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5566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七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七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 解析版.docx

《七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 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 解析版.docx

七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生物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破伤风芽孢杆菌、酵母菌、念珠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磷脂、DNA和RNA

B.细胞骨架与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成分相同,但功能不同

C.真核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D.鸡红细胞、鼠神经细胞、胡萝卜根尖分生区细胞并不都有细胞周期,但这些细胞内的化学成分都能不断更新

【答案】B

【解析】破伤风芽孢杆菌和念珠藻均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为真核生物,三者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磷脂、DNA和RNA,A正确;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二者的成分和功能都不同,B错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有三种: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C正确;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鸡红细胞、鼠神经细胞均以失去分裂能力,没有细胞周期,但胡萝卜根尖分生区细胞有细胞周期,这些细胞内的化学成分都能不断更新,D正确。

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B. 线粒体外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载体

C.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6H12O6,线粒体中则会发生C6H12O6→丙酮酸→CO2

D.叶肉细胞中色素都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答案】B

【解析】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A错误;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氧气分子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线粒体,因此线粒体外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载体,B正确;叶绿体中可发生CO2→C3→C6H12O6,但C6H12O6→丙酮酸发在细胞质基质中,线粒体中会发生丙酮酸→CO2,C错误;叶肉细胞中的光合色素都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液泡中含有的水溶性色素与光合作用无关,D错误。

3.下列关于蛋白质和脂质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蛋白和磷脂的种类和数量

B.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不一定需要mRNA参与

C. 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

D.高温处理后的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C

【解析】生物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A错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翻译的模板是mRNA,B错误;在食盐的作用下,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因此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C正确;高温处理后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因含有肽键,所以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4.有两瓶乳酸菌培养液,甲瓶中含有32P,乙瓶中含有35S,将两份乳酸菌分别置于甲、乙两瓶中培养增殖一段时间,则在甲、乙两瓶中都会带上放射性的细胞结构是

A. 染色体B.核糖体C.内质网D.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乳酸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染色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C、D均错误;乳酸菌细胞中含有核糖体,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RNA含有P元素,蛋白质含有S元素,B正确。

5.下列对酶、激素、ATP及核酸等有机物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有的激素只含3种元素,有的酶只含4种元素,而ATP和核酸都含有5种元素

B.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合成酶和DNA

C.ATP的合成一定需要酶,酶的催化作用都需要ATP供能

D.ATP脱去1个磷酸基团后是某种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答案】A

【解析】性激素只含C、H、O三种元素,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ATP和核酸都含有C、H、O、N、P五种元素,A正确;酶是活细胞产生的,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一定能合成酶,DNA的合成(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能合成激素的细胞不一定有分裂能力,因此不一定能合成DNA,B错误;在有关酶的催化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Pi结合形成ATP,即ATP的合成一定需要酶,但酶的催化作用不一定需要ATP供能,C错误;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所得的物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错误。

6. 下图为人体内部分细胞的物质运输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随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情况

B. 图②表示神经元静息状态时,K+流出神经元的速度随细胞内外浓度差变化的情况

C.图③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随消化道内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情况

D.图③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速度随细胞内O2浓度变化的情况

【答案】B

【解析】图①物质的运输速率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梯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因此可判断为自由扩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A错误;图②物质的运输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被转运分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而静息状态时,K+流出神经元需借助通道蛋白,其方式为协助扩散,B正确;图③物质的运输速率不随横坐标所示的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的协助,其物质的运输速率因受载体蛋白数量和能量的限制,不会呈现图③所示的情况,C错误;胰岛B细胞以胞吐方式分泌胰岛素也需要能量,能量主要来自有氧呼吸,因此分泌胰岛素的速度会在一定O2浓度的范围内随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D错误。

【点睛】根据曲线判断物质运输方式

a.随物质浓度的增加,有饱和点的曲线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如图甲);

B.成正比关系的曲线表示自由扩散(如图乙);

c.与呼吸作用或氧浓度有关系的曲线表示主动运输(如图丙)。

7.下列生物学实验中,有关使用盐酸试剂的过程及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有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

B.“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有利于染色剂与染色体的结合

C.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先用盐酸解离,再在低温下诱导培养36h

D.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用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处理酶,盐酸属于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A正确;“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的作用是与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等体积混合制备根尖的解离液,以用于根尖细胞的解离,B错误;“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先将长出1cm左右不定根的培养材料在低温下诱导培养36h,之后剪取0.5~1cm根尖用卡诺氏液进行固定,C错误;“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用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处理酶,盐酸属于自变量,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8.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观察线粒体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都需要活体材料

