量:

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利用或消耗的氧量。

*最大吸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

36、氧亏:

人在进行运动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

37、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

*38、乳酸阈:

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

39、胃排空:

食物由胃进入小肠的过程。

40、运动性尿蛋白:

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45、位觉(前庭觉):

身体进行各种(包括正负加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

*?

46、本体感觉:

肌肉被牵张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伸展时产生的感觉。

47、视野:

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

*48、运动神经元池:

支配某一肌肉的一群运动神经元。

*49、牵张反射:

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张时期伸长时,引起受牵张的肌肉反射性收缩,该反射称为---

其生理意义在于:

维持站立姿势。

*50、肌紧张:

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受牵拉肌肉的紧张性收缩。

(它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51、姿势反射:

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

姿势反射可分为:

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运动反射和旋转运动反射四种。

52、状态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

这种反射称为----

53、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54、旋转运动反射:

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

55、直线运动反射:

人体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活动时,产生肌肉张力重新调配以恢复常态的反射。

*56、运动技能: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能。

*57、随意运动:

是一种受意志所控制的躯体运动形式,是由大脑皮层直接控制,是在反射性运动基础上形成的,它包含着大量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58、分化抑制:

条件反射的分化的结果是,对强化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对未被强化的近似刺激产生抑制,这种抑制称为-----

超限抑制:

当刺激的强度或时间超过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工作承受能力,为防止皮质细胞受损害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

消退抑制:

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

*59、动力定型:

大脑皮质对外界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应的现象。

60、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它充当着信息传递者。

*61、生理应激:

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少见的强烈刺激引起的反应和恢复过程的总称。

62、赛前状态:

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进入工作状态:

在进行运动练习时的开始阶段,人体个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到达最高水平,而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此称为----

*稳定状态:

在进行运动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不大的水平上的这种功能状态。

*63、“极点”:

进行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周期性运动时,在运动进行到某一时程间,锻炼者常常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加剧、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64、第二次呼吸:

“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生理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

65、运动性疲劳:

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运动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

66、身体素质:

人体个器官系统得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67、肌肉生理横断面:

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得的横断面面积。

(决定肌肉力量的重要因素)

*68、负荷阈:

指体育课和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范围。

69、心搏峰:

每搏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

110—113次/min

70、最佳心理范围:

心输出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

71、基础心率:

清晨起床前,清醒,空腹,静卧时的心率。

72、氧脉搏:

指组织的每搏出量中摄取的氧量,即吸氧量与心率之比。

*73、运动处方:

是根据参加健身活动者的体质和健康情况已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的种类、时间、强度、频率与注意事项,它是体育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

74、靶心率:

运动中能获得最佳效果并能确保安全的心率。

*75、敏感期:

在身体素质发育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某项素质发育速度特别快,称这段时间为该项身体素质的快速增长期或敏感期。

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儿童少年各项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象。

*76、月经周期:

女性从青春期至生殖机能停止时止,其卵巢和附属生殖器在结构和机能上出现的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殖周期,又称月经周期。

*77、主动转运:

指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78、生理负荷量:

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量或范围。

*79、活动性休息:

指体育课或训练课的结束部分,为消除机体疲劳,所做的轻微放松练习或更换运动练习。

*80、突触的可塑性:

*81、兴奋收缩偶联:

肌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的过程。

*8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P238

*83、假稳定状态:

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对氧的需要的这种状态称为-----(主要特点是出现氧亏)。

真稳定状态:

在进行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需氧量和吸氧量保持动态平衡的这种状态。

第二部分问答题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加1、简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调节机制。

(1)稳态:

在通常状态下,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意义:

内环境是体内多数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保持稳态,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3)机制:

稳态是一个复杂的、由机体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它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组织器官的自身调节等,一方面体内代谢过程使相对稳定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述调节使平衡得到恢复。

剧烈运动导致的稳态变化,除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适应机制有目的地实现。

1、人体功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特点:

迅速、短暂、局限。

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机制。

基本方式:

反射。

(2)体液调节特点:

缓慢、持久、广泛。

(激素—血液循环—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特点:

自身调节幅度较小,也不十分灵敏。

2、三种能源系统为什么能够满足不同强度的运动需要?

