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570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语文教学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语文教学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语文教学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语文教学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docx

《语文教学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docx

语文教学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

语文教学: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素材——经典宋诗三十首鉴赏

诗歌阅读资料之宋诗

(一)

《塞上》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释】鸣骹:

响箭。

勒:

有嚼口的马络头。

【赏析】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

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

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

鸣骹,一种发出响声的箭。

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

一千尺,形容箭的射程之远。

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

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

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

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

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

胡儿,犹言胡人小伙子。

在柳开诗中则包含着亲切的语调。

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

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

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

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

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

因为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展开一个全过程。

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枝词》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赏析】郑文宝的《柳枝词》是写离恨,用了反衬手法,画舸春潭等美景寄寓离别时的不舍。

同时,诗人还描绘了一个生活画面:

酒半酣酒只半酣,船却起锚,多么的不舍和无奈啊!

三四句,字面上是说行人不管烟波与风雨,依然远去,实际上是借对友人的毫无道理的埋怨进一步抒发自己依依不舍的真挚情谊。

这首诗抒写离情别恨。

亭亭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

本诗第一句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我们可以想见,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作最后一刻的流连。

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

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

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

三四句是说,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无情的画船带着行人离去了,将越走越远,满载着离恨去遥远的江南。

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真是无理而妙。

不管两个字,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末句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

此诗用清新柔婉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生动的送别场面,极富诗情画意,诗风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为后来许多词曲所仿效。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

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

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

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

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

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

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赏析】《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写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节是秋天。

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

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以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农村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

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

这两句重在突出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

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

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入抒情。

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打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

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

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动人的思乡曲。

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诗歌阅读资料之宋诗

(二)

《官舍竹》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释】偏称:

最适宜,最合适。

夭艳:

异常艳丽而不端庄。

孤贞:

挺立坚贞;孤直忠贞。

量移:

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赏析】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偁因言获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团练副使。

谪居于偏僻商州,使他倍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

一日临窗而观,忽见一片透明澄澈的碧色,带着丝丝凉意,仿佛要染绿人的鬓发须眉,顿觉耳目清爽,心旷神怡,诗意便开始在心中荡漾。

首联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所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其实也不用回答,不是和自己一样喜欢竹子的人,不是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谁又会在这里种它呢?

商州团练副使这个闲官,面对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而且峻节可临戎的数百竿竹子,怎不诗兴顿发呢?

怎不抒发一下老夫欲寄精诚去,凭仗高风达紫宸那样感慨呢?

颔联,表面写竹子不与百花争春,独守坚贞,不怕严寒,实际上是在写的气节。

颈联将竹子人格化,写竹子和自己一起弹琴、下棋。

此联写得有声有色,饶有雅趣,多有风韵,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的一联,堪称名句。

尾联以想象作结。

第二年,王禹偁果真量移去,被贬到更远的解州。

那么对于青竹,是否犹得今冬雪里看?

诗人依然看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竹子,雪里翠竹,青白分明。

同时,尾联还表现出诗人和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一样的愤慨。

《宿洞霄宫》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赏析】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

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夭柱观,北宋改名洞霄宫。

宋朝大臣退休,常挂个提举洞禅宫的职街,可见它的名气。

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隐士,来此游览,写下他的观感。

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一开头,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是对整个环境和诗人整个心情先作一笔概括。

洞霄宫建在大涤山上,他就先从山写起。

不可尽说明山之大,著一秋,字,点出时令。

亦无垠是指诗人自己的心情。

山上景多而美,一路观赏不尽,他的欣快心情随景而生,也随景而变,一浪接一浪,所以说无垠。

这两句是总括,把客观景物和内心感情先安顿一笔,借此也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二联,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进入具体写景。

虽只有十个字,却有几个特点。

第一,色彩绚丽。

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

第二,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一派活泼,一片生机,是活的景,不是死景。

第三,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

强烈的对比,映衬,激射,十分明亮,十分绚烂。

第四,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流红叶十分匆忙,点白云十分悠闲。

一俯一仰,一动一静,诗人心情的徘徊起伏,已经表现在了言外。

第三联也是具体写景,但与上联不同。

上联写得绚丽,此联写得明净;上联着重安排景物,此联暗地交代时间;上联写涧流,其声清冷,此联写乱蝉,其声噪闹。

凉阴说明日已西斜,落日已是时近黄昏,写时间的流,层次分明。

所以两联重点不同,疏密各异。

至于两联的对仗工整,下字准确,轻重匀称,也同样能看出的细密功夫。

结末一联,用意在点出题目的宿字。

他是打算在山中过夜的,不过还未到就寝的时候。

然而他已经想到枕上的情景了:

洞霄宫种了许多芭蕉,看天气又快要下雨,那雨打芭蕉的音响,一定又是很有韵味的。

诗人故意发问:

那么,谁能在枕上听到呢?