B. 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C.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琼脂块越大,NaOH扩散的速率越慢

D.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装片的制作流程为: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答案】C

【解析】在观察线粒体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都需要活体材料,A正确;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因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B正确;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在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中,NaOH扩散的速率相同,C错误;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装片的制作流程为: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正确。

9.下图为关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m、p依次指叶绿体内膜、线粒体内膜

B. 细胞内,g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运输,g在其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C.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的与物质交换有关,有的与信息交流有关,有的与生物催化作用有关

D. 在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一段时间后,最先在a检测到放射性,随后可以在f、h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m是指叶绿体的类囊体膜,p能合成ATP,是线粒体内膜,A错误;g是囊泡,h是高尔基体,细胞内,g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运输,h在其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B错误;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的与物质交换有关(如载体蛋白),有的与信息交流有关(如糖蛋白),有的与生物催化作用有关(如附着在生物膜上的酶),C正确;a是核膜,b是细胞器膜,c是细胞膜,f是内质网,在腺泡细胞中注射的3H标记的亮氨酸是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注射一段时间后,最先在核糖体中检测到放射性,随后可以在f(内质网)、h(高尔基体)检测到放射性,D错误。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以题图中呈现的“各字母所示结构的功能”和“生物膜系统”为解题的切入点,将其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分泌蛋白形成的过程”等相关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准确判断各字母所示结构的名称,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0。

下图表示细胞中某些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在甲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而在乙中随葡萄糖的分解而产生

B.甲、乙中虽然含有相同成分的,但是还原的对象不同,甲中还原的是C3,乙中还原的是O2

C.甲中不含有而乙中含有将二磷酸腺苷转变成三磷酸腺苷的酶

D. 甲产物O2中O全部来自H2O,乙产物CO2中O部分来自H2O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

甲为叶绿体,乙为线粒体,在甲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但葡萄糖分解而产生的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甲中含有的是NADPH,还原的是C3,乙中含有的是NADH,还原的是O2,可见二者的成分和还原的对象均不同,B错误;甲和乙中都含有将二磷酸腺苷(ADP)转变成三磷酸腺苷(ATP)的酶,C错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H2O在光下分解产生和O2,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其过程是丙酮酸与H2O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释放少量的能量,可见,甲产物O2中O全部来自H2O,乙产物CO2中O部分来自H2O,D正确。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11. 为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某兴趣小组将西红柿植株置于密闭装置中进行了相关实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温度(℃)

实验光照强度占自然光照强度的百分比(%)

开始时的CO2浓度(%)

12h后的CO2浓度(%)

1

25

0。

35

0。

368

2

25

20

0。

35

0.306

3

25

40

0.35

0.289

4

25

60

0.35

0.282

25

80

0.35

0.280

25

100

0。

35

0。

279

根据上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的变化,因变量是CO2浓度的变化

B.通过表中实验结果可知该植株在实验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

C.若将第6组植株突然移至第4组条件下,短时间内细胞中的C5将减少

D.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是第6组的光照强度

【答案】D

【解析】分析表中信息可知:

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的变化,因变量是CO2浓度的变化,A正确;1组无光照,实验结果所示的CO2浓度的变化反映的是呼吸速率,2~6组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西红柿植株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能进行,实验结果所示的CO2浓度的变化反映的是净光合速率,B正确;若将第6组植株突然移至第4组条件下,因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也减弱,生成的ATP和减少,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减弱,生成的C5减少,而短时间内CO2和C5结合形成C3的固定过程仍在进行,所以短时间内细胞中的C5将减少,C正确;因缺乏光照强度高于第6组的实验数据,因此通过上述实验,不能得出“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是第6组的光照强度”的结论,D错误.

12. 某同学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相关的探究实验,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CBA,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DB

B. 因为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的是呼吸作用,所以装置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C.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可以准确得到实验结论

D. 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2mol,而释放的CO2为10 mo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质量是720g

【答案】D

【解析】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CAB,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DB,A错误;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时,装置在黑暗或光照条件下都可进行,B错误;图Ⅱ所示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引起装置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导致,只能确定酵母菌是否进行有氧呼吸,而不能测定是否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不能准确得到实验结论,C错误;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2mol,而释放的CO2为10mo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为8mol,消耗的葡萄糖为4mol,因葡萄糖的摩尔质量是180g/mol,所以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质量是720g,D正确。

13.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生长:

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细胞的体积变大,物质运输效率提高

B.细胞分化:

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完全不同,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

C.细胞衰老:

细胞体积变小,自由水含量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各种酶的活性降低

D.细胞癌变:

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

【答案】D

【解析】细胞生长:

