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沟通交流问题的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5541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沟通交流问题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沟通交流问题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沟通交流问题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沟通交流问题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沟通交流问题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沟通交流问题的研究.docx

《留守儿童沟通交流问题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沟通交流问题的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留守儿童沟通交流问题的研究.docx

留守儿童沟通交流问题的研究

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下的感情沟通策略研究

成果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社会日益关注留守儿童的今天,父母对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的普遍现象,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如营养不良、学习成绩欠佳、感情缺失、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容易受到侵害等等.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思想、安全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更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方面.我班是全寄宿制班,95%以上的学生属于父母缺位,亲情缺失特殊环境,家庭环境的不完善和家庭教育的弱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必然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亲情缺失使留守儿童对情感的渴望难以得到满足,极易在心理与现实之间形成落差,在现实中表现为情感冷漠,内心封闭,不相信他人,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出现行为孤僻等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因此,我以微型课题项目《城市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下的感情沟通策略研究》开展研究,主要着力于解决学生的亲情缺失下感情沟通问题。

二、研究目的:

通过从学生角度入手,采取多种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研究学生思想情感问题产生根源,从而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其思想行为发展,培养其在集体环境中应具备的意志品质,精神意识及行为能力。

使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学校在这类学生方面的教学、生活、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管理,理解学校、教师的工作性质,更好的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达到家校和谐沟通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1、探索建立研究与学生感情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探索研究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独立正确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对象

广小2013级1班学生

五、研究周期: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0年9月到2011年7月。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学生感情沟通的方式和途径上,多用书面交流、谈话法、观察法、倾听法、心理测验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七、主要成果及效益:

(一)、探索建立了亲情缺失下感情沟通的主要目标

1、感恩临时监护人。

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作临时监护人.这些老人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本应尽享天年。

但为了孩子的长远利益,还得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既要照看孩子,还要处理家庭琐事,可以说是身心疲惫。

尽管如此,他们仍毫不保留地把爱献给了孙辈。

作为留守儿童,要能感受到祖辈们对自己的爱,要感谢祖辈们为此而作出的牺牲。

2、感恩父母。

外出打工最大的愿望不仅是能赚更多的钱,更希望子女受更好的教育,更有出息,而将子女留在家乡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诚然,多数在外务工的父母亲和天下父母的心是一样的,都渴望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得不忍痛割爱,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由于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限制,往往只能从事低报酬、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干着城市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

为了把挣的钱寄回家,他们省吃俭用,舍不得花太多的钱租房子,许多人就选择了住在工作地点、集体宿舍、或厨卫不齐全的房子,有的甚至住工棚,居住环境相当艰苦.一方面他们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又饱受着思念的煎熬。

他们这么辛苦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为了赡养老人,为了养育子女。

作为留守儿童,要理解父母的艰辛,感谢父母为家庭所作出的牺牲,而不要认为他们是丢下孩子不管而只顾自己在外享清福.

3、感恩学校。

留守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为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做出了很多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同学接触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同学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如我班有一个叫刘某的同学,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家境较贫困。

该生入校初,由于年龄小、学习习惯差、书写不工整,也没有正确的阅读、写作业的习惯。

对此,学校生活指导教师对他百般体贴和关爱,经常利用睡前10分钟的床前谈话,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在生活上,为他打饭、洗衣、洗被、剪指甲等,在学校各方面的影响和熏陶下,他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了坚强的道德信念和强烈的学习责任心.在班上,老师对他循循善诱,注重激情、培养自信,学校为他建立成长档案袋,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记载他的思想、品德、学习和生活情况,对他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对监护人家访,用电话访谈父母,通过一年的理想前途教育,挫折教育,培养了他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感恩社会。

留守儿童要感受到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爱,因为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为留守孩子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我校定期请派出所民警来校作法治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生动有效的形式,进行震慑教育。

也许这些关爱是多么的不显眼,但留守儿童应该用心去感受,感谢社会各界所作出的努力.如我班学生学生蔡xx,父母双双外出,寄居在外婆家。

该生进校时,个性突出张扬、好斗逞强,性格急躁又敏感,难以忍受批评,逆反心理强.经过一年的教育,班主任对他既有多次的单独谈话,也有多次笔谈交心,不管是在无人的办公室私下交谈,还是在校园内相遇时的问题交流,都希望给他造成受到关心和重视的印象.班主任努力走进他的心灵世界,让他佩服的同学关注他,常与他交谈、交朋友,使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改掉了身上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5、感恩“留守磨练”。

留守儿童也应该辩证地看待留守生活。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也许父母外出客观上给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带来了机会,他们必须学会独立才能够更好的生活,这种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和养成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孩子能在这种独立的过程体味生活的艰辛,也许他们会更好地理解父母,从父母的生活经历中体验更加宝贵的精神力量。

因此,这种留守生活对于孩子自身的磨练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益的。

因此,留守儿童应用开放的心态感谢这种“留守磨练”.