其实他是知道的,他能领略这种幽美的情韵,只是不晓得同听此声的还有哪些人罢了。

重展西湖二首(其一)宋庠

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閒州不计年。

【赏析】西湖是许昌城里一个占地百余亩的大湖。

西湖原分东西两半,中间以横堤相隔。

西部比东部大数倍,水却很浅。

皇祐年间(1049一1054),宋庠贬官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

完工以后,他写下了《重展西湖》二首以记其事,该诗即是其中之一。

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庸俗生活的强烈感情。

首联描述凿通西湖时诗人喜悦的心倩。

绿鸭写溯水的色彩。

古人常以鸭头绿,鸭绿形容绿色,绿鸭即鸭绿的倒文。

陂,池塘。

东陂,指西湖的东半。

此句意谓,东半湖虽然面积不大,但绿波荡漾,水光粼粼,风景已经十分可爱了。

接着以递进句更因承接上文,说明凿断横堤后东半湖的水流入西半湖,其景更令入陶醉。

窦,指山的孔穴,云窦,指从山穴或山谷中涌流而出的云。

在这首诗中,借用云窦比喻从横堤上凿开的孔穴中滚滚流出的湖水。

西田,并非指田,实指西半湖,因水浅故说田。

东半湖水深、水位高,东半湖的水源源流注到西半湖,于是东西两半瑚连成了一片,使西湖平添无限风光。

颔联写重展后的西湖胜景。

由于凿通了东西两湖,西湖的面积扩大了,西部的水也加深了。

这两个变化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鱼和鸟得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诗人用一个动词凿开,十分准确地交代了疏浚之功,又用忘情地三个字,在模拟鱼鸟的欢情之余,透露出诗人自己喜悦的心境。

下一句展尽是个双关的动词。

一方面是说,湖面开阔了,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无边无垠;另一方面是说,诗人极目远眺,看到水天一色,胸怀顿觉舒旷。

诗人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怀,而是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而有韵味。

颈联深一层写新湖的夜色:

向夕旧滩都浸月,写得很细腻。

旧滩,指西半湖的湖沿,整治前因水浅,故成滩。

但后来不同了,西半湖的水位升高,昔日的湖滩,也被水淹没了。

入夜,皓月当空,水中映出月亮的倒影。

都浸月三字,生动地写出了水波浩渺、水月交辉之状。

过寒新树便留烟,在朦胧的月色中,新枝摇曳,就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

这是十分迷人的夜景。

尾联即景抒怀。

古人称太守、郡守、刺史之类的地方长官为使君。

这时宋庠正贬官许昌,为知州,故自称使君。

直欲即真欲、真想;称渔曳,就是做个渔翁,意即归隐。

愿赐闲州不计年,意思是,但愿朝廷赐给我一个闲散的州郡,让我在大自然恬适清闲的环境里度过一生。

这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庸俗生活的强烈感情,但也流露出消极厌世的情绪。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有特色。

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热烈的感情,自然而含蓄。

诗人的观察力比较细密,故状物、写景细腻传神,中间两联的对仗十分工整精巧。

诗歌阅读资料之宋诗(三)

《九日置酒》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赏析】诗的首联破题。

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

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

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

不作愁语,气局一新。

这也是诗人境遇气质使然。

次句由重字引出。

高台复帐驻鸣茄,气派十足。

又是高台,又是复帐,又是鸣茄,其场面之阔绰,气氛之热烈,历历如绘。

这决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赏秋的情景。

诗人少年得志,一生显达,历任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晚年知成都府,该诗中有白首太守之句,应是晚年在成都所作。

颔联承上,写佳日兴会,形象鲜明。

出句与对句分写登高与饮酒两个场面。

遨欢、促饮二语,道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

任落风前帽一句活用典故,尽显洒脱。

《晋书·孟嘉传》:

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

古人把此事作为风流美事。

争吹酒上花,意谓争饮菊花酒。

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

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

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

颈联一,以景语出之,写登山所见。

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经过一番秋雨刷洗之后,天宇澄净,秋容清淡。

二句境界开阔,气象恢宏。

明字与清字道出了秋晨的特色。

尾联笔力所聚,精彩益显,以欣喜的心情、活脱的形象作结。

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

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

白头太守,不仅刻画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

意谓九日置酒非一般登高,而是太守在宴游。

一股富贵气从中透出,照应首联。

结句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

古人有重九登高插茱萸以压邪的习俗。

诗人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放浪形骸,豁达开朗。

《宿甘露僧舍》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赏析】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善政事、军事,为北宋名臣,曾举荐王安石一同担任宰相。