这是由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所决定的

(1)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特点:

供能时间7.5S左右。

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等物质。

磷酸原系统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数秒内要发挥最大能量输出,只能依靠磷酸原系统。

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

(2)乳酸能系统(糖酵解系统)特点:

功能时间1min以内

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气,产生致疲劳物质乳酸。

乳酸能系统保证磷酸原系统最大供能后仍能维持数十秒快速供能,以应付机体短时间内的快速需要。

该系统是1分钟以内要求高功率输出运动的物质基础。

(3)有氧氧化系统特点:

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

该系统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

3、试述能量统一体理论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运用?

/

(1)运动生理学把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途径之间,以及能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连续统一体称为能量连续统一体。

在一项运动中,三种能量系统供能百分比和活动时间及其输出功率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时间越短,功率输出越大,能量需要也越多。

能量统一体的一端时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如100M),主要由磷酸原系统供能使ATP再合成;另一端是运动时间长、强度小的运动(如马拉松跑),几乎全部由有氧系统供能时ATP再合成;中间区域的运动,由有氧系统和无氧系统一不同的比例供能使ATP再合成。

(2)能量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①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能量统一体理论提示,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主要的供能系统是不同的,在制定教学和训练计划时,应着重发展在该项目中起主导作用的供能系统。

如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应重点发展无氧系统得供能能力。

②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当确定应着重发展的供能系统后,关键是选择有效的训练方法,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4、如何理解肌肉活动能量代谢的动态变化特征?

(1)ATP供能的连续性肌肉工作所完成的各种运动形式即技术动作,可能是周期性、非周期性的、混合性的;也可能是间断性的、连续性的。

在完成所有运动时,能量供应必须是连续的,否则肌肉工作会因能量供应中断而无法实现。

也就是说,ATP的消耗与其再合成之间必须是连续性的。

(2)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性肌肉活动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对能量需求有所不同。

强度越大,耗能也越大,这就要求产能速率必须与耗能强度相匹配。

否则运动就不能以该强度持续运动,这是由ATP供能的连续性决定的。

(3)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性肌肉完成不同强度的运动时,优先启动不同的供能系统与强度的对应性是由产能和耗能速率的匹配关系决定的。

(4)无氧供能的暂时性由于无氧代谢的终产物会很快限制其代谢过程,因此无氧供能维持的时间只能是暂时的。

5、如何用运动强度与时间的变量因素对运动中能量代谢进行动态分析?

运动时影响肌肉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变量,二者之间是一个反比关系。

具体表现是:

强度大,维持时间必然短;时间长,维持强度一定小。

(1)最大强度的短时间运动包括爆发式非周期性和连续式周期性最大强度运动。

最大强度的运动必须启动能量输出功率最快的磷酸原系统。

由于该系统供能克持续7.5秒左右,因此首先动用CP供能。

当达到CP供能极限而运动还必须持续下去时,必然启动能量输出功率次之的乳酸能系统,表现为运动强度略有下降,直至运动结束。

该运动一般不会超过2分钟,以无氧供能为基础。

(2)中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由于该运动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相对要小,它适应最大有氧工作能力的范围。

如马拉松等,必然以有氧供能为基础。

由于脂肪氧化时动员慢、耗氧量大、输出功率小于糖等特点,故运动前期以启动糖氧化供能为主,后期岁糖的消耗程度增加而逐渐过渡到以脂肪氧化供能为主。

但在后期的加速、冲刺阶段,仍动用糖靠无氧方式供能。

(3)递增强度的力竭性运动开始阶段,运动强度小耗能速率低,启动有氧氧化系统供能。

随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有氧供能达到最大输出功率时仍不能满足需要,必然动用无氧供能系统,直至力竭。

(4)强度变换的持续性运动该运动是以无氧供能为特征,以有氧供能为基础的混合性运动。

其特点是:

以CP供能快速完成技战术的配合,间歇时靠有氧能力及时恢复的持续性运动,乳酸能参与比例较小。

第二章肌肉收缩

6、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

膜电位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离子的跨膜运动。

(1)、静息电位的成因:

细胞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而膜外K+浓度低于膜内,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这样K+离子的外流就使膜处于极化状态,产生了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相当于钾的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的成因:

动作电位的成因起自于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当膜去极化达到与电位水平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Na+的迅速大量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上升支);当膜电位接近峰值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下降,而对K+通透性提高,K+的外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复极相(下降支)。

7、试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和特点

(1)机制不同:

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布是一电信号的方式,是建立在局部电流学说机制上的。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是以化学信号的方式,突触传递。

(2)在神经纤维传导双向传导,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单向传递

(3)在神经纤维传导具有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高敏感性

(4)在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相对比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快,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有时间延搁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是?

A生理完整性B双向传导C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D绝缘性

#、神经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是?