(二)、探索建立了“书面话题感情沟通”方式

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化解学生的感情沟通不良造成的不健康心理,使其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呢?

我用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写话题。

每周一次,每次一个题目,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写一写,议论议论,让师生之间用笔交流.

三言两语也好,长篇大论也好,内容主要是情感方面的,要求是必须真实,有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能让人印象深刻,能感动人,便是成功的。

但是,有一个铁定的原则:

学生不愿意展示的秘密,教师决不能勉强,要尊重学生的隐私.

下面是一个亲情缺失孩子的心理辅导例子:

事件:

鞋子事件

地点:

寝室、教室

下午我刚到教室,郭某就哭着告诉我“姑姑给我新买的运动鞋不见了一只。

”我知道,他父母由于一次意外双双离世,他一直住在福利院,偶尔去一趟姑姑家,姑姑家也非常拮据,平时都没有给他买新衣新鞋,靠亲戚资助一些生活用品,这双鞋对他来说意义实在太重要了。

“怎么会不见了呢?

”我想:

会不会是有同学恶作剧?

我问了一下当时的情况,联想到平时喜欢欺负他的几个“家伙",于是我给他提供了些线索,最后目标一致指向王某。

还算顺利,该家伙迅速缴械投降,交出了藏着的鞋子.郭某非常高兴,连连说谢谢.我问他“知道大家为什么捉弄你吗?

”“可能是我太软弱,被人欺负了都不敢反抗"他说.“对啊,你是男孩子,更应该自强,首先把学习提上去,能让自己有说话的底气。

还有,要敢于面对一些欺负你的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不能事事都忍让,那样只会越来越糟糕的,懂吗?

然后,我在班上就这次鞋子事件,暗示了几个平时喜欢欺负他的同学,倡导大家都应该来关心他,帮助他……

正是这一条原则,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反而有想向老师倾诉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心中的千万思绪,百般情感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顺畅而无阻碍,教师的情感在一颗颗真诚的心面前得到升华,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帮助下变的自信而坚强,不断的调整自己在同学、老师的形象,慢慢地改变着自己,把自己完全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三)、探索研究了家校感情沟通的途径

在儿童的生活中,父母的角色是谁都取代不了的,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也是无法用其他感情来替代的,那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关爱、体贴。

因此,要培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儿童创设与其父母交流的机会,增加交流的频次,指导交流的内容.

1、鼓励打亲情电话。

所谓亲情电话,就是让留守孩子能和其父母在学校里进行原声交谈.它是一条连接留守孩子与其父母的神奇纽带.学校的亲情电话又和他们在家里打电话不同,因为在家里总是有祖辈或监护人的旁听,所以许多时候,电话都成了“告状”的替代品,而学校的亲情电话,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尽情的享受。

通过亲情电话,学生可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汇报自己的近期学习生活情况,提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困惑;父母可以借此指导子女的生活与学习,表达对子女的疼爱与鼓励,并提出期望.我让每位学生半个月与家长进行一次交谈。

2、指导写好亲情书信。

有相当多的父母一年才能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

即使沟通也是依靠电话,但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且通电话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有监护人在场,学生难以敞开心扉诉说。

也许正是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感,使孩子无法充分感到人间最为珍贵的亲情滋味。

为此,在亲情电话的基础上,将组织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以此给留守孩子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创设平台,孩子可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却又因为种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以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使亲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

学生给父母写的信,可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鼓励家长、长辈对学生的书信要进行回复。

我要求全班学生,每个月要向父母写一封信,使他们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四)、学生思想、意识、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1、学生养成了独立生存,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

通过写“话题"交流,感恩教育,让学生表达内心的想法和看法,对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开展实践活动锻炼自理能力,懂得一般的生活常识,生存方式,学会料理自己,使他们逐步认识到独立精神是人生的支柱,摆脱依赖别人的习惯,积极主动的适应不同环境,进一步巩固自身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

2、增强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技巧的提高。

通过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扮演父母的角色,营造家庭的氛围,提供理论指导,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交往的兴趣和欲望,践定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素质――欣赏自己,也欣赏别人。

增强了学生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学会礼貌待人的好习惯,懂得容忍他人的观点,重视他人,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克服交往中如自我中心、心胸狭窄、好嫉妒、过分自卑或自负、孤僻、对人不真诚、苛求、挑剔等不良的个性特征.

3、学生独立正确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能正确对待表扬、批评,能妥善地解决自己与他人,自身与环境的矛盾.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做出正确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独立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八、问题与探讨

学生人数多,工作量大,只能对感情缺失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辅导,对大多数问题不突出的学生只能进行常规性的交流引导。

鉴于寄宿制的特殊情况,与家长联系面只能达到60%,与家长沟通交流只能达到30%,深度交流不到20%。

有待进一步加强联系沟通,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提高家长认识,使更多的家长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重视发展亲情的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