这是他旅宿甘露寺的感怀之作。

甘露寺,坐落在长江南岸镇江的北固山顶,从上面可俯视汹涌澎湃的滚滚长江。

诗的第一、二句劈空而起,在夸张、幻想的笔法中融进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北固山的高峻地势和甘露寺远离红尘的清肃。

山顶云气绕寺而飞,疑为从僧房中诗人所倚的枕中所出,触目皆是,伸手可及,令人有将千万山峰揽入胸怀的感觉;松涛在深谷中呼啸升起,细听仿佛就在床底下席卷而过,其声呜咽,令人心颤。

诗人写云气,写松声,正是为了衬托甘露寺的清迈脱俗,而这云气又极奇特,仿佛如枕中所出,似云似雾,似真似幻,造成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而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又不仅仅是夸张与幻想,而是充满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精神。

此时之诗人,居高凌视,孤峰独立可统驭万物。

可以想象,诗人高居北固山顶,看云气缭绕身旁,千峰仿佛前来亲近,听脚下松涛卷过,万壑似乎低首哀鸣,胸中升起的是一种何等雄迈俊爽的感觉。

诗的一、二句采取了一种以近推远、远近结合的写法,即由枕中、床底推至千峰、万壑,同时又将千峰、万壑纳入胸怀,而诗的三、四句则采取以小写大、大小结合的写法,即以一扇小窗的开启写出长江的宏伟气势,同时又以放入一词将大江的排山倒海之势(大)与一窗的涛声顿起(小)巧妙结合起来,这一开窗赏江听涛的行为在放入的主体意志熔铸中化为一种主动拥抱长江的豪情壮举。

此时的开窗实际上是诗人的开怀,因为只有具备装得下大江大海的豪迈胸襟与浩然心胸的人才会有如许宏大气魄的诗情。

开窗放入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咫尺而有万里之势的艺术构思法,诗人以小窗写大江,从小处着笔而直探大江的真容貌。

《山馆》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写于乡居曲江的末期。

这时,经过几年的冷静思索,余靖对田园生活渐能适应,心情也已大大平和下来。

该诗描写秋日傍晚的山村景色,塑造出一个悠闲自得的形象,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着孤独惆怅之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读者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

诗人凭轩远眺,摄入眼底的是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的景象,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他内心的悲哀。

这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六两句,穿云翠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这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

中间这两联,颔联以哀景写哀情,是衬托的写法;而颈联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的写法。

诗中生动地再现了山馆山园老而不衰的秋景,平淡而精工,深得陶潜、谢朓及王维、孟浩然诗派的旨趣。

诗人以闲旷之目,托高远之思,一切深沉的思考,都蕴藏于无言的远眺之中。

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

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可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却没有人来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着他。

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

《戏答元珍》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这是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另时酬答丁宝臣的诗。

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山城:

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冻雷:

春天的雷声。

洛阳花下客:

曾为洛阳留守推官。

【赏析】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作品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

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

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寒冷,但实际上是暗喻政治环境的恶劣,言外之意该是说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能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呢?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残雪压枝,仍有柑橘未落,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

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

黄橘与笋芽不惧雪压、雷鸣的顽强精神,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也暗示出正义的力量不但无法被摧垮,而且必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抒写乡愁,感叹人生之短暂。

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贬诸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

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

诗歌阅读资料之宋诗(四)

《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释】崇徽公主:

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

手痕:

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翠崖遗迹:

指崇徽公主手痕。

【赏析】在这首诗里,诗人对崇徽公主不仅是怜其远嫁,哀其不幸,而且从政治上指明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

这就使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

诗从对比开始。

诗人的眼前出现了当年崇徽公主远嫁时的凄凉清景。

啁啾是形容鸟的细碎鸣叫声,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在这里倾注了自己对她的怜惜同情。

青家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在感情上更进一层,同时,诗人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

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

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而用了一个魂字,则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同时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形象,她满眼含着哀怨的泪水在翠崖遗迹之间飘荡。

青草年年绿,此恨绵绵无绝期。

接下来奇峰突起,发出议论: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诗人发自肺腑地提问:

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

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

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

此联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

末联,笔锋一,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

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时间上,则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金陵怀古》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赏析】首联破题,兼点时、地。

为排解乡思而访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

独自踯躅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一派萧索的秋光。

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端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离索的气氛。

中间两联,紧承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金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