A化学传递B兴奋的传递是1对1的C单向传递D时间延搁E高敏感性)

8、何谓肌肉收缩的滑行理论?

指出其直接的实验依据。

(1)该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动。

亦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

结果个相邻Z线都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缩短。

(2)实验依据:

肌肉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而明带的长度缩短,与此同时,暗带中央的H区也相应变窄,这种变化只能用粗细肌丝之间的相对运动来解释。

***9、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从肌细胞兴奋开始,肌肉收缩的全过程应包括三个相互衔接的环节:

a兴奋--收缩偶联b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c收缩肌肉的舒张。

(1)兴奋—收缩偶联:

指肌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的过程。

它至少包括三个步骤:

①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③纵管系统对Ca+的释放和再聚积。

即当肌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进入三联管,横管膜去极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纵管系统,使相邻的终池膜对Ca+的通透性增大,Ca+从贮存的终池内大量释放出来,并扩散到肌浆中,使肌浆中的Ca+浓度迅速升高,随后引发肌肉收缩。

(Ca+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肌浆Ca+浓度升高→Ca+与细肌丝上对Ca+有亲和力的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原肌球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肌肉收缩的抑制因素解除→肌球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漏→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形成肌动球蛋白→激活横桥上的ATP酶活性,在Mg2+参与下,ATP释放能量→横桥获能,向粗肌丝方向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横桥角度发生变化,与ATP结合的位点暴露→新ATP与横桥结合→横桥与肌动蛋白解脱,恢复到原来垂直的位置,紧接着横桥又开始与下一个肌动蛋白的位点结合,重复上述过程,进一步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只要肌浆中的Ca+浓度不下降,横桥的运动就不断进行下去,将细肌丝逐步拖向粗肌丝中央,肌节缩短,肌肉出现缩短。

(3)收缩肌肉的舒张

刺激终止,终池膜对Ca+通透性降低,纵管上的钙泵不断将肌浆中的Ca+回收进入终池,肌浆Ca+浓度下降,Ca+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恢复到原来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被掩盖起来,肌丝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原来位置,肌肉收缩产生舒张。

10、试比较肌收缩三种形式的特点?

指出它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见生理学题解P34)

如下表:

工作形式

肌肉长度变化

外力与肌张力的比较

在运动中的功能

肌肉对外所做的功

能量供给率

缩短收缩

缩短

小于肌张力

加速

增加

拉长收缩

拉长

大于肌张力

减速

减少

等长收缩

不变

等于肌张力

固定

小于缩短收缩

11、分析肌肉工作的张力与速度的关系、生理机制以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肌肉的张力速度曲线说明:

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反比关系。

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

(2)张力与速度的关系的生理机制:

研究表明,肌肉张力和收缩速度可能分别被两种独立的机制所控制,收缩产生的张力大小取决于同时活化的横桥数目,而收缩速度则取决于横桥上能量释放的速率。

(3)在实践中的意义

①训练可改变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曲线。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其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偏移,即在相同的力量下,可发挥更大的速度;或者在相同速度下可表现出更大的力量。

②另外,不同训练负荷,对张力速度曲线可产生不同的专门性影响。

无负荷的最大收缩训练训练,能最有效的增进最大速度;而100%Pmax的等长训练则使最大力量增进最多。

12、分析肌肉工作的长度与张力的关系、生理机制以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1)长度与张力的关系

实验证明,逐渐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大;当初长度继续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缩效果亦减弱。

(2)生理机制:

长度张力关系可用肌丝滑行的收缩原理解释。

肌肉初长度处于适宜水平时,粗、细肌丝正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起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表现收缩张力最大;相反,如果肌肉拉的过长或过短,起作用的横桥数目都回减少,肌张力下降。

(3)实践意义:

在运动实践中,可利用所谓的牵张—缩短环,即先做离心收缩,紧接着作向心收缩,可产生更大的肌肉力量。

13、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比较?

研究证明,在正常情况下,受同一运动神经元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具有相同的类型,并且其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都相一致。

(1)运动生理学将肌纤维大致分为慢肌纤维(

型肌纤维或ST)和快肌纤维(

型肌纤维或FT)两种类型。

(2)形态特征

①FT纤维直径较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呈苍白色;其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和容积小,但肌质网发达,对钙离子的摄取速度快,从而反应速度快;FT纤维接受大a运动神经元支配,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多,因而收缩力量大、速度快。

②ST纤维直径较细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红色,;其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多、直径大,周围毛细血管网发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