蛋白质合成的数量增多,因此核糖体的数量增加,但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A错误;细胞分化:

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完全相同,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B错误;细胞衰老:

细胞体积变小,自由水含量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多种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细胞癌变:

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糖蛋白减少,有的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D正确。

14.下丘脑中每个活的神经细胞都能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A.代谢中水的产生与消耗B兴奋的产生与反射的完成

C.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D.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

【答案】A

【解析】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下丘脑中每个活的神经细胞在代谢中都会有水的产生与消耗,A正确;每个活的神经细胞在受到刺激时都能产生兴奋,但不能完成反射,因为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错误;神经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也不能进行遗传信息的复制,但能进行遗传信息的表达,C、D错误。

15.下列是有关孟德尔的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花粉成熟时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

B.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时,发现F2的分离比都接近3:

1

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时,提出的主要假设是F1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彼此分离

D. 测交实验的后代中,有30株高茎豌豆和34株矮茎豌豆属于演绎推理

【答案】B

【解析】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花粉未成熟时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A错误;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时,发现F2的分离比都接近3:

1,B正确;解释性状分离现象时,提出的主要假设是F1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错误;测交实验的后代中,有30株高茎豌豆和34株矮茎豌豆属于对演绎推理的验证,D错误.

16.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

3:

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的死亡造成

B.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

2:

1,可能是隐性个体有50%的死亡造成

C.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

4:

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

D.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

2:

1,可能是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

【答案】D

【解析】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理论上,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说明Aa和aa分别有1/4和1/2死亡,则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雌配子有50%的死亡造成,或者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A错误;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则可能是显性杂合子和隐性个体都有50%的死亡造成,B错误;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则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雌配子和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各有50%的死亡造成,C错误;花粉有50%的死亡,并不影响花粉的基因型比例,因此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是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D正确。

17.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生物的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都存在平行关系

B. tRNA的单链结构决定了其分子中没有碱基配对现象

C.一个mRNA分子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种肽链

D.基因表达的过程中,一定有rRNA参与合成蛋白质

【答案】D

【解析】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都存在平行关系,A错误;tRNA的单链结构内部,部分互补的碱基间通过氢键相连,存在碱基配对现象,B错误;一个mRNA分子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一种多条肽链,C错误;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基因表达的过程中,一定有rRNA参与合成蛋白质,D正确.

18。

在某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以下变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纺锤体的形成和细胞板的形成

B.四分体形成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C.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染色体数目减半和染色单体数目减半

【答案】A

【解析】纺锤体的形成和细胞板的形成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和末期,A正确;四分体形成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错误;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错误;染色体数目减半和染色单体数目减半,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D错误。

19.下列有关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进行正常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X、Y染色体虽然大小不同,但能发生联会

BA与a、XB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A、a与XB、Y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D.XB与XB、Y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A

【解析】X、Y染色体虽然大小不同,但有同源区段,因此能发生联会,A正确;A与a、XB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A、a与XB、Y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XB与XB、Y与Y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是由于着丝点分裂所致,D错误。

20。

图一是某雄性动物体内一个精原细胞正在分裂,字母表示其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

图二表示该生物体内某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乙曲线)。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一表示的细胞正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其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B.形成图二中EF段变化的原因是形成两个子细胞

C.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出现不同基因的变化一定发生在BC段

D.由图一可知具有这种基因型的动物可以产生8种类型的配子

【答案】D

【解析】图一表示的精原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其产生的子细胞是精原细胞,A错误;图二中EF段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由2减少至1,说明姐妹染色单体消失,其原因是发生着丝点分裂,B错误;图二中BC段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由1增至2,说明发生了DNA(染色体)复制,CD段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说明存在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出现不同基因的变化,其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所致,若为前者,则发生在BC段,若为后者,则发生在CD段,C错误;由图一可知:

该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XeY,其中A和b连锁,a和B连锁,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以产生8种类型的配子,D正确。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含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图示曲线各段形成的原因及其所处的分裂方式和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1.将某一经14C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14C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

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被标记的子细胞个数可能为2个或者3个或者4个

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其中含14C 的DNA分子数为 N/4

C.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4C,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14C,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答案】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相结合的知识以及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理解不透:

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只要亲代细胞所有DNA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在非同位素标记的环境中复制1次,产生子代DNA分子全带放射性,不管减数分裂连续分裂2次产生4个子细胞,还是有丝分裂一次产生2个子细胞,所有子细胞均带放射性.在第二次有丝分裂,DNA分子经过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有1/2不带放射性、1/2带放射性,因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数在0~2N之间。

22.下列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B.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C. 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A正确;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B正确;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没有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